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台风范围的风场模式及其应用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虑了南海北部特有的天气和海洋因素,建立了一组台风风场计算模式。经验算效果满意。同时,在台风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模式计算程序,以适合长时间序列的计算。  相似文献   

2.
目前,推算台风浪的方法主要是由台风气压场模式计算海面风场,再由计算出的风场推算台风浪。因此,对于台风浪的推算来说,选择或建立什么样的气压场模式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对目前常用的各种台风气压场模式的比较分析,并根据南海台风风场的一般特征,提出一个适用于南海的台风浪推算的台风风场和气压场的合成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南海海域特点,本文对深水导管架平台在台风和海浪作用下的随机响应作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台风风压的长期分布,分析了各种风速条件下结构的响应组成,讨论了平台在台风影响下的生存问题。采用了等效线性化和矩阵凝聚技术,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可以求得平台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响应,为深水导管架的设计及动力分析,提供了一个简单可靠的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4.
8309号台风风暴潮和风海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Liu and Leendertse的三维有限差分格式,模拟了8309号台风在南海北部引起的风暴潮和风海流。垂直涡动粘性系数采用混合长度理论。计算与实测的台风风暴潮的增水曲线形状趋势和峰值均符合良好。本文着重分析了台风风海流的水平和垂直变化。  相似文献   

5.
广大的洋面,寥寥无几的观测站,气象资料很少。因此,建立台风范围大风计算模式,对了解台风的风场结构或对人类的海洋活动和海岸工程都有一定意义。本文为此目的,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台风范围大风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 1. 环境流场 环境流场的影响以台风进入南海北部为突出。影响南海北部的台风,一类是从西太平洋移入的。在盛夏季节,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期或由弱变强的  相似文献   

6.
容志明 《海洋预报》1989,6(1):36-40
为了对南海西北部近岸及浅水台风波浪进行计算,本文选择了个台风影响西沙或硇洲时期的两站水文气象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这两站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台风波浪计算公式及周期计算公式;并把这些计算公式做为南海西北部近岸的台风波浪计算模式。  相似文献   

7.
有关南海海面热状况与台风及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早为人们所重视。但对热量平衡各分量进行计算,并分析它们与台风活动之间的关系,所见不多。 本文用1968—1972年船舶观测记录,对南海海域内各水域的热量平衡各分量值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联系台风的形成、发展和减弱,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CHGS模式对南海北部海区3个台风过程进行了台风波浪数值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通过本文的分析比较,可以认为CHGS模式用于台风波浪数值计算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9.
南海及台湾海峡台风浪的数值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康明  陆风山 《台湾海峡》1997,16(3):311-318
本文应用LAGFOFIO的建立第三代海浪模式,采用波数能谱直接模拟海浪谱的方法,进行南海及台湾海峡台风浪的后报和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拟合较好,表明FIO-SOA方法适用于该海区台风浪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10.
南海是台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据(1949—1969)21年的资料统计,台风有36%生于南海,63%来自西太平洋。由于南海生成的台风具有生命期短、路径复杂、离大陆较近等特点,给预报、预防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深入研究南海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是提高热带气旋预报、服务时效和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国内较早研究台风生成问题的有李宪之,提出台风生成的综合学说;陈秋士从热成风适应理论出发,研究惯性不稳定与台风生成的关系,提出了二个台风形成判据条件;韦有暹、王荫桐等人根据热力学稳定度与冷空气激发作用这两个因子拟合成一组判别式;福建省气象局从天气学角度分析,定出发展与不发展的预报判别条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海地区常受台风侵扰,台风场是研究台风浪灾害以及风暴增水灾害的必要条件之一。因遥感风场存在台风大风圈附近风速明显偏小的问题,所以在台风场相关研究中,多采用台风模型风场和背景风场相结合的方式——即合成风场。本文选取南海相关研究中常用的3种台风场模型,对比其特点,并采用NECP CFSR作为背景风场,将合成风场和实际观测风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南海地区采用Jelesnianski模型得出的风场和实际风场吻合度最好,建议在该风场基础上考虑南海的地理特殊性,进行台风场模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灰色拓扑预测模型在初台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强 《海洋预报》1994,11(1):72-76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南海初台的拓扑预测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南海初台未来十年出现日期作了预测分析,为南海台风的长期预测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定位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3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值(27.0个)偏少4.0个;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多年平均值(7.0个)偏少2.0个.2020年台风活动的...  相似文献   

14.
提起中国的南海、非洲的好望角和法国的比斯开湾,海员们都不陌生,特别是这里的风浪会给各国的船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南海险遇台风南海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航海要冲,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及西方的水上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举世闻名的台风肆虐区。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极猛烈的热带气旋。台风形成后常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对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与常年持平,台风总体强度偏弱,生成源地显著偏北;登陆台风个数偏少,登陆强度偏弱;有3个台风集中在广东西部登陆,另外强台风“梅花”是1949年以来首个4次登陆不同省份的台风。全年多台风事件频发,共存的台风共计有11组,历史罕见。2022年台风灾害影响较轻,夏台风偏少,秋台风活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台风年活动时数场作为表征台风年活动量的指数。这个指数除了能表示一年中台风活动程度之外,还能表示台风活动的地理分布。以南海为例,本文用此指数研究了南海台风年活动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生成源地整体偏西;台风强度偏弱,但有多个台风出现了快速增强,其中台风“烟花”“灿都”的24 h强度增幅达40 m·s-1,为近30 a少见;2021年先后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另有2个台风影响我国。在登陆台风中,4个登陆华南的台风强度均弱于历史平均值。所有登陆台风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都明显高于历史均值,特别是台风“烟花”为历史上登陆华东后维持时间最长的台风,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7年间(2000—2016年)南海夏季(6—9月)台风对该海域降水、淡水通量的贡献及其可能导致的环流异常。主要结论如下: 1) 台风是南海中北部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 可导致日平均降水量增加12mm, 约占南海夏季日平均降水(25mm·d -1)的一半, 且西北太平洋台风和南海“土台风”产生的降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和强度差异; 2) 夏季, 南海由淡水通量引起的盐致环流表现为以海南岛东南部海域为中心的弱气旋式, 其流量量级约为-0.15Sv, 约占同期风生环流流量(约为-1.5Sv)的10%; 3) 夏季, 台风带来的降水使得南海中北部的气旋式盐致环流增强, 且西北太平洋台风降水导致的淡水通量变化引起的盐致环流强度要强于南海“土台风”。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南海实际地形和真实的台风过程,对影响SWAN模式在南海台风浪推算中的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首先对不同的模型风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准确的风场是正确推算台风浪的关键。同时对SWAN模式中的白冠耗散作用、风能输入与白冠耗散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折射项作用等因素对台风浪推算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模式中的各影响因素给出了合理建议。使得SWAN模式在南海台风浪推算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南海台风路径预报的气候,持续性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南海台风资料的文件系统,建立了预报南海台风移动的气候、持续性模式。且通过实际业务试验反映出具有一定业务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