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运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解译与地面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闽江口湿地基础数据;通过数学建模等手段,设计了湿地资源层进式评估法,对闽江口湿地进行科学评估,将之分为生态保护类、适度开发类、开发利用类3个层次,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解译与地面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闽江口湿地基础数据;通过数学建模等手段,设计了湿地资源层进式评估法,对闽江口湿地进行科学评估,将之分为生态保护类、适度开发类、开发利用类3个层次,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湿地遥感研究现状与趋势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网络文献数据库,对1995年以来以CNKI为主的数据库检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遥感在湿地分类和制图、湿地监测、湿地生态及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应用归纳出目前湿地遥感研究存在如下问题:地理时空分布不均,以中小尺度为主;区域特殊性研究较多,缺少区域共性研究;研究方法可操作性差;学科综合少;湿地信息系统不健全。基于以上问题,湿地遥感研究趋向以下方向:大尺度监测和制图;结合湿地特征,实现区域模块化;建立湿地信息系统平台,加大湿地开放型遥感应用;遵循湿地系统性,加强湿地综合和对比研究;重视学科综合和合作;重视技术交互,实现湿地遥感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SLEUTH模型模拟在3种不同情景下九龙江口2010-2020年城镇扩展过程,并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区域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扩展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与道路建设的影响,环境适当保护方案(MEP)与规划方案(PS)可以有效控制城镇的无序扩张与规模;城镇化使得湿地景观面积迅速减少,且以人工湿地减少为主;不同情景下天然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差异较大,现有发展趋势方案(MSQ)与环境适当保护方案(MEP)下天然湿地景观趋于异质性,而规划方案(PS)下景观趋于均质性;3种方案下人工湿地景观都趋于均质化发展。研究进一步探讨了SLEUTH模型在城镇扩展模拟与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演变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黎夏  刘凯  王树功 《地理学报》2006,61(1):26-34
广东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该湿地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和专家系统方法对珠江口红树林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合雷达遥感图像,对红树林群落分类及生物量估算进行了研究,改善了单独使用光学遥感的不足。获得了试验区红树林的变化趋势、类型分布及生物量等情况,为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新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漳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将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包括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以2010年为基准年,评价了研究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出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1472.25万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6910.69万元,间接使用价值为14509.56万元,非使用价值为52.00万元。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间接使用价值远高于直接使用价值。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积累营养物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约占总价值60%,说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工作富有成效,维持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完整性,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生产力,对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脆弱性和人类威胁等7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一般,不足以有效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亟需采取科学、有效、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湿地属于重要自然资源,中国通过初步建立一系列湿地保护地,对湿地进行保护和管理。然而,各类型湿地保护地重叠、交叉问题越来越严重,使湿地保护成效受到严重影响。在全国尺度上,选择有明确边界和地理坐标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资源保护区、水利风景区、风景名胜区5种类型湿地保护地作为研究对象,获得6 170处湿地保护地的地理坐标、行政区域、级别和保护对象等信息,从中筛选出了476处存在空间重叠、交叉、分割问题的湿地保护地(下简称重叠湿地保护地);利用基尼指数和综合密度指数,得出重叠湿地保护地的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核密度分析,解析其在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理区域的分布特征,并对交叉类型、管理部门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湖南省、江苏省的5种类型湿地保护地的空间重叠状况明显比其它省区严重,是重叠湿地保护地高密度集中区;80%的重叠湿地保护地都分布在62个生态功能区内,洞庭湖区、鲁中山区、鄱阳湖区、大别山区等生态地理区域的各类型湿地保护地的重叠现象较严重,即湿地资源越丰富、湿地保护地越集中的热点区域,重叠湿地保护地的分布密集程度越高。在湿地保护地原主管部门中,原林业和水利管理部门并存的现象最突出。  相似文献   

9.
应用GIS技术研究广东省海岸带湿地资源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湿地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资源丰富,但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保护存在着严重的威胁,湿地资源与环境有恶化的趋势。文中在分析广东省海岸带湿地资源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保护的技术方法,即利用GIS技术建立广东省海岸带湿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系统功能涉及湿地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分析、评价预测、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文中以湿地土地资源评价模型之一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为例,充分应用GIS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将湿地土地资源各种适宜性评价因子的分布等级图加权叠加分析得到评价的向量表达式,进而建立湿地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模型。系统以Arcview作为工具软件,提供模型所需要的用户界面和二次开发环境,模型应用于湛江市区得到较好的效果。利用GIS技术建立湿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用于湿地评价保护及开发利用,在国内外均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湿地甲烷的产生和排放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以闽江口3种沼泽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厌氧培养实验测定了距植株不同距离的湿地表层土壤的甲烷产生潜力值,研究了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培养温度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近根际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显著高于远根际土壤,而且根系越发达,相关性越大;②经过相关性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培养温度与甲烷产生潜力呈显著正相关,而且温度越高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浓江、别拉洪河地区湿地退缩过程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江平原北部的浓江、别拉洪河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开荒,使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同时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湿地环境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分析1954、1967、1976、1986以及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研究区50年来的土地开发和湿地退缩过程。着重进行1954年与2000年、1976年与1986年景观的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湿地面积退缩的原因分析,指出1954年以来人类开发活动是该地区湿地面积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和GIS的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86-2000年,湿地景观发生子较大变化,人为因子是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力,自然因子以不同强度和方式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13.
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与社会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与生存环境。湿地研究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S技术的发展为湿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湿地景观变化分析、湿地制图、湿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概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后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的发展前景。提出应加大3S技术集成的深度,加强3S技术在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环境效益、湿地边界确定及湿地资源管理等研究中的应用,把对湿地资源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到研究湿地空间的规划和决策层面上,为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淹环境下河口感潮湿地枯落物分解及营养动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分解袋法,以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感潮河口--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2个潮水水淹环境差异显著的地段(一个为近潮沟地段,另一个为远潮沟地段)为研究样地,对闽江河口主要的本地种芦苇、短叶茳芏及外来人侵种互花米草枯落物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经常性的潮汐水淹对3种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不显著;(2)经常性的潮汐水淹促进了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枯落物N、P元素的损失,但对芦苇的影响不大;(3)在2种不同的水淹环境,3种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均是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和芦苇,分解速率在0.003166~0.005280 d-1之间,95%干物质分解需要的时间在1.56~2.61 a之间;(4)C浓度基本稳定,N浓度呈上升趋势,总N在研究末期表现为净损失,P浓度呈较大的波动,总P在研究末期也表现为净损失;(5)具有最低C/P的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5.
Wetlands ar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for rural livelihoods in Ethiopia. The study investigated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wetlands, drivers and effects in North Central Ethiopian Highlands. Landsat satellite imageries of 1984, 1993, 2000, and 2013 were used to analyse wetland changes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Practical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s with local communities and officers were also conducted to address the main objective. Furthermore, secondary data on crop yields were collected to supplement the primary data. The study shows that wetlands have been converted into built‐up areas and farmlands. Wetlands in the study area experienced annual loss across the entire study period. Consequently, the area size of wetlands decreased from 7.4 per cent in 1984 to 2.6 per cent in 2013. About 66 per cent of the total wetlands was lost within 30 years mainly due to farmland encroachment and urban expansions. The highest rate of wetland change was recorded between 2000 and 2013. Such wetland changes increased conflicts among land users. However, the converted wetlands increased short‐term benefits due to wetland recession agriculture. To conclude, wetland resources are under enormous threats, and challenge the sustainability of livelihoods. Thus, integrated and adaptive wetland restoration policies could improve the degraded wetlands.  相似文献   

16.
近50a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54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时期各湿地景观类型进行景观变化过程、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转换过程分析,揭示近50 a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规律。研究发现,沼泽湿地是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的主导湿地景观类型,次之为河流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比重小。研究区内湿地面积的减少以沼泽湿地的贡献量最大,这是由于大面积的沼泽湿地退化为盐碱地和草地,沼泽湿地景观破碎化表现突出。河流湖泊湿地在研究时期内则表现出最快的变化速度,年均动态度达到2.60%,它的这种减少变化是由数量众多的小斑块退化为盐碱地和沼泽湿地导致。水库坑塘景观变化受流域发展水利及霍林河径流量大小控制,水田湿地则主要受后者作用。共同的一点是,受霍林河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泛滥影响,研究区内大面积盐碱地、沼泽湿地和草地转换为河流湖泊湿地,与此同时也有大面积草地和盐碱地转换为沼泽湿地,导致两种自然湿地景观类型在2000年表现出面积扩大,景观破碎化降低,整体性增强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洪水脉冲在退化湿地景观恢复中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抚远县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MSS和TM)数据,获得抚远县6期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各景观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转入和转出贡献率,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1954~2005年三江平原抚远县湿地农田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耕地成为抚远县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1954~2005年,各景观类型中耕地的相对变化率最大,1995~2000年间其相对变化率达到10.50;湿地的相对变化率在1976~1986年最大,为1.31%,湿地转出变为耕地的贡献率较大,这主要是湿地大面积被开垦为耕地的结果。景观指数在过去50多年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景观形状指数(LSI)出现在1995年,为36.99;最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出现在1986年,为1.45;最大斑块聚集度指数(CONTAG)和斑块指数(LPI)出现在2005年,分别为64.14和53.35;最大斑块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出现在1954年,为1.54。大规模农业开发与景观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77~2014年Landsat卫星的5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海岸线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围垦区内外滨海湿地景观的演替路径与模式。结果表明: 研究期内海岸线长度呈波动增长且整体表现为向海扩张趋势。1985~1993年和2002~2014年是辽东湾北部区海岸带显著发生向陆侵蚀和向海扩张时期,大凌河河口西岸和大辽河河口西岸的自然岸线大量转为人工岸线。 围垦活动已经使研究区85%的自然滨海湿地转为人工滨海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强,但在2002~2014年,芦苇、潮间带盐沼植被在围垦区外围逐渐生长,景观多样性持续增加。 在围垦区内部,传统的景观演替路径是自然滨海湿地-内陆盐植/芦苇-水产养殖/耕地-建设用地。然而,由于先进的围垦和快速脱盐技术,滨海湿地景观演替的路径不仅简化而且时间缩短。不同的围垦强度和方式显著地影响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加强保护大辽河西岸由水产养殖到内陆盐植的逆向演替以及双台子河河口两岸的湿地区域,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湿地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高精度的湿地信息是湿地遥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综合利用遥感数据的光谱信息、纹理特征、拓扑关系等信息进行多尺度分割,通过对对象的目视解译建立隶属度函数,并结合最邻近分类法,获取湿地信息.并以福建省闽江口湿地为例,采用高分辨率的SPOT5影像数据,研究表明: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SPOT5遥感影像进行湿地信息的提取精度达到90.40%,为湿地信息的提取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Wetland Definitions: Creation,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creation,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of wetland definitions.Varying wetlands are found from the tundra to the tropics and on every continent except Antarctica in the planet.Wetlands have many distinguishing features,the most notable of which are water presence,unique soil conditions,and biota that are adapted to or tolerant of saturated soils.Many wetland defini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by cientists,U.S.federal agencies,and the Ramsar Convention for both scientific and regulatory purposes.Wetlands are not easily defined but a well-conceived,science-based definition of wetlands is important for scientists and resource manager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wetlands and/or to use and protect wetlands.A scientific definition is the basis for wetland classification.Developing an effective wet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requires a well-conceived,science-based definition and clearly explicit guidance on the appropriate use of various wetland indicators to verify the presence of wetlands on the ground.Based on a wellaccepted wetland definition,both wetland classification and inventory further provide needed information and a working frame for wise use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