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在前两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的基础上 ,结合最近 5年气候变化研究新成果 ,进行了 IPCC第三次全球气候的评价工作。IPCC第一工作组于 2 0 0 1年 1月 1 7- 2 0日在上海召开了第八次工作组会议 ,通过了供决策者参考的报告概要。下面是该报告的摘要性结论。1日益增多的大量观测结果表明 :地球正在变暖并伴随气候系统的其它变化1 .1  2 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了 0 .6℃左右(1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自 1 861年以来一直在增高 ,2 0世纪增加了 0 .6± 0 .2℃。这个数据比 1 994年的 IPCC第二次气候评价报告高…  相似文献   

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1年2月13~1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第6次会议,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3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相似文献   

3.
IPCC 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沈永平 《冰川冻土》2007,29(1):156-156
2007年1月29日~2月1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IPCC WGI)在巴黎召开了第10次全会,通过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Cli 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的决策者摘要(SPM),并于2月2日正式发布.报告阐述了目前对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气候变化观测事实、气候的多种过程及归因以及一系列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的科学认识水平,其科学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第二次评估报告即将问世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撰写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第二次评估报告将于1995年底问世。该委员会于1990年发表了第一个评估报告,1992年公布了补充报告...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科学和技术评价的机构,下设负责气候和温室气体、影响和对策、社会和经济问题三个工作组。它的第一次评价报告完成于1990年,修订于1992年。为了于1995年9月完成它的第二次评价报告,IPC组织了世界各国200多名各领域的科学家(13名来自中国)分50多个章节撰写,于1995年3月完成了IPCC第二次评价报告的第三稿。本文浓缩介绍了IPCC第二工作组D  相似文献   

6.
任贾文 《冰川冻土》2013,(5):1065-1067
0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被认为是最具权威的气候系统变化研究结果的综合,其中第一工作组为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为影响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为适应对策,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要早于其他工作组半年以上.2013年9月23—26日,IPCC第一工作组第12次大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IPCCWGIAR5SPM)接受各国政府代表团审议,27日正式发布,标志着该工作组第五次报告的完成.报告全文及技术摘要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年初出版.本文试图以冰冻圈相关的结果为重点,简要介绍IPCCWGIAR5SPM的一些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7.
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国作者第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12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来自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的代表、IPCCAR4中国作者(包括主要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和编审)、IPCC特别报告和温室气体清单中的中国作者、中国IPCC办公室成员、新闻媒体记者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张美良 《中国岩溶》2003,22(2):161-162
20 0 3年 5月 11- 18日 ,在法国南部地中海岸蒙彼利埃(Montpellier)市举行了第三届岩溶记录 -气候变化的国际研讨会。第一届国际研讨会 ,于 1996年在挪威卑尔根 (Bergen)市举行 ,李彬博士参加了这届研讨会。第二届国际研讨会 ,于2 0 0 0年在波兰克拉科夫 (Krakow)市召开。出席第三届会议的有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中国、意大利、加拿大、波兰、以色列、新西兰等 2 5个国家 ,出席会议的专家和代表达 12 0余人 ,其中有国际著名学者 D.Ford,P.Williams,A.Baker,D.Genty,S.E.L auriten和 B.Onac等人。会议共提交论文摘要 10 0余篇 (其…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极理事会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于2021年发布的“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LCFs)对北极气候、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科学评估报告,本文系统解读了黑碳(BC)、甲烷(CH4)、臭氧(O3)与硫酸盐(SO42-)气溶胶等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特征及其对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报告指出:BC、O3和CH4共同促进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暖,而SO42-气溶胶对北极气候变化具有致冷效应,由此减缓了由CO2和SLCFs导致的部分增暖效应。全球人为源CH4排放量以及北极大气中的CH4含量持续增加,苔原退化、泥炭地融化、森林火灾频发等导致北极地区BC和有机碳气溶胶排放日益增多,气候变暖进一步导致更大范围且更加频繁的森林火灾和冻土退化,对BC与CH4等释放以及气候效应形成正反馈。因此,SLCFs减排将有利于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的研究受到各国政府与学者的广泛关注,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的14 796篇与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相关的文献为基础,整合文献共被引网络和突现词共现网络,对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研究热点的足迹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文献数量整体上呈现指数上升趋势。时间上,研究热点在2007年以前,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的归因分析(化石燃料、土地利用变化等造成的CO_2排放增多),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产量、粮食安全、北极冰盖、海岸带等)和社会经济系统(人类健康、能源、工业等)的影响及经济影响评估,演变到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CO_2的减排及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等的关注。2007年以后随着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及斯特恩报告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气候变化影响的成本效益评估、脆弱性及生物能源等方面的研究,热点聚焦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贸易。空间上,研究热点的发文主要来自于美国、加拿大、西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11.
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国际会议(RACHAD 2006 W orkshop)于2006年7月25日至27日在兰州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快速变化工作组(RACHAD)近年来的第四次会议(RACHAD 2001:兰州;RACHAD 2003:柏林;RACHAD 2005:乌兰巴托)。会议  相似文献   

12.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气候变化与荒漠化间的反馈机制已成为全球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减缓温室气体增加与防治荒漠化也成为全球协同行动的领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不仅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 ,同时气候变化对中国的荒漠化也会产生显著影响。文中采用全国 1914个气象站的数据作为基线数据 ,在根据植被区划图在青藏高原上对Thornthwaite方程做适当订正的基础上 ,选择未来两个具代表性的年份 (2 0 30年和 2 0 5 6年 )用HadCM 2模型来预测全球变化框架下中国未来荒漠化生物气候类型区的变化。结果表明 ,各生物气候类型区的面积基本上均呈增加的趋势 ,其中以亚湿润干旱区增加为主 ,半干旱区次之。与 1990年的 395 6 5 81万km2 的荒漠化生物气候类型区面积相比 ,在GHGs年增量为 1%且考虑硫酸盐溶胶影响的情况下 ,2 0 30年和 2 0 5 6年分别提高了 11 33%和12 94% ,而在GHGs年增量为 0 5 %且考虑硫酸盐溶胶影响的情况下 ,则分别提高了 3 75 %和6 95 % ,比前者分别减少了 7 5 8和 5 99个百分点。虽然在GHGs年增量 0 5 %的减少情况下 ,中国未来荒漠化生物气候类型区面积扩大和程度加剧的速度有所减缓 ,但其总体增加仍很显著。因此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与荒漠化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并用以指导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工?  相似文献   

13.
第 31届国际地质大会于 2 0 0 0年 8月 6日~ 17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召开 ,大会的主题是“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千年的挑战”,到会代表370 0多人 ,其中巴西本国代表约占 1/3。中国代表 180多人 ,其中官方代表团 80人 ,国土资源部田凤山部长任团长。本次大会的大型学术活动安排较多。大会学术报告 9个 ,分三次进行 ,各为半天 ,报告的题目分别为 :矿产勘探、油气勘探、清洁能源、土壤保持和管理、防治地质灾害 ,2 1世纪的水资源 ,过去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全新世 )、全球气候变化、地学对可持续社会的作用。按学科划分的系列称为一…  相似文献   

14.
沈永平  王国亚 《冰川冻土》2013,35(5):1068-1076
2013年9月27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发布, 随后于9月30日公布了报告全文. 报告指出, 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自1950年以来, 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 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 变暖体现在地球表面气温和海洋温度的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 格陵兰和南极冰盖消融和冰川退缩、 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增加等方面. 全球地表持续升温, 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85 ℃[0.65~1.06 ℃]; 过去30 a, 每10 a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 在北半球, 1983—2012年可能是最近1 400 a来气温最高的30 a. 特别是1971-2010年间海洋变暖所吸收热量占地球气候系统热能储量的90%以上, 海洋上层(0~700 m)已经变暖. 与此同时, 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每10 a以3.5%~4.1%的速度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大多数地区多年冻土层的温度已升高.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但对于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变化, 人为因素极有可能是显著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显著上升, CO2、 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00 ka来的最高水平,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人为影响因素中, 向大气排放CO2的长期积累是主要因素, 但非CO2温室气体的贡献也十分显著. 控制全球升温的目标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有关, 但由此推断的长期排放目标和排放空间数值在科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对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储量、碳汇效应及未来气候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报告明确指出,北半球多年冻土区表层土壤和深层沉积物的有机碳储量为1 460~1 600 PgC(1 Pg=10亿吨)(中等信度)。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多年冻土显著退化,土壤有机质迅速分解并以二氧化碳(CO2)或甲烷(CH4)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加速了气候变暖。在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近地表多年冻土面积将显著减少,并向大气释放CO2和CH4,造成多年冻土碳与气候的正反馈作用。报告还指出,预计到2100年,气温每升高1℃,多年冻土区CO2和CH4的排放量分别相当于18(3.1~41) PgC和2.8(0.7~7.3) PgC(低信度)。但由于所使用的估算数据异质性较大及模型之间的一致性有限,并且对多年冻土环境驱动因素及过程模型的认知尚不完整,故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时间及幅度的可信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1987年9月7日—10日在瑞典的莫拉(Mora)和奥尔萨(Orsa)召开世界第三次大陆深钻井学术讨论会议,会议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关于国际深钻井计划的评价在深钻领域里几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情况。 第二部分:技术性讨论:技术问题的成  相似文献   

17.
IPCC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最近出版的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中的主要科学成果,并说明了今后3~4年中IPCC从科学上主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7年4月7—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九次常委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地层委员会寿嘉华主任,王泽九、穆西南副主任,新生界分委员会主席张宗祜院士,部分断代工作组负责人和承担《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第四阶段课题(含子课题)研究的专家共计45人。  相似文献   

19.
本刊编辑部 《水文》2004,24(6):37-37
本刊讯世界气象组织(WMO)水文委员会第12次届会于2004年10月20~29日在瑞士日内瓦WMO总部召开。会议审议了上一届委员会及其6个工作组的工作报告,讨论了未来4年水文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及WMO水文水资源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选举了新一届咨询工作组成员。中国水利部水文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张建云博士成功当选为咨询工作组成员。(本刊编辑部)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委员会第12次届会在日内瓦召开@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20.
岩石风化碳汇特别是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积极参与了全球碳循环过程。最新的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AR5)指出全球岩石风化碳汇约为0.4 Pg C/a,占不平衡碳通量的1/2~1/3,并改进和区分了岩石风化碳汇的时间尺度,将硅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视为104~106年,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视为103~104年。AR5报告将岩石风化碳汇列为CO2移除的4种方法之一,其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属于百年至千年级。虽然AR5报告提出了前述新认识,但仍认为岩石风化碳汇速率太慢,未纳入全球碳收支核算。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R5报告目前对岩石风化碳汇在通量、时间尺度和风化碳汇效应等方面认识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岩石风化碳汇速率、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尺度转换方面的研究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强岩石风化碳汇研究工作,为平衡全球碳收支做出科学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