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段雯娟 《地球》2012,(11):84-87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10月4日,云南省彝良县龙海乡镇河村油房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突如其来的灾难带走了19条宝贵的生命。灾害发生后,当地国土局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人。目前抢险救灾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但人们的思考却没有停止,这一次次的灾害,难道就是不可预防和避免的吗?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呢?灾前:其实可以做得更好顷刻间的灾难,带给了遇难者亲人难以抹去的哀痛。灾难发生后,遇难学生的家长始终想不通,为什么相关部门在灾难发生前不事先检查滑坡山体?就这一问题彝良县国土资源局、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赵九章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在缅怀赵所长短暂而功勋卓著的一生时,我不禁想到他的死。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难,这是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没有权利轻率地对待的问题。人们都说赵先生是含冤而死。含冤,用现在的话说,往往和心理  相似文献   

3.
王琦 《地球》2009,(2):31-36
天行止,景仰止。美丽的城市在磨难中去获得新生,在灾难中彰显城市的精神,在困难中显现城市坚强的意志。成都,这座人文历史厚重的城市,在灾难中涅磐。这天的14:28分将会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镌刻在成都的历史丰碑上。 金沙的太阳鸟和望丛的杜鹃,在城市和农村的上空悲切。  相似文献   

4.
<正>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导致25万人丧生,500万人需要紧急援助,180万居民无家可归。这场自然灾害给广大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灾难,以及随之而来的悲痛和焦虑,特别是对印尼、泰国和斯里兰卡的影响超出了想象,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缺少对整个印度洋地区的预警设备和灾难管理计划。灾难过后,德国和国际社会立即表示支持。在德国洪涝灾民援助框架下,德国联邦  相似文献   

5.
读者沙龙     
《地球》2013,(12):5-5
您好,10月刊中环境生态板块里面的《停止杀戮的脚步》我个人非常喜欢,人们为了象牙而杀害大象、为了犀牛角而杀害犀牛、为了虎皮和虎骨而杀害老虎、为了熊掌而杀害熊、为了海龟壳而杀害海龟……如果人们没有了上述需要,偷猎者还会如此丧心病狂地捕杀它们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希望《地球》杂志呼吁更多的人对动物制品说不!  相似文献   

6.
聚会时,当人们发现我是一个地震学家时,他们首先提出的问题通常是:“下一次地震将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这表明:①大多数人对地震感到好奇和害怕;②人们认为地震学家能够预报地震。地震预报研究已经进行100多年了,但都没有成功。因此,对这种预报研究一直有持不同...  相似文献   

7.
前言旱涝与地震关系,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们经常相伴而生,带来灾难。有关这方面记载,我国非常丰富,源远而流长。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国内在这方面开展了多方探讨,或说旱—震,或说涝—震,还有涝—旱—震或旱—涝—震等,颇为活跃。但因旱涝与地震的物理联系还没有弄清楚,致使二者关系多限于现象相关性的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地壳的活动,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活动。人类就是在火与水的洗礼中,伴随着频仍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而诞生成长的。 古代有没有地震谣言呢?有。远古的人们如何看待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已不尽可考。但进入文明史以后的文字记载告诉我们,人们对地震已经有了各种解释:“上天的惩罚”,“背负着大地的鳌鱼的翻身(在日本是鲶鱼)”等。这固然是认识的必由之路,但这些消息的流传,无疑会引起恐慌和造成某些社会后果,可见它已经包含了地震谣言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目前,遭受海啸袭击的亚洲各国已将工作重心转向灾后恢复与重建,因为人们曾担心的灾难过后可能要出现的健康灾难目前已基本消除,人们的健康需求正在逐渐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历来将地震列为地震、雷电、火灾、父亲这“四怕”之首。即使用现在的技术,也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一旦发生了地震,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有时甚至还会夺去人的生命。为此,日本建成了尽早捕捉地震发生以能将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地震活动综合监视系统,并将于近期(一说为1987年3月——译注)投入使用。用于研究的地震自动处理系统虽然在日本  相似文献   

11.
王国起 《地球》2012,(11):52-55
过去十年是多灾多难的十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绵竹清平乡和汶川映秀镇等地接连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等。这些特大地质灾害给人们留下惨痛的回忆,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灾难中家破人亡的景象和经历过灾难后一张张悲痛绝望的脸,现在想来仍然恍如昨日。特大地质灾害频发,直接考验了我国灾害应对能力,也突显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十年间,虽然遭遇了  相似文献   

12.
袁立明 《地球》2011,(4):59-68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繁衍的自然环境。但是,地球在赐予我们宁静祥和的同时,也附加了灾难的阴影。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未停止过对人类的侵袭。尤其是近年来,地球似乎变得更加“狂躁”,许多灾难场景通过电视直播画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人开始恐慌。  相似文献   

13.
王汝雕 《山西地震》2006,(2):4-6,18
历史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造成的陕西潼关黄河河床的抬升,触发了1570年以后黄河小北干流长期的洪水泛滥。频繁的洪水泛滥演化成两岸的生态环境灾难。明代山西的荣河县城、蒲州城和陕西朝邑县城,就在这长达400 a的生态环境灾难中最终被废弃,以致人们以为它们在华县地震时也和现在一样,位于黄河河漫滩上。  相似文献   

14.
袁立明 《地球》2013,(5):36-39
正每次灾难,都有一些不计回报的人们投身到灾区,在灾区人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正因为有了这些人,困在废墟里的身躯得以解脱,失去家的庇护的人们不用露宿街头,不必忍受饥渴的煎熬。在救灾及灾区重建工作中,他们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些人甚至在救灾过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引言 寺田寅彦(Torahiko Terada)是20世纪初日本的一名物理学家、散文家和著名学者,也是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他提出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是“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这句话虽然一点也不包含引发灾难现象的科学信息,但它在20世纪初无论对公众还是对负责公共安全的政府官员都是一个有效的警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灾民意识与精神救灾两个概念,前者是灾后人们精神世界遭到破坏的集中表现,后者的目的则是消除前者的消极影响,重建人们生存的基本精神条件。根据这一定义,本文论述了灾民意识的主要表现、精神救灾的内容与措施以及精神救灾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地震予报中常有这种情形,如果某地发生了一些小震或震群,人们将问这是不是前震?如果某地少震,但存在很多异常,人们要问,这里会不会发生大震?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实际中是迫切而尖锐的。  相似文献   

18.
李明明 《地球》2014,(6):31-35
土壤是动植物生存及生长的自然体。人类生存依靠土壤,人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取决于土壤的质量以及依土壤生存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质量。肥沃的土壤是昌盛文化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对土壤利用和管理不善以及土壤遭到破坏之时,会给动植物生存及生长带来灾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使文化陷入衰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在日本和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严重的地震灾害。事先没有预警而发生的较大地震仅几分钟就可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并摧毀许多城市。生活在常发生较大地震国家里的人们盼望着有朝一日有可能预报出何时何地会发生较大地震,以便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是世界上最易发生地震的国  相似文献   

20.
臧敬 《地球》2012,(7):75-76
剧情回顾德谟的船队回到锡拉岛后,一系列天气异常现象,都在预示着灾难降临,但是岛上心怀叵测的人们依旧沉迷于金钱与物欲的享受之中无法自拔。在拉尔修的婚礼上,德谟讽喻拉尔修的不伦之恋,自尊心受创的拉尔修恼羞离席。而此时,又一次大的震动摧毁了岛上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