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肖长江教授从肝脾肾论治高血压伴焦虑状态的经验。肖教授认为高血压伴焦虑状态为肝、脾、肾共同病变引起,其病机为肝郁失达、脾虚失运、肾虚失养,病性虚实错杂多变,以脏腑气血阴阳之变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临床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治以清肝泻火、疏肝健脾、补益肝肾,兼以解郁安神为法。此外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肖教授还强调注重情志疏导、身心同治,饮食调摄、运动强身,首创“心理话疗”及“拍百会”“敲膻中”“小鸟飞”等系列保健养生操,积极倡导以素食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方式,以达综合调摄身心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介绍金劲松教授治疗肾性水肿的经验。金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主要在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临证分为肺脾气虚,风邪外袭、脾肾气虚,水液停聚、肝肾阴虚,瘀水互结三型,分别治以益肺固表,健脾利水、补益脾肾,化气利水、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之法。并配合西药、中医食疗及中医外治等法综合治疗,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张智龙教授运用养血柔肝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经验。认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本病机为肝郁克脾,脾失健运,痰瘀内生,气血生化不足,肝无所藏,肝血不足,魂无所归,痰浊上扰及久病气血亏虚,阳不入阴所致,证多属肝郁痰瘀,临证从肝论治,因肝脾同居中焦,生理及病理关系密切,故强调培土荣木法,创立养血柔肝针法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介绍葛惠男教授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经验。葛教授认为,BE病位在食道,又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关键在于肝胃不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等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挟酸浊上泛,同时又与气滞、痰凝、瘀血阻滞有关。其治疗本病多从肝论治,以疏肝泻热、和胃降逆、活血化瘀通络为治法,标本兼顾,气血同治,把握主次,随证灵活加减,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孙克伟教授辨治胁痛的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胁痛的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根本病机为肝络失和;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本,肝脾同调为纲,运用疏肝理气、调节肝脾之法;临床多辨为气郁化火、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肝郁脾虚四证以论治,同时结合肝脏不同基础疾病予以辨病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介绍李佩芳主任医师运用通调三焦法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李师认为慢性咳嗽以肺失宣降为本,与脾、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蒸化,则气机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日久聚湿成痰,发为咳嗽。而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脏腑通过三焦气化相联系,三焦气化功能正常是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因而治疗上基于脏腑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观,以通调三焦法为根本治法,中药、针刺、走罐并用,内外兼施,获得显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李平教授从痰热论治冠心病合并失眠的经验。李教授认为痰热是诱发冠心病合并失眠的关键因素,病机基础是脾失健运,酿生痰湿,病情发展,逐渐致肝脾不调,气机郁滞,日久化火,痰火灼心,形神俱病,痰热扰心是核心病机。其在治疗上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调脾护心,确立了醒脾化痰、疏肝理气、清心安神的治疗原则,用药常以连夏宁心方为基础方加减,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介绍吴官保教授辨治项痹的经验。吴教授认为,项痹多因肾虚血瘀、肝失疏泄、脾虚湿阻、体虚外感相兼为病,其关键在于脏腑本虚、筋骨失养,病理因素包括毒热和瘀血,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毒、瘀”合而为病。吴教授主张治疗项痹应中西医结合,其从督脉和肾、肝、脾三脏入手,升督补肾、疏肝健脾、壮脊通络,同时不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消除两大病理因素,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基于肝脾郁怒、脾肾两虚两大病机,从肝脾肾论治乳腺癌的临证经验。潘教授认为乳腺癌发病初期与情志紧密相关,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郁横逆犯脾,肝脾郁怒,痰瘀互结于乳而致病;而乳腺癌治疗后期,正气大损,伤及脾肾,脾肾亏虚,毒邪蕴结于经络骨骼而易发骨瘤等。临床上潘教授治疗乳癌多从肝脾肾论治,以疏肝健脾、补肾益精,化瘀解毒为法,辨证论治,重视个体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所侧重及兼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导致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脾病可致他脏病,他脏病亦可导致脾病。其调理脾胃虚弱,常根据症状、季节、脉象的异同灵活用药。心脾同病须用泻心火之药,肺脾同病须用泻肺之品和益气扶正之药,肝脾同病须用风药泻之,肾脾同病须用泻肾水及泻阴火伏炽之药。并强调治疗肝、心、肺、肾,或补或泻,都不可忽略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孙新宇教授治疗糖尿病前期(IGR)经验。孙教授认为,IGR多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不畅、久坐少动导致肝郁不舒,脾失健运所致。孙教授提出运用扶脾理肝法治疗IGR,将IGR分为脾虚湿盛、湿热蕴脾、肝郁气滞三型,采用健脾祛湿、清热化湿、疏肝理气法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加少许活血药,使全身气血津液生化、输布正常,阴阳平衡。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介绍潘博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经验。潘师认为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致气血冲任失调,经脉壅阻,以致气滞、血瘀及痰瘀互结,阻滞乳络,形成乳岩。治疗上常以自拟乳腺癌I号方为基础,攻伐有度,灵活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以预防复发转移;注重肝脾(胃)肾的调理,并调和冲任,平衡扶正与祛邪;同时强调分阶段论治,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并辅以积极的心理干预,预防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大泻肝汤治疗便秘的经验。李教授认为,便秘主要是因气机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应调和肝脾,舒畅气血,临床化裁使用敦煌大泻肝汤,其效甚验,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总结蒋士生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蒋师认为鼓胀之病多因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所致。治疗上在疏肝理气利水之同时,尤应重视实脾。其主张从脾论治鼓胀,临证多辨为气滞湿阻、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脾血瘀四证,分别治以理气疏肝,利水消胀、健脾温中,行气利水、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介绍马科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胰腺癌的经验。马教授认为正气亏虚、邪毒侵犯肝脾为本病主要病机,扶正祛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发病初期以祛除癌毒为关键,后期以顾护肝脾为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介绍宋鲁成教授运用综合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宋教授认为本病以肝气郁结为本,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痰凝、瘀血相互搏结形成硬核,日久郁而化热,煎灼阴津,形成阴虚火旺、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治疗上根据结节内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的不同,辨证施治,注重针药并用,内外兼施。方药以青皮甘草汤为基础,并参考甲状腺功能指标,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组方。外治法以局部中药贴敷和火针围刺为主,配合大椎刺血拔罐和下肢针灸治疗,使邪有出路,只取火针消散结节之力,而无温热助邪之弊。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蔡美教授治疗化疗后呃逆的经验。蔡教授认为化疗后呃逆病位主要在胃,关乎肝与脾。病机主要为肝脾不调,胃气上逆动膈,以抑木扶土法为治疗大法,根据化疗所处时期的不同,治法则有侧重,运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前期以气郁为主,重在抑木;后期以中虚为主,重在扶土。此法拓展了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呃逆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刘华教授从肝脾论治胰腺癌的经验。认为胰腺癌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瘀毒内阻,是一种全身虚、局部实的恶性肿瘤。以扶正抗瘤,从肝脾论治,健脾疏肝,化瘀解毒为法则。通过病证结合,特色用药,外治兼证,治疗胰腺癌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介绍宣伟军教授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经验。宣教授治疗耳鸣从整体出发,强调辨证论治,尤其注重从肝脾肾瘀立论,临证以虚实为纲、肝脾肾瘀为目进行论治。实证耳鸣多责之肝胆,方用自拟疏肝止鸣汤;虚证耳鸣多责之脾肾,方用自拟健耳止鸣汤加减。并融合现代药理及病因病机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20.
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在我国古代特定背景下,基于长期、大量对自然气候、星象、物候的观察演化而成。本文基于COVID-19的发病特征对本病五运六气特点进行探讨,COVID-19发病时正值己亥年终之气与庚子年(2020年)初之气。庚子年金运太过,燥气流行,己亥年土运不及,风气大行,表现为岁运相同脏腑受病,所不胜之脏乘而发病,所胜之脏侮而发病。故COVID-19的基本病机是伏燥与风热疫毒搏结,阴津耗损,正气亦亏。其特点是伏燥兼风热,木强土弱,木火刑金。病位主要在肺、脾、肝,即在外感邪实的基础上多见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失宣畅之症。同时本文对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防疫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进行了思考,认为运气学说能对疾病发生发展做出早期预测,故了解并把握运气学说对实现未病先治、未病先防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要辨证地看待运气学说,不能盲目夸大其预测作用,也不可机械推算、主观臆断,否认其科学内涵,而要做到灵活、辩证地发扬其真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