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海洋生物声学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已在军事和生产上得到应用,取得了效果。海洋动物发声是海洋环境噪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声纳系统的水下背景干扰源,尤其是在近岸海区,往往不可忽视。所以,研究海洋动物发声,除了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有明显的重要性外,对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噪声的产生原因、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以及在声纳设计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已有报道,人们曾观測到鼓虾、石首鱼类、海胆、殆贝、藤壶、鲸等海洋动物集群发出的声音,往往造成很强的海洋噪声源。这些生物机体噪声通常还具有季节性或周日性的变化。有关海洋生物机体发声的观测和信号分析研究,国外虽有一些报道,但仅限于某些海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岸海区的发声生物在100种以上,其中不少种类具有集群大、发声强的特点。石首鱼科鱼类是我国近岸海区主要的海洋发声鱼类,约占我国海洋发声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其主要发声器官为鳔和邻近的鼓肌,当鼓肌收縮时压迫内脏,使鳔壁共振发出声音。他们在上述某些海区集群发出的声音,有时在海面也能清晰听到。 本文主要对过去多年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近岸海区,某些集群大、发声强、具有代表性的石首科鱼的现场观测资料作了分析和阐述,其中包括集群发声的声学特征,以及随时间、地点的変化。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两种鱼噪声谱的水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鲈目鱼类是一种重要的发声鱼类,而且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的海洋发声生物之一。海洋生物噪声对水下声信号传递是一种干扰源,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利用它带有某些有用的生物信息来为生产服务。如在渔业上可从生物噪声中提取某些有关渔业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鱼类噪声的特征以寻觅鱼群、跟踪鱼群.洄游,提前预报渔情等。它对渔业上进行合理捕捞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叫姑鱼、白姑鱼都属鲈目鱼类,是当前黄海中部以北和渤海海区赖以支持渔业生产的鱼类。本文根据海洋现场实测的鱼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1方法根据叫姑鱼和白姑鱼的主要活动海…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棘头梅童鱼(C.lucid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小黄鱼(L.polyactis)、鮸鱼(Miichthys miiuy)、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共8种石首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除皮氏叫姑鱼外,其余7种石首鱼类编码的37个基因排列顺序与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相同。基因组碱基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A+T含量高于G+C含量。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D4和ND5基因可作为COI基因的辅助分子标记,应用于石首鱼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黄鱼亚科5种鱼类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Ka/Ks比值远低于1,显示出较强的纯化选择。皮氏叫姑鱼与其他石首鱼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且亲缘关系较远,暗示叫姑鱼属或为石首鱼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NJ系统树支持黄鱼亚科和白姑鱼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的形态学结论。而基于去除控制区后序列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则表明两亚科鱼类间的差别在非编码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石首鱼类是我国海洋鱼类中具有代表性的类群之一,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浅海,一般不作远距离回游,有些种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数量多、鱼群大,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浙江外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探讨石首鱼类在这一海区的分布相季节变化,对渔业生产和鱼类区系研究都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在浙江近海调查所取得的11种石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鮸鱼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黑姑鱼Atrobucca nibe (Jordan et Thompson),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丁氏?Wak tingi (Tang), 白姑鱼Argy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Tang),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 (Lacépède)] 的周年性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探明,鱼类有着奇特的“语言”一一声音信息。鱼的“语言”相当复杂,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声音信息。成群的青鱼会发出小鸟一样的叽叽声音,沙丁鱼群会发出如同海浪拍岸的哗啦哗啦声,小鲶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发出的嗡翁叫,冷球鱼则会发出犹如人打鼾的呼噜呼噜声,其他的如黄鱼发出咕咕叫,黑背鲲会发出沙沙沙声,驼背鳟的声音咚咚响等。最早人们认为鱼类发声是靠发声器官。但是,研究结果发现,鱼类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而是利用它们躯体上的其他器官来“兼职”发声的。如产于长江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某些海洋生物的发声会使某些频段的环境噪声级增高几十分贝,其中鼓虾、叫鱼和(鱼安)(鱼康)鱼对环境噪声的贡献最大。高密度成群的鼓虾可使10—20千赫的环境噪声级增加40分贝。(鱼安)(鱼康)鱼发出的“轮船汽笛声”也使低频段的环境噪声级增加40分贝,其基频是200—300赫。切萨比克湾观测的叫鱼噪声谱级高达107分贝,其谱峰频率500—600赫。齐孟鹗等观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噪声谱级为94—97分贝,其谱峰频率为630—800赫,它比一般背景噪声级高40分贝左右。加利福尼亚州Salton泻湖中的犬牙石首鱼属(Cynoscion Xanthulus)的噪声级比通常背景噪声级高50分贝,其谱峰频率为1千赫。大不列颠岛和新西兰附近海域里海胆的发声也使1.2—1.6千赫的环境噪声级增加25—30分贝。  相似文献   

7.
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与7种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比较一段381bp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石首鱼科7种石首鱼的系统发育关系.该序列有51个单变异多态位点、128个简约信息多态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有4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根据Kimura 2参数构建的邻接树(NJ tree)和最大简约树(MP tree)都显示同样的结果:7种石首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群.皮氏叫姑鱼位于单系群的基部,且与其他石首鱼分离时间很早;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亲缘关系最近。并与钩牙皇石首鱼和波纹短须石首鱼构成姐妹群.黄姑鱼和鱿鱼也接近树的基部.  相似文献   

8.
采用CO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配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石首鱼科19属30种鱼类75个CO1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鱼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8.3%,其中第2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58.4%,平均56.6%),第1密码子变化范围最大(27.6%-54.1%,平均44.9%),第3密码子差别较小(41.6%-43.6%,平均42.7%)。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30种石首鱼科鱼类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6,种间为0.210,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5倍;在分子系统树上,28个种(93.3%)可形成单系,18个属(94.7%)可聚为独立的分支;与形态学分类不同的是,由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与棘头梅童鱼(C.niveatus)的遗传距离(0.004)推断二者遗传变异尚未达到种的分化水平,灰鳍彭纳石首鱼(Pennahia anea)与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的形态学特征相似性和条形码序列同源性都提示二者可能为同种异名,而红牙(Otolithes ruber)印度洋和南海两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已经达到种的水平。本研究证明线粒体CO1基因可作为DNA条形码对石首鱼科鱼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亦可用于探讨石首鱼科的属、种分类单元系统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1981年8月至1982年10月间在厦门港观测的海洋生物大合唱。这些大合唱出现在春、夏和秋季小潮期间,一次持续几个小时,其声能主要集中在700-1600赫之间,主谱峰在800,1000和1250赫。大合唱时,噪声谱级比零级海况的背景噪声级高46分贝。在该测站上,观测到黄昏大合唱和黎明大合唱。出现黄昏大合唱的统计数字表明这种大合唱可能在该浅海区及其邻近海域是相当普遍的。本文还讨论上述大合唱之可能的噪声源,大概是石首鱼科之皮氏叫姑鱼和棘头梅童鱼。  相似文献   

10.
南麂列岛岛礁区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底层拖网方法,以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进行了南麂列岛岛礁区域2011年4月、8月、11月和2012年3月4个季节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鱼类有69种,鱼类种数夏季>秋季>冬季>春季;(2)六指马鲅、海鳗、棘头梅童鱼、龙头鱼、赤鼻棱鳀、白姑鱼、、中颌棱鳀、六丝钝尾虎鱼等15种鱼占鱼类总渔获量的89.13%,是调查海域底层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3)不同季节的鱼类渔获量组成相差较大,优势种季节演替现象明显;(4)渔获率的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夏秋季渔获率较高的区域一般在调查海域西北方向的开阔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