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覃锋  徐龙军  谢礼立 《地震学报》2011,33(1):103-113
依据基岩场地上的汶川地震强震记录,分析了地震动地面峰值和核电站抗震标准反应谱的特性,证明了在推导和使用标准反应谱时所考虑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与地面峰值速度之比(PGA/PGV)受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距的影响,将对标准反应谱形状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还发现了基岩场地的竖向峰值加速度可能要远比通常认为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的2/3大....  相似文献   

2.
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表征地震动的强度特性,场地条件是影响反应谱平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取6组同一地区断层距相近而场地条件不同的强震记录,对其标准化的加速度反应谱形状及平台值进行分析;并以汶川地震中173个有详细地勘场地上的强震记录为基础,统计分析了不同场地类别和断层距区间内的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有较大影响,随着场地变软,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增大.本文定义了场地影响系数,计算并给出了不同地面峰值加速度对应的场地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3.
澜沧-耿马强震地面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澜沧-耿马地震中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数据,对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进行了统计分析。文中研究了震级、震中距、地震方位和场地条件等各种因素对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形状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本地区的地震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值的哀减公式并和过去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文中证明了地面运动加速度矢量峰值的衰减与烈度等震线或主发震断层走向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反应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日本强震观测资料,对于影响加速度相对反应谱(放大系数)形状的各种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级和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形状的影响要远比震中距的影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了可供设计使用的改进反应谱曲线。  相似文献   

5.
将欧洲及其毗邻地区以及美国的部分近场强震记录按照震源机制进行分组,详细的分析了震源机制对水平和竖向分量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以及竖向与水平向反应谱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震源机制对震级不同的地震动以及地震动不同分量反应谱的影响程度不同;震源机制不仅影响反应谱峰值大小以及峰值位置,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反应谱的形状.  相似文献   

6.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对基岩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学理论和强震观测者表明,强震反应谱在形状主要取决于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由于我国现行的各种行业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标准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作出的规定中一般只考虑场地和震中距的影响或只考虑场地影响,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由规范所得到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与由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相差较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的算例,讨论了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对基岩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所得到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类别黄土场地覆盖层厚度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对收集的近百余个黄土场地实际钻孔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选取和构建了若干个计算剖面,利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出不同类别场地(Ⅰ类、Ⅱ类、Ⅲ类)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讨论了各类场地覆盖层厚度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并对不同场地类别的加速度反应谱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黄土地区各类场地的特征周期均明显大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给值,不同区域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震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定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震烈度作为一种总的综合性的分级办法,是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或若干个参数来度量的,因为根据不同的参数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建议将被评定的地震烈度视为烈度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并利用模糊数学中模糊推论和综合评判的理论,提出了地震烈度的多因子综合评定的方法。所考虑的评定因子包括震害指数、地面水平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和竖向加速度峰值。当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毫无困难地增加其他评定因子,例如地震持续时间、谱特性等。显然,这种多因子模糊综合评定的方法远优于目前采用的单因子“确界”评定方法。 本文还提出了利用所求得的烈度模糊向量的各隶属度来决定结构设计中应取参数值的方法,从而避免了设计参数成倍突变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强震近场加速度峰值比和反应谱统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对国内外数十次强地震的近场加速度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近场加速度峰值比及反应谱的统计结果,并将统计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影响,分析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不同结构形式地铁车站对临近场地地震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经过两次反演得到地铁车站所在深度的EL-Centro波,将此波形与生成的人工波分别作用于自由场地与包含地铁车站的两种地层结构,将得到的场地反应谱特性与自由场地表反应谱进行对比。由对比结果可知:在短周期部分地铁车站的存在使得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谱值变大,而在长周期部分,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谱值变化相对而言较小,即地铁车站的存在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长周期部分基本不影响;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不同地铁车站结构对临近场地土反应谱的变化影响度因子曲线均呈倒"S"型,有唯一拐点;地铁车站结构的跨度与高度越大,其对周围场地土反应谱带来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1.
抗震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搜集整理1933—2015年美国西部地区166个有详细钻孔资料台站场地上的1 237条水平方向强震记录,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反应谱的形状对强震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进行拟合,提取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分析特征周期随场地类别、震级、震中距的变化特征;按特征周期分区统计计算不同场地类别上的特征周期平均值,并与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定的特征周期值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探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特征周期的影响。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提出关于抗震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值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月19日和2020年2月21日在新疆喀什地区先后发生MS6.4和MS5.1地震,针对新疆强震动台网收集到的128条强震动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次地震记录的幅值及反应谱特性,并与两个现行规范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震级相同时,震中距越小加速度反应谱越大,且加速度反应谱衰减速度越慢;震中距相同时,震级越大加速度反应谱越大,且加速度反应谱衰减速度越慢;(2)震级越大加速度谱值、速度谱值、位移谱值越大;(3)MS6.4、MS5.1地震波加速度反应谱及其平均值曲线相近,与我国现行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相比差别很大。建议在新疆喀什地区采用基于当地强震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0月28日甘肃省夏河县发生5.7级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18个专业台站在此次地震中触发。本文处理捕获的54条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给出近场台站的地震动参数,绘制了震中附近区域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其长轴呈WN-ES方向展布。将实际观测数据与几种常用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发现俞言祥[1]短轴衰减预测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此次地震的影响场。将振幅较大的62LBL、62BLX台的反应谱与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比较,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不同震中距5个台站各周期谱加速度衰减特性,总结了此次地震的反应谱基本特征。运用H/V谱比法对4个典型台站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局部场地条件对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14.
齐玉妍  孙丽娜  吕国军  李慧 《地震》2019,39(4):172-180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与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 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在河北、 天津和北京的94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了本次地震的加速度。 本文给出了获取记录的强震动台站分布及强震动记录结果, 统计了强震动记录数量随震中距的变化, 给出了3个较小震中距台站记录到的加速度时程; 绘制了空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及周期0.2 s、 2.0 s加速度反应谱值的等值线, 发现峰值加速度等值线与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等值线极值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 分析认为是由于厚沉积层对长周期地震动具有放大作用造成的。 通过强震动记录与适用于本区的三个衰减关系对比, 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峰值加速度衰减特征, 同时研究了周期0.2 s、 2.0 s加速度反应谱值的衰减特征, 周期2.0 s反应谱值随震中距的衰减与衰减关系能较好地对应, 然而在震中距100~130 km沉积层较厚的集中地区, 表现出了实际记录较衰减关系值偏大的现象, 认为同样是由于厚沉积层对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长周期的放大作用导致的。 研究了震中距差别不大的情况下, 场地类型与沉积层厚度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对比基岩台站与软弱地基土层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反应谱, 发现软弱土层台站的土层对地震动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导致中长周期地震动被放大, 对比位于沉积层较薄的隆起区台站与位于沉积层较厚的凹陷区台站强震动记录反应谱, 发现厚的沉积层不仅对反应谱长周期有放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得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变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内川滇甘陕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802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了该地区加速度峰值比的总体分布特征,分别探讨了震中距和震级对加速度峰值比的影响特征,按照水平反应谱的标定方法对竖向反应谱进行标定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的概率分布总体服从极值Ⅱ型分布,加速度峰值比均值为0.6,加速度峰值比≤0.65的累积频率为64%;Ⅱ类场地的加速度峰值比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大震近场的加速度峰值比基本上远高于0.65;最后本文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下竖向反应谱特征参数,并与水平向反应谱特征参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土层结构对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本文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不同场地模型在三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为了研究不同的土层结构对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本文将计算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设计反应谱的形式,分析对比了不同的覆盖层厚度、软弱土层对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反应谱曲线,确定了基于Clough-Penzien修正过滤白噪声模型的参数取值。采用时间包络函数考虑地震的非平稳特性,根据加速度峰值等效原则迭代计算得到地面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然后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与规范各种地震烈度、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相对应的谱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与规范相对应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呈双峰型,Clough-Penzien谱能较好地拟合其曲线形状。最后给出了规范各种工况下的地面加速度功率谱参数值,为随机抗震计算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1土层对地面反应谱的影响 不同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非常大.同一地区基岩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基本上一致或相差不大,但是由于基岩上不同的覆盖土层或不同的覆盖厚度对基岩反应谱的放大作用是不一致的,因而同一地区不同场点的地面反应谱也会有差别,甚至相差很远.以成都地区为例,基岩上土层厚度是城西厚而城东薄,河道两旁软弱砂土较厚,即使地勘中相邻场点也会因土层的差异而实际计算的地面反应谱相差很大,地面反应谱的形状也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填土、淤泥、砂等软弱土层对反应谱的图形形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50组近断层脉冲型强震动记录,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提取最强速度脉冲分量,建立最强速度脉冲峰值时刻的统计模型。对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高频分量的演变功率谱模型参数进行识别,并利用谱表示-随机函数方法实现了降维模拟,进而积分得到速度高频分量。对脉冲参数进行随机化处理,并采用改进Gabor小波模型随机模拟速度低频分量。将速度高频分量与低频分量叠加得到近断层地震动速度时程。数值算例表明,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代表性时程集合的幅值谱和反应谱均与实测记录拟合一致,验证了降维模拟方法的工程适用性。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降维模拟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相结合,可实现工程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与抗震可靠性精细化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与规范反应谱相对应的Clough-Penzien模型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50011—2001)的反应谱曲线,对Clough—Penzien模型的参数取值进行了具体研究。采用时间包络函数考虑地震动的非平稳性,根据加速度峰值等效原则确定了谱强度因子S0的表达式,表明谱强因子不仅与地面加速度特性、场地类别有关,而且与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比、自振周期)有关。最后对谱强度因子计算做了简化处理,为随机抗震计算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