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取1961—2010年菏泽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九点二次平滑和M-K检验法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a菏泽气温及高低温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菏泽平均气温每10a升高0.26℃,平均最高气温每10a升高0.15℃,平均最低气温每10a升高0.35℃,最低气温的升高在平均气温升高中起主要贡献作用。菏泽气候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变暖,气候变暖的主要贡献在2000年代,主要是冬春季节的升温造成的。高温日数每10a减少0.85d,低温日数的减少幅度远远超过高温日数,每10a减少5.37d,低温日数显著减少的主要时段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高温日数集中在6月和7月,低温日数集中在1月。除9月外,高温日数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呈正相关,低温日数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使用滕州1960—2010年数九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计算各九及数九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各级日最高最低气温日数,将资料分为近20a(1991—2010年)及前30a(1961—1990年),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两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数九期间平均气温比前30a增高了2.1℃,平均最高气温升高了1.3℃,平均最低气温升高了2.7℃,这些增温是显著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并不显著。近20a数九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冷在四九,极端最低气温冷在一九。数九期间日最高气温5℃日数显著减少,而≥10℃日数显著增加,日最低气温≤-10℃及介于-10~-5℃日数均极显著减少,而-5℃日数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使用商河县197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稳定通过0℃,10℃积温资料,进而利用小波分析近40a商河县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商河县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到0.17℃/10a,稳定通过0℃,10℃积温与气温变化显著相关也呈增加趋势,且逐年变化有多尺度震荡周期特征。稳定通过0℃,10℃积温持续天数也显著增加。通过分析研究商河县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商河县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山东省1980—202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依据春季马铃薯播期,通过积温法推算出苗期,分析山东省春季马铃薯播种至出苗期水分条件和热量条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0年山东省春季马铃薯播种至出苗期平均日数为39.5 d,10 a倾向率为-1.8 d;降水量平均为16.5 mm,10 a倾向率为-3.1 mm;相对湿润度指数平均值为-0.48,10 a倾向率为-0.09;平均气温为8.9 ℃,10 a倾向率为0.6 ℃;温度适宜度平均为0.54,10 a倾向率为0.07。综上可知,山东省春季马铃薯播种至出苗阶段水分条件呈现减少的趋势,应增加田间灌水;热量条件呈现增加的趋势,有利于增加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与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锋  王宝书 《海洋预报》2008,25(1):25-30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1951~2002年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年和各季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气温也在升高,而且从90年代以来增温十分明显.东北地区1951~2000年50年的平均气温以0.38℃/10a的倾向率上升,1991~2000年气温上升加剧,倾向率达到0.55℃/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济宁市(包括11个县市区)1970—2012年的各月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整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全年≥0℃活动积温、越冬前(10月1日—12月12日)≥0℃活动积温、≥10℃的活动积温、0℃负积温绝对值均呈上升趋势;1981—2010年较1971—2000年,稳定通过≥0℃和≥10℃持续的日数分别增加4.5d和3.2d,稳定通过≥0℃和≥10℃的日期分别提前了3d和2d,终止≥0℃和≥10℃的日期分别推迟了2d和1d。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前30年呈下降趋势,而后13年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最为明显。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济宁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小麦、夏玉米播种期推迟,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由套种改为直播,收获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干旱、冻害等其他极端异常气候事件和病虫害的发生机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根据南澳岛气象观测及<台风年鉴>资料,对南澳岛近50年的暴雨、干旱、台风、寒潮、气温不小于35℃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累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8 d/a;按GB/T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标准>,1970年为重旱年;严重影响南澳岛的热带气旋(中心进入海岸线1个纬距以内)累年平均0.78个/a;寒潮仅出现1次(1991年12月27-31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温不小于35℃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气温不大于5℃日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选用1970—2014年济宁市11个国家气象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年高温、低温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了济宁市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得出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最低气温上升趋势较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各区域变化与全市情况基本一致,但也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全市年极端最高气温总体呈弱上升趋势,西北部平原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较东部山区和南部湖区偏高,高温日数以1.077d/10a的速率显著上升;季节变化不显著;在呈现上升趋势的月份中,仅3月和7月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全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南部湖区、东部山区和济宁城区上升较快,西北部平原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较南部湖区偏低,最高与最低相差2.7℃,1986年存在一个由冷变暖的突变,年低温日数以-1.682d/10a的速率极显著下降,1987年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夏、秋、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以南部湖区、东部山区和济宁城区上升尤为显著,而春季不明显,西北部的梁山县四季变化均不明显;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3月和8月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济南和威海成山头1951—2006年的冬季气温的观测资料,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分析了两地冬季气温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对两地出现的极端气候进行了一定分析。结果表明近60a来,济南冬季年平均气温(0.82℃)比威海成山头冬季年平均气温(0.53℃)高,济南和威海成山头两地冬季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431℃/10a和0.359℃/10a;两地在较大时间尺度上,突变点位置比较接近,在较小时间尺度上,演变略有差异,济南冬季气温变化比威海成山头略快;在振动周期上,济南的冬季平均气温变化以5,18a左右周期振动较强,威海成山头的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则以4,18a左右为较强周期振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地冬季气温将保持偏高状态,但都有转低的趋势;出现极端气候时有明显的群发性和阶段性,成山头出现极端气候时情况更加恶劣。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4—2013年淄博观测站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拟合、滑动t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发生增温突变。降水量较气温变化复杂,没有明显突变点,总体呈减少趋势,季节变化差异大,表现为春季降水量明显增加,秋季减少。年平均气温主要存在30a和8a左右周期性变化,年降水量主要存在11a和3a左右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青岛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深入了解气候变化规律及探讨气候变化原因,根据1900~2002年青岛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103年以来青岛的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百年来,青岛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季节也是增温趋势,冬季增温最大。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也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的变化幅度大于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对比2次暖锋期的增温特点发现,20世纪40年代的增温主要是春秋季节的增温造成的,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增温期冬季成为主导因素,同时都是最低气温贡献大,即增温都是在夜间。日较差则呈下降趋势。青岛的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突变。另外,青岛气温还有准20年周期振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海阳1961—2010年气温、降水量、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滑动t检验法,对海阳市气候变化及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历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在过去的50a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历年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不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出;年降水量呈缓慢的减少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间分布不均,变化较大,年降水量减少的原因是夏季和秋季降水减少;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点是2004年;年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点是1977年,秋季湿度减少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济阳县1962—2011年冬小麦越冬前观测资料,结合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气象指标,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a来9月下旬及10月上、中旬的气温变化趋势,16℃,18℃终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济阳县9月下旬及10月上、中旬的旬平均气温每10a分别升高0.144℃,0.127℃,0.154℃;16℃,18℃终日日期逐渐推迟;冬前≥0℃积温随年代推移呈递增趋势。由于气候变化和品种更换的共同影响,冬小麦适播期应推迟到寒露播种最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山东省2021年3月—2022年2月1 519个气象观测站2 m气温观测数据,对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陆面数据同化系统(High Resolution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HRCLDA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陆面再分析数据集(ERA5-Land)逐小时2 m气温分析的日统计数据(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显示:(1)HRCLDAS/ERA5-Land日统计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1.2 ℃、0.6/1.9 ℃、0.4/1.7 ℃,表明HRCLDAS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海拔高度的表现均优于ERA5-Land,大部地区的偏差(-0.5~0.5 ℃)远低于ERA5-Land(-2.0~2.0 ℃)。(2)两套数据对高温及寒潮过程的监测能力对比评估表明,HRCLDAS能够捕捉到大部分的高温以及寒潮过程,其与观测的高温日数及寒潮日数空间分布较为相似,但对影响范围存在一定的低估;ERA5-Land则只能监测到部分高温及寒潮过程,并对高温日数与寒潮日数存在严重的低估。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近4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异常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利津站1962-2000年的平均气温(T)、降水量(R)和平均风速(V)资料表征黄河三角洲的气候变化状态。分析显示,近4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气温的长期变化呈变暖趋势,40年来年平均气温约增高了1.4℃,同时,异常高温国年均出现在90年代,而异常低温年均出现在60年代;平均风速呈明显变小趋势,40年来年平均风速减小了约1.5m/s;降水量具有明显的13-15年周期。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气象局对热浪天气的定义并参考地理分区和热浪日湿度分级标准,定义连续3 d以上地面最高气温≥35℃的天气过程为热浪,选取1960—2018年47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研究中国夏季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夏季热浪日数除新疆外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江南地区夏季热浪发生日数最多(年均15 d)。温湿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热浪天气期间环境舒适度最差,热浪天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更显著。相对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因海风影响午后气温显著降低,有利于缓解热浪天气的影响,因而沿海站点夏季热浪日数比邻近的内陆站点偏少。除黄淮地区外中国大多数站点热浪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江苏、浙江沿海、广东、重庆、海南、新疆及广西东部热浪日数增加趋势显著(1~5 d·(10 a)-1,α=0.05);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湿热型热浪增加趋势显著,增幅达1~5 d·(10 a)-1;浙江、江西北部、甘肃、新疆等地区干热型热浪日数显著增加(α=0.01)。1990年以来全国夏季热浪天气发生更为频繁;其中2000—2009年间干热型热浪日数偏多,而2010年之后强湿热型热浪日所占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分析德州1951—2010年各类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等资料,计算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历年降水量平均10a减少19.5mm。大于等于0.1mm降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10a减少2.76d,且变化显著;大于等于150.0mm降水日数呈增多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大于等于25.0mm降水日数与年降水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54,且相关显著。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平均10a减少0.21d,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平均10a增加2.26d,最大连续降水量平均10a减少2.75mm,一日最大降水量平均10a减少1.80mm,1h最大降水量平均10a增加2.34mm,10min最大降水量平均10a增加0.49mm。总体上,德州降水资源呈减少趋势。150mm以上降雨日数有增多趋势,短时强降水等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71—2013年枣庄国家一般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枣庄站霜冻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枣庄初霜冻日的线性倾向率约为1.5d/10 a,即约以1.5d/10 a的速度推后;终霜冻日的线性倾向率约为-4.9 d/10 a,即约以4.9 d/10 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约为6.9d/10 a,即约以6.9d/10a的速度延长。年代际间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表现为初霜冻开始的日期越来越晚,终霜冻结束的日期越来越早,无霜期表现为逐渐延长的特点。异常霜冻表现为:特早初霜冻和偏早初霜冻各年代均有发生,其中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2.3%,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9.3%;特晚终霜冻和偏晚终霜冻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21世纪10年代各有一次,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7%,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11.6%。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临城县国家气象站1960~2016年气象资料,分析该地核桃冻害发生主要时段、频率及最低气温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核桃春季冻害发生主要时段为3月20日~4月20日,轻微冻害发生集中在3月下旬,轻度、中度冻害发生集中在4月上中旬。21960~2016年达到冻害气象指标日数21d,其中轻微冻害、轻度冻害、中度冻害分别占57.1%、33.3%、9.7%。31960~2016年3月下旬最低气温<-2℃日数共计37d,年均0.63d,1960~2016年4月上中旬<0℃日数共计14d,年均0.28d。43月下旬最低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上升速率为0.4℃/10a,3月下旬最低气温2000年前后发生突变,核桃冻害发生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20.
影响东海气候的太阳活动信息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逐次滤波法逐次提取东海气温资料序列中蕴涵的太阳活动影响信息并加以分析,发现东海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十分清楚,主要表现为:(1)突变性,东海夏季7月海平面层及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发生过一次急剧变化,突变点是1978年7月.从1978年7月由历时30多年的温度偏低时期跃变为持续高温时期,高温期持续至20世纪末,升温幅度超过0.4℃.资料分析表明,整个对流层东海夏季大气温度都具有这种年代际变化特征;(2)高空气候持续增温型,东海夏季7月平流层中部10 hPa大气温度表现为一种波动式的持续升温过程,50多年来温度升高4℃,年升温率超过0.075℃/a.东海平流层底部100 hPa温度也具有持续升温的特点,从1948年至今呈缓慢升高的趋势,53 a升高了1.9℃,升温率为0.036℃/a;(3)周期性,东海不同高度大气温度都具有显著程度不同的22 a周期性年代际变化特征,22 a周期分量的振幅由高空到低空迅速减小,表明22 a周期高空清楚,低空不太明显.东海对流层中部和平流层底部还具有显著的11 a周期性年代际变化.据分析认为22 a周期是太阳黑子磁场磁性变化周期所激发,11 a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对数11 a周期相吻合,二者均为太阳活动在大气气候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