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GIS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街道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城区为研究区,以GIS为技术平台,运用现代地图、古地图、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史料和现代文献,制作了6个典型时期历史街道GIS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了研究区近百余年的街道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近百年的街道时空演变具有“摊饼式”空间扩展特征、先集聚后分散的空间演变特征;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时期的街道演变具有向内填充式发展与向北缓慢扩展相结合演变的特点,而快速城市化时期研究区新增街道以原归化、绥远城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呈现出向外扩展的空间演变特征;百余年后的今天,原归化城内的街巷基本消失,而绥远城内的街道基本上保持了清代的棋盘式格局;人口增加、城市规划与建设、集聚与分散以及地质地貌条件等是研究区街道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我国沙尘暴东渐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宋豫秦  张力小 《中国沙漠》2002,22(6):632-635
对历史时期我国沙尘暴发生的特点进行初步总结的结果显示:自汉代之后,沙尘暴发生的范围开始向东扩展,至元明清时期,其发生范围扩展到几乎整个华北地区.这一发展趋势虽与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密切相关,但农业经济开发活动向西北地区的转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认真探讨长期处于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北京及其周围地区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而清代至民国三百年是北京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人口的连续发展为解放后北京地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根据清代人口编审的典章制度,在研究北京地区人口地域构成的基础上,以城区为重点、分别探讨了州县、内城及城属和外城不同时期的人口规模.又根据民国年间的户口调查制度,探讨了该时期的人口规模.从而揭示了三百年间北京地区人口演变的过程和人口增长的加速性质,提出了北京旧城区的人口在清初和清末至民国年间以迁移增长为主的见解,同时澄清了对北京人口规模的某些误解.然后对不同时期的人口地理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区域人口具有以城区为中心,由密变疏依次形成的不规则环状(半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经济、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根源. 本文还注意到对入关之后八旗人口变迁过程的研究,列出了清代中期政府为解决八旗人口膨胀造成的压力而采取的六项措施及其利弊得失.同时也讨论了清代前、中期限制外城人口迁移增长的政策,对外城人口发展的阻滞作作.这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对研究今天北京地区的人口地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伟轩  陈培阳  徐旳 《地理研究》2013,32(8):1467-1476
采用南京内城区2001-2011 年期间10843 户贫困家庭的拆迁安置数据,探讨内城区户籍贫困空间格局及其重构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聚类等研究方法,对城市拆迁发生前内城区22 个街道的贫困家庭分布格局分析发现:① 样本贫困群体在街道尺度上社会经济属性相对均质,主要贫困属性因子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强;② 内城区户籍贫困空间格局具有良好的历史延续性,总体上呈分散布局并遵循着自然渐进式的空间演化模式;③ 拆迁安置导致内城区贫困空间发生由中心至边缘、由分散到集中的重构,而且这种贫困空间边缘化过程具有强烈的不可逆性;④ 贫困家庭的物质居住条件通过拆迁安置得以改善,代价是因搬离内城而远离商业区、重点中小学、三甲医院和地铁站点等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内城区贫困空间剥夺式重构过程中,城市优势区位的丧失有可能导致贫困家庭的交通、就业与生活成本增加,向上流动机会减少。  相似文献   

5.
据史料记载,早存战同至两汉时期,沈阳地区就设置了候城,辽金时期设置沈州城,元代设置沈阳路城,明设沈阳中卫,清设盛京城。沈阳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单一的军事城催到综合性都城的转变。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除明清城址尚有局部留存外,沈阳其他历代城址早已消失殆尽。本文结合文献和考占资料,对沈阳历代城址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6.
天水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修芳  牛叔文  冯骁  王文蝶 《地理研究》2013,32(12):2312-2323
以不同时期的天水市地形图和TM遥感影像为基础,提取城市建设用地信息。并利用年均扩展指数(AGI)分析各时期城市空间扩展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城市用地由小范围到大范围、AGI 强度由低到高再趋缓。1996 年前,城区人口密度一直下降,此后又开始上升,与AGI 的变化相对应。受“两山夹一川”的地形限制,天水经历了由二点向多点分散扩展、内部填充与沿河谷延伸的空间演变过程。形成了南北窄、东西长的带状格局,不同于平原型城市以同心圆外扩模式。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动因不同,初期是人口和工商业迁入,中期是行政力量和市场机制,近期是人口、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社会需求。为了适应重点开发的需要,天水需要走出河谷、开发新区,提升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7.
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从回族经济模式在河南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出发,分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回族经济模式对回族认同的历史作用。研究表明,河南回族经济在经历了唐宋时期"住豫"蕃客的商业活动、元代回族农业经济的兴起和定型、明清时期转向回族商业3个阶段后,在近代突出地域特色,出现了大量回族办实业现象,回族商业经济向新的高层次发展。在河南回族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回族认同始终通过经济模式的载体而得以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何小芊  龚胜生 《热带地理》2013,33(4):407-413
以历代地理总志、正史地理志、地方志以及类书等所记载的温泉为数据来源,统计秦至南北朝、隋唐宋和明清时期温泉资源的数量,运用ArcGIS软件对温泉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秦至南北朝时期的温泉共有47处,集中分布在黄河中游、晋东北与冀西交界区、长江中游、湘南粤北地区;隋唐宋时期的温泉有108处,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区域,且分布重心南移;明清时期的温泉有419处,遍布全国,已基本与温泉客观分布地重合,且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古代温泉资源的空间演化规律为:分布地由中原向四周扩展,分布重心东移南迁,南北、东西差异逐渐扩大。自然环境、社会需求、区域发展过程等是影响温泉资源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庄佩君  汪宇明 《地理研究》2010,29(6):1105-1116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是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一个特定滨水空间。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和技术发展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投影,港—城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迁移和形态演变。其空间迁移轨迹是由内城中心至内城边缘,再到远离内城的位置。在其生命周期的形成生长、成熟扩张、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各阶段体现了港城关系由共生一体、共同扩张、分离、最后再度整合的演变过程。以宁波为案例,分析了港—城界面的演变和空间机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江厦港区、江北港区、镇海和北仑港区所呈现的是商贸综合体和港城聚落、西式中心商务区和近代城市社区、临港工业综合体和物流园区等港-城界面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再生后的江北港区则成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在港—城界面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运输技术与组织以及通讯技术变革是港—城界面迁移的主要引擎,劳动地域分工确定了港—城界面的产业和形态,再生动机更多地来自城市更新和政治经济需求,环保意识和立法促进了港城分离,制度变革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简述粤北区域的政区建置沿革,指出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粤北的发展大致分为秦汉以降至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秦汉以降至唐,粤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岭南领先地位.至唐宋,粤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仅次于广州的要州大郡.但两宋后,珠江三角洲崛起,粤北则逐渐衰落,成为岭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之一.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粤北应该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变交通通道优势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促进粤北区域整体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之前广州长期作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港市、对外贸易、多元文化及“蕃坊”等对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很大; 清初广州确立“一口通商”, 对外贸易更趋繁荣, 西关及滨江 地带成为巨贾侨商集聚之地, 而城内的满族与汉族在社会地位、居住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分异。 从城市总体层面来看, 清代广州呈现“西商-东官” 的社会空间格局, 西关平原及“南关” 滨江地带“因港而商, 因商而富”, 城墙之内的老城区则一直作为官衙区及官僚贵族居住区, “因衙而尊, 因官而贵”, 这成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主线。就清末的广州西关而言, 已分化为纺织机房区、新兴高级住宅区及洋商区等社会区类型, 具备殖民性河港贸易城市的 社会空间特征。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限制, “一口通商”的港市繁荣, 以及遵循封建 礼制的城建思想等成为影响清代广州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唐亦功 《地理研究》1995,14(4):42-50
通过对京津唐地区金至民国时期人口变迁和土地开发的研究,对这一时段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和土地开发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京津唐地区的土地开发过程与相应时期的人口变化密切相关.对本地区人口——土地亩数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清嘉庆以前,这一地区的土地开发规模与人口的增长符合线性方程y=522+5.24x.这说明在此阶段二者间的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清嘉庆未至民国时期,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则不符合上述方程,显示出在人口——土地开发的渐变过程出现了一个突变的断层.这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人口与土地开发间的规律已被打破,从而引起了环境进一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舒时光  邓辉  吴承忠 《地理研究》2016,35(4):790-802
毛乌素沙地及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明代延绥镇土地利用方式及规模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影响及其程度,也成为重要研究内容。从军地类型、分布及数量,可以看出万历时期延绥镇屯垦有巨大发展。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文献研究等方法,揭示了延绥镇近边垦地的利用格局,探明了明万历末年延绥镇36城堡草场地与军垦地分布及数量。万历年间延绥镇近边地区景观的时空特征主要是军事和地理环境共同决定的。万历末至崇祯年间,由于连年战乱及自然灾害,延绥近边垦地的农业生产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抛荒率基本在90%以上。明军垦的发展对此阶段毛乌素沙地南移的影响不大,自然原因可能是毛乌素沙漠变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地理探索与认识是古代人类扩大视野的重要途径。明朝在云南实施政治措施、军事行动、移民政策等,为明代士人对云南地理考察与记载提供基础。明代士人游历滇云写下大量的诗歌、游记、史志等,对云南地形地貌记在颇多,其中对滇东、滇西地表、地下岩溶地貌描述详实。明代士人依据云南岩溶地貌类型不同对其分类记载,并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初步探析。明人对溶洞的考察方法值得今人借鉴。旅游风气兴盛、政治措施得当、教育范围扩大、方志兴修等是明代云南岩溶地貌探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TheBejingTial1jin-TangShanroponisoneofh1edevelopedareasinpolitics,econonucsandcultureinClllna,andanessel1tialplaceforagro-economicdevelopmentsinceanciottimes.Intheearlypartofti1eNeolithjcPenod,humanbeingShavebeenengngedinvariousproductonaCtlvitiesinti1eropon,especiallyinh1elast8OOyearssinceJlnDynastyAsBejinghasbeenthenationalcapitalaswellasthepoliticalandculturalcel1terinChina,thehumanpowerovernaturehasbecomestrongerandstrongerwhichexerteddireCtandfar-reaChinginfluenceonitsadjacedareas.b…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梁迅 《地理学报》2016,71(10):1833-1848
中国古地图学创于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传》提出的“制图之体有六焉”,被西方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西晋司空),领衔制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公元224-271年)。其后的1600年间,先后完成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古地图,例如南朝大臣谢庄领衔完成的”木方丈图”(公元502-557年)、隋炀帝命学者崔绩(550-618年)撰《区宇图志》(公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贾耽领衔绘制《海内华夷图》(公元730-80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领衔绘制《守令图》(公元1031-1095年)、南宋礼部尚书黄裳绘制《苏州石刻天文图》原图(公元1190年)、元代玄教宗师朱思本制作《舆地图》(公元1273-13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领衔完成《郑和航海图》与地理学家罗洪先领衔制作《广舆图》(公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等完成的《恒星屏障图》、清代高邮知州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公元1842-1852年)等,继承与发展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即使西方经纬度制图技术于公元1584-1600年前后传至中国,启动了中西地图融合发展,中西两种制图理论和方法并行地使用了400余年。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古天文图、世界图、中国图、航海图、区域图、水利图、军事图、风景名胜图、历史图、教育图等,迄今仍被国内外著名藏图机构分散地保存着,构成了世界古地图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和利用。本文最后初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地图的稀有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双怀 《热带地理》1999,19(3):246-251
明代是华南地区开发的重要阶段。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 明代华南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为了进一步弄清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基本面貌, 本文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对明代福建、广东、广西气候状况、地貌特征、水文土壤、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分析, 认为明代华南的自然条件曾发生过一些变化, 并且呈现出两重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对明代华南的农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孜沫 《地理研究》2020,39(1):129-139
霍乱是清代1820年左右传入中国的新型烈性传染病,迄今仍是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本文运用ArcGIS时空分析、MaxEnt生态位模拟、BoundarySeer边界探测等方法对清代的霍乱流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清代霍乱的流行频度为77%,对整个清代疫灾的流行贡献了约21.32%的广度。② 霍乱在中国的适生范围广,东部沿海为最佳适生区;中国不同区域霍乱流行的危险等级差异显著,并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南方高于北方的总体特征;距海距离、海拔高程、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是影响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29.3%、22.4%、16.1%和7.7%。③ 霍乱流行的边界性特征明显,第一边界是以凤阳为圆心,以凤阳-夹江直线距离为半径(约1300 km)与国界线或海岸线围合的圆弧圈,界内包含97.65%的霍乱流行事件;第二边界参照霍乱高适生度分布线,该线迤东包括中国东、中部省份;第三边界是由霍乱主要网络构成的围合区,总体上掩及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一线。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清代文献资料,探讨关中地区有清一代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特征。分析认为清代册载田亩数据不能反映本区土地垦殖的真实情况,并与实际情况有相悖之势,但在反映地域变化情况时,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关中地区清代土地垦殖过程的五个阶段:即明末清初的抛荒期、顺治十年至乾隆六年的复垦期。乾隆六年至咸丰末年的拓垦期、同治元年至光绪六年的新抛荒期和光绪六年至清末的新复垦期,大致在雍、乾之际宜农土地即已复垦完毕,耕地面积可达或接近原额水平,道、咸年间出现耕地数的历史峰值。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土地垦殖的差异性,认为关中地区清前期的复垦是以平原、原为主,中期拓垦则以山地、丘陵为主,晚期复垦与康、雍复垦相比,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类同性。  相似文献   

20.
梁启章  齐清文  梁迅 《地理学报》2015,70(8):1351-1360
世界地图的编辑出版一直被认为是文明国家的标志之一。在《中国近代地图志》世界地图篇的编写基础上,首先系统地梳理了明清两代近600年间(公元1368-1911年)的25余种代表性世界地图,着重地分析了这些世界地图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明清世界地图特色、贡献和作用。主要结论为:① 中国古代文明与经济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自然成就了先于西方完成世界地图之创举;② 受制于多个皇权实施“闭关锁国”保守政策,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呈现出集中于5个相对开放繁荣时段轨迹,即“自主传统、中西融合、康乾盛世、自主创新和近代化发展”时段;③ 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具有5个鲜明的成就与特色,即“先于西方成图、资料积累丰富、传统制图优势、图文并茂模式、中西融合先河”;④ 诠释了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在传播世界地理知识与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