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电站水库流域的土地生态类型的形成条件与类型特征。以及水库建成后对库周土地生态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水库淹没土地面积量算与统计汇总中的图幅控制面积、控制边界线,分析影响控制边界线精度的因素及对策,提出水库淹没土地面积量算中与统计汇总的面积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30 a龙羊峡水库周边地区沙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RS和GIS支持下,选取4期遥感数据,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获得龙羊峡水库周边地区不同时期土地沙漠化数据库。结果显示,在过去30 a中,龙羊峡水库周边地区土地的沙漠化在时间上经历了一般发展到正在逆转两个阶段; 2000年以后,极重度沙漠化土地和重度沙漠化土地变化最为明显,均呈现逆转趋势,其中极重度沙漠化逆转为其他类型的总面积为145.90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逆转为中度沙漠化面积为146.44 km2; 在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上,过去30 a里,沙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龙羊峡两岸的塔拉滩和木格滩地区; 研究区内沙漠化的逆转主要是由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转变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975—1989年,研究区的降水呈增加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人为因素的影响,沙漠化呈不断加剧的态势; 1989—2000年,研究区的气候趋向于暖干化,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持续发展; 2000年以后,研究区的气候趋向于暖湿化,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恢复计划,沙化土地呈现逆转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遥感数据,综合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和主成分方法,分析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提取专题信息,不同要素采用不同方法;具体分类中,土地利用类型的一级类型耕地、水体及未利用土地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方法;对一级类型草地采用多尺度分层聚类算法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结果表明,草地信息利用SSHC方法提取结果较好,与Bayes分类方法相比,精度提高4.2%,SSHC所获结果数据Kappa系数为0.84,Bayes所获结果数据Kap-pa系数为0.78.对某专题要素分类,此方法结果较优.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三峡工程建成后随水库年度运行将在库区两岸形成垂直落差30m的永久性消落带,最大出露面积达11000hm^2,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土地整理,合理利用消落区内土地资源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而且对于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也有积极意义。重庆市开县消落带土地面积达4250hm^2,利用潜力巨大,且其开发利用模式极具代表性。在总结国内水库消落带利用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开县实际,提出4种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模式,即工程防护模式、季节性农耕模式、生物工程模式、水产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6.
上游水库     
上游水库座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叶尔羌河下游,阿克苏河右侧。水库库盘约一百五十平方公里,淹没面积一百三十六点六平方公里,属湖泊型水库,是全国最大的平原水库之一。上游水库原是一片低洼沼泽地,一九六○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元月份动工修建。现可蓄水五亿立方,正常蓄水一点八亿立方,管辖着塔里木河垦区塔河南岸三十二万灌溉土地及五个团场的工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是中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水库全部建成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 m、面积达348.93 km2的消落区.阐述了消落区的自然条件、特征:消落区地貌和土壤类型多样,可以发展多种经营;消落区成陆面积大,成陆期较长(超过120 d),与同期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构成优势组合,使消落区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但同时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的开发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据此,从消落区规划、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开发的优化途径、生态风险预警与控制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建议,为合理制定消落区的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自然界影响的最主要方式,而土地利用类型则是影响土地生产力状况的关键因素。利用基于侵蚀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模型,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的作物类型而言,土地生产力状况均表现为坝地>梯田>坡耕地>沟坡地。进一步研究了不同作物类型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指数和生产力指数,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土地退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经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湖南省,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十分普遍,土地退化类型多样,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潜育化,土地贫瘠化,土地污染和土地损毁等一级类型,土地退化发生地域广泛,空间差异明显,由土地退化造成的危险显著。为整治已退化的土地和预防新的土地退化的产生,必须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和工业,大力植树造林,积极治理“三废”,强化土地利用管理和  相似文献   

10.
土地覆被类型空间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定量关联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1∶25万土地覆被数据、全国公里网格DEM数据和县级行政区划数据为基础,首先,在国家尺度上宏观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地覆被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土地覆被类型空间分布宏观格局受海拔高度、坡度、地表起伏度的影响明显,而与坡向的关系并不显著;其次,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统计分析样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在国家和区域两个尺度建立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占比与主要地形因子之间的定量模型,在6类土地覆被类型中,除草地以外,其他5类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占比均与地形因子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显著性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森林、农田、荒漠、聚落和湿地水体;最后,以相关性最好的森林的空间分布为例,说明了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于栅格单元上某种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占比估算的可能性,虽然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特别是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占比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76、1989、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运用GIS和分形理论研究干旱区典型流域——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各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形状复杂性和斑块的稳定性波动变化,1976、1989、2005年三时期的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总平均分维值分别为1.394 0、1.363 4和1.389 9。总平均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06 0、0.636 6、0.610 1。三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平均稳定性排序为:沙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工矿用地>水域>林地>草地>耕地>盐碱地。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稳定性相对较差。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复杂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协调水土开发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程度研究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尝 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土地利用程度类型划分工作的理论支撑, 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 SOFM网络, 在分类过程中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程度现状情况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的社会经济因 素, 最终将云南省土地利用程度分成高土地利用程度- 高人口压力- 高经济压力区等六种类型, 以 为区域土地管理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象的城市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唐川  张军  万石云  周春花 《地理科学》2006,26(3):358-363
文章探讨了城市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估的系统方法,该方法包括了泥石流堆积泛滥区危险区划、城市土地覆盖类型遥感解译、损失评估模型构建和价值核算4个主要内容。以美国高分辨率的"快鸟"卫星影象为数据源完成了研究区的土地覆盖类型遥感解译,根据泥石流危险程度和土地覆盖类型特征,构建了城市泥石流灾害的损失评估模型。最后,应用GIS提供的分析工具完成了研究区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损失计算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地覆盖状况及其模式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淑  王人潮  何大明 《山地学报》2000,18(5):422-428
基于澜沧江流域运动段土地覆盖状况的基础数据库,结合现有GIS图形空间数据,通过集成处理,就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中,有关云南段土地覆盖状况及其模式分类展开研究。初步研究结果为:1、研究区土地覆盖状况随流域沿线空间延伸而变化,不同覆盖类型变化态势各具特点,但多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密切联系;2.基于土地覆盖中主要土地覆盖类型比例值的累计,设定适当阈值,将流域土地覆盖划分为5种类型即林地覆盖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3个时相的土地覆盖类型图,在GIS的支持下,利用空间模型、数量模型和土地覆盖变化强度指数对内蒙古准格尔丘陵区五分地沟小流域土地覆盖变化进行数量测算,同时以耕地为例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位置变化案例分析。模型测算结果表明:灌木林地、水域、居民点、草地是研究区域转出为其它土地覆盖类型的“敏感”类型;变化强度结果显示,1979-1987年内,草地、沟壑地是变化强度最大的土地覆盖类型;1987-2002年时段内,变化强度较小,反映出人类对于研究区干扰活动的减弱。耕地空间位置转换分析显示,耕地新增面积很大,并呈均匀、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16.
阿如旱  杨持  同丽嘎 《地理研究》2010,29(2):283-290
借助RS和GIS技术提取内蒙古多伦县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信息,运用分形理论的原理与方法,通过计算斑块周长—面积关系、分维数和稳定性等指数,揭示了不同沙漠化土地类型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内蒙古多伦县各时段的土地沙漠化类型具有分形结构,不同沙漠化土地的平均分维数在1.3988~1.5635之间,接近于随机运动值,有潜在的流动趋势。在轻度沙漠化土地、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度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等4种类型中,轻度沙漠化土地的分维数在所分析类型中总体上呈波浪式增加,说明其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趋于减弱,而重度沙漠化土地空间结构从1987年以来稳定性逐渐变好,且稳定性相对较高。通过对区域沙漠化土地空间结构分析,可以为政府治理沙漠化土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龙羊峡库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利枢纽位于青海省共和盆地 ,盆地内以高寒干旱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导致这里的生物—土地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增加 ,对土地的掠夺式利用日甚 ,生态环境恶化有加重的趋势。共和盆地各种环境问题集中分布于龙羊峡库区。库区内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与当地农牧民的贫因、草场超牧、滥采滥樵相互影响 ,成一恶性循环机制 ,严重影响着龙羊峡水库的正常运营及其下游地区的安全 ,制约着龙羊峡水库周边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羊峡库区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中所获近十年来龙羊峡库区环境恶化的有关证据 ,用持续发展的观点 ,对龙羊峡库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见解 ,认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当前区内经济发展的最迫切要求 ,文章中所提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皆围绕此而进行  相似文献   

18.
将水库淤积按沉积动力学特征分为河流沉积淤积和水库沉积淤积两种基本类型,相映建立了两种淤积动力模型。枯水期水库水位下降时,河流沉积淤积体较水库沉积淤积体有较大面积的出露,枯水期淤积面积构成了水库淤积体大小及淤积程度的重要侧面和重要参数,水库淤积程度是枯水期水库淤积面积的函数。结合陆地卫星TM图像,对研究区内的30个水库淤积状况统计后,按淤积程度离差分为三级:Ⅰ级,DEPDEV<-0 3;Ⅱ级,DEPDEV=-0 3~1;Ⅲ级,DEPDEV>1。对图像平面数据与水利部门实测的水库淤积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图像数据与兴利库容以下实测数据协同性好。最后,分别在流域内及整个研究区域,对水库淤积程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覆盖时空变化未来情景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在对HLZ (Holdridge life zone) 分类系统与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系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覆盖类型与HLZ生态系统类型的最大对应概率,构建了基于栅格的土地覆盖边际转换模型。采用基于HadCM3 A1FI、A2a、B2a等三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模拟获得的中国HLZ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系列栅格数据,运行模型后获得相应时段中国未来土地覆盖时空变化情景系列数据。引入土地覆盖类型景观指数及平均中心系列模型和构造平均中心偏移距离及偏移方向的计算模型,对中国未来土地覆盖的景观指数变化及其平均中心的偏移距离、偏移方向及偏移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基于HadCM3 A1FI、A2a、B2a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2000~2099年间耕地、草地、湿地、水域、冰川雪被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逐渐减少,林地、建设用地、荒漠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逐渐增加,沙漠面积有所减少。其中,林地增加速度最快 (平均每10年增加2.34%),裸露岩石减少速度最快 (平均每10年减少2.38%)。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根据自然、社会条件特点,将新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个一级类、33个二级类。研究表明,新疆土地利用具有垦殖率低、利用率低、土地质量差、经济效益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不协调和地域差异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