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自驾游市场是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自驾旅游者的出游空间大小和结构对于目的地开发和优化自驾游线路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西安和武汉为案例地,基于4000多份调查问卷,应用数理统计法、地图法和空间分析法,对自驾旅游者的出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① 自驾到访率随出游距离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在交通距离400 km范围内衰减最快。② 自驾游空间可划分为轴心区、辐射区和边缘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其中,轴心区和辐射区是有旅游市场价值的空间。③ 不同城市自驾游空间大小不同。以交通距离衡量,北京自驾游空间半径为1665 km,西安为1196 km,武汉为1176 km,轴心区半径均在交通距离400 km左右。④ 自驾游空间可划分为舒适空间(4 h以内)和疲惫空间(超过4 h),其中疲惫空间可进一步划分为轻度疲惫空间(4~6 h)和重度疲惫空间(超过6 h)。舒适空间对应轴心区,疲惫空间对应辐射区,轻度疲惫空间对应轴心区与辐射区之间的过渡带。本研究提出的城市自驾旅游者出游空间结构“轮毂”模型为研究自驾游空间结构提供了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地庐山"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世界遗产地庐山为例,通过对比1999年和2006年两组省域客源数据,发现庐山旅游客源市场已演变为"圈层飞地"型空间结构。证明"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是国内旅游持续高涨、游客出游就近分布等综合演绎,导致距离衰减规律支配性增强的结果。通过采用圈层指标与飞地指标予以量化,得出:1)"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集聚规模大致呈现"6∶3∶1"比例分割形态;2)800 km和1500 km是界定三级圈层的重要地理空间分割线,累计60%客源集中在距庐山800 km范围内;3)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区别于城市出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异质性是旅游流研究亟待拓展的内容。以北京、武汉和西安为案例客源地,基于2017年获取的城市居民出游行为大样本问卷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法、地图分析法等方法,从客源地视角对自驾车、火车、飞机3种交通方式旅游流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 随着出游交通时间的增加,自驾旅游流呈指数衰减,火车和飞机旅游流呈正偏态分布。② 3种交通方式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自驾高到访率区域围绕在客源城市周围;火车与飞机高到访率区域远离客源城市。③ 不同交通方式黄金出游空间具有共轭性,距客源城市球面距离0~400 km区域为自驾黄金出游空间,400~1 200 km乘火车(包括动车和高铁)6.00 h可达区域为火车黄金出游空间,1 200~2 600 km区域为飞机黄金出游空间。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异质交通方式黄金出游空间共轭模型,刻画了自驾车、火车、飞机3种主要交通方式黄金出游空间的位置和共轭关系。  相似文献   

4.
汪德根 《地理科学》2013,(7):797-805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游客出游空间产生明显作用,进而影响到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以京沪高铁线的济南和泰山以及武广高铁线的武汉和衡山为例,从旅游地吸引空间范围、旅游地空间使用曲线、旅游地对客源地空间吸引力等3方面,实证研究高铁对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高铁开通提高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半径,辐射范围更广;②高铁开通使近程客源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但750~1 000 km空间范围的客源市场增长明显,旅游地60%的客源市场空间范围有显著向外拓展的趋势;③高铁对旅游地客源市场吸引力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距旅游地空间距离越大,客源市场空间吸引力变化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出游力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及客源市场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出游力理论内涵分析,基于"推-阻-拉"理论修正了出游力测评模型,对厦门客源市场出游力进行测评,并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出游力的时空格局。研究发现:1)厦门客源市场出游力主要分布于夏春两季,旺季短、平(淡)季长;各月出游力呈现"倒海鸥"形变化规律。2)出游力逐年增长,且高峰值集中于第三季度,呈现出厦门周边地区出游力强且季节性差异大,西北和东北出游力弱且季节性差异小的特点。3)出游力呈现空间集聚格局,但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冷热点呈现"东南-西北"方位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热点区域分布于省内及周边地区。4)厦门客源市场可分为强出游力区、较强出游力区、一般出游力区和弱出游力区4个等级。5)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邻近效应、气候舒适度、旅游资源差异、交通成本和休假制度是厦门客源市场出游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山市自驾车入游流旅行空间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卢松  吉慧  蔡云峰 《地理研究》2013,32(1):179-190
以安徽黄山市为研究案例,分析了自驾车入游流空间行为。结果表明:①自驾车入游客源市场结构表现出近域性明显、东向发展特征显著、集中于4小时交通圈等特征,其中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客源占据了绝对比重,达到76.6%。②自驾车旅游空间使用曲线具有较为典型的Boltzman曲线特点,即随距离增加,旅游人数不断增长,在400 km处达到最高峰,随着距离的进一步增加,旅游人数出现快速下降趋势,其引力场主要集中在600 km范围以内。③自驾车入游流空间流动行为特征表现为:高速公路构成黄山市自驾车旅游交通线路流量的骨架,自驾车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显著的集聚中心,交通流量区域空间分布明显不均衡,景区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自驾车旅游者的空间流动行为。④黄山市自驾车旅行空间模式主要表现为直游式为主(64%),没有完全的环形线路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29  
王姣娥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05,60(3):371-380
以网络组织能力提升对空间服务系统的优化为研究目的, 选取中国客运网络中6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用旅行时间Ti、时间区位系数Ati等指标分析铁路提速对客运网络系统优化及其格局的影响, 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8大铁路枢纽城市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发现, 提速后:① 客运网络系统“时间收敛”效果明显, 空间服务优化显著;② 优化效果空间分布不均衡, 网络结构变化不大, 有均衡化趋势。③ 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之间的联系, 但内部也产生了时间效益差异, “500 km半日行动圈”基本形成, “1000 km 一日行动圈”及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交通圈逐渐形成。④ 在设施系统发展到“普适化”阶段后, 组织网络的提升对优化空间服务系统、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并进而提高运输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重要;⑤ 交通枢纽城市的腹地和空间服务范围在扩大, 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再选择产生较强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市办公空间的行业分布及集聚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景秋  陈叶龙 《地理学报》2011,66(10):1299-1308
以北京城区6 个行政区内的594 个抽样写字楼内公司数量、规模和行业隶属为研究样本和数据,运用缓冲区分析和Ripley's K(d) 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 逐渐替代制造业的办公活动行业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即:① 从总体来看,北京城市各行业办公活动区位选择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就业密度与公司密度表现在以天安门为中心,以5 km、10 km、15 km为半径的缓冲区圈层结构中由内向外逐渐递减的特点;② 各行业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城市高端功能区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特点,其分布大体呈现 3 种集聚模式,即“大分散、小集聚”模式,“大分散、大集聚”模式和“小分散、大集聚” 模式;③ 各行业空间集聚趋势类似,均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结构特征,但其空间尺度存在差异,其中,社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办公区位可选范围最大,金融业集聚于特定区域,区位可选范围偏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交通区位指向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发达省份内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该文以浙江省为样本单元,选取2005、2010年和2015年3个时间截面,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空间插值手段,从城市流强度视角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 城市间的联系在不断加强,期间城市流强度值随时间的推移而整体得到提升,空间上由初始的“中心点”通过发展扩散向“中心域”转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发挥成效。(2)结构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以杭州市为龙头,宁波为副核心,温州、绍兴、舟山为重要节点的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雏形初步形成。(3) 城市流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明显,但分异程度有了些许的改善,侧面说明空间上由初始的“中心点”通过发展扩散向“中心域”转变的基本观点。最后就浙江省如何加强省内城市间“流”的规模性、区域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跨省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陈超  刘家明  马海涛  王润  周彬  陈楠 《地理学报》2013,68(4):547-558
依据《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8》,利用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的内在联系特性,构建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运用GIS 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技术,对农民旅游空间的网络节点中心性与结构洞分析,对旅游空间的整体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农民旅游流网络密度低,随时间发生微弱增密态势,旅游空间的节点呈现“东部沿海密、内陆疏、偏远地区游离”的格局,网络整体结构比较松散而且不均衡;② 网络中心势内向高于外向,旅游目的地集中度高于客源地,东部沿海旅游节点兼具客源地与目的地功能,内陆与偏远地区基本是单一的旅游客源地或目的地;③ 网络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核心区辐射能力弱,仅限于部分边际省域,中心度指数高的节点占据网络的核心位置,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东部沿海旅游点入度普遍高于内陆与偏远地区,点出度与出游力成正对应;④ 网络区域集聚子群各自形成核心、边缘旅游空间,内部联系紧密,构成与子群相对应的核心旅游地,形成5 个区域集聚子群。构建以省域为节点的农民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并进行深度分析,为中国农民旅游空间均衡发展和旅游通达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闫闪闪  张河清  靳诚 《热带地理》2021,41(6):1313-1324
以上海都市区为例,运用社会网络理论、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基于游客发表旅游行程攻略数据,从节点和网络2个层面分析上海都市区内部旅游流网络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旅游节点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层结构特征,知名度较高的明星景区在旅游流网络中占据重要核心地位,上海市旅游节点划分为集聚型、扩散型、均衡型、中介型4种类型;2)旅游流网络在空间上呈现以主城区黄浦区为核心的“单核放射状”,以西南松江、东南浦东新区、西北嘉定区为主流扩散方向的分布形态;3)旅游流网络总体上为联结低、扩散强、趋于均衡分布的散状格局,存在内部关联度高、外部关联度低的5个凝聚子群,网络核心—边缘区分层显著,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带动效应有限;4)旅游流与景点之间距离存在指数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但各距离段内衰减程度差异明显,0~20 km内旅游流距离衰减规律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对于旅游流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为区域尺度,因此以上海为例,将国内游客赴上海自由行作为对象,利用网络游记采集2018年上海自由行行程信息,扩充了对旅游节点类型的选取范围,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有向旅游流网络,研究国内游客赴上海自由行所形成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网络密度较低,网络核心-边缘区结构分层明显,但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②目前以核心城区的著名景点以及上海迪士尼乐园为核心旅游节点;③整体而言,网络中旅游节点重要程度的影响因素为核心节点的影响力、旅游节点自身的知名度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节点应如何提高自身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或是融入网络。  相似文献   

13.
张清源  李磊  陆林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213-1225
随着当代社会表现出日益凸显的流动性特征,旅游流在旅游地域系统的要素关联和空间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体验会对旅游者的空间行为造成影响,产生游中和游后差异性的旅游流网络,为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黄山市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游中和游后的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在旅游流网络结构方面,游中和游后的旅游流网络均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游后的旅游流空间网络规模及范围较游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旅游者倾向于对更大空间范围内的邻近节点进行组合游览;(2)在旅游流节点功能方面,核心节点在游中和游后均发挥重要的辐射和集聚功能,游后旅游流节点功能整体提高,部分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点成为游后旅游流网络的关键节点;(3)在空间组织重组和优化方面,进一步增强区域内部核心旅游节点的旅游流集散功能,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形成空间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是未来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发展和调整的总体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相关结论展开讨论,并分别从空间格局、线路组织和交通体系三个方面,对黄山市旅游网络结构合理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GPS数据的自驾车游客时空行为研究——以西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出行与游玩日益模糊化的背景下,利用GPS轨迹挖掘自驾车游客在大尺度范围内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和时间制约因素,对于规划设计旅游路线及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自驾车旅游热点区域--西藏自治区,通过Python挖掘六只脚平台6748条“脚印”数据以及924 条轨迹信息,结合OSM路网数据以及旅游景点POI数据,以季节强度指数、多环缓冲区、核密度等方法探讨自驾车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研究发现:(1)游客兴趣点主要沿西藏南部交通路网分布,国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对自驾车游客具有明显吸引力;(2)游客兴趣点数随着与景点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幂函数式递减,自驾车游客围绕旅游景点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但游客兴趣点与景点的空间距离较大,沿途景观成为游客重点关注的旅游吸引物;(3)在年内,受西藏季节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游客出行以夏秋季节为主,主要分布在商业相对发达且旅游业态较多的拉萨和林芝市区。不同季节的自驾车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速度高低关系为秋季>夏季>春、冬季;(4)在日内,在进食、睡眠等生理节律及娱乐需求的约束下,游客会在停车场、服务站、景色优美的路段、景点等地方停留游憩,旅游活动的整体节奏是移动和静止的结合,且大部分时间处于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5.
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118,自引:8,他引:118  
用1999年和1987年的第一手抽样调查资料,对桂林国内旅游客源市场12年间的空间演变进行研究,得出了其国内客源市场在空间上逐步分散、吸引半径得以加大、波浪式推进和跳跃性增长的演变结论。还探讨了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演变的宏观原因,并分析了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演变对其旅游市场促销的意义和原则。此外,还对桂林和黄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的不同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6.
周李  吴殿廷  虞虎  王永明  马腾  胡灿 《地理科学》2020,40(2):298-307
采用网络游记文本数据,结合爬虫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城市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存在不均衡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节点的的影响控制能力强,新兴旅游吸引物的集聚能力相对较弱,受不同类型节点的路径依赖效应的影响,这种差异存在动态扩大特征。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呈现显著的等级分层结构和节点分散分布特征,传统游憩场所是城市旅游流的核心节点,外围发育的旅游节点较分散且规模能级提升空间较大。城市旅游流拥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倒逼效应和联通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特征,并运用空间竞争、感知环境和邻近效应等理论,解释了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段自驾车游客客源结构,指出公园客源市场高度集聚引发的不稳定性和问接损失.最后在借助游客年龄特征、职业构成、文化差距、即时流动等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公园游客的出游动机,论述了游客不同时段的流动规律及差别,为公园客源稳定发展、景区持续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地理学报》2007,62(6):609-620
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 研究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中, 所选取 的16 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每个旅游节点与5.19 个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与辐射联系; 平均每个旅游节点充当旅游流中介者次数为6.07, 旅游节点之间距离相互联系比较紧密。但各旅游节点之间分布不十分均衡,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新街口、总统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处于核心点, 旅游网络中集聚和辐射功能都很强, 且结构洞水平较高, 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非替代性区位优势, 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旅游流瓶颈问题。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密度不是很高(0.35), 旅游空间网络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分层, 其中共有7 个旅游节点成为核心区的成员, 核心区内部成员间联结密度达0.81, 形成了强中心线型结构。同时, 根据Dianne Dredge 提出的旅游目的地3 种空间结构模型, 结合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判定了南京市城市旅游空间发展阶段及布局模式为发展阶段的多节点布局模式。最后, 指出了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