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黄海西部36°N断面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点研究了南黄海西部36°N断面水文、生源要素的四季变化特征,阐明了该断面诸参数四季变化的主控因素,并以此反映和指示了与其相关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及黄海暖流具有季节性演替变化规律;秋季跃层以下水体是一部分夏季冷水团残留水和黄海暖流水的混合水;断面西侧在四季均存在小范围的低盐冷水现象(即青岛冷水团),...  相似文献   

2.
《海洋预报》2021,38(2)
基于NOAA提供的1982—2016年日平均OISST.V2数据、大面站观测数据以及FVCOM数值模拟数据,在分析黄海冷水团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SST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黄海SST和冷水团特征参数,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黄海SST与冷水团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8℃等温线包围面积年际变化幅度最大,9℃等温线次之,10℃等温线包围面积年际变化幅度最小;北黄海冷水团冷中心大小和位置均比南黄海冷水团更稳定;受到地形限制,冷水团冷中心虽然每年位置变化较大,但活动范围较为固定。通过对黄海SST和冷水团特征参数的相关分析,发现冬季9℃等温线到达的纬度与黄海暖流流量和冷水团面积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尤其是冷水团与前一年冬季表层9℃等温线到达纬度相关程度更高,这说明冬季黄海SST不仅能够反映黄海暖流的强弱,也能够反映第二年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强弱。  相似文献   

3.
在整个黄海水域,夏季存在着范围广阔的深层冷水块。习惯上根据地域分布的不同,把地处北黄海的冷水块叫“北黄海冷水团”,地处南黄海的叫“南黄海冷水团”这两冷水块连成一体通称“黄海冷水团”。赫崇本是我国最早分析黄海冷水团的基本属性和消长变化的学者之一;而后,管秉贤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水温变化和环流结构,并进一步确认黄海冷水团是冬季保留下来的。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黄海冷水团的成因和水文、环流结构又有不少新的研究。例如,袁业立提的热生模式较好地讨论了北黄海冷水团中心区域的热结构和环流结构;Guo Binghuo(郭炳火)根据南黄海冷水团分裂成两个低温中心,指出:围绕南黄海冷水团存在着大小两个气旋式冷水团环流。万国铭等1)依据经典的水团分析技术指出:南黄海冷水团仅分布于123°E以西的狭小区域,而123°E以东的广阔水域则为黄海暖流底层水所占据。赵保仁提出潮混合对黄海冷水团的边界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以上几种观点,对进一步分析黄海的水团和环流结构都有着启发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依据1984年7月中美联合调查所获得的水文资料(站位见图1)和部分历史资料来阐明南黄海冷水团内部的复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深层冷水团内部,仍然存在着春季保留下来的具有高温高盐性质的黄海暖流水系的扩张现象。这一扩张现象似可理解为与黄海暖流同源但已被切断联系的黄海暖流残迹在黄海冷水团内部继续前进的反映。因此,夏季黄海冷水团可进一步划分为具有高温高盐性质的“黄海暖流水”和具有低温低盐性质的“黄海本地冷水”两个次级水团。在这两种水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锋面和显著的混合现象,在锋面处还可以观测到由双扩散产生的两水团之间的相互侵入现象。  相似文献   

4.
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多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76~1999年的海洋调查资料,主要研究了北黄海冷水团温、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时间区间内黄河径流量及海洋站的气温、风速等资料探讨影响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这24 a间温度稍呈上升趋势(0.005℃/a),盐度升降趋势则不明显.其温度主要受冬季气温影响,黑潮现象会使温度变异.盐度主要受黄海暖流、渤海热通量、海域冬季大风的共同作用;黄河径流量可能不是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盐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其径流量的大幅度变化也会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的盐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2,他引:43  
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文中利用覆盖整个黄海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结合近期一些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观测研究结果,首先较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对冷水团3个冷中心的季节演变提出了一些与前不同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黄海冷水团形成、发展和消亡与该海域温跃层演变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黄海冷水团演变的机理.然后,探讨了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中与青岛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发展的鼎盛时期,青岛冷水团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皆包络其中.  相似文献   

6.
渤、黄、东海水温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908"专项所获取的CTD观测资料,系统地阐述了渤、黄、东海温度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冬季,水平方向上,水温分布呈现多舌状:外海温度多暖舌结构,近岸等温线基本平行于岸线,并出现多个指向南方的冷水舌,且暖流区与近岸冷水区间形成了较强的温度峰。夏季,三大海域底层均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冷水团和冷水块,最为典型的有"渤中冷水"、"辽东湾冷水"、黄海冷水团、青岛冷水团和东海北部底层冷水。春、秋季水温分布呈现过渡季节的特征。春季,跃层开始出现,"渤中冷水"及黄海冷水团等冷水现象开始形成。进入秋季,跃层明显下沉,直至消失,水温分布逐渐呈现垂向均匀状况。同时,分析还表明,三大海域的水温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水温分布的年变幅从北向南、从近岸向外海递减。  相似文献   

7.
黄海潮生陆架锋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潮汐的搅拌作用,即潮混合,常常在中纬度陆架浅海中形成一种重要的水文现象——浅水陆架锋,亦称潮汐锋。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中纬度陆架浅海,水温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黄海的潮能消耗又非常可观。据此,作者指出:夏季黄海的层化现象与潮混合有关;年复一年,黄海冷水团边界基本稳定,并且在冷水团边界附近海面总是存在着一些冷水分布,这类现象也是由潮混合形成的;由于近岸冷水的形成,在黄海冷水团边界附近海面还存在着浅水陆  相似文献   

8.
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多年变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横贯北黄海冷水团的大连一成山角断的42年观测资料,采用“相似系数”方法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位置、厚度、相对体积、温、盐等特征等多年变化特征。根据诸特征的标准离差,将这42年北黄海冷水团划分为强、弱和平年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多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横贯北黄海冷水团的大连—成山角断面的42年观测资料,采用“相似系数”方法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位置、厚度、相对体积、温、盐特征等的多年变化特征。根据诸特征的标准离差,将这42年北黄海冷水团划分为强、弱和平年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黄海冷水团对海洋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坤平 《海洋学报》1991,13(6):779-785
本文利用历史资料,分析了黄海夏季底层冷水团水温的冷暖变化与海洋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黑潮大弯曲的第二年为黄海冷水团的暖年、埃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当年为黄海冷水团的冷年,最后讨论了冷暖年黄海冷水团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夏季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与黄海冷水团之间的关系。使用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Margalef指数(D)和ABC(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曲线法分析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使用PRIMER6.0对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群落进行Cluster和MDS相似性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各指数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三个航次共获得大型底栖软体动物36种,日本梯形蛤(Portlandia japonica)与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在三年中均为优势种。大型底栖软体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27.250±22.15、31.765±27.948和30.476±30.818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164±9.145、6.942±7.139和5.071±10.015 g/m2。研究结果显示3年来黄海冷水团内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多样性高于冷水团外大型底栖软体动物多样性,丰度分布由北到南逐渐增加且冷水团内的丰度大于冷水团外的丰度。南黄海海域大型底栖软体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与2006年相比没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青岛冷水团强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岛冷水团盘踞于山东半岛东南部近海的深底层。它是南黄海西部海域中的一个突出而重要的水文现象。青岛冷水团的存在和变动不仅使南黄海西部的环流结构和水文状况趋于复杂,而且还影响山东近海渔场春汛渔期的早晚和鱼群的集散程度(郑东等,1983;张元奎等,1989)。 目前,对青岛冷水团的温、盐特性及其成因早已有研究(郑东等,1983;张启龙等,1996;Zhang et al.,2002),但有关青岛冷水团的长期变化特征尚未见报道。作者在已有研究结果基础上,利用1959~1995年间的水温资料,对青岛冷水团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青岛冷水团的认识以及为该海域海洋水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袁业立 《海洋与湖沼》1979,10(3):187-199
冷水团环流是我国近海海况的重要现象之一,它几乎控制着整个黄海辽阔的海域,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弄清我国近海的这一重要现象的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不论在实践上或理论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近40年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海洋工作者的努力,对这一重要海洋现象已有了许多可贵的论述。在赫崇本等的论文中首先指出,黄海冷水团是冬季在黄海本地形成的;而后,在管秉贤的论文中又将这一结论推广到整个年度,认为冷水团,特别是冷水团中心部分,夏半年的主要水文特征是冷水团本地演化的反映,并指出,在分析水温  相似文献   

14.
春季北黄海西部冷水团强度的年际差异及其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北黄海西部的烟威渔场,在渔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鱼虾集群条件和渔场位置的变化,受北黄海冷水团的强弱影响很大。尤其是春季,是冷水团形成的初期,水体不稳定,其影响就更为明显。在冷水团强度强的年份,鱼群活动偏向近岸,垂直活动较差;在冷水团强度弱的年份,鱼群分散,垂直活动明显。所以,摸清冷水团强度的变化,对了解春季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至2007年“908”项目执行期间春夏秋冬共四个航次的CTD温盐数据,针对四个季节底层大面及大连一成山头断面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初步探讨了其消长过程,并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发现了关于北黄海冷水团的新问题。研究表明:夏季,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和盐度与历史资料相比,低温中心位置存在东偏,但低温中心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春季,32.8psu高盐水舌主轴位置较冬季偏西约75km,123.5°E以东的原冬季盐度高值区的范围向北延伸的势力大减,退化为较弱的小高盐水舌冬。冬季,北黄海冷水团已经消失,黄海暖流呈舌状向北延伸。秋季,减弱的北黄海冷水团存在两个中心温度约9℃的低温中心。  相似文献   

16.
黄、渤海热结构及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 (POM)的基础上 ,利用经过资料同化处理的周平均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 (SST) ,考虑了潮流混合和上层风混合的作用 ,成功模拟了渤黄海海域热结构的时、空变化 ;在此基础上 ,系统描述了渤黄海季节性温度跃层、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等重要水文现象及其与之相应的温度垂直结构 ;分析黄海余流流场断面结构及随季节的变化 ,并对黄海暖流的分布结构、黄海冷水团的维持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基于1976—2006年国家标准断面(大连—成山头)调查资料,结合ECMWF气温、风速以及辐射等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黄海冷水团的低温中心以及北部锋面的年际变化规律,并对其与气候年际变化信号的关系做了相关性分析以及EOF分析,研究了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的诸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及其北部锋面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北黄海冷水团中心最低温度具有升温趋势,北部锋面强度具有减弱趋势。分析发现,前冬海温,当地气温,经向风场以及辐射通量都对来年北黄海冷水团的强度存在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异是影响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年际变化的主要机制,El Nio、La Nia事件成熟期滞后于北黄海冷水团最低温度的相对低值、高值出现,ENSO通过与东亚冬季风的相互作用与北黄海冷水团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黄浩  陈学恩  林璘 《海洋与湖沼》2019,50(6):1191-1200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资料并结合FVCOM三维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2010年青岛冷水团生消过程和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南海域的中层冷水是青岛冷水团的雏形,于4月中旬演变为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东南外海40m以下的盐度锋面中;刻画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过程:5月青岛冷水团的北部底层水并入南黄海底层冷水中,构成南黄海的西部冷中心;而南部水团面积大幅减小,温盐特征大幅上升;6月上旬,青岛冷水团完全被南黄海底层冷水吞并,青岛冷水团完全消亡;揭示了青岛-石岛近海反气旋涡、黄海冷水团锋面密度环流对青岛冷水团的作用,前者是青岛冷水团存在的动力机制,后者加剧了底层海域的水平热量交换,促使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  相似文献   

19.
青岛冷水团强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岛冷水团盘踞于山东半岛东南部近海的深底层。它是南黄海西部海域中的一个突出而重要的水文现象。青岛冷水团的存在和变动不仅使南黄海西部的环流结构和水文状况趋于复杂,而且还影响山东近海渔场春汛渔期的早晚和鱼群的集散程度(郑东等,1983;张元奎等,1989)。  相似文献   

20.
黄海冷水团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t957—1967,1972—1973和1975—1985这24年的温、盐度资料,利用“相似系数”法分析了夏季(8月)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体积和温、盐特性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间变化,强年的“相对体积”约为弱年的2.2倍。黄海冷水团的温、盐性质比较稳定,多年最大变幅分别为7.7℃和2.58‰。三个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多年变幅,盐度以北黄海低温中心为最大(约1‰),温度以南黄海西侧低温中心最显著(3.51℃);而南黄海东侧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变幅最小,分别为1.58℃和0.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