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肖生春  李晓云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46-149
对延津沙地引种筛选的葡萄品种及其重要栽培技术加以总结,以期对周边同类型沙地提供可行的配套技术,推动沙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流沙地葡萄滴灌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金龙 《中国沙漠》1992,12(3):59-64
沙地葡萄园采用滴灌与沟灌进行比较试验.并测定沙地水分状况和滴灌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采富  苏培玺 《中国沙漠》1995,15(3):299-302
本文分析了沙地巨峰葡萄早衰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早衰的树体管理及土壤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奈曼地区沙地引种葡萄的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瑾  王康富 《中国沙漠》1993,13(1):41-49
1985—1989年从四个不同的葡萄果树带引进71个品种,在奈曼沙漠化土地上栽植,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葡萄具有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生长迅速,产量高的特点,栽植4年的葡萄鲜果平均产量为21.9吨/公顷,最高达33.1吨/公顷。并根据葡萄生物学特性总结沙地葡萄栽培管理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沙地资源农业利用模式的经济生态综合评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对干旱沙区比较典型的(Ⅰ)小麦玉米带作模式、(Ⅱ)沙地衬膜种稻技术模式、(Ⅲ)沙地长龙架葡萄栽培模式、(Ⅳ)沙地果树微灌栽培模式,(Ⅴ)枣粮间作模式5种沙地利用模式进行了经济生态综合评价。讨论了在多因素决策的情况下5种模式的优先排序:Ⅱ>Ⅰ>Ⅴ>Ⅳ>Ⅲ。评判因子权值确定采用判断矩阵分析法,模糊矩阵合成运算选用加权线性变换模型M(·,+)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及编目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来重视沙地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较公认的分类体系,详细的沙地资源数据库建设亦未开展。全面总结了中国沙地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和编目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已有的沙地分类主要根据沙地流动性、荒漠化程度、荒漠化过程、空间位置等方法进行,表现出研究区域不全面、分类指标定量程度低、空间信息表达能力差、分类指标体系混乱以及沙地分类的系统性和分类结果的可比性相对较差等问题。2沙地分类编目体系全面涵盖了中国沙地分布范围,突出了沙地的温度、干湿度、流动性、荒漠化程度、面积和土地利用属性等信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沙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赵国帅 《热带地理》2018,38(5):678-688
受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海岸沙地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揭示海岛海岸沙地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科学制定海岛发展规划,保护海岛自然环境和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东山岛是我国华南海岸典型的海岛沙地分布区,文章基于5次海岸沙地监测成果数据,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等方法,对东山岛1994―2014年间海岸沙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山岛海岸沙地总体呈快速减少特点,海岸沙地利用的速度和程度增幅显著。海岸沙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各沙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繁,沙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不断升高,沙地整体稳定性显著降低。2)各类型沙地面积总体大幅减少,主要集中在2009―2014年。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基本消失,沙化耕地是面积减少最多的类型。3)沙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林地、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4)影响东山岛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1994-2014年东山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镇化大大推动了岛内沙地利用格局的演变,是研究期内海岸沙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分别在松嫩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选择沙漠化梯度样地,测定了土壤主要理化特性指标,比较了两地土壤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松嫩沙地非沙化草地的土壤黏粉粒、硬度、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全养分、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明显高于呼伦贝尔沙地,而土壤粗沙含量和土壤容重明显低于呼伦贝尔沙地;②随着沙漠化的发展,无论是松嫩沙地还是呼伦贝尔沙地,其土壤细沙含量、黏粉粒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土壤硬度、有机碳、全养分含量均明显下降,土壤粗沙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其变化幅度是松嫩沙地大于呼伦贝尔沙地;③沙漠化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松嫩沙地大于呼伦贝尔沙地,其原因主要是松嫩沙地原始土壤的理化性质要好于呼伦贝尔沙地。  相似文献   

9.
浑善达克沙地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2年3期陆地卫星影像的解译,通过统计计算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20多年来植被和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内部植被退化总趋势明显,东、西部各形成了一个植被重度受损区;由于沙地周边的湿地和灌木丛环、沙地内部湿地形成的网状结构对沙地的扩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的强度和作用时间还比较有限,而且现在的气候不像沙地形成时那样恶劣,虽然沙地内部植被发生退化,但沙地总体范围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沙地退化趋势受到一定的抑制,主要得益于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禁牧封育等措施。另外,对沙地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宁夏沙地遥感宏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宁夏199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宁夏沙地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宁夏有沙地面积313 498 hm2,与1996年相比新增加4 894 hm2、减少2 9705 hm2、净减少2 4811 hm2,净减少了7.333%。沙地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996年的6.533%减少到2000年的6.054%,平均每年净减少0.120%。同时,分析了全区沙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沙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草地沙漠化和耕地沙化,两者分别占沙地总增加量的78.463%和13.302%;沙地减少的相互主要因素是沙地开垦为耕地和沙地恢复草被变为草地,两者分别占沙地总减少量的50.025%和46.666%。  相似文献   

11.
王金华  董玉祥 《热带地理》2014,34(5):719-728
地处全球变化敏感地区的海岸沙地的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日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海岸沙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案例与技术方法,海岸沙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研究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内外海岸沙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海岸沙地利用变化未来发展的情景模拟、海岸沙地利用演变驱动机理的定量分析、海岸沙地利用的整体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海岸沙地防护林地的合理开发与布局等。  相似文献   

12.
新疆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的天然植被对绿洲内部的农田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益。对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的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的水平输沙通量和风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表的输沙通量和平均风速从流沙地至半固定、固定沙地大幅度地减少。在0~202.5 cm高度范围,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水平输沙通量相比流沙地分别少了56.91%、90.23%;在0~70 cm高度范围内,输沙通量分别少了85.31%、99.55%;(2)平均风速越大,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相比流沙地的输沙通量减少得愈多,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近地表输沙通量与平均风速分别服从指数、线性和多项式函数关系;(3)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的有效宽度不小于1.74 km,才能保护绿洲免受风沙危害。  相似文献   

13.
王金华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15,35(3):582-591
以中国华南海岸沙地的典型分布区--福建海岸为研究区,以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50多年来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6年来,福建海岸沙地总体呈减少趋势,经历了从1958-1988年裸沙地快速减少、耕地快速增加到1988-2000年裸沙地持续快速缩减、养殖用地与建设用地增加再到2000-2013年林地快速减少、建设用地迅猛增加的过程,地类转换主要为裸沙地向林地和耕地、林地向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变。 建国后的治沙造林政策是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基本影响因子,海岸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扩张等是研究时段中后期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水分是制约半干旱区沙地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建设的关键非生物因子。于2008—2010年和2018—2021年生长季(4—10月)对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0~100 cm深土壤水分进行了连续观测,系统分析了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受降雨季节变化的影响,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一般呈∽型或双峰型,10 cm和3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波动较大,60 cm和10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波动较小。(2)3种固定程度沙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差异明显,总体来看,流动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好,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平缓,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差,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最为剧烈,半固定沙地居于二者之间;固定沙地10~30 cm深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30~100 cm深土壤水分状况则相反。(3)降雨格局是形成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主要原因,随降雨事件降雨量增加,降雨的入渗深度逐渐增加;但是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的深层补充需较强的降雨和较长的时间。生长季降雨事件以小降雨事件为主,表层土壤水分波动更剧烈。生长季初期降雨较少且以小降雨事件为...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沙地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7,17(3):259-264
松嫩平原沙地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沙地合理开发的关键是采用沙地生态工程技术,沙地农业工程技术和沙地水利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效稳定的沙地人工生态系统对沙地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6.
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现代固定沙丘、半固定-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的粒度与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建立了不同类型沙丘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体系,并尝试性地将其用于地质时期沙漠演化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相变特征,探讨了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存在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缩小,除11.8~10.1 ka为流动沙地以外,其余阶段多在半流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之间频繁转换,这一变化特征与其相邻的柴达木盆地沙地和青海湖地区环境变化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此外,发现沙地环境变化对湿度状况十分敏感,而湿度又受控于区域冬,夏季风的强度,也就是说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演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粒度特征揭示的中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现代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的粒度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沙地变化敏感粒度是>245 μm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尝试性地将其用于地质时期沙地演化研究。结合区域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沉积相特征,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的时间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存在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萎缩事件,除7.5 ka BP前为流动沙地占优势以外,其余阶段多在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之间频繁转换,即使在全新世适宜期古土壤大规模发育期间仍存在局地短时间的沙地活化事件。  相似文献   

18.
李森  颜长珍  谢家丽 《中国沙漠》2016,36(3):734-740
土壤表层水分是固沙植被生长的主要水分来源,其时空变化格局决定了固沙植被的稳定性和演替方向。整合被动微波和光学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优势建立模型、反演土壤表层水分,可为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为研究区,选取2003-2011年生长季(5-9月)AMSR-E土壤水分产品与MODIS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Ts,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将空间分辨率为0.25°的AMSR-E土壤水分数据降尺度为每月的1 km平均表层土壤水分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沙丘类型数据,分析了不同沙丘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整个区域的差异性高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而在极端干旱年份,研究区的整体分异不大,但同一类型间,固定沙丘空间差异明显高于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3种沙地类型表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在不同月份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土壤含水量5-9月呈抛物线形状,先下降后上升,7月达到最低,从同一月份不同沙地类型看,研究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依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年际土壤水分在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而固定沙地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危害自然与社会经济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宏观调查了中国北方以沙漠沙地、戈壁和盐碱地为主的荒漠土地,建立了以沙漠为代表的荒漠土地数据库.荒漠土地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直接影响荒漠土地发展的降水量和风力的气候背景的分析,发现荒漠土地分布地区少雨多风是其普遍特征,大部分荒漠土地处于干旱和极端干旱的降水条件下,同时中低风场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受降水量的分布影响,沙地呈现由东到西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减少,而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逐渐增多的分布,戈壁和盐碱地则更集中于西北内陆.  相似文献   

20.
若尔盖高原近30年沙地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数据资料和GIS技术,对该地区1975年、1990年、2000年、2005年沙地面积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1975年以来的这30 a间,沙地以0.76%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尤其是1990年到2000年这10 a间,沙地面积的增长最为迅猛,同时研究发现沙地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分析沙地扩张的原因得出:过度超载放牧为主要原因,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大风因素为沙地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