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山东半岛的古海滩岩是迄今所知我国古海滩岩分布的北界。本文着重阐述了岛古海滩岩的分布、沉积特征,并对其成因和时代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福建全新世海滩岩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滩岩是热带、亚热带砂砾质海岸中特有的一种滨海相沉积岩。海滩岩对海平面变化、地壳构造运动、古气候及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过去,人们对福建海滩岩了解甚少,往往视为贝壳砂堤或贝壳砂层。近年来,我们调查了福建海滩岩的分布,研究了其岩石学特征、沉积相及其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一、海滩岩的分布及其地质地貌特征有人认为,我国全新世海滩岩北界在福建东山岛。调查表明,这条界线至少北移至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海滩岩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滩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直接产物之一,对于研究古海平面变化、海岸带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等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海滩岩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当前的海滩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和问题如海滩岩的定义、海滩岩的胶结物及其形成机制、海滩岩的形成时代、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我国海滩岩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西沙群岛海滩岩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西沙群岛现代生物礁最新科考成果,在数十个岛屿上发现海滩岩,划分为固结海滩岩、高位海滩岩、坍塌破坏型海滩岩、侵蚀破坏型海滩岩和侵蚀型海滩岩5种类型;描述了它们的手标本特征、赋存分布及岩石类型和作为油气储层的价值;指出甘泉岛淡水资源的存在归因于海滩岩的胶结致密程度。  相似文献   

5.
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闽、粤、桂、琼已发现全新世海滩岩不少于44处.(14)~C测年表明,大部分为中全新世,其中以距今4000—200年的为最多,表明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早期是华南海滩岩的主要形成期.这些全新世海滩岩反映下列四方面的古地理意义: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动力条件的变化;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海滩岩与海岸沙丘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明确区别海滩岩与珊瑚礁或沙堤中的贝壳、分清海面升降还是堆积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准仪对粤东沿海海滩岩的分布高度进行实地测量,并且在同一地点进行连续取样,同时分析了海滩岩的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及其微量元素,并从海滩岩的角度探讨该区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7.
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研究在成因、分类方面一直存有许多争议,并导致了对古海平面、构造升降、古气候等研究意义的诸多争议。本文通过成岩特征研究,将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分为四类:海滩岩、砂丘岩、贝壳堤岩和硬壳灰岩,并对深圳西冲海滩岩、汕头广澳砂丘岩、韩江三角洲贝壳堤岩和海山岛硬壳灰岩等4个典型露头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四类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意义进行讨论,认为海滩岩在古海平面、海岸带演化和古气候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贝壳堤岩也具有古海平面(在某些条件下)和海岸线变迁的研究意义,而砂丘岩和硬壳灰岩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意义较弱。  相似文献   

8.
从广东沿海海滩岩探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广东沿海海滩岩与碳酸盐结岩的关系,结构,物质组分,并从海滩岩的分布高度探讨该区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9.
山东半岛砂质海滩动力地貌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山东半岛砂质海滩的动力地貌学特征,利用波浪和潮汐资料计算了山东半岛浪潮作用指数K和波浪-沉积物参数(Dean参数(Ω)),并进行了地貌类型划分;结合2012~2015年对山东半岛不同地理岸段砂质海岸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进行的7次监测,对海滩监测剖面地形高程和表层沉积物粒度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北部烟台多处海滩为消散型,局部过渡性;威海东侧和山东半岛南部海滩属于过渡型或反射型;不同类型沙滩季节变化差别明显,消散型海滩夏季容易形成沿岸沙坝,冬季海滩沙坝明显受到侵蚀;而过渡型或反射型海滩变化趋势相反,冬季靠近高潮线的部位淤积,形成滩肩,夏季受到侵蚀消失。山东半岛北部海滩粒径较粗,并呈现逐年变粗的趋势,而山东半岛南部粒径较细且逐年变细;季节变化受到波浪条件和季节差异的控制,招远、龙口、威海、日照地区较牟平、海阳、青岛等平直岸段冬季沉积物比夏季粗。山东半岛砂质海滩的地貌形态受海岸的地理位置、海洋动力条件、岸线走向及沙源供给等多种沉积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在短期内对海滩造成剧烈变化,引起海岸严重侵蚀。  相似文献   

10.
海滩层理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海滩层理在滨海沙体中分布异常普遍,任何原生滨岸沙堤,水下沙堤和滨外沙堤中均可见到,因此它是识别滨外沙体和恢复古海岸线的重要标志.汤姆森(W.O.Thomson,1937)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海滩层理的特征、类型和形成过程,他的许多结论至今仍然是认识海滩层理的有用概念.近年来随着滨海沉积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海滩层理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然而,由于滩滩层理较为复杂,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只有系统地揭示现代海滩层理的特征和组合,正确地分析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机理,才能使之成为辨认古代海滩和古海岸线的重要工具.1965年我们在研究渤海湾贝壳堤时,曾对其内部层理的似背斜状的分布作过讨论,七十年代以来又相继在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舟山群岛、滦河三角洲地区、广西沿海对滨海沙体的天然剖面和人工探槽进行了观察,不少横切沙堤的剖面和探槽长达数十米至近百米,因而能够系统地观察海滩层理,并能进行不同岸段层理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毕世普  张勇  别君 《海洋科学》2015,39(3):71-76
对2009~2011年在胶东半岛南部海岸带测量的10条海滩剖面夏、冬季共6次地形监测数据及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阳核电站东北部海滩略有侵蚀,地形变化较小;仰口、红岛和黄岛海滩侵淤变化较大,反映受海洋动力,尤其是波浪作用的影响;胶东半岛西南部海域砂质海岸冬季与夏季相比轻度淤积。监测结果可以为本地区海岸带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白沙滩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半岛白沙滩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海岸形态对沉积物粒度的影响.研究区底质类型以黏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由东北经古龙咀岬角向西南形成S形黏土质粉砂分布带,险岛湾地区沉积物呈带状由砂逐渐过渡到粉砂,潮汐和波浪是本区沉积物输运的主要水动力,岬角的存在影响了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粒度趋势分析表明沉积物整体有向岬角汇聚的输运趋势.  相似文献   

13.
山东半岛东部滨海沙滩对台风“米雷”的地貌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台风“米雷”登陆前后山东半岛东部8个滨海沙滩地形地貌的现场调查以及一年后的重复调查对比分析了沙滩地貌形态的变化,并依据台风期间的风要素计算和评估了台风期间沙滩的沿岸输沙和横向输沙趋势,探讨了在热带风暴发生频次较低的地区沙滩的风暴响应模式和海岸恢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台风造成横向和纵向输沙量的增加和输沙方向的逆转是造成沙滩形态改变的主要因素,而在米雷登陆前的阶段横向和纵向输沙作用最为强烈。研究区内沙滩的风暴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侵蚀陡坎的形成和滩肩或滩面的侵蚀后退。与其他台风频发的区域不同,在研究区台风是一个偶然的强动力事件,因此台风特征对沙滩的风暴响应的作用更加明显。而沙滩剖面形态的作用,仅仅在耗散型沙滩上有所体现。此外,沙滩的走向是控制风暴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并且与沙滩风后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风暴是造成海滩剧烈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观测环境的恶劣,目前极少有风暴过程中海滩响应的现场高频观测工作。本研究在2018年台风“贝碧嘉”期间对徐闻青安湾海滩开展了历时6天半的高频观测,获得了全时水动力要素和164组逐时海滩滩面高程变化数据。通过分析表明:(1)青安湾海域风暴增水及波浪受控于海南岛?雷州半岛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台风“贝碧嘉”的多变路径,增水稳定在0.38~0.5 m之间,而波高先由0.78 m衰减至0.43 m,再增加至0.56 m;(2)海滩剖面地形变化总体表现为滩肩侵蚀,形成水下沙坝,滩肩响应过程分为快速向下侵蚀、缓慢侵蚀至最大值、振荡回淤恢复3个阶段,台风期间滩肩振荡恢复幅度可达最大侵蚀深度的1/4;(3)海滩的风暴响应过程主要由4个模态耦合而成:第一模态体现大潮滩肩侵蚀生成水下沙坝过程;第二模态体现风暴滩肩侵蚀,补偿大潮滩肩侵蚀位置和进一步促进沙坝形成过程;第三模态揭示了波浪二次破碎位置的上冲流和离岸底流使泥沙发生双向输移过程;第四模态表明台风大浪使得碎波带内泥沙大量悬浮,在沿岸流和离岸流作用下部分悬沙进入深水区,可能造成海滩泥沙的永久亏损。  相似文献   

15.
探索珊瑚礁与海滩地貌之间动力地貌联系是认识珊瑚礁海岸变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以雷州半岛徐闻西落港珊瑚礁海岸为研究对象,应用RTK-GPS和无人船开展岸滩剖面和近岸水下地形的测量、结合海滩沉积物分析,基于FUNWAVE-TVD数值模型模拟并分析不同珊瑚礁地形地貌条件下波浪动力传播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珊瑚礁水下地形是影响礁后...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山东半岛西北部25条实测岸滩剖面及相关表层沉积物、波浪、潮流资料,通过计算浪潮作用指数K和波浪-沉积物参数Ω,确定研究区主控动力因素并对海滩动力地貌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Dean平衡剖面模型对实测剖面进行拟合,探讨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及其参数物理意义等问题。山东半岛西北部整体为浪控海岸,刁龙嘴-三山岛岸段、海北嘴-石虎嘴岸段和三山岛-海北嘴岸段均属过渡型海滩,屺坶岛-栾家口岸段属消散型海滩。研究区实测剖面与Dean模型的拟合结果整体较好,部分剖面(剖面1、剖面2、剖面3、剖面5、剖面8)由于发育离岸沙坝,使其形态与Dean模型预测的平滑上凹的形态特点存在一定差别。屺坶岛-栾家口岸段(剖面19~剖面24)受外海侧桑岛及沿岸龙口人工岛群影响,与Dean模型预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别,Dean模型对发育槽-坝体系的海滩的拟合仍具有局限性。Dean模型中m和A分别反映了海滩剖面反射性和泥沙沉速,与海滩动力地貌类型判别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陈园田  谢志平 《台湾海峡》1997,16(3):348-354
本文从第三系,第四系特别是全新世珊瑚礁,海滩岩,海相淤泥层等的分布,对比研究了海峡两岩的地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台湾地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升降交替,海陆变迁频繁。地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远远大于福建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亦大大超过福建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8.
波浪和潮汐作用下的海滩剖面动态变化过程是海岸演变及沿海防护工程设计与旅游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广西钦州湾沙井半岛人工海滩为研究区, 基于GPS-RTK采集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逐月剖面高程实测数据, 通过分析剖面冲淤和单宽体积变化, 利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函数揭示剖面的高程变化模式, 进而探讨海滩剖面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 1) 在观测期间, 人工海滩剖面的冲淤情况整体展现出冬春季淤积、夏秋季侵蚀的变化特征; 2) 人工海滩剖面因泥沙横向输移而导致不同横向分带的单宽体积变化趋势呈差异性, 不同横向分带具有侵蚀与淤积交替出现的情况; 3) 人工海滩剖面的变化模式可划分为由强降雨及台风导致剖面高程明显降低的主要模式、波潮影响下的剖面高程经历强降雨及台风后逐渐淤积和恢复的次要模式、波浪破碎形成卷流引起滩面冲淤变化的其他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于1994年12月—1995年3月(南极夏季)期间,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卵石滩、岩石滩潮间带南极帽贝的种群数量、垂直分布进行了定点、定时、定量的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南极帽贝的种群数量有明显下降,分别仅为起始数量的35%和52%。卵石滩潮间带的帽贝分布于中潮区及低潮区,尤其是低潮区,且有随季节(冬季来临)向潮下带移动的趋势。岩石滩潮间带的帽贝具有类似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其在分布带上的发生频次有很大差异,呈波动状态。在垂直岩面上,帽贝数量在低潮区的底部更为集中。讨论了导致数量变化、垂直分布的可能原因。今后有必要深入研究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及其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