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建好 《探矿工程》2015,42(1):72-75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规范规定重探试验应采用φ42 mm钻杆,但从施工方便等因素的考虑,很多工程勘察单位趋向于采用φ50 mm的钻杆进行重探试验。通过分析重探试验要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重探试验锤击数修正系数表,推导出杆径换算系数为0.89,并以海南省某岛礁水运工程实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同一地貌单元,埋深12 m以浅的珊瑚碎屑层,采用φ42 mm钻杆进行重探试验的击数与采用φ50 mm钻杆进行重探试验的击数之比值为0.875,与推导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杜发 《甘肃地质》2022,(2):70-76
孤石在我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普遍存在,其发育无规律性,埋藏及分布较为随机;城市地铁盾构施工孤石探测是公认的技术难题。以福州滨海快线(机场—大鹤站)区间孤石分布区为研究区开展了微动、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探测方法综合勘察试验,从抗干扰能力、施工效率和探测效果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因浅表存在高阻砂层屏蔽,高密度电法在15 m以浅具有较高勘察精度、受地下线网影响明显,探地雷达在砂层中的有效勘察深度仅4 ~ 5 m;优选出对于孤石体精细探测的物探方法,“微动 +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的组合方法具有抗干扰、较好探测效果,与钻孔验证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北京地区某以深厚砂卵石层为持力层的高度200 m的超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对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挖探、电阻率测试、物探、原位直剪试验、浅层地震法、TEM法、数值模拟、协同沉降计算等综合勘察措施与手段,针对本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勘察技术对策,采用变刚度调平基础设计方法,大胆尝试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为类似工程勘察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冰后期沉积不同沉积相的静探参数曲线识别模式,以此为基础配合14C测年、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段线性方法,建立了饱和软土一维自重固结模型(简称SWC模型)。该模型能考虑自重固结过程中土体的大变形效应和材料参数的非线性变化。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相关解析解、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SWC模型能准确计算出大变形和非线性条件下饱和软土的自重固结过程,包括沉降量、平均固结度、孔隙比分布和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随后,以现场试验为基础,采用SWC模型对饱和软土自重固结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土体初始高度、边界排水条件、初始孔隙比和土粒相对密度)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上述4个参数对软土自重固结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土体初始高度越高,则自重固结沉降量和最终平均应变值越大;边界排水条件对土体自重固结的速度有重要影响,但不影响自重固结的最终沉降量;初始孔隙比越大,则自重固结沉降量越大,其完成自重固结所需时间越短;土粒相对密度越大,则土体的最终沉降量越大,完成自重固结所需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6.
基于分段线性方法,本文建立了饱和软土一维自重固结模型(简称SWC模型)。该模型能考虑自重固结过程中土体的大变形效应和材料参数的非线性变化。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相关解析解、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SWC模型能准确计算出大变形和非线性条件下饱和软土的自重固结过程,包括沉降量、平均固结度、孔隙比分布和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随后,以现场试验为基础,本文采用SWC模型对饱和软土自重固结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土体初始高度,边界排水条件,初始孔隙比和土粒比重)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四个参数对软土自重固结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土体初始高度越高,则自重固结沉降量和最终平均应变值越大;边界排水条件对土体自重固结的速度有重要影响,但不影响自重固结的最终沉降量;初始孔隙比越大,则自重固结沉降量越大,其完成自重固结所需时间越短;土粒比重越大,则土体的最终沉降量越大,完成自重固结所需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7.
基于分段线性方法,本文建立了饱和软土一维自重固结模型(简称SWC模型)。该模型能考虑自重固结过程中土体的大变形效应和材料参数的非线性变化。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相关解析解、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SWC模型能准确计算出大变形和非线性条件下饱和软土的自重固结过程,包括沉降量、平均固结度、孔隙比分布和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随后,以现场试验为基础,本文采用SWC模型对饱和软土自重固结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土体初始高度,边界排水条件,初始孔隙比和土粒比重)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四个参数对软土自重固结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土体初始高度越高,则自重固结沉降量和最终平均应变值越大;边界排水条件对土体自重固结的速度有重要影响,但不影响自重固结的最终沉降量;初始孔隙比越大,则自重固结沉降量越大,其完成自重固结所需时间越短;土粒比重越大,则土体的最终沉降量越大,完成自重固结所需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8.
水电站工程因前期勘察的需要,在坝址区、厂房区会布置一定数量的探硐,部分探硐与地下建筑物连通或穿越防渗帷幕线和坝基固结灌浆区。在施工过程中,所有探硐均需进行封堵,其中大坝建基面附近及帷幕防渗部分探硐封堵质量对工程安全质量尤其关键。因此,对关键部位探硐封堵质量的检测,是关系到整个水电站后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这里以溪洛渡水电站工区探硐封堵质量检测工程实践为例,根据帷幕灌浆区、固结灌浆区不同的设计要求,针对性运用钻孔压水、试验钻孔全景图像、钻孔单孔声波及芯样强度抗压试验检测方法进行质量检测。通过上述综合检测方法获取了硐室封堵段各项质量评价指标,从而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对类似工程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风力发电场工程勘察为例,介绍了岩土综合勘查技术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地层和水文地质条件中的应用。由于拟建工程的风机塔基大多数坐落于地势较高的山坡处,故采取以井探、槽探方法为主,工程物探为辅的勘察方法;对于位于平缓地带的办公区、生活区和变电站的场地勘察,则运用了土层剪切波速测试和静力触探试验的方法。通过各种岩土勘察技术的应用,掌握了该场地的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适宜性。地基变形监测和建筑物的稳定性检测结果显示,应用该方法所提供的岩土设计参数和各种施工方案经济合理、目的性和针对性强。  相似文献   

10.
董志塬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庆阳董志塬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各项湿陷性评价指标,推动场地湿陷性评价体系的发展,在这一地区的代表性场地开展了原位大型浸水试验。采用直径20 m的圆形试坑,利用辐射状布置的机械式沉降观测标对浸水过程中地表和地下各深度土层的沉降进行了观测,利用全站仪对浸水试验前后整个场地的地面变形进行了测量。试验共历时177d,其中试坑注水过程93d,共注水44 119 m~3,浸水引起了试坑内外黄土不同程度的自重湿陷。基于监测数据分析并解释了距试坑中心不同距离处地表湿陷量的发展规律与差异,通过地面沉降等值线得出浸水影响半径为31 m,通过计算各土层原位实测自重湿陷系数获得该场地自重湿陷下限深度为13 m,远小于通过室内试验获得的17 m下限深度,用面积权重法计算得该场地的修正系数β0为1.02,小于规范推荐值1.2。给出了详细的试验设计方案,并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据处理方式和结果呈现方法,对指导该地区未来的黄土地基勘察设计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地雷达是一种重要的浅层勘探地球物理勘察方法,从探地雷达应用的地球物理应用前提出发,详细阐述了探地雷达实测工作中测量方式、天线频率、采样率及时窗等工作参数的选取;归纳总结了雷达波的反射规律,分析了可能导致雷达资料误解释的绕射波及解决方案,并以中央储备粮益阳直属库北栋仓库纵测线3为例,说明了探地雷达勘察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120kg动力触探试验作为成都热电厂工程勘察重点手段使用,通过动力触探击数(N120值)与颗粒分析数据对比关系,结合动探贯入曲线形态建立标准,依据N120值大小对场区碎石土进行密度度划分,评价碎石土地基力学特征,查清砂夹层分布,解决了地基设计的一些关键问题,提高了勘察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探地雷达是利用超高频脉冲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由于其具有高效率、高分辨率、高准确率等特征,在浅层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国道G110改造工程勘察为例,介绍探地雷达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对于确定断层的深部展布状况和花岗岩囊状风化界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给勘探孔之间地质体的推断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地雷达在多年冻土区的应用条件的分析,结合正演模拟和实例勘察,对比分析探地雷达对多年冻土区厚层地下冰的分布、埋藏深度、赋存情况以及对冻土类型的识别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厚层地下冰与周围地质体存在巨大的介电常数差异,雷达波的相位特征、振幅大小、反射波和反射波组都出现较大的不同,使得探地雷达能有效地勘察厚层地下冰的各种特征;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冻土,因冰晶体的赋存情况及分布不同,结合坑探、钻探等其他地质勘察手段,也能有效地区分。  相似文献   

15.
探地雷达在管线探测与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地介绍了探地雷达的勘探原理,工作方法、技术,及其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SIR-2型探地雷达,寻找地下管线和确定工程地质界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测工作,获得了高质、清晰、直观的GPR图像。  相似文献   

16.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一种有效的城市浅表层探测方法。这里简要叙述了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于城市浅表层地层划分和缺陷地质体勘察中的可行性,通过现有的工程实例分析,展示其可作为一种便捷、经济和高效的城市浅表层勘察技术。  相似文献   

17.
岩溶工程物探勘察的主要进展和方法技术优化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易玖 《广东地质》1999,14(2):22-30
岩溶物探勘察的难易程度与岩溶本身的不规则三度体形状和尺寸太小有关,而与覆盖层的性质关系更大。近年岩溶物探勘察中的地面地震和探地雷达方法的主要进展,是对异常的识别由找绕射弧转变为找波的畸变为主,而地下物探的主要进展是使用了CT技术和将单孔测井提到重要地位。不同勘察阶段应有不同的方法优化组合:规划勘察、初步勘察以地面电法为主;详细勘察、施工勘察要有地下物探或以地下物探为主,其中重要建筑、单桩单柱建筑要  相似文献   

18.
探地雷达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查寻土洞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胡晓光 《物探与化探》1994,18(6):473-476
探地雷达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查寻土洞的应用效果胡晓光(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花都市510800)探地雷达是近年来才逐渐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的一种物探技术新方法,由于它相对其它物探方法更具有勘察精度高、勘探费用低、施工速度快、野外工作方法灵活、方便等...  相似文献   

19.
探地雷达在工程勘察及工程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了探地雷达工作的方法原理,并通过几个方面的应用实例,简述探地雷达在工程勘察及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结合工作实例就地质雷达勘察中的干扰与识别进行了讨论分析,同时指出探地雷达野外工作时的现场记录、现场分析和现场识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