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7—2017年山东省17地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构建Tobit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7—2017年山东省各地市间绿色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呈现地域差异,东部地区效率提升快于中西部地区,且存在个别地市绿色发展效率下降与个别地市绿色发展效率上升并存的趋势特征。山东省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且存在高效率区向东发展,低效率区转向中西部的演化特征。山东省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且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及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是山东省绿色发展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宅基地流转是提高农村宅基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之一。在对广东省19个县(市、区)34个行政村544户农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广东省农户层面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广东省省域59.33%的农户发生宅基地流转,而城中村区域的比例高达60.06%,农村区域的比例也达到55.71%;农户层面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农户家庭经济水平因子影响显著,农户家庭人口因子在城中村区域有较显著影响,其他因子的影响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建议政府实行差别化的宅基地管理政策,引导农村宅基地资源更高效的配置。  相似文献   

3.
宅基地流转是提高农村宅基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之一.以广东省为例,在对19个县(市、区)34个行政村544户农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广东省不同区域类别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广东省省域59.33%的农户发生宅基地流转,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地区的比例分别高达67.42%和62.5%,粤西地区和粤北地区的比例分别为59.26%和43.04%;不同区域类别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农户家庭年纯收入和宅基地面积因子是影响广东省宅基地流转的最重要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促进宅基地资源更有效配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因素进行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农户参与意愿强烈,73.48%的农户有愿意参与;农户户主年龄、农户务农收入占比、贷款利率、农户家庭总收入以及农地总面积对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且农户户主年龄和务农收入占比越小、贷款利率越低,农户家庭总收入以及农地总面积越大,贷款意愿越强烈。论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对应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开展县域尺度下的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助推实现县域等多尺度区域“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夜间灯光数据估算湖南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刻画了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从政策、经济、能源、社会和产业维度对县域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0年,湖南省县域碳排放总体呈减弱趋势,且差异较为明显,空间格局分布为北高南低,东西差距较小;(2)莫兰指数(Moran’s I)逐年下降,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总体成正相关关系;(3)财政支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碳排放强度和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县域碳排放的主导因子;(4)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主导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同一指标对不同区县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对目前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联结中最常见的订单型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改善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利益关系的对策:(1)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中介组织,(2)农业龙头企业要担当社会责任,(3)政府要给予农业龙头企业支持,(4)建立健全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5)龙头企业加大对农户服务力度。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为评估农业景观结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索农业景观物种空间模拟的方法,研究应用非参数乘法回归(NPMR)模型结合田间步甲取样数据,分析了步甲群落多样性、主要物种存在/不存在与取样点周围边长为200 m景观内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建立研究区物种-景观分布预测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研究区群落/物种空间分布预测图。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景观结构对步甲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在物种水平上,黄斑青步甲(Chlaenius micans)、淡鞘婪步甲(Harpalus pallidipennis)受斑块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黄斑青步甲、后斑青步甲(Chlaenius posticalis)和单齿婪步甲(Harpalus simplicide)受半自然生境类型数的影响显著(p0.05),单齿蝼步甲(Scarites terricola)受半自然生境比例的影响显著(p0.05),而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受景观结构的影响较为复杂。通过模型预测,输出研究区域6个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模拟图,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研究区域内,对景观结构较为敏感的6个步甲物种主要分布在农田与半自然生境相接的狭长地带。因此,利用非参数乘法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步甲物种对农田景观结构的响应及其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变化。200 m×200 m尺度下,尽管步甲群落多样性不受景观结构的显著影响,但是存在部分步甲物种对景观结构响应显著,但不同物种对景观结构的响应不同。增加农田地块间半自然生境,并合理改善景观配置异质性将有利于对景观结构变化敏感步甲物种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中部崛起战略后,中国中部六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山西省、江西省和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不仅威胁粮食安全,更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2007—2018年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并运用Malmquist-Luerberger指数、重心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演变、重心移动轨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情况。结果表明:① 2007—2018年中部六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增长是靠技术进步“单轨驱动”的。②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移动。③ 中部六省各地级市之间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④ 除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外,城镇化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额均正向影响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其中,各个影响因素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额、建设用地面积、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DEM模型和GI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探究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耕地利用格局以及农户经营行为特征,为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流域内91.64%的耕地集中于〈1300 m高程范围内,90.61%的耕地分布于〈15°的宜耕区;(2)在〈1200 m高程范围内,〈15°的宜耕区内,耕地类型多样,斑块数最多,内部的斑块组合最复杂;在1200~1300 m高程范围内,15~25°坡度区内斑块的连通性好;〉1300 m高程范围内,〉25°坡度地带内,斑块间的干扰性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也略高;(3)耕地利用的破碎化现状,深刻影响着农户水保行为、种植行为及兼业行为,使得农户经营行为差异化、区域化明显。因此,流域应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调整农业经营模式,为耕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提升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结构韧性,有助于建设安全的区域创新体系,保障城市知识创造职能。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41个城市间合作发表WOS论文数据构建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基于演进韧性理论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网络结构韧性的“脆弱性-抗毁性-恢复性-演进性”四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刻画网络结构韧性的时序演化与空间格局,运用GTWR和MRQAP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结构韧性呈上升趋势,立体化特征减弱,传输环境优化,异质性联系减弱,一体化属性增强,且呈现“中部高南北低,东高西低”的差异化空间布局;(2)韧性主导节点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核心城市,确保主导节点的稳定性是保障网络结构韧性的关键;(3)科教支持和产业结构对城市节点韧性具有显著正向驱动力,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人力资本与知识基础的解释力具有鲜明的空间异质性,发挥双因子交互作用可有效推动网络结构韧性演化;(4)网络聚合效应、匹配效应、虹吸效应以及邻近性均驱动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网络拓扑结构、产业相似和人资相似、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制度、社会...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SBM模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软件研究黄河流域山东段县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山东段整体绿色发展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从最优下降至中等。从时序特征来看,黄河流域山东段县域绿色发展效率变化差异显著,可分为持续降低、持续增长、稳定不变、先升后降、先降后升5种变化类型。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年县域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布呈随机态势,2015年和2020年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高—高集聚区与热点区分布具有一致性,低—低集聚区与冷点区分布具有一致性,均主要分布在济南都市圈,且面积不断增大,济南市都市圈县域间绿色发展效率高低分化显著。黄河流域山东段县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2.
黄土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往往与黄土蠕变特性密切相关。从黄土蠕变研究阶段、研究方法、本构模型和蠕变引发的工程灾害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黄土蠕变研究的现状,探讨了黄土蠕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具体来说,(1)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将黄土蠕变研究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黄土基本性质研究阶段、黄土工程灾害研究阶段和黄土重大工程研究阶段;(2)从黄土蠕变研究方法出发,分析讨论了黄土蠕变研究中采用的各类方法以及影响黄土蠕变的各类要素,尤其是含水量、干密度以及荷载对黄土蠕变特性的影响;(3)总结了黄土蠕变本构模型的研究特点,评述了包括元件理论本构模型、经验本构模型及半经验半理论本构模型等3类模型的优缺点;(4)对黄土地区常见的边坡、路(地)基、隧道等工程类型的蠕变破坏特征进行了梳理;(5)建立考虑多因素影响的黄土蠕变本构模型、系统研究黄土蠕变微结构的动态演化和微观本构模型及动荷载作用下的蠕变特征,是未来黄土蠕变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影响因素是地价评估的核心和基础,深圳市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影响因素体系,现有体系主观性较强,因此,制定一套合理的影响因素体系及分析其影响规律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采用了空间分析方法及特尔斐法,确定了住宅用地影响因素体系。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模型)对体系中的11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不同区域对相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不一样,即影响程度不一样,深圳市住宅用地价格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为深圳市地价评估中选择估价因素、确定因素权重提供定量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及其驱动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两个水文参变量,对流域降水、耕地面积和各水文参变量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水文过程的单因素模型,用于分析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在定量区分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水文效应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基于降雨量和耕地面积两种因素的流域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1956-1975年间降雨量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非常显著,之后影响逐渐降低,总体上为气候模型对年均流量的模拟能力高于洪峰流量;(2)流域耕地面积,自1954年以来不断扩张,但未对水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对洪峰流量的影响高于对年均径流的影响;(3)研究区的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相比单因素模型,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的模拟精度均得到较大提高,RMSE分别为0.5和1.04;对年均流量的模拟精度更高一些,决定性系数为0.933;(4)总体上,研究区水文过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土地利用变化,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洪峰流量的影响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依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对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建立评价模型。提出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土壤内部指标分等、外部指标定级,整合全部评价因素的新观点。采用相关系数、半方差函数进行指标筛选,层次分析法确定参评指标权重,通过隶属度函数模型将土壤不同含量单位的指标纳入同一评价体系形成内部因素,叠加区域地下水、农作物质量等外部因素,建立土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地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土地可分为优质、优良、良好、中、差5等20级,其中可作绿色(111和121级)及无公害(211和221级)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地占62.60%;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512和522级土地面积267.54km2,多位于矿区(金矿、石墨矿、铜铁矿)周边或紧邻城镇地带。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模型的建立对山东其他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质量等级划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活力与形象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单一类型的滨水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缺乏对不同类型滨水空间活力的差异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研究,难以对城市不同类型滨水空间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指导。基于此现状,本文拟以深圳市为例,以百度热力图人口数据作为滨水空间活力的表征,整合多源地理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寻不同类型下滨水建成环境与活力之间的交互关系,结合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进一步识别活力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各类滨水空间活力驱动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滨河空间中区位及可达性因子为主要驱动因子,q值高达0.757、0.720,滨湖空间区位、人口密度、滨水绿地率以及交通可达性因子活力的解释力更强,其中区位q值为0.807,海滨空间活力的驱动因子包括:区位、道路可达性以及建筑与水面的高宽比因子,q值分别为0.774、0.694和0.499;(2)任意2个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解释力并非均大于单独作用结果,与以往研究不同,研究显示功能混合度因子及滨水绿地率因子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滨水空间影响力提升最为显著;(3)活力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大...  相似文献   

17.
网络搜索数据作为一种地理标记信息源被广泛用于揭示社会经济和国家城市研究领域的时空模式。在生态文明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公众对其关注程度随时间变化并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研究这种时空动态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采用百度指数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误差修正模型(VEC),脉冲响应函数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31省市生态文明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的生态文明关注度差异明显,大部分省市对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响应及其变化趋势相似,而地区人口规模、发展水平、互联网普及率、森林覆盖率、雾霾污染程度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关注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水资源、受教育程度与性别等因素对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环境规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UEWP)评价框架,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我国253个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CETP)的准自然实验,测度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现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并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但存在城市类型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该推动作用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城市;此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并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但未激发区域波特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降雨及库水位涨落是引起库岸滑坡形变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但滑坡位移速率对此类诱发因素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人类对滑坡所处运动状态的判断与预测。针对常规预测模型中未考虑时滞效应的问题,利用三峡库区新铺滑坡的GNSS位移监测数据、奉节气象站降雨数据以及三峡库区库水位涨落数据,通过对监测区内9个GNSS监测点的位移速率序列与降雨量、库水位高程序列进行时滞互相关分析,确定时滞参数,进而应用多变量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建立了时滞GM(1,3)预测模型,并对滑坡位移速率进行预测验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新铺滑坡位移速率与降雨量显著相关,对降雨量的响应滞后时间约为5 d,滑体中后部受降雨影响比前缘更明显;位移速率与库水位高程高度相关,对三峡库区库水位涨落的响应滞后时间约为31 d,滑坡前缘受库水位涨落影响更明显,且离长江越近,滞后时间越短;利用加入时滞参数的时滞GM(1,3)模型进行预测,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702,相比GM(1,1)模型和未顾及时滞因素的GM(1,3)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升了53.8%和58.3%,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分别降低了7.19%和7.47%,在滑坡位移速率预测及库岸滑坡防灾减灾领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斜坡浅表层是各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潜在破坏位置,坡面形态和坡体结构往往造成斜坡动力响应及破坏的复杂化。为探究不稳定斜坡浅表潜在滑动层动力响应特征与失稳过程,以芦山Ms6.1级地震触发的新华村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了二维计算模型,分析了该斜坡潜在滑动层及坡面形态的动力响应特征并对其失稳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斜坡浅表潜在滑动层具有强烈动力放大效应;(2)微地貌对于潜在不稳定斜坡坡面的放大效应具有明显的影响,浅表潜在滑动层水平向及竖直向加速度在凸出部位的放大效应显著,凹陷部位相较于凸出部位放大效应较低;(3)研究揭示新华村滑坡在微地貌的作用下凸起地形呈现先于凹陷地形遭受破坏,其失稳过程分为震动放大局部震裂-凸出地形破坏-凹陷地形破坏-完全破坏整体下滑-重力堆积5个阶段。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防灾人员对地震诱发潜在不稳定斜坡失稳的认识,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