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以构造层序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体系,细致分析了每个构造层序的识别标志、层序地层学特征及构造特征,首次提出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构造层序经历了孔店构造层序转型期、沙河街断陷发展期、东营末期构造反转期三个演化阶段,深化了济阳坳陷构造演化规律研究,为断陷盆地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新构造运动基本上可划分为三类:断块运动、拱拗运动,褶皱运动。其形成相应的构造有:断块构造、拱拗构造、褶皱构造。按照作者这一分类,鄂西高原与江汉平原属于典型的拱拗构造(图1)。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丰富的圈闭和良好的盖层,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和二维、三维地震反射剖面解析,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发现库车坳陷发育三层结构的挤压冲断型盐构造:盐上层逆冲断层和褶皱、盐岩塑性流变形成的盐丘和盐背斜和盐下层构造.盐岩聚集于拜城凹陷南北两侧,盐下构造发育于拜城凹陷北侧,盐上构造向南传播的更远,盐上层与盐下层的构造形态和高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库车坳陷盐构造分为两个阶段:渐新世-中新世库车坳陷构造变形微弱,天山山前的重力(沉积)差异负载导致盐岩发生塑性流变,由山前向盆地流动,形成刺穿型盐丘、盐株;上新世库车坳陷受到强烈挤压,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早期的盐底辟构造演变为盐席断层推覆体,形成大型盐撤凹陷、外来盐席和整合型盐背斜.盐岩边界、区域构造应力变化、差异负载(沉积负载和局部构造负载)是影响库车坳陷盐构造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中段两侧坳陷的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两侧分布众多的坳陷,其构造-热演化历史对于这些含油气坳陷的油气成藏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模拟计算了郯庐断裂带中段两侧6个坳陷120口单井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坳陷新生代的地温梯度演化特征.总体上,郯庐断裂两侧坳陷的古地温梯度在新生代是逐渐降低的,在古近纪较高而新近纪仅比目前的地温梯度略高;结合构造沉降史的恢复结果,认为其反映了研究区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构造演化特征.根据各坳陷古地温梯度的演化模拟结果,距离郯庐断裂带不同位置的坳陷其古热场特征存在差异.位于断裂带内的辽河盆地、渤中和昌潍坳陷古热场较高(第三纪初期的地温梯度达到57~59 ℃/km),且辽河盆地和昌潍坳陷在第三纪地温梯度一直处于较高的状况,而渤中坳陷新近纪时期的较低地温梯度是由于其大的构造沉降所致.远离郯庐断裂带的冀中和临清坳陷的古热场及其演化程度均是较低的,第三纪初期的地温梯度分别为53 ℃/km和50 ℃/km.由此推测郯庐断裂带在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性对其两侧地区热场的影响较大.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地温场的差异在宏观上受控于郯庐断裂的演化,在局部地区受控坳(盆)断裂等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津滨海新区新构造分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滨海新区地震活动的分区分布特征受到黄骅坳陷新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黄骅坳陷内沉降中心的变迁、构造带的形成,断裂活动时代及玄武岩喷发年代,都反映出本构造单元在新构造时期由南向北规律性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6.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现今应力场特征.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黄骅坳陷精细三维地震数据体,包括了七个主要层序底面及近真实的断层产状.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已知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和断裂的展布方向,定量分析了黄骅坳陷第一主应力、第三主应力、应力强度以及主应力方向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黄骅坳陷构造特征的主要因素.据此,得出以下认识:1)通过改变模型的边界条件发现,在右旋剪切作用下模型中压性应力场低值区的分布特征及主应力方向分别与黄骅坳陷中已知油藏的分布及断裂展布方向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黄骅坳陷内构造样式及其构造应力场方向自北向南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地形的变化、沧东断层空间形态的变化、断层组合样式的变化以及滑脱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黄骅坳陷井壁崩落法现代构造应力场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井壁崩落椭圆的特征、识别标志及其测量方法,对黄骅坳陷区内32口井的四臂地层倾角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应用Stereonet程序对几千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黄骅坳陷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70°—80°E,而枣园油田区局部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50°—60°E,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区域NEE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与黄骅坳陷内的北北东—北东东向断裂现代右旋走滑活动相一致,而枣园油田区由于受风化店构造的局部影响,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向北发生了20°—30°的偏转,这表明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状态下,局部构造应力场受局部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河北廊坊-天津大港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行了划分和分析。MT成果显示岩石圈体现为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沧东及大城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深大断裂,控制了隆起两侧坳陷的沉积和形成;断裂深部对应上地幔高导层的局部隆起,两侧存在中下地壳高导层的错动。  相似文献   

9.
东海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样式与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丽水-椒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西部,其沉降过程经历了裂陷期、坳陷期、抬升期及区域沉降期4个阶段。盆地构造样式复杂,具有半地堑-地堑式结构并存、频繁变化等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铲式、坡坪式、多米诺式、"Y"型、阶梯状、地垒和地堑等断裂构造组合。构造活动有效控制油气圈闭的形成,灵峰构造带(潜山构造带)、丽水西次凹中央反转背斜构造带、丽水西次凹屋脊断块构造带、椒江凹陷中部断块半背斜构造带为该区未来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的多重拱弧地震构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文采  陈志德 《中国科学D辑》2005,35(12):1120-1130
对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小尺度拱弧反射的标定表明, 由于地壳中存在基性岩体或其他侵入体是常见的现象, 上拱弧形反射是常见的, 并不都属于多重地震拱弧构造. 多重地震拱弧构造由多个上拱弧形反射组成, 至少有两个拱弧反射同时在上地壳和下地壳出现. 在上地壳弧形反射体附近有侵入体伴生, 这些侵入体(其中包体除外)的稀土元素分布无明显的负铕异常. 根据典型地震剖面的分析, 目前至少可识别出以下3种类型的多重地震拱弧构造, 第1种类型为简单的垂直组合型, 出现在中新生代裂谷带两侧, 可能是向上侵位的通道不通畅时幔源岩浆由下向上的逐步分异的产物. 第2种称为弥漫型的多重岩浆拱弧构造, 一般位于中新生代的裂谷盆地中, 由于盆地的多次扩张伴随着玄武岩浆的侵位, 形成了许多拱弧反射体. 第3种称为花束型的多重地震拱弧构造离裂谷区较远, 与幔源玄武岩浆的快速渗入上地壳有关  相似文献   

11.
Velocity Spectra which were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the optimum stacking of seismic data have been found to give considerabl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lithologic and stratigraphic changes in the geologic section. In the Gulf of Mexico shale sections and sand bodies have been recognized on the Velocity Spectra display, and in the Caribbean last year a first attempt was made to utilize Velocity Spectra inform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and mapping of lithology. Since that time, a new program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takes dip into account when computing the interval velocity. This program has been applied to a seismic section in the North Sea which has resulted in a geologic model derived from interval velocities which were found to be quite consistent. Such a model can be of great value in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2.
华北南三省交界区为中强地震危险区,先后开展了一些流动观测工作,如大地形变测量、流动重力测量等。同时,在地震地质及新地壳运动方面也相应作了些工作。从获得的大量资料来看,三者吻合较好,表明大地形变、流动重力的观测结果,可能反映了最新地壳运动,这对该区的地震监测以及地震危险性的趋势估计将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Accurate estimations of water retention and detention are needed to simulate surface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following a rainfall event in a catchment. Several equations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surface depressional storage, the fraction of the soil surface covered by water and the amount of rainfall excess needed to start surface runoff have been developed by Onstad (1984). The random roughness and slope gradient are needed for those estimations. Surface micro-elevation data have been gathered by a photographic method. The random roughness was determined from those elevation measurements. Several factors which have an impact on the soil surface roughnes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main sources of influence are the type of land use, the crop stage within the growing period and tillage direction. Analyses of variance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tion in the RR-index could be explained mainly by type of land use, orientation and field type. The temporal variation was relatively small. Gradient data have been determined from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constructed by digitizing contours. Combining the random roughness and the steepness of slope, the amounts of surface water retention and detention could be estimated. Knowledge of water retention and detention will improve the estimations of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modelling in catchments, such as those made with the LISEM model. The agricultural system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have similar random roughness values in summer. Different soil erosion rates for several types of land use can not therefore be explained by the random roughness.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南京地震台短水准场地膨胀土研究的实际资料,指出了在膨胀土发育区进行地形变观测、地震地质和震害调查、烈度小区划等项工作时,必须考虑到膨胀土特性这个因素,以避免失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地电阻率法中两个常用的基本概念——勘探深度和探测范围进行了理论探讨和计算,分析了电法勘探中关于这两个概念的若干问题和不足。为了适应地电阻率法比较台址条件和研究其探测能力的需要,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层状介质视电阻率的理论公式提出了勘探深度的新定义。用统一的标准给出了若干不同电性结构、不同装置下的勘探深度的定量结果,并具体讨论了探测范围上、下界面理论位置与介质表层及深部电性变化量大小、装置极距、仪器精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均匀介质、四极对称装置下,利用精度为1级的仪器探测下界面的最大深度可达极距AB的1.5倍左右的新结论,以及给出了加大探测范围的理论途径。最后本文还讨论了两个概念的差异和联系以及在一般非均匀介质条件下求得勘探深度的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四川地震》1992,(3):54-58
地震预报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尤其是短临预报。十多年来,在利用地下水的动态异常来预测地震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并在地震成因理论方面有新的探索。本文详述了石棉5.3级地震前地下水的异常特征。给出了地下水日常监视预测指标。震前四川地震地下水观测网中渡口、会理、西昌、石棉及康定观测台的水位、水温出现异常,依据这些异常,地震前作出了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7.
张媛媛  周永胜 《地震地质》2012,34(1):172-194
野外、实验和地震数据表明:浅部地壳的变形以脆性破裂为主,深部地壳的变形以晶体塑性流动为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壳变形的2种机制模型,即发生脆性变形的上部地壳强度基于Byerlee摩擦定律以及发生塑性变形的下部地壳强度基于幂次蠕变定律.而位于其间的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与浅源地震深度的下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然而,二元结构的流变模型局限性在于其力学模型过于简单,往往过高估计了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没有定量的力学方程来描述脆塑性转化带强度;而且以往对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引起的脆塑性转化方面,对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对脆塑性转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对断层带内矿物变形机制研究表明,某些断层带脆塑性转化发生在相同深度(温度和压力)内,发生脆塑性转化的原因是应变速率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被认为与地震周期的同震、震后-间震期蠕变有关,这种变化得到了主震-余震深度分布变化的证实.对断层流体特征分析表明,断层带内可能存在高压流体,这种高压流体会随断裂带的破裂及愈合而周期性变化,在地震孕育及循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压流体的形成(裂隙愈合)有多种机理,其中,压溶是断层带裂隙愈合的主导机制之一.研究在水作用下的压溶,可以对传统的摩擦-流变二元地壳强度结构及其断层强度进行补充与修正.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有必要通过野外变形样品和高温高压实验,深入研究应变速率及流体压力对断层脆塑性转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建立压溶蠕变的方程,近似地估计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  相似文献   

18.
RIVER PATTERNS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TRANSFORMATION MOD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INTRODUCTIONThe river pattCths and transfo~ion of the patten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lood control andmanagement of navigation system. Vall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mod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previous stUdies. These modes depend on cert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occur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These factors are related to modem fluvial processes and ancient sedimentary consequences. T'hedifferent river patterns, depending on the factors, can be either observed in nature or…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正常的温度、压力、湿度条件下,用谐振方法测量了6个砂岩标本的横渡速度VS和品质因子Q值.结果表明,在1594-4761HZ的频率范围内,Q值几乎不受频率的影响.对另外一个包壳的砂岩标本进行了温度实验,从27℃加热到120℃,再降到38℃,谐振频率变化范围在3906-3930HS之间,发现V值随温度升高略有减少.而Q值明显的减少,尤其在100℃以后,下降的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20.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断裂力学和流变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来研究震前长周期形变波的波动源以及这类波传播的一些主要特征,在理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多次较大地震前观测到的短临地震前兆进行了剖析,并从中识别出一些可能与长周期形变波有关的短临地震前兆.首先,从粘滑与破裂这两类主要地震机制出发,提出了粘滑前的预滑与破裂前断裂的预扩展(亚稳态扩展)可能是产生震前长周期波的两类波动源的看法,并着重从理论上讨论了后一类波动源.其次,以地壳流变介质模型为基础,对长周期形变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选用地壳的广义流变介质模型,求解了所述的两类波动源在这种流变地壳介质中引起的长周期形变波传播的动力学问题,从理论上得出了长周期形变波在地壳内传播的某些一般特征.然后,专门分析了我国多次大地震前实际观测到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资料,并着重讨论了唐山地震的短临前兆.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短临地震前兆中,我们得出地下水位、地倾斜及潮位自动记录曲线等的某些振动式及阶跃式短临地震前兆与长周期形变波的理论探讨结果基本相符,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属于由长周期形变波所反映的地震前兆.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由长周期形变波所引起的短临地震前兆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传播速度、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