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自昆仑山脉主脊南侧至唐古拉山脉主脊南侧的青藏高原腹地上广泛发育着多年生冰丘和季节性冰丘、冰椎。其中有名的多年生冰丘分布于62道班、85道班附近,瓦里百里淌东岸、86道班两侧及唐古拉垭口西南等处,后两者还伴随有大量的泉华堆积物。 这些冰丘多在山间谷地、坡地及断裂带附近成群出现,冰丘的大小由数平方米至一万余平方米不等。  相似文献   

2.
慈军  张远芳  李传镔  候新强 《新疆地质》2006,24(1):71-74,T0004
独山子至乔尔玛段公路位于天山达坂海拔较高处,沿线多种冻害(包括热融滑塌、冻胀、冻融泥流及路基融沉等)经常发生,随着整治改建工程的实施,逐渐改变了地气热交换的界面,多年冻土原有的水热平衡遭到了破坏,其结果是通过路基进入多年冻土的热收支呈正平衡发展趋势,积热作用导致了路基下多年冻土的融化,将会引起公路的融化下沉,冻土灾害将趋于严重,本文初步探明了该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的特征,提出了施工和运营中应采取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试论多年冻土的冰缘标志及冰川与冰缘作用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一、关于多年冻土的冰缘 标志问题 1974年11月在美国地质学会上,第四纪与地貌组专门进行了关于“多年冻土的冰缘标志”的专题讨论,一系列评论性文章,如成型地面、冰丘和冰丘遗迹、寒冻蠕动和冻融特征、冰楔和土楔、石冰川和石海、寒冻夷平阶地等同时发表在第四纪研究1976年6卷1期上,实际上是一期专辑。美国第四纪研、究中心主席A.L.Washburn为此写了前言,希望籍此推动建立更可靠的古冻土的标志,使古气候重建取得更大的进展。这些文章都是评论性的,现结合其他文献对一些常用的或有争论的标志性古冰缘现象作简短评述:  相似文献   

4.
测地雷达在寒区浅层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顾钟炜 《冰川冻土》1994,16(3):283-288
本综述了测地雷达技术在寒区浅层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包括:圈出地下冰,探测多年冻土构造、冻土上限、冰丘内部构造,测量河、湖冰厚度,多年冻土冻结核防护坝的勘深和监测,以及探测埋设的管道及其周围上层状态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5.
李金城 《冰川冻土》2008,30(1):147-152
多年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2001年开始,随着铁路路基、桥梁等构筑物的建设施工,多年冻土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到多年冻土的工程稳定性.通过对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历年来寒季暖季的冻害现场调查,在2002年寒季调查中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路基出现裂缝;2003年寒季调查发现冰椎、冰幔、混凝土剥蚀、沙害等;2004年又发现边坡渗水、涵洞积冰等冻害;2005年寒季调查发现新生病害较少.通过现场分析和及时治理,逐步提出了多年冻土区的补强措施,制定了主动保护措施为主、被动保护措施为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在设计方面,增加了对多年冻土的认识,及时将调查情况反馈到设计中去,调整设计思路,转变设计理念,实现青藏铁路的动态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一、试验场地概况江仓位于青海省境内之祁连山多年冻土发育的腹部地区,海拔3800—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5.3℃。除江仓河及泉水出露附近为融区外,均连续分布着多年冻土。 为了解该地区典型地段的冻胀与冻胀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将通过青藏高原连续多年冻土地区,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发育有特殊的不良地质现象,如厚层地下冰、热融滑坍、热融沉陷或热融湖(塘)、沼泽化湿地、冰锥、冰丘和爆炸性充水鼓丘、融冻泥流等。如果处理不当,将对青藏铁路建设带来大量的工程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正阅江特大桥位于肇庆市端州区与高要市之间,起点位于北岸端州区星湖大道与古塔路交叉路口,主桥沿古塔路跨越西江,在南岸高要乌榕村与世纪大道连接。主线桥梁全长2355m,主跨320m。阅江特大桥工可勘察报告认为,在桥址区跨西江河道的南侧主墩附近发育近东西向断裂构造~([1]),依据是断层两侧岩性及时代截然不同,附近岩层破碎,风化强烈,推测为先  相似文献   

9.
兰州黄土在冻融过程中水热输运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述训  程国栋 《冰川冻土》1996,18(4):319-324
实验表明,当上边界面温度按正弦变化,下边界面温度保持某一固定值时,冻结均匀的兰州黄土融化后,相变界面附近的含水量明显增大。同样,对初始均匀融化的兰州黄土试样,经冰融循环作用后,冰土层内最大融化深工附近的含水量大于附近区域的含水量。试样内水分在冻融作用下的这种积累特征,与天然情况下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出现的水分富积现象相类似。由于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水分将向相变界面附近迁移,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地下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多年冻土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则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气候寒冷干燥, 位于青藏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南界附近. 201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项目在改则地区采用坑探、物探和钻探等多种方法对区域内多年冻土开展了大规模野外考察工作. 根据现场钻探资料和后来的地温观测资料, 并结合坑探和物探资料对改则地区多年冻土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改则地区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在2.6~8.5 m之间, 部分地区存在融化夹层; 多年冻土含冰量在12%~35%之间, 主要为多冰冻土, 而且一般仅在上限附近发育有高含冰量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温度普遍较高, 在-1.5~0℃之间; 多年下限深度一般小于60 m, 部分地区甚至在10 m左右; 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海拔高度约为4 700 m, 海拔5 100 m以上区域普遍发育有多年冻土; 区域内多年冻土特征受局地因素影响明显, 特别是与坡向、植被覆盖、岩性和含水量等关系密切; 现场记录资料和后来的测温资料都显示改则地区部分多年冻土正处于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1.
多年冻土南界附近青藏铁路路基下的冻土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2012年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山南侧安多断面地温监测资料,分析了多年冻土南界附近路基下多年冻土的退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监测断面天然场地多年冻土退化表现为多年冻土天然上限下降与多年冻土地温升高,观测期内多年冻土天然上限下降0.29 m,下降速率为4 cm·a-1;路基下10 m处多年冻土温度升高0.03℃,升温速率为0.004℃·a-1.该监测断面路基左路肩下多年冻土退化表现为多年冻土人为上限下降、多年冻土地温升高、多年冻土下限抬升以及多年冻土厚度减少.观测期内多年冻土人为上限下降0.41 m,下降速率为6 cm·a-1;路基下10 m处多年冻土地温升高0.06℃,升温速率为0.009℃·a-1;多年冻土下限抬升0.50 m,抬升速率为7 cm·a-1;多年冻土厚度减少0.90 m,减少速率为13 cm·a-1.工程作用是导致路基下多年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气温升温与局地因素中的冻结层上水发育促进了这一退化过程.路基下融化夹层的出现,导致多年冻土垂向上由衔接型变为不衔接型.  相似文献   

12.
厚层地下冰地段路堤建筑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在厚层地下冰地段修筑路堤,必须十分注意防止路堤下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为了研究各种因素对路堤下上限的影响,我们于1971年在青海省祁连山南麓的热水地区,选择多年冻土下界附近的厚层地下冰地段,修  相似文献   

13.
邓克杞 《中国岩溶》1988,7(2):160-161
<正>小董河大桥桥址位于广西南部的南防铁路线上。小董河属桂南丘陵平原区水系之一,发源于十万大山的南麓,由北向南流,流程短,汇入茅岭江注入南海。 本文所述之河段为桥址上下游约1公里,为桥址所揭露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类的宽谷河段范围。距茅岭江入海口钦州湾约60公里(直线距离)。   相似文献   

14.
就我国寒区冻害的分布、多年冻土区工程建筑遭受冻害的类型及原因进行了简要概括,论述了冻害防治原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我国工程冻害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5)
北大河大桥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境内,该桥在旧桥位置处加宽加固。本次北大河大桥防洪评价以百年一遇洪水评价为主,桥址断面处百年一遇设计洪水确定为1 330 m~3/s,五十年一遇设计洪水确定为1 020 m~3/s。根据河道实测资料及工程设计资料,分析改建后的北大河大桥工程的壅水程度、冲刷深度及防洪综合评价,为工程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据粤赣高速公路设计方案,拟建新丰江大桥将从河源断裂附近通过,桥址选择在断层上盘或上下盘,关系到大桥的安全稳定。经论证,桥位应选择在断层下盘硅化岩上,其理由为:(1)按规范要求,桥址在断裂附近通过时,应在同一盘,最好是下盘。(2)邵武-河源断裂虽然是一条活动性断裂,但断裂面已东移至红层与硅化岩交界处,硅化岩是中生代断裂活动标志,到新生代与砂岩、花岗岩都已成为断裂下盘,已不是断裂活动标志。(3)硅化岩是坚硬而且强度大的岩石。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铁路特大桥桥址位于鄱阳湖入长江的交汇处。该区地质情况复杂,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因此地质勘探对桥址方案的比选显得尤为重要。此次有效地利用了综合物探,采用多种方法查明了岩性分区和地质构造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充分显示了综合勘探、综合物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多年冻土地区线性工程建设   总被引:62,自引:50,他引:62  
程国栋  何平 《冰川冻土》2001,23(3):213-217
多年冻土地区修筑建筑物、都会受到冻土稳定性的影响。冻胀、融沉以及由此带来的其它工程冻害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处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运营安全,在北美及俄罗斯等高纬度多年冻土地区,从已修筑的铁路、公路及输油、气管道等线性工程建筑来看,有成功地的处理冻害的经验,也有对冻害认识不足而造成工程不能运营的失败经验,总结了这些既有工程的建设经验和工程问题治理措施,对我国多年冻土地区线性工程的建设,尤其对青藏铁路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下关-栖霞山段下切深度及沉积旋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光杰  张金宝 《冰川冻土》2011,33(2):431-435
选择长江下关-栖霞山段作为研究河段,搜集了南京长江大桥、四桥附近的76个钻孔资料.根据地质钻孔资料,绘制南京长江大桥和长江四桥附近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在拟建长江四桥附近的4个钻孔采集了沉积物样品,在-59.33 m深度上河床相沉积物的年代为(14 682±110)a BP,据此判断位于该沉积层下部的上一期沉积旋回应形成...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北部不冻泉移动冰丘及灾害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冻泉移动冰丘发育于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2001年仅在青藏公路东南侧形成1个小型冰丘,2002年在青藏公路西北侧形成低矮冰丘群,2004-2005年发展成为大型冰丘群,2006年移动冰丘的发育高度和分布范围进一步增大。不冻泉移动冰丘不仅穿刺青藏公路路基,破坏青藏公路桥涵结构,蚕食青藏公路路堤,影响青藏公路的交通安全;而且导致输油管道拱曲变形,诱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通过地下疏导或地表排放沿断裂破碎带上涌的地下泉水,能够有效减轻或防治不冻泉移动冰丘的灾害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