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地定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湿地定义的概述,分析了各种湿地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从湿地的发生学因素与诊断特征、"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湿地定义的多样性、定义问题与边界问题的关系等方面,对湿地定义研究中的共识进行了剖析。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不是所有湿地个体共同的诊断特征,只有湿地水文特征是区分湿地与非湿地的本质特征;对湿地水文阈值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湿地的客观外延是"正常情况下"的湿地外延与"非正常情况下"湿地特殊外延之和,目前所有湿地定义的外延与湿地的客观外延都不是全同关系,因而所有的湿地定义都是存在问题的;湿地定义研究中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理论基础薄弱。基于逻辑学关于概念的外延确定与内涵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认为只有在构建湿地外延确定与内涵确定的理论、方法和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定义湿地;在明确湿地客观外延的基础上,将湿地内涵的概括具体化为对"要素—指标—阈值"的逐级概括,从而指出湿地定义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方向。随着对湿地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研究的深入,湿地边界阈值会越来越明确,统一的、科学的湿地定义必将出现。  相似文献   

2.
湿地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湿地定义理论基础薄弱及湿地定义多样性的现状,按照发生学原则,科学地确定了湿地外延。根据逻辑学关于定义的基本原理,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湿地的"属"与"种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外延是由"正常情况下""湿地三要素"齐全的湿地外延部分与"非正常情况下""湿地三要素"不全但具有湿地水文特征的特殊外延部分组成。湿地所在的"属"是地表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这个"属"由陆地、湿地和水体3个"种"构成。湿地"种差"主要表现为"要素-指标-阈值"问题。"要素-指标-阈值"问题的分析表明,湿地水文特征是湿地的本质属性,淹埋深(S)、历时(D)和保证率(F)是表征湿地水文的特征指标,因而湿地"种差"可用一组有序数(S,D,F)表示,当(S,D,F)满足一定的阈值时,就具备了发育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的水文条件。根据湿地"属"与"种差"分析结果,湿地可以定义为:湿地是由于在大多数年份"淹埋深-历时"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而具备了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发育的水文条件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利用定义规则,对湿地定义进行了科学性检验,指出湿地定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S,D,F)阈值的研究缺少科学可行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对湿地本质特征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对湿地外延的认识的发展以及(S,D,F)阈值研究的深入,湿地定义也应作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引言《地理学进展》的创刊号于1969年出版,在刊物创刊21周年之际,有必要对其宗旨和目的再作一次评析。本文将考察进步的概念,让我们先从定义入手。地理科学的进步,常常被定义为地理学家使他们的研究领域变得更具可知性的能力。像所有社会学科一样,这里存在着下定义的问题。更具知识性和可知性是什么意思?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谁来决定这种进步是什么?学术研究来源于商界和政府在安排研究项目方面起至关重要且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千世界中,有时用一般的方式,有时则用特殊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溶液结构研究发展策略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房春晖  房艳 《盐湖研究》2006,14(3):52-57
溶液结构被定义为研究溶液中溶剂化物种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简单叙述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详尽阐述了其科学意义,介绍了其研究现状以及主要进展,并讨论了其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地名学的基础研究中,地名通名的定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给某个通名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取决于定义者对通名所涉及的自然或人文现象的认识程度,尤其是能否在分析地理、历史、语言等背景的基础上,对通名蕴涵的科学意义作出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抽象性表述。一般而言,越是司空见惯的语词,定义的难度越大。外国文献中对一些地名通名的定义,对于我们具有参考意义。美国地名委员会在编辑《海底地名》(Geographical NamesofUndersea)时,整理了50多个地名术语的定义,归纳了他们对于海底地物的认识。从地物与地名的关系着眼,海…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与地图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图是用符号及图象来传输各种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工具,它广泛地被应用在许多科学领域里。但是它和地理学的关系却比其它学科更为密切。这是由于这两门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不管地理学的确切定义应当如何表达,但是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总是人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中的综合,这是把关于自然的科学改变成另一类物质客体,使其能体现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划分全球地理系统有很多依据。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人员可划分出同类自然要素组合区(自然带,生物群落);自然要素组合不同类,但成因同一的地区(大陆,自然地理区,区,地方);同向物质能量流的地区(流域,生态系统)。划分地理系统不完全是主观过程。自然界的各种地理系统对人为影响反应。然而人们经常是不能把自然界连续的空间划分成对某类经济活动有反应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早产,这是上个世纪中叶E.黑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情况。他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虚拟地理环境的多维数据模型与地理过程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剖析虚拟地理环境所表达的地球表层空间与其在计算机空间的映射之间的关系,定义了一维、二维、三维及多维虚拟地理环境;指出虚拟地理环境与传统地图、GIS的区别及联系。阐述近年来虚拟地理环境研究对地理学乃至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影响以及对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和重点研究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系统的定义出发, 本文简要回顾了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背景与过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地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与热点,并带动和加速了地球信息机理、陆地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海岸带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海岸带研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简要介绍海岸带科学前沿-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计划 (LOICZ).  相似文献   

11.
试论地理信息科学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杨开忠  沈体雁 《地理研究》1999,18(3):260-266
通过阐述地理信息科学的定义,及其地理学传统和技术驱动机制,论证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信息革命和范式演进的结果,是从信息机理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人地关系系统的地理学科,并提出其内容框架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M的中国山地空间范围定量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为止,中国的山地空间范围尚没有一致的划定和界线.在众多影响山地和非山地划分的因素中,山地的界定标准和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最为重要.山地是一个令许多科学工作者难于严密定义的科学对象和学术用语,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山地定义出现.该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4种关于我国山地的定量界定标准,结合作者关于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的研究,分别得出4种定义下的我国山地的范围和面积.通过与现有资料(《中国地貌类型图》)的对比和分析,确定适合于我国的山地定量界定标准,并最终计算出我国山地面积为658.8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8.2%.  相似文献   

13.
地理信息科学学科领域界定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地理信息科学形成与发展已十多年,该文介绍、分析、论证了Goodchild关于地理信息科学是“信息科学有关地理信息的一个分支学科”定义的准确性;通过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学科界定、认知问题、研究主题等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与成果的重新思考、分析与研究,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界定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科领域,旨在为推动地理信息学科的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地图学是系统地研究关于地图的理论体系、技术系统及其应用领域的学科。它的定义和内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随着地球科学的认识水平和测绘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延和充实。地图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巴朗斯基1954)或者是“周围环境的图形表达”(Morison,1978),地图学则是“建立在正确的地理认识的基础上的图形显示的技术科学,这种显示在于描写、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内在  相似文献   

15.
极区海域海冰内部有机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极区海域海冰内部有机物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阐述。内容涉及海冰内部溶解态有机物质(DOM)和颗粒态有机物质(POM)的产生、迁移和转化过程;海冰内部冰藻生化组分(糖类、脂类和胞外分泌物);海冰内部有机物质在调节初级生产力和异养生物活性之间的机理研究等,并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息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新  袁林旺  裴韬  黄昕  刘广  郑东海 《地理学报》2021,76(9):2094-2103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已从传统的自然地理空间、人文地理空间拓展到了信息地理空间,催生了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数据科学3个分支学科。在《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背景下,本文梳理了信息地理学的形成、定义和学科体系,重点阐述了信息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以期本文有助于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回归地理科学,进一步强化地理科学研究,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地理科学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把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引入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之中.在定义了经济地域系统的概念之后,着力探求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证了经济地域系统应作为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陈百明 《地理科学》1999,19(4):308-311
归纳了资源的三类定义,回顾了资源概念中的时间尺度和价值理论问题,并对我国资源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最后认为资源科学在21世纪将会得到长足发展,为此需要开展10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应尽快使资源科学进入国家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9.
陈百明 《地理科学》1999,19(4):309-312
归纳了资源的三类定义,回顾了资源概念中的时间尺度和价值理论问题,并对我国资源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最后认为资源科学在21世纪将会得到长足发展,为此需要开展10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应尽快使资源科学进入国家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泉香  朱竑  李鹏 《地理学报》2007,62(2):211-220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有关女性地理的研究基本缺失, 而以往人才地理学研究中对女性人才的忽视, 以及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中女性人才研究的薄弱, 都使女性人才地理研究有了自己的空间。利用人才数量、类型和籍贯三个指标对活动于1840~1949 年期间的中国著名女性人物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数量和地位、分布 领域和特点以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论述, 并对影响其数量、类型和区域分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 与同一时期的男性人才相比较, 近现代女性人才数量仍然偏少, 但相对于过去, 其数量却有所增加, 影响领域也更扩大; 近现代女性人才集中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少数几个省份, 西北地区较少; 湖南、广东、浙江、江苏四省女性人才尤为突出, 其中, 湘粤两省在社会政治领域影响较大, 江浙两省在科学、教育和文化领域占有较大优势。近现代女性人才数量的增加和影响领域的扩大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改良运动和政治革命的影响, 而其区域分异特点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