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迹化石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而对沉积环境的解释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在天山南侧的诸多新生界剖面上首次发现了大量遗迹化石,为地层界面的认识和进一步分析当时的生物面貌、沉积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发现了3个遗迹化石相,即Scoyenia(斯柯茵迹)遗迹相、Skolithos(石针迹)遗迹相Glossifungites(舌菌迹)遗迹相,共计有10余个遗迹化石属,这在以陆相为主的地层中是不多见的。另外,在一些剖面上还发现了大量哺乳类足迹化石,对确定当时生物群的面貌和生态环境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02年沙俄上校马纳金(Manakin)从黑龙江省嘉阴县乌云地区渔民那里获得一批化石,偷运到伯力博物馆,当时认为是猛犸象化石。1915年、1916年沙俄政府派人再次来考察,发现一具大型鸭嘴龙骨架化石,偷运回国。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恐龙化石,1925年经苏联古生物学家里亚宾宁(Riabinin)研究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1978年、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地质局区测队与嘉阴县政府组织联合发掘队,在619航标附近大冲沟山腰采集化石标本1432件,修复架装成2具恐龙骨架化石。  相似文献   

3.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十分发育,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铲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后,一直鲜有关于这一地区化石发现的报道.近几年,在对天水盆地北部秦安一带的新生代地层研究过程中,经过野外考察和测量,确认秦安县城西北部约15.5km郭嘉镇附近的崖湾剖面属于新近系沉积,其沉积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3段(共37层),并于第二段的23层(褐红色砂质泥岩层)和28层(褐红色粉砂质泥岩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经有关专家鉴定属于三趾马动物群,共包含有5目10科11属13种.其中上化石层(第28层)三趾马动物群主要代表性属种有Hipparion chiai,H.weihoense,H.fossatum,H.plocodus,Acerorhinusfuguensis,Chilotherium wimani,Ch.habereri,Chleuastochoerus stehlini,Palaeotragus microdon等,其化石组合时代大致与府谷喇嘛沟动物群和临夏盆地大深沟动物群相当,时代可能为保德期早期,相当于欧洲MN11.下化石层(第23层)哺乳类可能为晚中新世灞河期晚期,相当于欧洲MN10.由于本地区正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向青藏高原区的过渡区,因此,崖湾剖面上化石层动物群代表了晚中新世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与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之间过渡区域的三趾马动物群面貌,其化石组合特征反映出当时该区可能属于亚热带稀树草原的生态环境特征,气候相对较为适宜,是比较适合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的.该区具有过渡性质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三趾马动物群在我国境内的分异与东西演化、确定该区地层年代以及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柱山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境内,面积约413.14km~2。公园内举世闻名的超高压变质带、郯庐断裂带,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地貌、丰富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产出多样的古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等,极具典型性、稀有性与自然完整性,这些地质遗迹集中反映了20亿年以来天柱山地区地质演化历史,被公认为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毛发和软件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季强 《地质通报》2002,21(1):29-34
中国辽西地区素以产出丰富多彩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闻名于世。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区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更加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极大关注。1997年秋,作者在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发现了一块完整的保存有毛发和软体印痕的对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身体保存有手发和软体印痕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对对于研究对齿兽形态结构、生物习性、系统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陕西洛南龙牙洞遗址的特征和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本文第一作者曾在陕西洛南龙牙南洞中获得洛南直立人的上臼齿及少量哺乳类化石。近年作者等又在龙牙北洞中采集到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龙牙洞是黄河流域最南的一个旧石器遗址。由30多种哺乳类化石组成的龙牙洞动物群是一个兼具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的过渡型动物群,可与蓝田公王岭动物群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是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多水体环境条件下的动物组合。石制品非常丰富,属华北旧石器文化系统,但又可见南方文化的影响。龙牙北洞遗址很可能是洛南直立人制作石器的场地。  相似文献   

7.
1960年甘肃区测队九分队于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在星星峡以南的搞油桩、苦泉、铅炉子等地的红色岩层中先后发现哺乳类、鸟类动物骨骼、牙齿及腹足类化石和淡水含生物灰岩。现将所得  相似文献   

8.
山东是中国著名恐龙之乡,产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如白垩纪著名的青岛龙和山东龙等.相比之下,恐龙足迹化石发现稀少,公开报道的仅有白垩纪的两个产地[1,2].2002年,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在蒙阴县常路西南(图1)三台组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山东省境内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山东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是中国著名恐龙之乡,产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如白垩纪著名的青岛龙和山东龙等.相比之下,恐龙足迹化石发现稀少,公开报道的仅有白垩纪的两个产地[1,2].2002年,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在蒙阴县常路西南(图1)三台组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山东省境内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新第三纪地层多为河湖沼泽相,分布全省,含煤性好。过去发现脊椎动物化石较少,地层划分粗略;近年来,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不少地点发现一定数量的哺乳类化石。截至1984年6月,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14处。这批实物资料,无疑对新第三纪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起重要作用。鉴于目前标本较多,一时难于详细研究。为了同行们更好地开展工作,现将化石地点扼要报道如下: 1.玉溪盆地有春和及右所魏家脑两个化石点。前者除过去报道的玉溪剑齿象外,新增加犀牛和鹿类化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日本第四纪研究的发展状况,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可以分为两大阶段。战前日本的第四纪研究是以哺乳类、贝类化石及其与产出地层有关的研究为主, 但数量并不太参。由于所掌握的资料比较零散, 也未能作很好的对比, 更谈不上与世界性冰川地质年代结合起来了。日本的第四纪地层以海相层比较发育, 陆相地层中很少有代表性的哺乳类化石, 人类化石更是如此。冰川地形及其堆积物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石灰岩洞穴往往为古人类提供了居住条件。在我国北方和南方许多石灰岩溶洞内,不仅发现大量的哺乳类化石,并且有些成为重要的文化遗址,如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的北京猿人遗址等。在地层上,一些洞穴在山区可以成为易存第四纪堆积物的场所,厚度可以达到数十米;甚至数米厚的堆积层中也能记录着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3.
<正> 珠斯楞海尔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北缘(图1)。1960年,修泽雷等进行地质踏勘时发现早、中泥盆世化石,将含化石地层置于下一中泥盆统。  相似文献   

14.
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在滇中易门地区新厘定出一套古元古界地层易门群,可细分为6个组级单元。在易门群亮山组灰黑色碳泥质板岩中首次发现保存较好的宏体多细胞生物化石,在易门群永靖哨组深灰色泥质灰岩中发现数枚毫米级结构清晰的多细胞生物化石;在中元古界昆阳群美党组灰紫色泥质板岩中发现长约20cm的宏体多细胞化石。通过镜下分析、电子探针及电镜扫描的研究,化石成分主要为C、O、P元素。本次发现填补了云南境内早前寒纪地层无生物化石记录的空白,对地球早期环境演化与生命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红嘴子首次发现猛犸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和石核、石片及刮削器等旧石器。其中刮削器为目前吉林省境内发现最好的两刃刮削器。旧石器和猛犸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发现证明早在1~4万年前长春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为在该区寻找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存提供了佐证,对研究当地第四纪气候、古地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蔡雄飞  陈斌  刘德民  袁晏明  王国灿 《地层学杂志》2006,30(3):263-268,T0001,T0002
青海境内三叠系上巴颜喀拉山亚群中部发现大量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对造山带成层有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尤为重要。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及其与地层的关系,可划分5个组合带(自上而下):5)Bergaueria-Helminthoidichnites;4)Helminthoidichnites-Circulichnis;3)Monocraterion-Helminthoida;2)Palaeophycus-Paleodic-tyon;1)Helminthoi-dichnites-Phycosiphon。这些不同类型遗迹化石可能与具体环境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与岩性、水流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滇中易门地区发现化石新物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在滇中易门地区前人划分的中元古界东川群鹅头厂组灰黑色炭泥质板岩中首次发现了大量保存较好的宏体多细胞生物化石。通过镜下分析、电子探针及电镜扫描的研究,确证其是迄今为止生物结构最为完整的个体较大的多细胞宏体生物化石,填补了云南境内前寒武纪地层无生物化石的空白,宏体生物化石的发现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及科研价值,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中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对地球早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万波 《地质科学》1960,3(4):218-219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发現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頁。在这个举世聞名的原始社会初期的人类遺址中,不仅发現了許多人类化石和石器,同时还发現了与中国猿人共生的大批哺乳类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在开远市文化馆和小龙潭煤矿古生物化石保护小组的积极努力下,在小龙潭新发现不少哺乳类化石。在小龙潭组中,先后发现了河狸、似中国四棱齿象、河马、真貘、古貘(?)、鹿类等,加上已作过报道的开远腊玛古猿、西瓦古猿、小龙潭嵌齿象、巨颌嵌齿象、庆义轭齿象、喙嘴象、小河猪、利齿猪等,共计有14种之多。其中似中国四棱齿象、河马和貘是我国南方中新世地层中的首次发现,对于丰富典型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首次发现古生代星状迹(Asterosoma)化石张永胜,薛振才(河北省地矿勘察院)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保定工作部在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曲阳县境内灵山沉积盆地的寒武纪石灰岩地层中,发现罕见星状迹化石,经国内著名地质学家共同会诊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