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及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在前人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取得丰富的研究与勘探成果基础上,加强沉积环境、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研究区认识以及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层序剖面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和相带组合的沉积响应记录,分析这些记录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来有效地揭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体以反映盆地整体特性的构造-层序(二级层序)为基础,以反映盆地充填格架的层序地层(三级层序)为单元,以反映层序沉积充填过程的层序结构、体系域叠置方式(四级以上层序)和相带分布规律为剖析对象"的技术路线,基于中上扬子加里东期克拉通盆地类型与演化阶段的划分,剖析了典型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探讨了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分阶段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中上扬子克拉通加里东期由克拉通内和克拉通边缘两大沉积域组成,盆地经历了由伸展机制到挤压机制的两个演化阶段,包括由裂谷型、裂陷型和坳陷型盆地构成的3期沉积充填过程。加里东期克拉通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以及相同阶段不同类型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建造类型、层序结构和体系域叠加样式等沉积响应,反映了个性鲜明的沉积充填特征和差异明显的控制因素。构造-层序充填过程的控制因素复杂多变,包括基底构造特征、构造运动、深大断裂、古隆起、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和物源供给等,而多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是特定时期特定盆地形成特有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关键所在。各阶段沉积模式在充填背景、建造类型、相带展布规律、演化过程与控制因素等方面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加里东期中上扬子克拉通以隆坳相间格局为特征,克拉通台地边缘滩体与台地内广泛发育的白云岩滩和膏盐岩对油气的赋存和封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沉积盆地充填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翔 《现代地质》1994,8(4):393-402
利用计算机模拟沉积盆地的充填过程可加深对控制沉积层序发育的各种参数的认识,还可检验并预测沉积地层、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分布和配置规律。盆地充填的模拟方法可分为参控模拟和过程模拟,前者使用经验参数控制模拟行为,基本上是对地层几何形态的模拟,后者根据沉积作用的物理规律进行模拟,是一种更为逼近客观世界的方法.所用参数在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的模型中不同,但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史、沉积物供给、沉积盆地的初始几何形态以及沉积物压实与均衡沉降等参数普遍使用.一维碳酸盐岩模拟模型已较成熟,二维模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三维模拟将成为主要手段.模拟将建立在更为坚实的物理定律基础上.并将进一步考虑盆地内流体的流动和热史等.本文最后介绍Stanford大学的三维沉积过程模拟软件SEDSIM及其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与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在前人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取得丰富的研究与勘探成果基础上,加强沉积环境、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研究区认识以及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层序剖面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和相带组合的沉积响应记录,分析这些记录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来有效地揭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体以反映盆地整体特性的构造-层序(二级层序)为基础,以反映盆地充填格架的层序地层(三级层序)为单元,以反映层序沉积充填过程的层序结构、体系域叠置方式(四级以上层序) 和相带分布规律为剖析对象"的技术路线,探讨和实践了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海西-印支期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剖析典型盆地的充填特征,与分阶段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中上扬子克拉通海西-印支期与加里东期的相似性是均由克拉通内和克拉通边缘两大沉积域组成,经历了克拉通边缘伸展和由伸展到挤压的2个盆地演化阶段,差异性是该期盆地类型与演化分异明显。典型盆地沉积充填特征表明,不同时期盆地充填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于沉积充填控制因素的变化,各因素的控制作用因时因地而异。构造-层序充填过程的控制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同沉积断裂、古地理格局、古隆起、碳酸盐生产率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基底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等,各种控制因素通过对层序沉积充填的边界条件、古地理背景、沉积环境、物源性质、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等方面的影响来控制层序的发育,而且是造成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各阶段沉积模式具有个性鲜明的充填背景、沉积建造类型、相带展布规律、演化过程和控制因素。海西-印支期中上扬子克拉通台地内保持隆坳相间,台缘以台盆相间为特征,优质储层发育于台地内和台缘高能礁滩环境,台内滞留环境和台盆区为有利盖层和烃源岩发育区。  相似文献   

4.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林畅松 《沉积学报》2009,27(5):849-862
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发展,把沉积过程纳入到地质演化的时空框架中并与地球的多旋回或节律演化结合研究,形成了一套带有革命性的、在等时地层格架中研究沉积作用的新方法,成为了油气资源等沉积矿产预测勘探的重要工具。沉积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与各级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层序地层单元。追踪对比由不整合面或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高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建立的区域性等时地层格架,对盆地构造古地理再造和油气勘探战略性研究至关重要;追踪四、五级等低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和体系域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可为重点区域或区带的沉积体系和储集体的沉积构成和分布等的解剖提供精细的地层对比基础。依据沉积基准面的变化,从层序内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中可划分出正常水退沉积、强制性水退沉积、水进沉积及垂向加积等成因沉积类型。海相或湖相盆地中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内均可较好地划分出低位、水进、高位及下降体系域。盆地构造作用、气候变化、海、湖平面升降过程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沉积响应研究,一直是层序地层学或沉积地质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演化是盆地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总体响应。层序地层学把盆地古构造、古地理的变迁纳入到统一的地球演化系统中研究,形成了与区域地球演化史或盆地动力学演化相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多旋回盆地或叠合盆地中多期次的构造变革导致了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隔的多个构造层序的叠加。注重构造—层序地层的结合分析,揭示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与多期盆地构造作用的成因联系,是构造活动盆地或大型叠合盆地沉积地质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关键。盆地构造作用,如前陆盆地多期次的逆冲挠曲沉降和回弹隆起的构造作用、多幕裂陷过程、多期构造反转等与重要不整合及区域性沉积旋回或层序的形成密切相关;而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或湖平面变化是控制高频沉积旋回或低级别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在构造活动盆地中,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域和沉积相的发育分布具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礼乐盆地所经历的张裂-漂移-碰撞沉降构造历史,在沉积物沉积样式、沉降历史及断裂构造样式中均有反映,因此,分析盆地沉积过程及其与构造的耦合关系可揭示其演化过程.通过对礼乐盆地沉积充填过程、沉降方式及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礼乐盆地具双层结构模式特征,以T60(23.8 Ma)不整合面为界,下部为不对称楔状半地堑.早期沉积受控...  相似文献   

6.
王宏语  李瑞磊  朱建峰  徐文 《现代地质》2019,33(6):1151-1162
构造沉积学不仅强调大地构造背景条件对盆地演化的控制作用,同时还注重盆地内部的构造特征与沉积充填特征之间的控制及响应关系研究。陆相裂谷盆地发育过程中,构造作用强烈,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复杂,进行构造沉积学研究对揭示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量地震、钻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背景资料,研究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发育过程中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分析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之间的响应及控制关系,并由此讨论半地堑陆相湖盆的沉积充填演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在伏龙泉断陷盆地演化过程中,早期的火山岩隆起对盆地初始裂陷期形态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边界断层的分布及其生长速率特征则对盆地结构演化过程起着首要的控制作用。盆地裂陷期,研究区古气候环境比较稳定,构造因素是控制该陆相裂谷盆地地层序列与沉积特征的首要因素;断裂发育特征决定了盆地的古地貌特征,而盆地的古地貌特征直接影响着盆地内部的沉积充填类型与沉积体系展布格局;区域构造抬升与断块掀斜是该半地堑盆地内部发育不整合面的主要因素。在陆相裂陷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研究中,构造沉积学显示出了其必要性与适用性,有利于在揭示构造沉积现象的同时,合理解释其地质成因。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浊流沉积及成因模式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浊流沉积体。本文通过对西峰油田延长统野外露头的观察和室内岩心的描述与分析,根据钻井、测井资料,识别出了层状浊积岩、浊流水道、辫状浊流水道。槽状充填浊积岩以及滑塌浊积岩等浊流微相。并基于浊流的两种形成机制(洪水 沉积物→浊流和滑塌沉积物 水→浊流)和沉积动力学原理在该区建立了陆相湖盆浊流沉积模式,即洪水型浊流成因模式和滑塌型浊流成因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浊流沉积对构造环境的沉积响应,认为构造背景在宏观上控制了浊积砂体的时空展布,鄂尔多斯盆地该时期的前陆发展演化特征构筑了其浊流沉积地层层序的充填特色。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西段志留纪残留海盆地形成于加里东构造旋回主造山阶段晚期。早志留—晚志留世沉积充填构成一完整的Ⅰ型沉积层序,盆地充填具典型的双向演化趋势,发育4段式层序结构。沉积盆地充填特征反映了北祁连微洋盆闭合后残留海盆地向前陆盆地演化变迁的过程。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成果,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残留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类型、地层格架。并依据上述内容对盆地充填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位于南海西北部海域的莺歌海盆地,由于其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沉积格架和充填演化也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上下两部分沉积特征完全不同,古近系显示出走滑盆地对称沉积的特征,受断裂控制较明显,沉积活动范围局限;新近纪基本上脱离断裂活动的控制,其沉积活动到新近纪中晚期逐渐显示出形似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盆地沉积中心的变迁独树一帜,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由西北-东南、东南-西北、西北-东南方向有规律地变化。沉积充填过程历经了由陆相到海相、多次大规模海进和海退沉积序列,形成了多套厚度较大的互层砂泥岩组合,具有良好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0.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位于夹持于鲜水河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块体的东南缘,并夹于木里弧与盐源弧形构造之间。为东西向展布并向南东凸出的弧形盆地,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磨拉石,是一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具有总体先向上变细后向上变粗变浅的完整沉积旋回;盆地自南而北的充填样式总体显示为冲积扇(水下扇)-深湖-湖沼-河流冲积平原,为一个南厚北薄楔形盆地,沉只特征表明该盆地具有单断张性盆地的充填特性,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作用使该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下逆冲系统转变为引张状态下的向南东的构造逃逸系统,从而在川滇块体内形成晚第三纪盐源盆地,盆地的长轴垂直于川滇块体南东向挤出方向。因此,晚第三纪盐源盆地是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的沉积响应,沉积物的时代研究表明川滇块体这次挤出构造事件出现的时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其与Tapponnier(1986)大陆块体侧向多期挤逸模式最后一期挤出事件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二维沉积层序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林畅松 《沉积学报》1998,16(2):68-73
本项研究建立了综合性的二维沉积层序模拟系统SSMS。该模拟系统由盆地的沉降过程模拟与盆地充填过程模拟两个子系统构成。盆地的沉降模拟结合了反演的沉降回剥和盆地形成的正演模型;盆地充填过程模拟综合考虑了盆地沉降、重力均衡作用、海(湖)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侵蚀作用、沉积物分布和压实等因素。结合实例分析表明,该模拟系统可用于定量分析盆地构造、海(湖)平面、沉积物供给等变化对沉积层序的形成过程、几何形态及其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作用,检验地质模型和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路智勇 《古地理学报》2008,10(3):277-285
近年来,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质和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构造对储集层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缺乏。在对车镇凹陷构造、沉积、储集层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构造样式中沉积充填和储集层发育特征。构造样式对沉积充填类型及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板式构造样式区仅发育近岸水下扇及少量滑塌浊积扇;铲式构造样式区除在边界断裂根部附近发育近岸水下扇外,其前端湖底扇常较发育;断阶式和坡坪式构造样式区受次级断裂控制,陆上与水下沉积常常共生,沉积类型多样,从冲积扇、扇三角洲到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均可发育。构造样式通过影响砂砾岩体的垂向叠置方式、规模和沉积类型及砂体结构,最终影响了其储集层质量。综合研究认为,断阶式和坡坪式构造样式区沉积类型丰富,为有利储集层最发育区;铲式构造样式区湖底扇发育,砂砾岩单层薄,为次级有利区;而板式构造样式区砂砾岩展布窄、单层厚度大,储集层质量最差。该认识为中低勘探程度的含油气断陷盆地中优质储集层发育带的预测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测老庙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其幕式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断陷盆地的形成不是一个匀速的变形过程,它常发育由不同级别的幕式构造所控制的沉积旋回,盆地的充填序列所的阶段性以及区域性间断记录了这些幕式运动的周期及相应的构造事件。以测老庙盆地为研究对象,以盆地充填的地层层序为研究基础,从盆地的构造格架及沉降史、盆地的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等方面分析,讨论了幕式裂隙作用与盆地沉积旋回、层序地层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第三纪,西湖凹陷经历了弧后盆地、残余弧后盆地至前陆盆地的发展过程。不同盆地类型具有不同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活动特征。不同的控相机制导致不同的盆地充填方式和沉积特征。本文从弧后扩张、扩张停止及岩浆弧造山作用应力机制出发,讨论了西湖凹陷盆地结构发展过程及其对沉积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邱燕 《地质通报》2005,24(1):16-22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样式,本文研究与油气聚集和圈闭关系密切的典型构造样式。以盆地构造运动的力学性质为依据,将该盆地的构造样式分为三大类,即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走滑构造。伸展构造样式有断块构造和箕状构造;挤压构造样式有褶皱构造、冲断构造和底辟构造;走滑构造样式有花状构造。各种构造样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构造样式可形成能够俘获、圈闭油气的局部构造,部分构造样式除了能形成圈闭以外,其中充填的沉积物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一由于这些构造样式的发育时间旱于烃源岩的生烃期和大规模的排烃期,因此极易俘获油气而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和有效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16.
Stratigraphic patterns and sequence development in tectonically active extensional basins remain poorly documented in comparison with passive‐margin settings. Rift basin fills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coarsening‐upward trends in response to the rapid creation of accommodation by extensional faulting, and the progressive filling of graben during more quiescent periods. The Early Permian Irwin River Coal Measures in the Northern Perth Basin (Western Australia) record a complex stratigraphic arrangement of conglomerate, sandstone, mudstone and coal, and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delta plai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that developed in a cool–temperate climatic setting during syn‐rift activity. Sedimentary analysis of outcrop and core data from the fault‐bounded Irwin Terrace is used to distinguish nine facies associations reflecting deposition in braided rivers, fixed‐anastomosed channel belts, tide‐influenced coastal environments and storm‐affected distal bays. The broader depositional system is interpreted as a morphologically asymmetrical tide‐dominated embayment with a fluvial and wave influence. Th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of the Irwin River Coal Measures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evolving rift basin margin. Fault reactivation of the major basin‐bounding Darling Fault in the early syn‐rift phase caused footwall uplift and the inception of transverse palaeo‐valleys occupied by braided fluvial systems. Fault block subsidence during the subsequent balanced, backstepping and drowning phases resulted in a dominantly retrogradational stacking pattern indicating progressive flooding of marginal‐marine areas and culminating in deposition of distal marine elements. In the active rift basin, it is proposed that preservation of a shallow‐marine syn‐rift sequence was promoted by the geomorphological confinement of the embayed system increasing tidal current acceleration and hampering transgressive ravinement. The proposed sequence model demonstrates that transgressive successions can develop in the early syn‐rift phase in response to footwall uplift and tectonic subsidence. The syn‐rift sequence recording the filling of an embayment on a rift basin margin may be applied in similar tectonic and/or depositional context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7.
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对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与层序地层结构、不整合面与层序界面、层序地层组成与其模式、生储盖组合与岩性地层圈闭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前陆层序是盆缘构造运动的响应,由低位(冲积)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前陆盆地层序界面表现为构造或沉积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构造幕的发生,其层序地层样式是盆缘造山带构造楔推进作用的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响应,反映了构造运动由强到弱的间歇变化。前陆层序界面代表了沉积结构的大转换,之下为构造稳定阶段的湖相泥岩或膏泥岩,之上为代表构造运动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的巨厚磨拉石沉积充填。在构造活动期和静止期,盆地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沉积充填和地层结构特点。构造活动期以低位(冲积)体系域为主,在毗邻造山带侧以巨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等冲积沉积物为主;构造静止期以湖侵体系域为主,为广泛的河流-湖泊相沉积。沉积厚度从靠近冲断带侧向盆地内逐渐变小。陆相前陆盆地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好,储集体广泛分布于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中,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湖相为主。其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前缘斜坡带上,包括沿古隆起边缘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和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将会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北票盆地侏罗纪砾岩沉积特征及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相盆地充填沉积物中砾岩沉积特征分析是示踪物源及反演源区构造演化背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辽西北票盆地侏罗系的砾岩层沉积特征及砾岩的分散型式分析发现,北票盆地砾岩的沉积特征明显受到火山作用的影响,物源主要以盆地前期或同期火山岩及西缘前中生代沉积地层和变质岩系为主,砾石成分组成自下向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与盆地两次大的火山-沉积作用旋回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从沉积早期以火山岩砾石为主向晚期以沉积岩及变质岩砾石为主的演化过程。早侏罗世晚期及晚侏罗世晚期砾岩主要为复成分砾岩,松散堆积,填隙物主要为泥砂质.分散型式为混合型,应为盆地在侏罗纪经历的两次大的逆冲推覆作用的沉积响应。中侏罗海房沟组巨厚的粗砾岩沉积对应于盆地西缘的一次快速隆升事件。  相似文献   

19.
河北平泉土城子组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泉地区中侏罗世土城子组为内陆干旱气候条件下巨厚的红色碎屑岩沉积,自下而上可分为4段。底部第一段沉积期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第二段为湖泊沉积体系;第三段演化为河流体系;第四段为冲积扇、河流体系的复合型。上述充填序列反映了土城子组沉积时盆地依次经历了初始沉降—湖盆扩张—盆地萎缩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