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节目创意宗旨2003年10月,经与陕西电视台体育健康频道多次协商,拟在该频道开播“天人合一”电视节目。节目创意宗旨是:用健康、活泼、灵活的表现方式,以黄绿色为主色调,利用丰富多样的气象信息,制作出一档特色天气资讯类电视节目。节目内容以气象与健康、气象与疾病、气象与重大赛事、气象与旅游、气象与交通、气象与经济等资讯内容为主。2节目的策划理念及表现形式2.1片头设计选择以明艳的黄绿色为主色调、节奏较快,展现生命、健康、活力。整个片头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以叙事方式加以展现。片头长15 s,用MAYA制作的纯三维作品:透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90~1999年10年的旬平均气温、旬极端气温及风速、相对湿度和云量等资料 ,计算了吉林省七个主要城市的旬平均体感温度、极端体感温度和对应的人体舒适度 ,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吉林省城市体感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引 言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夏季的暑热或冬季的严寒天气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尽管人们通常用气温高低来表示环境冷热 ,但是人体对外界冷热的感觉并不仅仅根据气温来评价 ,体感温度受许多气象因子综合影响 ,其中气温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最大 ,同时 ,还与湿度、风等气象因子有关。通过统计 1 971~ 2 0 0 0年 ( 1~ 1 2月 )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最高 (低 )气温 ,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分布概况和体感温度的计算式 ,求得体感温度经验公式。1 最高 (低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气候特征1 .1 最高 (低 )气温分布概况1 971~ 2 0 0 0年…  相似文献   

4.
选取涵盖温度、湿度和降水等要素的体感温度及人体舒适度等级划分方法,以杭州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1998年8月至2007年7月杭州地区人体舒适度对自然死亡人数及不同性别、年龄、典型疾病死亡人数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8月至2007年7月杭州地区体感温度与自然死亡人数之间大致呈二次多项式分布,当体感温度约为25.5℃时日平均死亡人数达最低值,体感温度对死亡人数滞后影响以3—5 d滞后相关最显著。以36.51人为阈值,杭州地区死亡高峰日多出现冬季,偶尔出现在夏季,5月和10月人体舒适度等级最高。男女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男性日平均死亡人数略高于女性,冷不舒适的影响高于热不舒适的影响。老年和中年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老年人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大,婴幼儿和少年、青年死亡人数受体感温度的影响较小,日平均死亡人数由高至低依次为老年、中年、青年、婴幼儿、少年。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体感温度与肿瘤死亡人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日平均死亡人数由高至低依次为肿瘤、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但呼吸系统疾病对体感温度的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5.
大气温度、湿度、风、太阳辐射等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象因子,也是影响体感温度的气象因子.因此人体舒适度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根据体感温度计算结果和旬平均气温,可确定人体舒适度等级.  相似文献   

6.
格尔木地区夏季体感温度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体感温度的计算式,分析了格尔木地区夏季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最高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初步得出体感温度经验计算公式,从而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提供温度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这里介绍的是一种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成份的烧结体氧化物合成半导体感湿元件(以下简称烧结体感湿元件)。由于这种感湿元件的戍份和所具有的微细结构的特点,使得共温度系数和固有的电阻值都小,对湿度的电阻变化显著,而且不受外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面准备从该元件的组成、制做工艺及测湿原理三个方面介绍。一、烧结体感湿元件的组成这种烧结体氧化物合成半导体感湿元件的成份见表1。  相似文献   

8.
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体感温度计算及相应舒适度划分法,利用呼和浩特市1991—2019年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数据,分析了人体舒适度等级和日数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各气象因子与体感温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不同舒适度等级日数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严寒域日数、广义舒适域日数和酷热域日数.其中广义舒适域日数...  相似文献   

9.
体感温度预报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云  杨玉霞 《气象》2002,28(4):1-2
引 言人类在大气环境中活动 ,经受着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 ,体感温度作为人体舒适度的一项预报指标 ,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本文通过统计 2 0 0 0年 7月 1 3日至 2 0 0 1年 7月 1 2日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气温 (包括露天与百叶箱内最高、最低温度 )、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分布情况 ,得出体感温度的经验计算公式 ,从而为常年从事户外活动人群提供温度方面的参考。1 资料来源与选取德州市气象局于 2 0 0 0年 7月 1 3日至2 0 0 1年 7月 1 2日在小百叶箱附近露天架子上安装了干球、最高、最低温度表 ,其安装高度、观测时间与小百叶箱同类温度…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电视气象节目中画面构图的线条、形状、色彩、影调、运动、声音和图文等形式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梁淑娥 《辽宁气象》2004,(4):37-37,42
介绍了电视气象节目中画面构图的线条、形状、色彩、影调、运动、声音和图文等形式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洪萍  姚立峰 《浙江气象》2004,25(2):40-43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是气象科学与电视艺术的结合,是体现气象科学社会应用价值的渠道,目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已成为气象为公众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然而,电视气象节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不够强.本文主要就这点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宋洪盛  腾修波等 《山东气象》2000,20(4):27-28,33
通过分析气温、空气相对温度、风速及太阳辐射等要素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建立以气温为基础,对有关气象要素以修正的体感温度经验预报公式,并开展了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14.
体感温度是指人们感觉到的冷热的温度感觉。它不同于空气温度,也不单是皮肤温度与气温之差。除气温之外,它还受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体感温度是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的。美国著名生物气象学家R·G·Steadman给出了同时考虑气温、湿度、风速和日射等因素综合影响条件下,计算体感温度的经验公式。E·C·Tnom提出用不舒适指数(也称温湿指数)来表示体感温度。由于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其作用因时因地而异,作用程度也有大小主次之分,同时我省多数台站无日射观测记录,夏季风速也相对偏小。为此,本文使用E·C·Tnom的不舒适指数,来分析湖北省夏季体感温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夏季高温高湿的典型天气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气象数据是天气节目的根基。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提供服务性更好、创造力更强、用户满意度更高的天气节目,必须在气象数据的多样态呈现方面深入研究。通过最新的天气节目实践事例,深入分析了气象数据多样态呈现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或可为未来天气节目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县级电视天气预报多媒体制作播放系统的流程和所完成的功能。本系统是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操作简便,充分利用了Windows与设备无关的特性,可移植性强。整个系统设计合理,可以方便灵活快捷地制作县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安徽省1987-2016年81个国家站暑期7、8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计算各站点体感温度,并分析其逐年变化特征。联合站点体感温度和DEM地形数据,建模并给出体感温度的空间分布;依据舒适度划分等级,得到安徽省暑期舒适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安徽省近30 a暑期体感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的上升,高低温差、平均风速的下降,使得体感温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0.0224℃·a^-1)略高于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0.016℃·a^-1)。(2)体感温度随地形变化特征显著。沿淮部分地区与沿江大部平原地区普遍超过29.0℃;受海拔、植被覆盖、地形遮蔽效应影响,大别山、皖南山区大部体感温度低于27.0℃。(3)沿淮淮北、江淮大部、沿江等平原地区多为"较不舒适"地区;大别山、皖南山区均包含"最舒适"、"舒适"和"较舒适"地区。山区地形遮蔽效应与高植被覆盖为安徽省避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刘超  许娜  游国辉 《广东气象》2019,41(1):71-73
介绍了气象图文包装系统MAX Weather的主要功能,从系统的界面管理、素材管理、性能和设计框架等方面与Weather Central作出对比,以《佛山气象》晚间节目的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为例,引出MAX Weather系统的新特性及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应用技巧,针对节目业务化运行分析了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安徽省1987—2016年81个国家站暑期7、8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计算各站点体感温度,并分析其逐年变化特征。联合站点体感温度和DEM地形数据,建模并给出体感温度的空间分布;依据舒适度划分等级,得到安徽省暑期舒适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安徽省近30 a暑期体感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的上升,高低温差、平均风速的下降,使得体感温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0.0224℃·a~(-1))略高于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0.016℃·a~(-1))。(2)体感温度随地形变化特征显著。沿淮部分地区与沿江大部平原地区普遍超过29.0℃;受海拔、植被覆盖、地形遮蔽效应影响,大别山、皖南山区大部体感温度低于27.0℃。(3)沿淮淮北、江淮大部、沿江等平原地区多为"较不舒适"地区;大别山、皖南山区均包含"最舒适"、"舒适"和"较舒适"地区。山区地形遮蔽效应与高植被覆盖为安徽省避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黄石市2007-2013年逐日电力负荷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期气象资料计算体感温度数据及舒适度等级,并以此对电力负荷进行分解,进而讨论体感温度对夏季气象负荷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利用体感温度及舒适度等级可对电力负荷进行更精细的分解,且体感温度同气象负荷率具有最高关联度;(2)研究时段内黄石市逐日最大电力负荷总体呈线性增长,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电力负荷呈下降趋势;(3)2010年之前,工作日的气象负荷率高于节假日,但自2011年起,该现象出现反转,且差值逐渐增大;(4)研究时段内,体感温度高于22.9℃(工作日)或21.5℃(节假日)时,即会产生敏感负荷,而体感温度升高1℃最多可引起6%的气象负荷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