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武亚军 《世界地质》1998,17(1):96-99
主要介绍W-150风动潜孔在含泥夹层的玄武岩地层钻进成孔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方法,对出现的几种事故的解决方法,以及为了地适应数值地层的钻进成孔,而对此类潜孔锤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目前在含巨大孤石地层中的成孔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如开挖法,冲击钻进、回转钻进,大直径潜孔锤钻进,爆破法,复合钻进工艺。一般方法处理某些孤石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形状不规则的孤石,则效果欠佳。若采用爆破法或复合性钻进工艺则很好地解决含大孤石地层成孔难题。  相似文献   

3.
李常春 《探矿工程》2008,35(7):60-63
潜孔冲击器钻进是岩土钻掘工程中的一种高效钻进方法。针对潜孔冲击器钻进的特点,介绍了DA110型冲击器的几何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及性能参数测试。  相似文献   

4.
在京珠高速公路K153-154地段边坡支护中,采用气动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进尺800m,解决了普通气动潜孔锤钻进成孔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何正勇  李应平 《探矿工程》2021,48(12):114-119
旋挖钻进技术具有经济、快捷、环保等优点,在桩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常规旋挖钻机在钻凿硬岩(抗压强度>80 MPa)时,进尺非常缓慢。为解决采用旋挖钻进技术钻凿硬岩时进尺缓慢的问题,考虑到潜孔锤具有对硬脆性岩石施工速度快的优点,探索将潜孔锤与旋挖钻机组合使用。基于官井基地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施工,对潜孔锤-旋挖组合钻进成孔技术进行介绍,对其碎岩成孔机理进行分析,验证了潜孔锤-旋挖组合钻进成孔技术的可行性,可为硬岩桩基工程的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潜孔冲击器钻水井的主要设备选择、各种钻进操作技术、钻进中潜孔冲击器的故障处理。讨论了轴压、转速、注水、润滑对钻进的影响及钻头修磨修复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工程实践中空气潜孔锤正循环裸钻大孔径成孔中存在返渣困难问题,从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设备及组合、施工工艺、参数设置中的关键因素着手,分析影响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返渣影响因素。通过加装钻杆增径器改良设备,以及装备重组等技术整合,找到了有效解决返渣问题最佳处置措施及施工工艺,为空气潜孔锤正循环裸钻大孔径成孔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工程实践中空气潜孔锤正循环裸钻大孔径成孔中存在返渣困难问题,从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设备及组合、施工工艺、参数设置中的关键因素着手,分析影响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返渣影响因素。通过加装钻杆增径器改良设备,以及装备重组等技术整合,找到了有效解决返渣问题最佳处置措施及施工工艺,为空气潜孔锤正循环裸钻大孔径成孔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9.
滑坡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它的整治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抗滑桩是一种适应性强、对滑坡稳定性和地质环境干扰小、工期短、抗滑能力强的滑坡整治方法.风动潜孔锤钻进是一种具有许多优点的钻进方法,它的许多特点,如成孔质量高、应用范围广、无液体循环介质、钻进规程参数小、可实现大直径基岩钻孔等都适合于抗滑桩施工.文章在介绍风动潜孔锤钻进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抗滑桩施工要求,分析了风动潜孔锤用于抗滑桩施工的可行性,并举出了其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水文水井钻进工艺方面采用的新技术有:空气潜孔冲击器钻进、牙轮钻头钻进、双壁管气举反循环钻进,新型水文钻探冲洗液等。一、空气潜孔冲击钻进技术空气潜孔冲击钻进从根本上解决了干旱缺水基岩  相似文献   

11.
潘谢矿区水文地质特征与缩小防水煤柱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淮南潘谢矿区年总设计生产能力为 2 10 0× 10 4t。区内第四系松散层厚 16 9~ 437m ,为巨厚松散强含水层 ,设计留设80m防水煤岩柱 ,防水煤柱储量达 6× 10 8t。通过开展缩小防水煤柱试采研究工作 ,将原设计留设的 80m防水煤柱减小到6 0m左右 ,局部仅 40m。本文通过总结潘谢矿区 10年来缩小防水煤柱工作面成功的开采实践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潘谢矿区水文地质特征、覆岩破坏规律及缩小防水煤柱机理。  相似文献   

12.
江苏茅山推覆构造带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溧水地区与宜(兴)—溧(阳)地区的地层区划,跨扬子与江南两个地层区,两者以江南深断裂为界。宜溧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特征,中生代火山杂岩系的分布特征,都充分反映了江南深断裂对地层、构造、火山岩浆岩活动的控制作用。茅山楔状冲断体构造的研究采用了历年来溧水地区与宜(兴)—溧(阳)地区的有关成果地质资料,展开了茅山推覆构造带的分析与研究,发现了茅山楔状冲断体构造是经燕山晚期两次推覆构造造山运动(茅山运动)而造就的后展式(上叠式)推覆构造。为观其整体,同时对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挤压带、后缘拉张带、根部隆起带作了简述。茅山推覆构造造山运动期,充分表现了新华夏系构造的特点。先是造成了晚白垩系浦口组(K2p)与下伏地层早白垩系葛村组(K1g)及以前各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浦口运动),后来又造成了新生代下第三系泰州组(E1t)与下伏地层晚白垩系赤山组(K2c)及以前各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泰州运动),可见其影响范围很广,又以江南深断裂为背景,其构造意义必然深远。  相似文献   

13.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表明,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5.4万km^2的土地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土地是清洁的。调查区内有99.9%的土壤为绿色土壤,可生产无公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一类土壤占92.7%,适宜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二类土壤占7.2%;三类土壤占0.1%。本次调查发现的重金属严重污染土地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区内浅层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严重,水质优良的地段主要分布在济宁市区北、平阴周边、长清南、济南市区南部等靠近山前地段,其他平原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多为较差或极差级(不能饮用)。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本文是研究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在自然条件关叠加人为因素影响的地下水动力场和地下水水水化学场演化与发展的综合性环境地学课题的成果。主要研究地下水民带气与外部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演化规律;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量开采区的地下水系统循环系统及其演变规律和地下水环境演化预测。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给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成岩作用具有强压实、欠压实、多期溶解、多期胶结、复杂交代和灰泥组分重结晶的特征。主要胶结-溶解作用序列为长石溶解/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石英溶解→碳酸盐胶结物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黄铁矿胶结/沥青充填。近岸水下扇不同亚相(微相)沉积特征的差异性导致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并决定了储集物性的差异性。扇根砾岩在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和灰泥杂基重结晶作用为主,溶解作用微弱,物性持续降低。在中深层灰泥杂基的重结晶作用使扇根砾岩物性快速降低而形成致密层,扇根砾岩全部为干层。由于早期异常高压和早期油气充注对储层保护以及酸性溶解对储层改造的综合作用,扇中辫状水道远离泥岩、砂砾岩储层在中深层仍发育大量原生孔隙和少量的次生孔隙,储层物性较好,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储层。扇中辫状水道靠近泥岩层储层、扇中水道间以及扇缘部位因发生强烈胶结作用,在砂体顶底形成致密的胶结壳,可作为较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16.
支持宇宙力参与板块运动的观点,赞同地球质心偏移的论断,但对质心偏移的力源和成因提出不同的看法。数理推导表明,太阳斥力与万有引力常数G的变化综合作用、冰盖在一极的形成与消融等是质心偏移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白城市水稻种植区灌溉用水的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白城市水稻种植区的灌溉用水水源可以分为地表自流灌溉水、浅井灌溉水、深井灌溉水三种;不同水源的灌溉用水水质存在一定差异;灌溉用水的水质成分与土壤的元素组成存在着一定关系,且影响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西北岸划分出了第Ⅰ道—第Ⅵ道牡蛎礁的平面分布(图1);对牡蛎礁壳体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并将牡蛎礁壳体进行了剖面切割(图3);对牡蛎礁壳体进行了X光衍射与激光拉曼(活—古)矿物晶型的对比分析(表1,图4);对俵口村BKP20-2剖面(-2.84m)牡蛎礁一个体右壳:在双目镜下对其内部结构与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图5);通过机械挖掘剖面及钻探获得:牡蛎礁体的空间堆积厚度与赋存的海拔高度及其各剖面垂直方向上的14C年代数据;并获得牡蛎礁体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图6);以及牡蛎礁体水平夹层与CaCO3含量变化(图7),其中水平夹层CaCO3含量往往偏高,初步分析可能与气候偏冷有关。对牡蛎礁壳体内充填物及壳外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表3),粒度组分及概率累积曲线等(图9)为分析牡蛎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佐证:即牡蛎礁基本以潮下带生活环境为主。以俵口BKP20剖面为例分析了牡蛎礁体堆积物从埋深-2.14~-6.90m的生物组合特征(表4)。以上资料为获得牡蛎礁堆积体的生长-发育-消亡等演化模式提供了依据(图10)。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平原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普遍存在,但是目前对这些异常的成因缺乏系统认识。这里以长春和南京地区的Hg、Cd异常试验研究结果为例,利用元素相关关系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组分叠加量表现出表层累积型特点,此类异常的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关。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在垂向上,异常组分叠加量表现出了连续型分布特点,且异常组分含量主要受土壤物质组成的控制,此类异常是在河流沉积物自然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并流带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线部位,新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地势陡峻,地质环境异常脆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区内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人资源极为丰富,是西部大开发中极有前景的地域,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护三江并流带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在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对策。本针对该区新构造运动发育、岩石强烈破碎的特点,分析在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给区域环境地质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处治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