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理研究》1985,4(2):95-98
论交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分析了西汉政区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以此弥补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复原了此时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及领域伸缩的全过程,亦略及县邑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全书约十八万字,由四部分组成。 本文针对西汉政区变动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将  相似文献   

2.
甘忠银 《地理学报》2009,64(8):896-898
历史政区地理研究是中国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代的郡县设置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由于秦祚短促,加之文献记载的阙如、歧异,秦代的郡县设置问题一直未能得到真正解决。后晓荣博士著《秦代政区地理》一书,所针对的正是这一历史地理学界的重大问题。该书作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丛书之一,已于200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作者利用新材料和新研究手段重新审视秦代历史地理,特别是秦代政区地理中郡县设置的重大问题,得出了仅靠传统文献无法得出的新的结论,提出了秦置54郡的见解,又考证落实了近700个秦置县,从而促进了秦代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有32个省、市、自治区。我们知道,省名是对各省某一方面基本特征最佳的概括,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名称,这些名称不仅充当各省的代号,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省是我国现行的一级行政区,直接来源于元代的行省制度,省名的来源可以说跟政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文化发达。政区在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带有传说性质的先秦时期的古代政区(九州、畿服制)阶段,秦代的郡县制、西汉至隋代的州制、唐代道、府制、宋辽金时代的路制、元代以来的行省制几个阶段。因此,各省名称都带有鲜明…  相似文献   

4.
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既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政治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变迁过程研究是行政区划史的基础,复原和分析历史上长时段政区演变的全过程,是探索地方行政制度变迁规律和治理能力的基础支撑。从历代正史地理志等原始史料出发,梳理了过去2200余年(221 BC—2021年)中国县级政区设置的长时段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变动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变化很平稳,唐代与清代是增设县数量较多的朝代,达到两个历史峰值。明清尤其近代以来,增量持续增加,体现了边疆开发与县制扩展的历史进程。(2)历史时期统县政区的管辖幅度(辖县数量)主要呈不断缩小的趋势,由秦代统县政区平均辖县21.3个下降到2021年的8.5个。(3)过去2200年县级政区的设置呈空间扩展趋势,西晋、辽宋金等时期亦有局部向内收缩。历代县的设置主要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起点逐渐向外扩展,各区域内部的县级政区的分布密度亦持续增加。(4)黄河中下游地区(今河南、河北南部及山东等地)长期为县级政区分布高密度区,成都平原、关中盆地及山西汾河流域等地的县级政区分布密度也较高。(5)过去2200年县...  相似文献   

5.
西汉贾谊《吊屈原赋》:“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此后,汩罗之名,书于国史。不过,其时汩罗,并非政区地名,实为河流地名,属长沙国罗县。其得名,与古越人及罗子国罗人,有渊源关系。何谓汩罗?汩,《楚辞·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汩兮。”各家注释者,有的将“汩”,注为“水流迅速”之意;有的注为河流名,专指汩水。秦代屈复释:  相似文献   

6.
桂林,是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又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知道它的风景特点、历史情况的人不少,但知道桂林之名来历含义的人,可能为数不多。为此,试作桂林地名辨析。 一桂林的来历 桂林,作为政区地名,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所置之桂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置始安县于此。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始安为临桂县。以桂林做政区名,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时开始的。但早在唐中期,始安就有“桂林”的称谓了,如宋之问《始安秋日》诗:“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诗中的桂林就指始  相似文献   

7.
安北江 《地理学报》2018,73(8):1604-1605
复旦大学教授李晓杰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修订版于2017年付梓。李教授其先亦撰写先秦卷,合编秦汉卷,五代十国卷又是另一巨著,耗时许久。唐末至宋初半世纪之余,本就政权林立,干戈俶扰,纪纂荒阙,史料散佚不彰,其研究困难较大,但作者不畏艰难,终究成卷,为研究五代十国政区沿革提供了价值极高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教授李晓杰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修订版于2017年付梓。李教授其先亦撰写先秦卷,合编秦汉卷,五代十国卷又是另一巨著,耗时许久。唐末至宋初半世纪之余,本就政权林立,干戈俶扰,纪纂荒阙,史料散佚不彰,其研究困难较大,但作者不畏艰难,终究成卷,为研究五代十国政区沿革提供了价值极高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简述粤北区域的政区建置沿革,指出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粤北的发展大致分为秦汉以降至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秦汉以降至唐,粤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岭南领先地位.至唐宋,粤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仅次于广州的要州大郡.但两宋后,珠江三角洲崛起,粤北则逐渐衰落,成为岭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之一.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粤北应该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变交通通道优势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促进粤北区域整体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对广东现有143条政区名称按照政区地名、命名规律、名称出现最早时间和距今(截至2007-12-31)时限等属性建立广东省政区地名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省143条政区名称中,有一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明代以前就已产生.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大量以“市”和“区”为通名的新政区地名,但专名多保留不变.在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陈田  王开泳  陈妤凡 《地理科学》2018,38(5):654-661
行政区划调整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改变政区的位势和发展轨迹,重塑城市发展活力和区域发展格局。政区位势的测度可以较好的评价行政区划调整的效能。建立基于生产函数的政区位势模型,以重庆市为案例,测算其设立直辖市前后的政区位势及其区划调整的相对区位势能,以探析影响政区位势变化的机制。研究表明:① 政区位势与该地的交通通达度、资源控制能力及综合发展规模有关;② 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变化具有正向作用,但该影响效果具有滞后效应;③ 设立直辖市对重庆市而言不仅意味着行政级别的提升,政区位势也不断上升,相对区位势能均大于1,但该提升幅度正从快速优化趋于平缓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环境质疑“船台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平日 《热带地理》2001,21(4):378-383
从^14C年代、出土古生物和地理环境提出对广州中山四路儿童公园的旁的“秦代船台”遗址提出质疑,认为该处不是海潮可达的江畔,是高地,不适宜造船,是秦汉之交的南越国王宫与宫苑建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城市型政区设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区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系到行政管理效率和政权的稳定性,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城市型政区的设置与调整是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城市型政区不仅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各级城市,还包含市辖区、建制镇和街道等。建制市是城市型政区的主要类型,中国的建制市仅有百年历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型政区设置变化较大。本文在辨析城市型政区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城市型政区的演变过程、设置模式、层级与管辖幅度,并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研究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合理设置城市型政区、创新大都市区管理体制以及减少城市行政层级。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行政区划研究进展的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地名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编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9月15日,作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展示全国近4.5万个乡级以上政区综合情况的巨型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以下简称《政区大典》)编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民政部部长、《政区大典》总编委会主任、总主编李立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民政部副部长、《政区大典》总编委会副主任孙绍骋出席会议并讲话。民政部副部长、《政区大典》总编委会副主任窦玉沛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5.
赵逸才 《地理研究》2019,38(8):2058-2067
市管县体制确立以来,地级市成为了中国统县政区的主体。虽然统县政区与辖县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但现今存在的市县同城而治现象与少数民族自治州城市的管理模式,使一些市县的空间隶属关系不甚明晰,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附郭县制度。中国传统的行政区划体系中,统县政区与辖县的空间隶属关系一直比较模糊,二者主要依靠附郭县建立起长效的空间联系。清末以后,附郭县被大量裁撤,随着城市型政区和市辖区兴起,传统的由附郭县管理城市的“城乡合治”模式走向“城乡分治”。20世纪,统县政区与辖县的空间隶属关系逐渐完成了历史演替,走向界线化、明确化的方向。新时期的行政区划改革,尤其是市县空间隶属关系的优化,应充分考量中国发展实际,重视中国政区发展的历史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省区——陕西省现有117条政区地名的命名规律、命名缘由和命名时间等属性的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全省现有半数以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其以前就已产生,且越早出现的政区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愈突出;越晚出现的政区名称,因社会人文事象得名越明显。从时空分布看,陕西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与三大地域开发序列相对应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区域开发、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全国政区体制变化是陕西省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政区改革的滞后,近百年来梁启超、黄炎培、胡焕庸、傅角今等政界和学界人士多次倡仪和研究政区改革。但由于时局动荡,这些研究未能更为深入,也未能系统实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通人和、形势稳定,现在是全面筹划政区改革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按照行政区划变革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区划科学的、合理的、有序的改革,避免操之过急、仓促从事、频繁变动,同时也要避免畏缩不前、顾虑多端、耽误时机,使行政区划在不可避免的变革中实现较多的稳定,为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提供尽可能完善的行政管理空间框架。本文着眼政区改革全局、重点处于一级政区提出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1,(12):14-15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沈阳成为燕国的属地,为肃慎氏所有。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在此屯兵戍边,设立候城,为沈阳建城之始。秦代,沈阳属辽东郡境。西汉时,沈阳为中部都尉治所,已初具县邑规模。  相似文献   

19.
行政边界地带跨政区协调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区域发展面临跨政区整合及其协调机制重构的挑战,区域发展的冲突和矛盾在"行政边界地带—地方政府—跨政区协调"这一主题下交织和渗透,并在行政边界地带被聚焦和放大,行政边界地带成为跨政区矛盾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该文聚焦于国内外行政边界地带跨政区协调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行政边界地带跨政区协调体系。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当地居民和民间组织构成跨政区协调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技术途径、组织途径和社会途径等方式,通过冲突、边界共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多边经济合作与竞争、边界生态环境治理等议题展开边界协调讨论。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政区的沿革情况在一些专著和论文中时常有所提及。如黄源海先生对政区沿革作了简要回顾。方良先生对九江的行政区划沿革作了介绍,许怀林先生对江西在宋代的政区设置成因作了一定的探讨,肖华忠先生对江西古代的行政建制及沿革作了详细的说明,郑宝垣先生对江西在民国时的区划作了详细的介绍。但以上这些论述,多择其一部分述之,很少从经济方面入手去探讨其成因,因而本文试图侧重从经济上来探讨江西政区特别是县级政区设置的沿革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