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道孚6.9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为基础,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近代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结合这次地震地裂缝展布特征、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时的地面运动、余震序列及震源错动特征及地壳形变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此6.9级地震是在区域性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作用下,使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再次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并着重讨论了道孚地震区的闭锁条件以及鲜水河断裂北面地震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2.
葛培基 《地震学报》1983,5(2):226-233
在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炉霍和道孚两地,分别于1973年和1981年发生了7.9级和6.9级地震,本文根据该断裂带上六处跨地震主破裂面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的多年形变测量资料,分析了断层活动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并对运用跨断层形变测最手段与地震预报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炉霍和道孚两地,分别于1973年和1981年发生了7.9级和6.9级地震,本文根据该断裂带上六处跨地震主破裂面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的多年形变测量资料,分析了断层活动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并对运用跨断层形变测最手段与地震预报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鲜水河断裂带内早期布设的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场地资料揭示了带内鲜水河断层在大震发生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活动特征,在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之前,该断层曾有一次由加速到反向的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可视为是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的短期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5.
道孚6.9级地震形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月24日,位于川西鲜水河断裂的遭孚发生了一次6.9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沿鲜水河断裂布设了一些流动短水准、短基线场地及两条长水准路线(图1),并有多期复测资料。本文拟根据这些资料,分析道孚地震前后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1981年四川道孚6.9级地震震情及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救灾措施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地壳形变测量资料汇编和清理攻关的基础上,为了将形变测量资科的分析研究结果用图集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为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以及地学其他领域提供一套有关地壳运动的基础图件,国家地震局于1986年下达了编制《中国现代地壳形变图集》的任务,1989年完成全部工作。《鲜水河地区大震形变图》只是全国53幅图中的一幅,要求同时表现1967年朱倭6.8级、1973年炉霍7.9级和1981年道孚6.9级地震引起的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垂直形变用等值线表示,水平形变用位移矢量表示。资料处理时,选用震区外围点作为拟稳点。  相似文献   

8.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67年8月30日炉霍侏倭6.8级和1973年2月6日炉霍7.9级地震后,我省西部地区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在短暂的14年时间内,同一断裂带上相邻地段多次发生强烈地震,无论现代或历史上都是较为少见的。为了适应深入研究的需要,兹将道孚6.9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震害分布综合述评如后:  相似文献   

9.
四川鲜水河带地震衰期中的间歇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属于鲜水河带地震衰期中的间歇震。依据新编的历史地震等资料对该带间歇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地震趋势估计。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虽然未作予报,但在震前仍有一部份台、站记录到某些异常现象,为我们今后深入地进行地震理论研究和地震予报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现主要就鲜水河断裂上的康定,沪定、道孚、甘  相似文献   

11.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其震前地震活动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盐源、宁蒗地震、1975年永善地震有所不同,没有观察到震源区周围在震前几年内地震活动增加。因而对这样的地震怎样利用地震活动作可能的予  相似文献   

12.
甘孜视电阻率台由于台址条件较好,在1973年2月炉霍7.9级地震、1975年1月九龙6.2级地震、1979年3月玉树6.6级地震、1981年1月道孚6.9级地震及1982年6月甘孜6.0级地震前都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前兆异常变化,为研究6级以上地震前的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提供了一份可贵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3.
1981年1月24日道孚发生6.9级地震。现将震后收集的地下水动态异常资料作如下介绍: 一、有关井泉的水文地质概况龙普沟温泉:距离震中7公里的Ⅶ度区内,位于道孚断陷盆地东南端的扭日河北龙普沟两岸。东岸出露有A、B两泉。泉水直接出露于第四纪的残坡积层中,下伏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侏倭组砂岩。A泉泉水坑由多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道孚6.9级地震震中附近半径为41公里范围内,1973年3月至1981年1月记录到的1652个地震分时间段用最小二乘法对震级—频度关系作线性拟合,选取出其中ML≥1.4的全部地震678个,用最大似然  相似文献   

15.
1981年1月24日5时13分,我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城附近(北纬30°00′,东经101°10′)发生6.9级强烈地震。截止2月25日,震区已发生余震1700多次,其中3级以上4次,2.0~2.9级37次,最大3.6级。余震分布多在县城20公里内,似  相似文献   

16.
地震趣闻     
在道孚县麻孜公社沟普大队克武生产队,有一个从未经历过地震感受的藏族儿童羊次多吉,今年五岁,性格比较开朗。不畏生人,同其他儿童一样喜爱吃糖。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前的六、七日,他在吃饭时,曾三、四次向他的祖母央青说:“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建立水准函数和基线函数,分析了形变介质位移场与地面各测线上不同点位间水准和基线测值变化的定量关系.据此并应用弹性和粘弹性介质断层位错理论,研究了断层运动及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断裂带附近的水准和基线测值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参照理论分析结果,并结合跨断层位移的实测资料,反推了1973年炉霍7.9级地震至1981年道孚6.9级地震期间,鲜水河断裂的运动方式、发展趋势及蠕动传播形式,应用试错法给出了有关参数.结果表明,炉霍地震后该断裂带以滑动角为-10的方式作压性反扭运动,其发展趋势呈负指数的衰减形式,滑动区间长度为70km,大致位于炉霍地震产生的地表裂隙带;在道孚地震前,该带东南段发生了断层反扭运动的传播,其平均速度约150m/d,传播方向由西北向东南,终止于道孚西北.参考地震与断层运动的某些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本文讨论了鲜水河断裂运动与炉霍、道孚地震的关系,认为这一时期的断层运动体现了炉霍地震后断层的继承性持续滑动和道孚地震前以蠕动传播为主要标志的前兆活动.上述现象可能反映了大地震前后断层运动的某种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迁移,分析了炉霍7.9级地震和道孚6.9级地震迁移过程中应力、应变能和安全度G值的变化及其与未来地震危险地段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未来地震危险地段为“道孚—乾宁”。  相似文献   

19.
韩渭宾  黄圣睦 《地震学报》1983,5(3):280-286
本文根据鲜水河断裂带自1900——1981年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6.5级以上地震的极震区或地震地裂缝带的展布,以及1967——1981年各次强震的余震分布,提出道孚——乾宁间出现缺震段.从弱震活动和地形变资料分析,认为这个缺震段不象是一个蠕动段.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地震活动空区,至少是一个第一类空区.根据统计关系推断,未来强震的最大震级可达7(1/2)级左右.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月24日在四川省道孚县城附近发生了6.9级地震,道孚及其附近地区除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房屋外,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坏。深入研究各类震害现象和某些工程抗震问题,为当地今后防震抗震工作提供借鉴是必要的。现将房屋震害的考察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震区的房屋结构区内房屋以木结构、砖木(或混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