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耕地质量监测是新时代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动态、实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举措。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精准化监测耕地生产力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省级、耕地监测区层面系统分析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布控。基于陕西省2005~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对耕地利用水平分区和经济水平分区进行空间叠加分析,采用分区组合法划分监测控制区,采用空间分层抽样法布控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对比分析不同属性值情况下监测样点的耕地面积比例与数量比例分布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划分7个监测类型区、82个监测控制区,布设757个监测样点,样点代表性与所选取的因素类型分布趋势保持一致,样点分布合理,能够满足耕地质量监测的需要。本研究构建了陕西省耕地质量监测样点体系,以期为全国其他省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耕地产能提升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要闻回顾     
河南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成果通过核查近日,河南158个县(市、区)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成果率先通过国家质检核查。根据自然资源部相关要求,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汇集市县相关部门力量,对全省耕地质量变化更新情况进行年度调查评价。全省数据成果在省、市级质检核查合格基础上,以100%的准确率通过自然资源部委派的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专家的核查。据悉,该成果将为国土空间规划、耕地占补平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工作背景和意义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目的是为了掌握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保持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为切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长沙县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长沙县近三年内增加的耕地和因耕地质量建设引起质量变化的耕地,进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通过外业补充调查,补充新增耕地分等因素数据及更新变化较大区域的分等因素数据;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长沙县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并对2010-2013年间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趋势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退耕是调整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应对土地利用过度干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科学掌握退耕格局与耕地格局演变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市为典型区,从生态退耕的整体特征、地形因素及区域差异等角度,探究生态退耕以来其耕地变化及退耕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生态退耕致使延安市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1 752.80 km2减少为2013年的9149.93 km2,退耕面积为2756.85 km2,退耕指数为22.15%,且退耕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占退耕面积的95.29%;耕地与退耕面积主要分布于6~15°、15~25°坡度及第II级(925~1115 m)、第III级(1115~1275 m),且2005-2013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均高于2000-2005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县域退耕面积及退耕程度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而退耕重心与耕地重心均在延安市几何中心以北的安塞县与宝塔区边界,且生态退耕的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耕地重心则由北向南迁移。本文通过对延安市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可为黄土高原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生态保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耕地保护,我国提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本文基于占补耕地统计分布直方图,研究一套多指标耕地占补平衡评估方法,采用GlobeLand 30的最新两期数据,在空间格局、自然条件、区位条件3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在省级尺度评价我国近10年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在数量上,我国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耕地面积总体呈现东南减小、西北增加的空间格局;在质量上,我国较好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25个省的耕地质量提升,但存在耕地坡度增大、面积破碎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规范(试用稿)》,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建立评价体系,运用权重指数和法与修正法对广西宾阳县、合浦县耕地的质量和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宾阳县、合浦县的耕地质量等别为优等、良等,耕地产能等别为6~12等、5~12等;两地的耕地质量等别与农用地分等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等别与国家利用等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致趋势,仅在等别上存在一定差异;耕地质量指数与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指数与国家利用等呈极显著负相关(显著水平为0.01时,宾阳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0.913,合浦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0.885)。经验证,相对于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本研究构建的耕地质量与产能评价体系能够较明显地体现广西当地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土地整治项目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方面的功效,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等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信息视点     
正国土资源部:发布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2017年第3号)。国土资源部2月22日召开媒体座谈会介绍了《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的相关情况。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国土资源部继2009年、  相似文献   

9.
要闻回顾     
正河南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成果通过核查近日,河南158个县(市、区)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成果率先通过国家质检核查。根据自然资源部相关要求,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汇集市县相关部门力量,对全省耕地质量变化更新情况进行年度调查评价。全省数据成果在省、市级质检核查合格基础上,以100%的准确率通过自然资源部委派的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专家的核查。据悉,该成果  相似文献   

10.
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对于生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In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对胶东半岛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甄别生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探究胶东半岛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一直是胶东半岛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该地区整体土地转移的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建设用地的转入和耕地的转出尤为突出;胶东半岛5个年份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565、0.560、0.552、0.548、0.545,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区域的面积占比大小依次为:中等、高、低、较高、较低;中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减少最多,而低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增加最多,内陆区域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小且分散,而生境质量低值区分布相对集中且呈块状、片状;生境质量指数变化速率在减缓;不同区域中,生境质量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不同,建设用地增加是胶东半岛地区生境质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滨海湿地增加提高了局部区域的生境质量。本研究将为胶东半岛地区土地的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安全评估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可持续建设,助力秦岭“中央水塔”绿色发展,基于DPSIR模型构建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水安全评估体系,结合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2011~2021年水安全进行评估分级,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水安全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2011~2021年水安全状态变化具有一致性,波动中稳步提升。西安市水安全等级相较宝鸡市、渭南市上升趋势显著,于2021年转为无警状态;宝鸡市一直保持低警状态,而渭南市长期处于中警状态。陕西城市群的水安全状态及发展趋势与人均GDP、年降水量、人均用水量等10个驱动因子密切相关,其中经济因子是水安全等级呈现一致性的根本保证,社会和生态因子则是造成水安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开展耕地质量综合评定工作可以确定合理的耕地利用模式,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耕地进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一、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重要意义1.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是中央的一贯要求,也事关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山东省沿海养殖用地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是我国的近海养殖大省,近30年来,养殖用地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择山东省沿海养殖用地为研究对象,以TM/ETM+、CBERS、HJ-1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提取了1980年代末、2000、2005和2010年共4个时期的养殖用地信息,并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重心迁移、景观破碎度等模型,研究近30年山东沿海养殖用地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山东沿海地区养殖区面积呈增加趋势,养殖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在1980年代末至2000年最大,为16.95%,2000至2005年下降到5.63%,2005至2010年最小,为5.19%。(2)养殖用地变化表现出空间异质性,东营市养殖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共净增加608.22 km2,其次为滨州市和威海市,青岛市和潍坊市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近30年养殖区的破碎度增加了4.5倍,养殖区的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4)增加的养殖用地主要源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和耕地,而减少的养殖用地主要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省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已基本完成,为保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现势性,国家启动了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更新评价,从我省现有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等实际出发,谈谈对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更新评价技术的三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2005-2008年中国耕地变化对区域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头等大事。而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因此,研究中国耕地变化对区域生产潜力产量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5-2008年最新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反演数据,并结合2005、2008年耕地数据及其变化数据,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变化与质量特征两方面,研究2005-2008年耕地变化对我国全境内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耕地的变化过程中,光温生产潜力增加区与减少区产量变化不对等:增加区增加785.14万t,减少区减少2543.61万t,净减少1758.47万t;增加区与减少区光温生产潜力单产不对等:增加区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单产为11.89t/hm2,减少区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单产为20.99t/hm2,后者约为前者的2倍;增加区与减少区空间分布不同:增加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等西北、东北地区,生态用地开垦是其增加的主要原因,占77.25%,减少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广东等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其减少的主要原因,占69.20%。  相似文献   

16.
初探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是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省份,即将到来的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等使得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压力。针对全省耕地资源的现状、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科学预测规划期内耕地保护面积,更好地保护耕地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省耕地资源的现状一、耕地构成与布局。据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统计,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为792.5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7.52%,以旱地和水浇地为主。其中:旱地405.5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1.17%;水浇地309.25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9.02%;灌溉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时相影像的耕地提取和变化分析是有效管理和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然而就多时相耕地的分类提取而言,现有方法对于多时相影像中地物的时空特征表达和时空上下文关系建模存在着局限性,导致耕地的提取精度不佳;其次,对于耕地的变化分析,现有方法往往只关注基于行政单元的耕地面积统计变化,而对耕地变化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分布特点考虑较少。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时空上下文分类方法,综合表达和利用多时相影像中地物的光谱、纹理和空间等特征,建模时空维度上地物间在特征和语义上的上下文关系,来提高耕地覆盖分类的精度;其次,基于耕地覆盖的提取结果,在规则格网和行政区划单元上,采用GIS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耕地变化的空间相关性特点;最后,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以2015—2019年的多时相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常见的2种多时相影像分类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在多时相耕地分类上精度最高,平均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达到91.21%和90.53%,所有类别的总体精度为90.79%。这表明本文方法能精确提取多时相耕地覆盖信息。通过对耕地变化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发现2015—2019年顺义区耕地变化存在区域聚集现象,主要呈现为集中减少特点,其中赵全营镇、高丽营镇、木林镇和杨镇地区耕地的聚集性减少较为明显,说明这些地区的耕地侵占和减少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主干道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主干道建设对两侧景观格局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索其影响机制对道路生态环境评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京沪高速公路(简称G2)为例,利用TM遥感影像,提取出1995、2000、2005和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图。同时,用缓冲区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别计算不同时段和地域段G2缓冲带景观数量结构特征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率;并结合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研究指数变化率与缓冲带距离的关系,据此判断G2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G2沿线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程度与缓冲带距离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G2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呈现明显的“轴带”规律;(2)G2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范围比自然生态脆弱区的道路建设更广,2000-2005年为6 km,2005-2010年扩大到9 km;(3)从整体来看,2005-2010年间的景观数量结构特征指数相关系数明显高于2000-2005年间,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则相反,“轴带”影响存在时间差异性;(4)从不同区域段来看,苏北和苏南段景观动态度相关系数均高于上海段,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域段,“轴带”影响更加显著;(5)通过对比道路沿线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段的相关景观特征指数变化率,并结合缓冲带分析和数量统计方法,较好地评估了交通主干道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雷州半岛南部845个耕地土壤样品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肥力评价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法对该区域耕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ArcGIS 9.2软件对土壤肥力空间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南部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平均值分别为26.18 g/kg、1.48 g/kg 、34.63 mg/kg、158.57 mg/kg、133.17 mg/kg;土壤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高,为103.14%,属强变异性,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全氮的变异系数属中等变异性,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低;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肥力中部高,东北、西南部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耕地变化区的气候背景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我国耕地变化区的气候背景,对于了解耕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评价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实现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全国耕地空间变化的基础上,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三个方面,研究耕地增加区和减少区的气候背景,并将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为国家保护耕地资源和发展农业生产等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8年4个时段,耕地减少区比耕地增加区的年平均气温高0.45~1.05℃,年降水量高56.77~79.59mm,年日照时数少45.80~98.83h。耕地显著减少区比耕地显著增加区的年平均气温高0.81~1.85℃,年降水量高85.69~305.26mm,年日照时数少86.96~207.85h。在四个时段中,我国耕地重心逐渐北移且海拔升高。若海拔高度不变,耕地增加区比耕地减少区北移0.5-1个纬度,耕地显著增加区比耕地显著减少区北移1-2个纬度;若纬度不变,耕地增加区比耕地减少区,海拔升高100~200m,耕地显著增加区比耕地显著减少区,海拔升高150~350m。随年份增加,耕地增加区和显著增加区与耕地减少区和显著减少区在水分条件上的差别越来越大。这些结论对于研究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评价耕地占补平衡、调整产业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