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6月8日,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改组为“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始工作。与此同时,各研究部的名称和工作内容也都有所改变,过去的地震预报和火山喷发预报的工作由新成立的“地图地球科学技术研究部”继续进行。1974年成立的“首都圈地震预报研究室”是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最早从事地震预报工作的研究室。恰好,这年秋天川崎隆起引起社会轰动,隆起是不是地震前兆成为重大问题,首都圈地震预报研究室是在克服种种困难后开始工作的。川崎事件还未平息,又出现了伊豆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进步的几点建议:①继续坚持并强化现行地震预报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验性和统计预报的方法,努力作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为防震减灾再做出一些有减灾实效的预报。②制订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水平。③探索地震动力(物理)预报的途径。④培养一流的地震预报科技人才,开展地震预报的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3.
邢如英  盛家伦 《地震》1992,(4):62-66
随着地震预报工作数据和图表的大量增加,人工处理数据的方法越来越多地牵扯预报人员的精力,数据、图表的管理、调用、展示也越来越困难;继续用原方法,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当前建立具有一定分析、处理、显象、演示、输入和输出等功能的现代化会商室,是非常必要的。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现代化会商室,是一个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VAX机系统为后盾,具有多通道信息输入输出能力的现代化震情分析会商系统。  相似文献   

4.
198 6年 ,鉴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 ,结合我所地球物理研究的特点 ,为了协调和推进地震预测研究工作 ,我所成立了跨学科、跨研究室的地震预报推进组。其所用的方法涉及了地震学、重力学、地热和地磁地电等地球物理学科 ,其成员几乎遍及全所各个研究室 ,第一研究室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研究室 )负责其日常工作。首任组长为朱传镇研究员 ,吴佳翼和王林瑛任副组长。1 996年吴忠良研究员任第二任组长 ,张天中和王林瑛任副组长。地震预报推进组承担了中国地震局下达的全国年度地震趋势研究和首都圈月震情监测的任务。每半年向中国地震局提交…  相似文献   

5.
1 研究背景 震情会商是我国地震预报探索实践形成的工作机制,是前兆异常认定、动态跟踪、地震预报意见产出的关键环节.2000年后陆续引入很多单机版分析预报软件,但落后的数据服务方法和各种非规范化的临时性计算程序不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产生了大量的简单低水平重复劳动,现有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震情监视跟踪和日常震情会商研判需求.地震会商技术平台应运而生(陈石等,2021),目前运转的数据专家地震科学版( Datist for ISPEC,简称小G)针对各级震情会商研判需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常规产品的全自动化产出.  相似文献   

6.
1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地震学会最初确定的专业委员会之一,自成立以来长期坚持举办年度学术交流.早期,参加交流的代表主要是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地震预报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一些不能在震情会商会上解决的问题.2012年,马瑾院士撰文提出了构造物理实验"地震"的亚失稳理论,指出地震有前兆,应可预报.中国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与河北省地震局于201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举办以"中国地震监测预报论坛"命名的年度学术交流活动,适时邀请了马瑾院士就亚失稳理论作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7.
孙士宏 《地震》2000,20(4):97-102
回顾了我国 30多年来的地震现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该工作从目标角度考虑大致可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 1980年前主要是地震预报方法的探索, 而 1980年以后,更主要的是承担地震预报的社会服务。对我国赴国外地震现场的工作情况作了概述, 并提出了地震现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8.
《地震》1987,(2)
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是我国地震工作的基本任务。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现代技术的进步、各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管理的改善以及科研成果在分析预报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因此,我们在致力于地震技术系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重视地震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地震预报方法的实用性研究,努力推进地震科研成果在震情监测分析判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地震活跃期中,震情的应急工作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如何,应赋予它什么位置,本文从经济建设形势、历史地震事件经验教训和当前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现状三方面,阐述了震情应急工作的重要和必要性。文章介绍了广东省震情应急工作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近年来广东省连续发生的几起中强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效果和认识,强调指出地震预报尚处探索过程,在加强预报工作的同时,做好震情应急业务的综合管理,是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建设影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业务。  相似文献   

10.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21,41(4):145-150
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度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导致地震预报是仍未解决的世界难题.通过广东及邻区震情处理事件的回顾,以及我国大震的预报成功与失误的例子分析,简述我国地震预报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地震预报目前或相当长的时间都无法做到精确的三要素的预报.然而,不太精确的地震预报应是地震工作者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中国地震预报的基本形式——震情会商制度;阐明了地震预报的产生是以会商为主,会商与专家决策相结合是确定地震预报意见的基本方式;介绍了震情会商会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它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效益。文中还提出了坚持搞好会商和提高会商会水平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在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综合防御对策研讨会(1990年7月28日)上指出,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根据国情和地震灾害特点,当前防御、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地震预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视防御区,在区内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行震情追踪,实现中期预报向短期预报过渡,争取作出短期特别是临震预报,在震前采取应急措施,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二是在监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工程抗震、社会防灾四个方面工作的震灾预防。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预报对策和发展战略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加林 《高原地震》2002,14(3):9-11
根据多年来对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现状和城市地震灾害特征研究,对我国西部震情长趋势判定及对我国西部特殊历史和现实地位的认识,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预报对策和发展战略应采取“把握地震大形势,突出重点地区,以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为重点,狠抓包括短临预报在内的地震孕育各阶段的预报,为实现地震预报敢于创新争先”。  相似文献   

14.
鉴于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地震国家过去三四十年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比较接近,主要区别是,中国始终坚持“边研究、边预报”,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以科学研究为主,本文着重分析了“边研究、边预报”的必要性、优越性与带来的差距,并提出了3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震科学水平和地震预报的社会实践,形成研究人员不同的“良心”心理活动。积极的“良心”心理活动,有促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相对提高预报成功率的作用,消极的心理活动则干扰地震预报决策,或涣散军心,增加预防失误,为此,在震情严峻的情况下,应减轻预报人员的心理负担,在基层地震部门,更要疏导地震工作者的消极心理,以提高地震预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2月6日至13日,在昆明召开了1985年云南省地震趋势会商会。来自各地州县直接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同志以及省地震局各部门从事预报工作的同志90人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及四川省地震局派代表参加了会议。省地震局副局长姜葵同志参加会议并在会上讲了话;综合预报研究室及科研处的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我省84年地震预报工作及所采取相应对策的总结报告。  相似文献   

17.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3,7(2):90-105
新疆的地震预报是197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预报之路”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43个地震台站,投入189套仪器,建成了遍布全疆的地震无线通讯网,开展了历史地震调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会商预报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际地震预报统计分析表明,扣除自然发震概率之后,趋势预报的成功率约0.3,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约0.1。在前兆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些震例,说明地震确实是有前兆的,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作为科学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简要地讨论了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地震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震异常和地壳变动异常、建立在复杂现象基础上的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的混沌性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自1966年我国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以来的分析预报综合环境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部分单位日常分析预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征求专家集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地震分析预报综合环境建设工作力度的一些近期初步设想,并对国家地震局《震情应急指挥系统》作了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9.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