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雅小学在开展绿色科技教育,推进"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湿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地域特色、以及当前的人才需求,应用人工湿地这一种以生态处理水污染为主的科学技术,侧重其湿地的科技功能与文化功能,即在校园内建设人工湿地科普园,还原湿地生态景观,使湿地的天然景观和原始野趣与校园建筑相得益彰、完美结合,使湿地科普园成为融生态环保、地貌气象、科技教育的特殊"课堂",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平塘天眼景区的天文科普型游客为研究对象,对273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并未直接导致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游客的环境教育感知会提高游客的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据此,科普型景区管理者可在"游前"对潜在游客普及景区特定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性的环境知识)以提高游客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性的环境素养);重点加强"游中"的环境教育(包括专业性的环境教育),以提高游客的"游中"专业素养和环境教育感知,进而提升其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3.
一、把环境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我们在带领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同时。积极在学生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抖普活动。 1.坚持开展全校性的“爱鸟周”科普宣传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坚持在每年春季开展“爱鸟周”活动,“爱鸟周”活动期间我们在校内张挂横标,贴标语,举办大型,小型演讲会,利用科技专刊,班组专刊,“校园之声”向同学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介绍一些有关爱鸟护鸟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戴剑 《地理教学》2012,(20):29-30
2011年3月,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作为一所校外教育机构有幸成为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华洛世奇和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共同发起的"长江水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围绕保护水资源的教育主题,共开展了九大主题活动,吸引了近万名师生参与"长江水学校"项目活动。2012年6月,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少儿活动区域的改造工程在  相似文献   

5.
马彦军 《地理教学》2021,(9):4-8,14
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全球教育方面的第一个教育理念.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由最初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演变成为建立和平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学地理学科与国际理解教育有很多的结合点,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结合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构建了中学地理学科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6.
以苏州湿地自然教育近10年的探索实践为例,总结了苏州自然科普“阵地+队伍+课程”的经验与成效,指出目前存在人员专业度、稳定性和行业认可度等问题,并提出自然科普专业课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本教材3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湿地自然科普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科普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岸,其独特的红树林湿地景观吸引了大量市民及游客前来参观。科普宣传教育是保护区的重要职能之一,保护区管理局应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科普教育资源优势,以满足市民群众的科普知识需求。本文总结了保护区近年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前科普教育模式优点和不足,对今后科普教育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地理》2006,29(2):236-236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干旱区资源环境科普教育基地》是一个具有区域特色和中国干旱区生物学科基础研究、保藏中心和科普教育的基地,也是中国科学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它覆盖了7个野外台站及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研学旅行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研学旅行产品的制定应紧密围绕"旅行"和"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使研学旅行真正达到以研促学.文章以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的研学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对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现有的研学课程进行解析,并对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研学旅行课程优化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开展自然教育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探索实践,并提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保护区具有资源丰富、知名度高、设施完善、文化深厚、区位优越等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包括功能布局不合理、自然教育体系不完善、生态安全威胁。保护区在精品课程和教程开发、特色自然教育径设计、人才队伍培养、新旧媒体融合和湿地科普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实践。提出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打造系统的自然教育体系、探索社区化的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唐建钢 《地理教学》2011,(16):60-61
《中华万里疆域》——中国省区地理新编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从事中学地理教育39年的杨伯震老师编写。杨老师在1994年退休后,仍然热心地理教学教育工作,参加了大量地理编辑和科普协作,化了八年时间,反复修改,完成此书。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2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郑州分中心"成立大会及揭牌仪式在中国郑州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隆重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二类国际机构,2007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提议建立,2009年10月获教科文组织第35届大会批准,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及专人访谈等方法,开展三垟湿地自然教育项目实践研究。系统分析目标群体、自然教育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工具等要素及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项目的实施旨在推动湿地科普教育和保护工作,是开发湿地自然教育功能的一次积极探索,将为其他湿地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作为德育的载体,教材所扮演的角色不应该被教材编写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所忽视,而香港中学地理教材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地理知识,还很好地扮演了体验式德育教材的角色,以"建设可持续城市——城市保育与环境发展是否不能并存"一章为例,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知识,还贯穿了环境教育、公民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体现了香港中学新课程强调全人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10,(6):29-31
200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波恩召开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作为全球25个示范项目之一,“长江水学校”项目应邀在会上展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即将来临之际,本刊与香格里拉学会合作,推介“长江水学校”这一创新性中小学水教育项目,与读者分享参与学校的成果和心得。  相似文献   

16.
古生物博物馆具有特殊的知识性、趣味性,有助于向公众科普古生物知识、为公众科学研究提供场所。加强古生物博古馆建设,提高古生物博物馆受众黏性以及科普有效性,对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拓宽科普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但古生物博物馆中展览的古生物标本、古生物研究成果等在赋予博物馆以神秘感、奇幻色彩的同时也为公众带来了疏离感。由于古生物与当代社会相距久远,"平面"、单一的呈现方式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与古生物进行"交互"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以科研为引领,以内容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的新时代古生物博物馆创新与发展路径,通过加强藏品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该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保障,旨在夯实古生物博物馆社会价值基础,助推古生物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邛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景观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一所天然博物馆兼自然教育学校。文章分析了目前邛海湿地科普宣教工作中存在专业宣教人员缺乏、宣教体系不完善、宣教内容和形式较单一等问题,提出了邛海湿地提升科普宣教功能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宣教中心开放常态化、宣教中心讲解专业化、鸟类观测站大众化以及科普宣教工作完善化,以期为邛海湿地的科普宣教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自2009年获批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以来,一直至力于国土资源科普知识推广和宣传,科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建园7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六十多万人(次),开展科普活动二十多次,在国土资源科普特别是以地质古生物知识为主的地球科学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厘清苏州湿地自然科普事业发展脉络,突破当前问题瓶颈,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文中以苏州2012—2022年湿地自然科普实践为基础,通过对自然教育从业者、志愿者和参与者等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明晰了行业全面成熟运营阶段的发展瓶颈。结合湿地自然科普实践,提出了完善湿地自然科普人才管理机制、探索志愿者融合模式、探索学校教育融合模式3种发展路径,旨在为全国湿地自然科普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野趣生境环境设计研究院2014年成立于四川成都,秉承"专业、创新、高效"的理念,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提供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咨询、科普教育、生态修复、生态景观营造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致力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自然保护地产学研融合平台。团队聚集了生态学、动植物学、环境工程、自然教育、艺术设计、园林景观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打造了一支综合素养一流的跨界团队。现已成为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专业服务机构和生态环境教育专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