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我国首颗携带红边波段的高分六影像(GF-6)在林地与非林地上的识别贡献,本文选择复杂林地类型的安徽省黄山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特征优选(RFE)与随机森林(RF)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林地与非林地识别潜力研究。首先根据实地调查、Google Earth影像及林地"一张图"样本数据构建了样本库;然后基于DEM、多时相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红边指数等特征开展分类,并比较不同模型精度及不同变量的重要度。结果表明:GF-6红边信息对林地非林地识别较为重要,引入红边信息可将总体分类精度提升2%,其他新增波段及地形特征对林地与非林地识别贡献并不明显;多时相数据的运用相比单时相数据可整体提高林地类型的分类精度2.93%~4.1%,单时相分类结果6月最好,9月次之,12月最差;特征优选可以有效减少数据输入维数(46到15),并取得最高分类精度,在不牺牲精度的同时保证了运算数据量的减少且明确了不同变量的贡献,具有较强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沼辉  柳林  郭慧  程鹏 《北京测绘》2018,32(6):643-646
利用传统方法对农作物种类、分布和种植面积等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研究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高分一号影像,对西宁市春小麦进行分类和提取模型设计。在全生育期波谱特征曲线分析基础上,提取春小麦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曲线特征。采用基于NDVI阈值的决策分类技术,进行作物识别与提取。最后设计精度自检方案,通过混淆矩阵得出其总体精度达到93.8%,kappa系数为0.875。其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为93.7%和94.9%。从分类精度可以看出,利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在作物NDVI时间序列变换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准确的进行大面积农作物的分类与提取。在全国农作物面积与农作物种类等资源调查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红边波段对水稻生育期识别的影响,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两种算法,对水稻的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成熟期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归一化差值红边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 edge index,NDRE)、红边叶绿素指数(chlorophyll index-red edge,CIrededge)识别的总体精度明显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绿边叶绿素指数(chlorophyll index-green,CIgreen)、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的总体精度。NDRE在拔节孕穗期的用户精度比NDVI低,而在分蘖期、抽穗扬花期、成熟期的识别精度比NDVI高。相比于CIgreen,CIrededge在抽穗扬花期识别精度更高;各波段组合识别水稻生育期的总体精度表现为RGB+RE>RGB+NIR+RE&g...  相似文献   

4.
有效监测桉树林空间分布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有关部门的统筹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首个提供红边波段的多光谱高分六号(GF-6)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广西鹿寨县为典型研究区域,结合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特征和红边特征,设计不同特征组合分类方案,采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方法,对不同尺度层分别构建隶属度函数和CART决策树模型以进行分类提取桉树人工林信息。试验结果表明,红边特征在CART决策树模型构建中具有重要影响,融入GF-6红边特征能有效提高桉树人工林分类提取精度,总体精度达到91.75%,相比仅采用传统波段和植被指数的分类方案,精度提高了11.25%。本文研究结果在利用国产卫星红边波段识别提取桉树人工林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分六号宽幅多光谱数据人工林类型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六号(GF-6)卫星于2018年成功发射,2019-03正式投入使用。由于GF-6宽幅相机的WFV(Wide Field of View)影像较GF-1的同类影像新增2个红边波段,将会提高对农业、林业、草原等资源监测能力。为了分析GF-6的WFV影像在人工林分类方面的能力,促进高分数据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本文选取广西高峰林场为研究区,以最新的GF-6 WFV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实测类型数据,进行广西南宁高峰林场的桉树,杉木等人工林类型提取。主要运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的分层分类法:首先计算6种植被指数,并利用随机森林法进行植被指数的特征优选,然后确定4种波段组合数据集的分类方案,4种数据集分别为(1)无红边的前4个波段,(2)有红边的8个波段,(3) 8个波段加上未优化的植被指数特征组合,(4) 8个波段加上优化的植被指数特征组合。再进行WFV影像4种数据集的随机森林分类,随机森林采用分类回归树(CART)算法来生成分类树,结合了bagging和随机选择特征变量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最后比较4个方案的分类结果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方案2比方案1精度提高了4.99%,Kappa系数提高了0.058。说明包含红边的8波段数据比4个波段数据精度有大幅提升。方案4的8波段加上优化植被指数特征组合的分类精度最高,达到了85.38%,比方案2包含红边波段组和方案1无红边波段组的精度分别提高了3.98%,8.97%,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0.046,0.104。说明WFV影像加入红边波段比无红边波段精度明显增高。由结果可知,红边指数的引入,增强了植被信息,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人工林类型特征差异,明显提升了人工林的分类精度。本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广西人工林类型信息提取效果,为GF-6影像质量的评价及其在林业应用潜力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种植结构包含农作物种类、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等信息,是农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不考虑农作物时间序列最佳窗口期的前提下,以石津灌区为研究区,基于高分一号(GF-1) WFV影像计算并分析纹理特征在农作物分类识别中的能力。并在纹理特征分类效果相对较差的时相内引入植被指数,从而弥补纹理在农作物表达上的缺陷。经过对比各组分类结果,可以发现:在作物结构明显的4,8月份,单独纹理特征的分类精度可以达到80%以上,但是在5,6,7,9月等农作物最复杂的时间段内,分类精度仍低于80%。将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组合后,这4个月份的分类结果有了很大改善,总体分类精度均大于80%,基本满足农业动态监测的需求;与单独纹理相比,精度提高2.27%~9.75%,Kappa系数提高0.02~0.16;利用夏玉米的验证样本进行验证,识别精度可以达到98%,识别效果相对完整,破碎程度达到最小化,与其他类别区分度也达到了最优。同时也证明了GF-1WFV纹理特征在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中的可用性,尤其是在作物结构相对明显的月份内,可以为影像的农作物提取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面向对象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GF-6 WFV影像作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前景  刘珺  米晓飞  杨健  余涛 《遥感学报》2021,25(2):549-558
GF-6 WFV影像是中国首颗带有红边波段的中高分辨率8波段多光谱卫星的遥感影像,对于其影像及红边波段对作物分类影响的研究利用亟待展开。本文结合面向对象和深度学习提出一种适用于GF-6 WFV红边波段的卷积神经网络(RE-CNN)遥感影像作物分类方法。首先采用多尺度分割和ESP工具选择最佳分割参数完成影像分割,通过面向对象的CART决策树消除椒盐现象的同时提取植被区域,并转化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最后基于Python和Numpy库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RE-CNN)用于影像作物分类及精度验证。有无红边波段的两组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在红边波段组,卷积神经网络(RE-CNN)作物分类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精度高达94.38%,相比无红边波段组分类精度提高了2.83%,验证了GF-6 WFV红边波段对作物分类的有效性。为GF-6 WFV红边波段影像用于作物的分类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通常是利用地物的波谱反射特征进行监督或非监督分类,分类结果由于"同物异谱、异物同谱"现象的存在,往往分类精度不高。而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作为表征地表覆盖状况的生物物理参数,已成功用于宏观尺度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使得分类结果有所提高,而对于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却少见报道。本文充分利用TM数据的多光谱特征,从中提取了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Ts、温度植被角度TVA和温度植被距离TVD这四种分类特征进行监督分类,通过对7种组合方案(反射率波段组合、NDVI与反射率波段组合、Ts与反射率波段组合、NDVI与Ts和反射率波段组合、TVA与反射率波段组合、TVD与反射率波段组合、TVA与TVD和反射率波段组合)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NDVI、Ts、NDVI和Ts、TVD作为分类特征参与到多波段地表反射率影像分类中,能够提高分类精度,而TVA、TVA和TVD的加入却没有改善分类结果;②总体分类精度受到训练样本与检验样本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山东禹城为研究区,利用地面实测光谱数据,探讨不同植被指数和红边参数建立高光谱模型反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精度。通过逐波段分析计算了4种植被指数(NDVI、RVI、SAVI、EVI),结合同步观测LAI数据,确定反演叶面积指数的最优波段;计算了5种常用的高光谱植被指数MCARI、MCARI2、OSAVI、MTVI2、MSAVI2,同时利用4种常用方法计算红边位置和红谷,与实测LAI进行回归分析,比较植被指数和红边参数模型对冬小麦LAI的估测精度。结果表明各因子与LAI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整个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具有最高的反演精度,确定了估算冬小麦LAI的最优模型,并使用独立的LAI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时序Sentinel-2A影像光谱特征的茶园提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茶园遥感识别研究未充分分析利用光谱特征提取茶园的问题,该文详细探讨了光谱时间变化特征在茶园遥感识别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利用时序Sentinel-2A影像,分析7种典型地物的时序光谱变化与NDVI变化,发掘出可用于区分茶园与其他地物的特征波段——红边2、红边3、近红外、红边4、短波红外1、短波红外2。基于上述波段或NDVI构造18个茶园提取特征,最终确定14个茶园提取特征,并基于每种特征分别构建决策树,实现茶园提取,并验证每种特征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分类精度较高的前3个特征分别为SR-SWIR2-NIR_(_May)、SD-NIR-SWIR2_(_May)、SR-NDVI_(_MayDec);总体精度依次为96.71%、94.24%、93.43%。  相似文献   

11.
根据高光谱分辨率的航空成像光谱(MAIS)和热红外多光谱(TIMS)图像数据中遥感信息特点,即可从其数据获得成像地物光谱,利用航空成像光谱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可有效和精确地对地物特性进行识别和提取。此次以调查沉积岩地区地质地层单元、岩性识别为研究内容的中日联合遥感研究所采用的图像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新开发的MAIS和TIMS获取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对TIMS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PC),MAIS的短波红外(SWIR)图像的假彩色合成图(FCC),以及可见近红外(VNIR)图像波段差值处理,可将研究区内出露的白云岩、灰岩以及红色砂岩、绿色砂岩等岩性识别出来,同时圈出了研究区内出露的各个时代的地层,证明了MAIS和TIMS在地质制图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duced a more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the p-th pow-er norm distribution,based on the foundational properties of random errors.  相似文献   

13.
一种由等高线构建DEM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HASM,提出了一种由等高线建立DEM的新方法HASM-OC。HASM—OC方法保证地形曲面的整体光滑性,保证DEM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始等高线数据。实际等高线案例结果表明,HASM—OC方法与基于薄板样条原理的Hutchinson方法的DEM模拟结果及其回放的等高线差相比,前者比后者保留更多的地形特征信息,前者的回放等高线比后者回放等高线更忠实于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岭估计的有理多项式参数求解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使用最小二乘法解算卫星遥感影像的RPC参数时,如果控制点非均匀分布或模型过度参数化,其法方程系数矩阵很容易产生病态,获得的解将偏离真值,甚至得到错误的解.使用岭估计可改善法方程的状态,保证解稳定.采用岭估计方法,通过所获取的不同岭参数对SPOT和QuickBird影像进行实验,证实L曲线法是一种稳定的、有效的岭参数确定方法,可显著提高RPC参数的解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常规DInSAR技术中,时空失相关及大气延迟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相位解缠结果的精度。永久散射体(PS)InSAR方法间接克服了常规雷达干涉中的时空失相关问题,单独对PS这种高相干目标进行相位解缠可以避免失相关噪声对解缠结果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相位解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最小二乘的稀疏PS点相位解缠方法,陈述了相应的建模思想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基于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日本ALOS卫星获取的PALSAR L波段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PS数据集进行相位解缠。  相似文献   

16.
A new method for modeling the ionospheric delay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ata is proposed, called the ionospheric eclipse factor method (IEFM). It is based on establishing a concept referred to as the ionospheric eclipse factor (IEF) λ of the ionospheric pierce point (IPP) and the IEF’s influence factor (IFF) . The IEF can be used to make a relatively precise distinction between ionospheric daytime and nighttime, whereas the IFF is advantageous for describing the IEF’s variations with day, month, season and year, associated with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of the ionosphere. By combining λ and with the local time t of IPP, the IEFM has the ability to precisely distinguish between ionospheric daytime and nighttime, as well as efficiently combine them during different seasons or months over a year at the IPP. The IEFM-based ionospheric delay estimates are validated by combining an absolute positioning mode with several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models or algorithms, using GPS data at an international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service (IGS) station (WTZ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EFM may further improve ionospheric delay modeling using GPS data.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M的遥感数据复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遥感数据复原新方法。此方法将地形因子作为最主要的作用因子,不考虑卫星传感过程中的随机影响。首先,根据基础地理数据,按其等高线层生成DEM; 然后,利用DEM,通过实测样点、DEM和经过纠正的遥感数据的信息融合,进行遥感数据中像元样点的坡度、坡向分析,建立DEM与遥感信息的相关关系模型,以数学统计方法描述地形因子对遥感数据的作用机理; 最后,进行逐像元的遥感信息复原(归一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信息复原效果,可消除或减少地形对遥感数据的影响,增强遥感技术在山区复杂地形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RTK测量的方法与精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RTK—实时动态测量具有实时、高效的特点,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方面,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争议。本文结合生产实例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目前采用的RTK测量的主要过程进行了剖析;并通过对几种测量方法比较,总结可提高RTK测量精度的几点结论,最后提出了质量控制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函数极值法求解三频GNSS最优载波相位组合观测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GNS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量可以提高模糊度解算成功率和周跳探测与修复的可靠性。本文将载波相位组合观测量的噪声放大系数表示为与组合观测量波长和电离层延迟影响系数相关参数的函数,提出基于函数极值法求解特定波长和电离层延迟影响系数下的噪声最优线性组合系数。理论推导和计算结果表明,波长较长且以周为单位噪声放大系数较小的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量,其以周为单位的电离层延迟放大系数随组合系数之和的增大而增大,约为线性组合系数之和的2.3倍;而电离层延迟影响较小且以周为单位噪声放大系数较小的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量,其波长随线性组合系数之和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距离-多普勒(R-D)定位法是利用卫星星历数据和雷达回波数据的距离-多普勒信息对SAR图像目标进行定位,因无须在视场中选参考点,这对月面目标定位具有重要意义。距离-多普勒定位法对地面目标的定位已有广泛的应用,并有较好的精度,本文通过对定位误差源的分析和仿真,得出了距离-多普勒定位法对月面目标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