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层序地层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为深入开展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研究区200多口井的精细地层对比和33口井759.42 m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测井以及地震反射等5个方面的特征,对白音查干凹陷(主要是西部次凹)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下白垩统阿尔善组—都红木组的层序发育特征进行再认识,对层序界面的性质进行重新厘定。将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都红木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和都红木组)和5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阿尔善组一段、阿尔善组二段、腾格尔组、都红木组一段和都红木组二段~三段);提出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长期层序的底界面为一连续沉积的整合面,不能构成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即在腾格尔组底部即使圈闭条件良好(如锡40井—锡43井区),但也会因缺乏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致使圈闭中供油不足而不能成藏。  相似文献   

2.
孙伟  陈明  何江林  曹竣锋  王东 《沉积学报》2015,33(2):265-274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发育广泛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前人对该区地层的对比研究多局限于古生物地层学,本文尝试通过锶同位素地层学方法对上侏罗-下白垩统索瓦组地层进行全球对比。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本文在对样品进行显微组构分析、阴极发光分析、Ca、Si、Sr和Mn等元素含量分析及评估其对同期海水代表性和样品溶解过程合理性的基础上,测试了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上侏罗-下白垩统锶同位素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曲线,进行了全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前人已公布的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数据较为接近,其演化曲线与国际上已公布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有着较好的可对比性,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和侵蚀作用的强弱是控制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主要因素。此外,通过对索瓦组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的研究,我们认为索瓦组的顶部可能延伸到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近而说明了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还存在大规模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白垩系火山岩储集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内蒙古二连盆地火山岩分布极为广泛,在古生界(含变质岩) 及中生界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均有分 布。位于盆地内乌尼特坳陷的洪浩尔舒特凹陷发育有3套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白垩系阿尔善组上段、阿尔善组 下段和腾格尔组一段,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次为凝灰岩和少量火山角砾岩。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气孔 和火山灰溶孔,孔缝组合类型有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储集层物性受火山岩岩相、 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影响,以岩相影响最显著。储集层发育总体上中央洼槽中部和东部较好。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地区北部广泛发育一套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组合,这套组合下部以粗面岩-粗安岩为主,上部以流纹岩为主,二者的形成时代完全一致,锆石年龄均为130Ma,对应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火山岩以富硅、碱及贫镁为特征,且轻重稀土分馏明显,都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反映其同源演化的特点。火山岩时代与相邻正常沉积地层中化石组合时代的对比结果表明,这套火山岩与其上下正常沉积地层的沉积时代是连续演化的。火山岩之下南屯组的化石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对应的数值年龄为139~132 Ma,之上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的化石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晚期—芭蕾姆期,对应的数值年龄为129~125 Ma。这一证据揭示,大兴安岭北部在139~125Ma的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连续的沉积—火山—沉积作用演化过程,反映了该区当时伸展盆地的演化特点。其中,约130 Ma的火山岩是该区一次重要的区域性火山岩喷发事件。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二连盆地胜利煤田构造及成因问题,以野外地质调查及煤田地质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区构造及其演化。结果表明:早白垩世以来,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缝合带之上的胜利煤田在早期基底断裂的基础上,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主要经历了伸展断陷、压扭变形和抬升剥蚀三期次级构造运动,形成了NE向边界断层控制下的压扭成因的NW向高角度正断层与NE向帚状构造的组合;其构造演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阿尔善期的缓慢裂陷阶段、腾格尔和都红木期加速裂陷-快速裂陷阶段、赛罕塔拉期进入缓慢裂陷-终止裂陷阶段,研究区在此基础上发育的聚煤盆地。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查干凹陷的构造格架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汪新文  陶国强 《现代地质》2008,22(4):495-504
查干凹陷发育于华北板块西北缘的古造山带基础之上,属造山期后的伸展垮塌型盆地。位于该凹陷东南部的“毛敦侵入体”和“毛东断层”主要形成于前白垩纪,均为盆地基底的查干础鲁深大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所划分的“罕塔庙次凹”主体可能为前白垩系残留地层,而并非早白垩世断陷沉积。凹陷的构造格架受不同级次的断层带控制;主要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和具有走滑分量的构造4大类,并以伸展构造为主体。该区白垩纪-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断陷发生、发展、弱伸展断-坳转化、稳定坳陷和挤压改造5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邓胜徽 《现代地质》1998,12(2):168-172,T001
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的平庄—元宝山盆地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为含煤地层,时代归属有争议。杏园组所产6属7种植物,主要为早白垩世的常见分子,反映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相当于凡兰吟期到欧特里夫早期,与辽西的沙海组、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可以对比。元宝山组含19属21种,主要为阜新植物群的常见代表,说明其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欧特里夫晚期到巴雷姆期,可同辽西的阜新组、内蒙古的霍林河组上段和伊敏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8.
西藏达雄群的化石新资料和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石和  陶晓风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84-786
在达雄群中新发现的双壳Ludbrookiadaxungensis,L.daxungensis,Rasatrixcf.suzulii,Arcticasubextensa及腹足Biplicaobliqu等化石,具早白垩世动物群组合面貌,表明该群的沉积时代大致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阿尔布期(Hauterivian-Albrian),而不是前人划归的中—晚侏罗世,与区内的早白垩世则弄群上部相当。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3)
白北凹陷为延长在二连盆地勘探开发新区块,自2006年以来,该凹陷部署5口井,整体上地质认识程度低,特别是对烃源岩的研究更少。桑参1井在阿尔善组钻遇大套暗色泥岩,证明该区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通过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系统研究与评价此套烃源岩。结果表明,该凹陷主力烃源岩品质中-好,阿二段、腾格尔组下部为中-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型;腾格尔组、阿二段烃源岩成熟,大量生油,但均未达生油高峰。腾格尔组下部、阿二段均为有效烃源岩。由此推断白北凹陷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东部侏罗—白垩系界线附近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孙革  郑少林 《地层学杂志》1992,16(1):49-54,T002
<正> 近年来,随着饶河东安镇具国际性对比标准的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的确定及其相关生物组合带的建立(孙革等,1989),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及其附近地层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研究成果之一是,鸡西盆地城子河组时代属早白垩世。在其典型剖面(穆棱河北岸路堑剖面)的城子河组下部,发现含早白垩世凡兰吟—戈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沟鞭藻的海相层(孙学坤、  相似文献   

11.
合肥盆地东北缘白垩纪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合肥盆地东北缘白垩纪地层广泛发育、地层较完整,自下而上为:新庄组、邱庄组和张桥组等3个岩石地层单位。白垩纪在合肥盆地均为陆相沉积,沉积相的纵、横向变化均较大,有洪积扇、冲积扇、河流、风成、浅湖和深湖相。合肥盆地东北缘的形成和演化受郯庐断裂所控制,早白垩世早期,郯庐断裂左行平移,产生北东向拉分,形成断、坳陷盆地,至早白垩世晚期,郯庐断裂北西—南东向伸展,形成地堑式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几个中生代地层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有 《地质论评》2013,59(4):601-606
笔者认为潭头盆地白垩系和古近系的地层序列(由下而上)应为:秋扒组、高峪沟组、潭头组、大峪组。汝阳凹陷白垩系和古近系的地层序列(由下而上)应为:九店组、下河东组、郝岭组、上东沟组、石台街组。通过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沉积学等方面的探讨,认为潭头盆地K—T界线目前只能认为是"平行不整合"。汝阳凹陷含恐龙等生物群的郝岭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马市坪盆地的南召组与马市坪组的接触关系不是"假整合",而是"整合接触",其地层年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3.
阿北凹陷位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东北部,面积约600 km2,是二连盆地勘探潜力最大的凹陷之一。针对阿北凹陷复杂的地质构造,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详细分析了阿北凹陷北部陡坡带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在岩相组合、沉积构造、粒度特征、电性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方面均有较大区别,综合反映以重力流为主的沉积环境。阿尔善期北部陡坡带发育大规模水下扇,扇体规模自下而上逐渐向北部物源方向减小,到腾格尔期沉积了一大套深湖—半深湖暗色泥岩,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下切到深湖—半深湖暗色泥岩中,决定了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体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4.
乌兰花凹陷是近年来在二连盆地南部新发现的富油凹陷,但南北两个洼槽探明的油气资源差异明显。为了准确评价乌兰花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系统地分析了乌兰花凹陷烃源灶特征,讨论了烃源灶与油藏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乌兰花凹陷阿尔善组至腾一上段发育C、D/E和F相源岩,受构造-层序演化的影响,南北洼槽倾油型(C相)源岩发育层段存在明显差异,南洼槽C相源岩主要发育在阿尔善组,腾一上段和下段以D/E相源岩为主,而北洼槽阿尔善组至腾一上段均发育C相源岩。多口探井热史标定结果表明,乌兰花凹陷烃源岩成熟门限在2000 m左右,南洼槽仅阿尔善组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阿尔善组C相源岩排油强度为0.5~7.9MMT/km2,为凹陷的主力烃源岩,而北洼槽阿尔善组C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阿尔善组上段,成熟度较低,最大值仅为0.78%Ro,烃源灶排烃强度小于0.2 MMT/km2,不能形成规模性的油藏。乌兰花凹陷探明的原油均在南洼槽,且集中在烃源灶周围,表现为近源聚集。  相似文献   

15.
泰国、老挝和越南白垩纪沉积全属非海相,它们广泛分布于泰国北部、东北部、西南部和南部,老挝北部、中部和南部,越南东北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泰国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分为Lam Thap,Sam Chom和Phun Phin组;其他地区,特别是西北部的呵叻高原地区的白垩系属呵叻群的Phra Wihan,Sao Khua,Phu Phan,Khok Kruat,Maha Sarakham及Phu Thok组。在老挝,万象盆地的白垩系由老挝呵叻群的NamSet,Phu Phanang,Ban Ang,Champa和Ban Thalat组与丰洪群的Thangon和Saysomboun组组成;沙湾拿吉(东兴)盆地的白垩系由南通(河)群的Nam Phouan,Nam Xot,Nam Noy和Nong Boua组组成。越南的白垩系在西北部分为Nam Na,Yen Chau,Van Chan和Ngoi Thia组,东北部为Ban Hang组,中部分为NhaTrang,Mu Gia和Dong Dzuong组,南部则为Phu Quoc组。三国白垩系的岩性普遍以红棕色至浅灰色砂岩、砾(岩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砾岩为主。泥岩中具有钙质结核和硅结砾岩,但盐和石膏仅见于Maha Sarakham,Saysomboun和Yen Chau组内。过去,这些白垩纪地层的生物地层没有经过详细研究。根据地层层序和化石对比,在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和南部半岛地区及老挝南部沙湾拿吉(东兴)盆地中识别出了2个标记非海相白垩纪的类三角蚌类化石组合:阿普特期(但可上延至阿尔必期)的Trigonioides(Trigonioides)kobayashi-Plicatounio(Guangxiconcha)suzukii组合,阿普特阿尔必期(但主要为阿尔必期)的Trigonioides(Diversitrigonioides)diversicostatus-Pseudohyria subovalis组合。越南中部可能也产早白垩世阿普特阿尔必期的类三角蚌类双壳类Plisatouniosp.-Trigonioidessp.组合。通过双壳类组合,并结合包括孢粉和恐龙在内的其他化石的对比,泰国北部和南部、老挝南部和越南中部的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定年和对比,从而揭示了东南亚非海相白垩纪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阿北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水下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二连盆地阿北凹陷主要产油层段阿尔善组水下扇体的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以及电性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阿尔善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结合地震解释成果,首次以三级层序为单位勾绘了扇体平面形态展布图,确定了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的沉积区域,建立了水下扇沉积相模式,并对其沉积演化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中生界火山岩的分布规律,本文通过对火山岩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洪浩尔舒特凹陷中生界火山岩主要发育于阿尔善组下段、阿尔善组上段和腾格尔组一段,以安山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发育爆发相、喷溢相和喷发沉积相,以喷溢相发育程度高、喷发沉积相分布广为特点;洪浩尔舒特凹陷中生代火山岩主要沿断裂分布,在垂向上表现为多期次喷发序列的叠置,共经历了3个火山喷发旋回、14个火山喷发期次。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以气孔和构造缝最发育。储层储集性受到火山岩岩性岩相类型、成岩后期的构造活动和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制约,以岩相因素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敦化盆地上侏罗统-上新统地层划分对比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资料、地震资料、煤田钻孔资料以及古生物资料,对松辽盆地外围探区敦化盆地的代表性地层划分方案进行了梳理,通过敦化盆地与周缘盆地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得出下列认识:(1)明确了珲春组的时代为始新世—渐新世;(2)指出白垩系上统龙井组地层在敦化盆地内可能是不存在的;(3)将原帽儿山组上段和下段分别划归泉水村组和长财组;(4)认为大砬子组、泉水村组、长财组和屯田营组在敦化盆地内是存在的,并通过盆间岩性地层和古生物地层对比指出大砬子组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阿普特期(Aptian)—阿尔布期(Albian),长财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阿普特期;(5)对敦化盆地内几个地方地层名称的使用进行了修正;(6)建立了敦化盆地内目前可供参考使用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9.
敦化盆地上侏罗统—上新统地层划分对比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资料、地震资料、煤田钻孔资料以及古生物资料,对松辽盆地外围探区敦化盆地的代表性地层划分方案进行了梳理,通过敦化盆地与周缘盆地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得出下列认识:(1)明确了珲春组的时代为始新世一渐新世;(2)指出白垩系上统龙井组地层在敦化盆地内可能是不存在的;(3)将原帽儿山组上段和下段分别划归泉水村组和长财组;(4)认为大砬子组、泉水村组、长财组和屯田营组在敦化盆地内是存在的,并通过盆间岩性地层和古生物地层对比指出大砬子组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阿普特期(Aptian)-阿尔布期(Albian),长财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阿普特期;(5)对敦化盆地内几个地方地层名称的使用进行了修正:(6)建立了敦化盆地内目前可供参考使用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20.
盆地(或凹陷)结构是由盆地构造与沉积演化决定的,因此分析恢复中非Muglad盆地Sufyan凹陷构造与沉积演化过程对于认识该凹陷现今残余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该凹陷现今结构特征描述、地层不整合面识别与剥蚀量恢复以及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历史恢复,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对该凹陷现今结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过程与动力学成因及控油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ufyan凹陷现今地层剖面主要由第一裂谷作用旋回的沉积构成。该旋回期地层约占凹陷现今沉积地层厚度的79%~81%。凹陷现今残余结构主要受三期裂谷作用差异演化控制,而受晚白垩世挤压剥蚀(厚度介于0~360m之间)的影响较小。造成凹陷三期裂谷旋回差异演化的主要原因是三期伸展应力来源、大小、方向的差异。诱发凹陷第一裂谷旋回期的应力主要来源于由中非剪切带的剪切应力转换的伸展应力。第二裂谷旋回期,中非剪切带运动方向由右旋逐渐转为左旋,造成该凹陷位置的伸展应力场减弱,并逐渐转为挤压状态,使得该演化阶段早期沉积的地层(Darfur群)后期发生反转剥蚀减薄。在该凹陷第三裂谷旋回期,东非裂谷成为非洲大陆新的构造活动区域。受此影响,中非剪切带活动逐渐停止,而红海裂谷张开产生伸展应力场与该凹陷长轴近平行,造成第三期断坳旋回在该凹陷几乎不发育,最终使该凹陷现今早断早衰型残余结构得以形成。该结构控油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力成藏组合与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方面。早衰型结构造成了Sufyan凹陷中组合和上组合成藏条件不佳,其下组合Abu Gabra(简称AG,下同)组自生自储自盖型成藏组合为该凹陷的主力成藏组合。挤压反转造成中部构造带形成构造高部位,成为了凹陷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指向,是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