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闽江福州段进行流域划分,通过污染源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在流域层面上进行了污染负荷研究.研究以COD、NH3-N为主要指标,计算各子流域污染负荷,并确定其主要来源和比例关系.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福州段COD入河总量为9371.75t,NH3-N入河总量为992.63t,工业源与城镇生活源是主要污染源.市区内河是污染最严重的子流域,COD、NH3-N的入河量占流域总负荷的34。4%与61.3%.市区内河、闽江干流北港段、磨溪等流域水体受到各种点源污染的影响,而梅溪干流、大樟溪干流等流域水体则主要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梁滩河流域水化学与硝酸盐污染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水化学和水质分析技术,测定了三峡库区梁滩河流域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的水化学组成和硝酸盐氮含量,揭示了梁滩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的水化学组成和硝酸盐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来源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梁滩河流域地表水的硝酸盐污染表现为沿着地表径流从上游到下游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这种污染趋势与养殖业、生活和工农业废污水的沿程直接排放有着直接关系;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呈现出流域上游和下游较轻、而中游东侧支流区域较重的空间分布特征,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表水体中氨氮和有机氮的含量、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厚层土壤包气带的存在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闽江福州段进行流域划分,通过污染源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在流域层面上进行了污染负荷研究.研究以COD、NH3-N为主要指标,计算各子流域污染负荷,并确定其主要来源和比例关系.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福州段COD入河总量为9371.75t,NH3-N入河总量为992.63t,工业源与城镇生活源是主要污染源.市区内...  相似文献   

4.
五华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点源污染是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之一,确定非点源污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区和风险路径是解决非点源污染问题的关键。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高污染负荷的耕地、建设用地为“源”,运用表示下垫面产流性质的地形湿度指数和CN值构建阻力面,对五华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和风险路径进行可视化识别和分析。结果显示:① 在下垫面产流作用下,五华河流域低产流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部,高产流区呈“人”形贯穿全流域。②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能够有效识别流域内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五华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分布于迥龙、田心、龙母、铁场、登云、通衢、鹤市、紫市、岐岭、华城、转水、潭下、水寨等地的河道两岸,以耕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风险路径与建设用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风险路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③ 耕地对五华河水质的影响大于建设用地对五华河水质的影响,耕地中的富营养物质和沉积物更容易随地表径流进入受纳水体。④ 流域尺度上治理以耕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应在邻近耕地的河流两岸建立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区,治理以建设用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宜围绕关键源区进行治理。本研究为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的识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进一步开展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南北盘江流域地下水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境内的南北盘江流域集中了省内大量煤矿、煤化工企业,流经该流域的地表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极为密切,直接接受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到了污染,综合运用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把该流域地下水污染现状分为4个区,找出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规律。  相似文献   

6.
记者从自治区环保厅了解到,环境保护部日前就2011年度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考核情况向各省进行通报,内蒙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考核在全国31个省区排名第二,在14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省区排名第一。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并将《规划》实施情况与主要污染物减排、流域污染防治一同纳入各地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7.
汀江流域畜禽粪便污染负荷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汀江流域畜禽养殖业现状分析入手,依据排泄系数法原理,估算流域各县市的作物所需畜禽粪尿肥的最大量、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和农田畜禽粪便负荷量,并对畜禽养殖影响水环境进行分析.从调查中分析中可知,流域集约化养殖场大多分布于中上游的长汀河、旧县河和汀江干流段,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局部地区环境风险较大.结果表明,畜禽粪便环境承载量较大的河流依次为:长汀河、濯田河、旧县河、黄潭河、汀江干流、永定河、桃溪河,整个流域的畜禽污染已对环境产生风险,尤其是长汀河、旧县河流域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特定状况 ,提出在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 ,应积极推行支流截污、引清调水、底泥处理、曝气复氧、沿岸绿化 5大工程 ,以达到彻底整治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城市河流有复杂的生态系统,齐全的污染类型,污染危害极为严重。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城市河流的污染治理已不再是解不开的难题,发达国家的城市河流大部门已进入良性生态循环阶段,碧水游鱼使人留连忘返。本文以泰晤士河为例,总结了依法治污、区域性防治技术、污水处理系统、芦苇床治污、引水冲污、疏汲底泥等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并对苏州河的整治提出了若干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苏州河段水质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针对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特定状况,提出在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应积极推行支流截污、引清调水、底泥处理、曝气复氧、沿岸绿化5大工程,以达到彻底整治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生计多样化背景下种植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钟建兵  邵景安  杨玉竹 《地理学报》2016,71(7):1201-1214
依托三峡库区典型村农户访谈数据,基于收益最大目标决策框架,设定农村转型发展中3种农户生计类型情景:农业主导生计、兼业转向生计和非农主导生计,解析种植业产污负荷随主导生计非农转向的演变特征,探讨主导生计类型转向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 样区耕地经营现状呈自耕、流转与撂荒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且表现出“入”小于“出”的特征,不同农户家庭类型间实际人均耕种规模为“半劳动力家庭”>“无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家庭”;② 种植业单位面积产污负荷中,“半劳动力家庭”最高,“劳动力家庭”次之,“无劳动力家庭”最低,“劳动力家庭”内部又随劳动力人数增加呈先增再减趋势;③ 样区农户生计类型由农业主导向非农主导转型过程中,种植业产污负荷最大减幅达72.01%,兼业转向生计情景下削减幅度为19.61%~29.85%,非农主导生计情景下减幅为35.20%~72.01%,但TN、TP的减量特征并不一致;④ 劳动力配置与生计来源“非农化”促使农户主导生计类型向非农转化,生计非农演变的潜在农户收入/福祉权衡亦驱使生计决策转向非农化,不同农户家庭类型对生计转向的敏感程度表现为“劳动力家庭”>“半劳动力家庭”>“无劳动力家庭”;⑤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创新新型工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山区农户生计类型进一步向非农转变,而这一过程又将促使种植业产生的污染负荷量进一步减少,要大幅削减种植业产污负荷,就必须制定有助于山区农户生计非农化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objective data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in typical village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present study devised three livelihood scenarios related to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ly dominant livelihood, multiple-type livelihood and non-agriculturally dominant livelihood. Moreover,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trend characteristic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of crop farming in rela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minant livelihood types, and discussed the primary factors which affect livelihood type transformations. Result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1) The current farmland pattern shows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s self-cultivation, cropland transfer and fallow in the sample reg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present a special feature that is more “transfer-into” than “transfer-out”. Various scales of planting are represented among the various household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decreasing order: half-labor household > non-labor household > adequate labor household. (2) The highest pollution loading produced by crop farming occurs in half-labor households while the lowest occurs in non-labor households. With increasing labor, the pollution load per unit area tends to first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within families with enough labor. (3) As the type of livelihood transitions from agriculturally dominant to non-agriculturally dominant, the maximum reduction of total pollution loading produced by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an reach 72.01%. Compared to agriculturally dominant livelihoods, multiple-type livelihoods produce a pollution load reduction yield of 19.61%–29.85%, and non-agriculturally dominant livelihoods reduce the pollution load yield by 35.20%–72.01%. However, the rate of reduction of total nitrogen is not the same as total phosphorus. (4) The non-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allocation and incom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ominant livelihood types to non-agricultural livelihoods, while potential revenue conversion follows a similar trend. In addition, different household types do not display identical conversion rate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decreasing order: enough labor household > half-labor household > non-labor household. (5)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new industrial systems, the livelihood types of rural households have been further transformed to off-farm household types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this process will lead to the further reduction of pollution load generated by planting and agriculture. Hence,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the planting pollution load necess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 measures to enhance transformations from agricultural to off-farm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1985~2007年30个省级行政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工具和动态最小二乘法(DOLS)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废气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变量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EKC转折点并没有出现在过低的水平上;其后基于检验结果探讨了我国环境-经济空间格局,部分东部发达省区已经越过或接近3种污染物EKC的转折点,然而我国大部分的中西部省区并未越过EKC转折点甚至距离较远。目前我国仍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在减排方面需要花费巨大的经济成本。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应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因地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4.
胡志强  苗长虹  袁丰 《地理学报》2019,74(10):2045-2061
集聚外部性是集聚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具有不同的污染排放行为和减排效果。以中国285个地市工业SO2排放为例,依据集聚经济理论,将集聚空间组织型式细分为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度、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等不同类型,在系统分析工业SO2排放与集聚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了不同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工业SO2排放强度与工业集聚密度在空间上具有非对称性,污染排放强度西高东低,工业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多样性、相关和非相关多样性为东中高西部低;② 工业集聚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集聚密度、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水平的上升有利于本区域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但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则会提升本区域的工业污染排放强度;③ 提高集聚密度、引导企业集中布局有利于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多样且关联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污染减排,而专业化和非关联产业的集中会提高污染排放强度;④ 集聚型式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和城市规模上的异质性,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对中西部污染减排的作用比东部明显,专业化和非相关多样性不利于东中部地区的污染减排;城区人口规模20万以下的小城市提高集聚密度、减少多样性特别是非相关多样性更有利于污染减排;城区人口规模20~50万的小城市和50~100万的中等城市,提高企业的地理接近度和多样性水平特别是相关多样性水平,有利于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城区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提高集聚密度和产业多样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污染减排,但其减排效果因拥挤效应而明显下降;⑤ 进一步降低工业SO2排放强度,需要走集聚化道路,坚持提高集聚密度,因地制宜引导企业集中布局,着力提高产业在关联基础上的多样性水平,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重视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与环保合作。  相似文献   

15.
环境管制对珠江三角洲污染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沈静  向澄  符文颖 《地理科学》2014,34(6):717-724
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2000~2010年其污染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各环境管制因子中工业SO2排放量的管制程度显著影响污染产业的空间分布;然后再将此环境管制因子运用到分行业模型中,发现非金属制品业、水电煤气生产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产业分布与宽松的环境管制相关,化学工业和黑色金属行业则与环境管制无关。最后,认为环境管制已成为影响中国污染产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环境管制手段以“命令控制型”为主和地方分权的背景下,不同的环境管制手段将对该手段实施后影响程度大的污染行业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沈静  黄双双 《热带地理》2015,35(5):745-752
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2000―2010年污染产业转移的变化特征,发现从2006年开始出现由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其中粤北山区接受转移最多,转移趋势明显的行业包括采掘业、非金属制品业,而水电煤气供应业、有色金属行业有轻微的转移趋势。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单位工业总产值的SO2排放量为环境管制因子,结果发现总污染产业、采掘业、非金属制品业、水电煤气供应业等产业转移与宽松的环境管制相关。环境管制对广东省污染产业转移起重要作用,中国地方政府强制性的“命令―控制式”的环境管制手段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DIS数据的城市光化学污染预警系统及预警等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夏丽华  王芳  王德辉 《地理科学》2006,26(6):712-716
通过分析MODIS遥感数据反演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大气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空气清洁没有污染时,AOD小于0.3,当空气轻度污染时,AOD在0.3~1.0之间,当空气污染严重时,AOD大于1.0。在分析AOD与地面大气污染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地面空气污染监测数据的空气污染指数,将城市光化学污染的预警等级分为无、微弱、较弱、较强和强五级,并对城市光化学污染预警系统进行了框架分析,为进一步建设城市光化学污染预警系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滇池农村固体废物和化肥流失治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怎样合理处置农村固体废物和减少农田化肥流失一直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难题之一。该研究将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减少化肥施用措施有机结合,利用微生物复合发酵剂和农村固体废物生产活性肥料,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种植试验和数据监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控制农业固体废物和化肥流失污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区降污减排效果差距明显,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河南省和谐社会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障碍。主要选取了极差、加权变异系数和锡尔熵3个指标,对河南省2006—2009年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地区差异度分析,旨在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节能指标和部署减排任务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辉  栾维新  康敏捷 《地理研究》2020,39(1):186-199
近30年渤海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陆源污染输入是导致渤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研究陆源污染压力强度与海域污染的空间关系,采用层级嵌套的水污染输出分区方法,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23个陆海统筹管理分区,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污染普查等资料,估算出环渤海地区五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氮排放量,进而分析各分区单元的陆源污染压力。研究结果表明:① 渤海周边陆域总氮排放量约85万t,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是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的57.4%,工业污染贡献有限,渤海湾沿岸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突出;② 23个陆海统筹管理分区之间的污染压力差异巨大,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周边的分区陆源污染压力大,其它分区的压力相对较低,各分区内陆域污染压力与对应海域污染状况在空间上高度一致;③ 各分区之间污染的来源构成差异显著,渤海湾氮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居民生活排放,辽东湾工业污染相对突出,莱州湾农业面源污染占比大;④ 渤海周边陆源污染排海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