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党龙 《地质与勘探》2017,53(5):960-967
现行勘查规范中,主要依据五个地质因素划分勘查类型,其中构造复杂程度因素对划分勘查类型的影响权重约10%。通过对多个矿床勘查类型的分析以及勘查工作经验的总结,研究构造复杂程度对矿床勘查类型的影响,发现成矿后构造破坏程度对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影响可能被低估。本文以湘潭锰矿为例,该矿床具有成矿后构造复杂、对矿体的破坏大等特点,勘探时将其划分为第Ⅱ勘查类型,以相应的勘查工程网度进行勘查,未能有效控制矿体;如果充分认识成矿后构造复杂、对矿体破坏大的实际情况,提高构造破坏程度对矿床勘探类型划分的影响权重,湘潭锰矿就会被确定为第Ⅲ勘查类型,方可有效控制矿体,也更符合地质实际。本文尝试将构造复杂程度对划分勘查类型的影响权重增大至25%,其勘查类型系数由0.1~0.3调整为0.1~0.9,即第I、第Ⅱ、第Ⅲ勘查类型的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分别由2.5~3.0、1.8~2.4、1.0~1.7调整为3.0~3.6、2.2~2.9、1.0~2。在更充分认识成矿后构造破坏程度对勘查类型的影响后,可进一步优化矿床勘查类型系数,更合理地确定矿床勘查类型,进而改进对矿床的控制程度和勘查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雷志远 《贵州地质》2007,24(2):114-117
通过对大竹坝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认真总结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对井田勘查工作进行了分区,在同一井田内划分了两个不同的勘查类型,选择主要的勘查区块进行了勘探,并按照论证的结论合理布设勘查工程间距,实现了以较小的经济投入获取较佳地质成果的勘查目标。其评价过程和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为今后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在确定地质勘查类型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铜矿床勘查控制程度,为铜矿床勘查规范修订提供依据,作者收集了大量铜矿床勘查开发资料,开展探采对比研究。通过探采对比认为,现行《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确定的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偏稀,需要适当调整,建议铜矿床第Ⅰ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不变,第Ⅱ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调整为80~100 m×60~100 m,第Ⅲ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调整为40~60 m×40~60 m,小型铜矿床勘查类型均确定为第Ⅲ类型。  相似文献   

4.
现行《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采用矿体延展规模、矿体的矿化连续性、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5个地质因素来确定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勘查类型。随着实践的积累,发现了其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矿体延展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基本上也反映了矿体的矿化连续性特征。风化壳中往往含有未风化彻底的夹层或风化球,进而提高矿床勘查的难度,在现行的勘查规范的地质因素中未能体现。本文提出将五大地质因素中的"矿体的矿化连续性"调整为"矿体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调整后勘查类型划分的标准不变,将有利于更好指导稀土矿产的勘查。  相似文献   

5.
袁建江  牟宗玉  万贵龙 《地质论评》2020,66(4):1063-1066
对现行磷矿地质勘查规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主要讨论了勘查类型划分、工程间距的确定、资源量估算、共伴生矿产工业指标等问题。勘查类型的划分应允许有过渡类型;对差异很大的多矿体矿床应针对不同矿体分别确定勘查类型;勘查类型的确定应实行量化指标;勘查工程间距应按不同成因的矿床确定差异标准。各勘查阶段对各类资源量应确定合理的量化比例,并与现行矿业管理政策相统一;对鄂西地区有自然分层的硅酸盐型磷矿床类型中的富矿层资源量估算应调整为按自然分层圈定;对高镁磷矿石一般工业指标应做出调整;对共伴生矿产应根据当前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制定共伴生矿产回收利用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温志良 《吉林地质》2014,(1):127-127
<正>2005年以来,吉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油页岩矿勘查工作,到2011年底,仅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详查面积6 000多平方千米,施工钻孔500多个,获取钻探岩心22万多米,提交油页岩详查资源量1 024.46×108 t。全省预测油页岩资源量2 925×108 t。吉林省含油页岩盆地类型多样,构造背景、成矿环  相似文献   

7.
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模式及其构造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煤盆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差异性和煤田构造格局的复杂性.是决定煤炭资源勘查难易程度,以及勘查手段的选择和勘查工程布置的首要地质因素。在分析中国东部煤炭资源特点以及深部煤炭地质勘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讨论了勘查区类型和勘查模式的概念。划分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区的4种基本类型:①老矿区深部或外围勘查区;②深部新区勘查区;③复杂地质条件勘查区;④生产矿井深部煤层勘查区。总结了不同勘查区类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勘查模式。  相似文献   

8.
斑岩铜矿的勘查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池顺都 《地球科学》1995,20(2):149-155
在详细研究斑岩铜矿普查准则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矿化直接标志,矿化间接标志,矿化的有利地质前提和有利地质前提的间接标志4类,并以此与矿床产出的3种类型:地表矿、浅部矿和隐伏矿相联系,作为建立矿产勘查模式的基础,对矿产勘查技术手段区出专门测试型、综合调查型和探矿工程,指出了它们在建立矿产勘查模式中的不同作用。在针对不同产出类型建立斑岩铅矿矿田和矿床的矿产勘查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斑岩铜矿勘查模式。  相似文献   

9.
矿床成因类型对铅锌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亚辉  唐卫国  傅群和  秦雅静 《地质学报》2016,90(10):2897-2907
勘查类型是地质资源评价的基础,勘查类型的划分决定了前期地质勘查工作资金投入以及后期地质找矿勘探工作的效果。目前国内铅锌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为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大类地质因素,在十几年的实践中,证明了其可行性,但随着实践的累积,发现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总结了前人对湖南省铅锌矿床成因类型的研究,总结提出了湖南省铅锌矿矿床成因类型的三分法,并在影响勘查类型的五大类地质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对勘查类型划分的重要性。提出在铅锌矿床勘查类型划分原则中增加矿床成因类型因素,根据其在影响因素中的比重,赋予类型系数。根据调整后的勘查类型系数,选取22个湖南省典型铅锌矿床,对其勘查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划分结果显示,有4个矿床的勘查类型发生了变化,包括桃林、董家河、低炉铅锌矿和野鸡尾铅锌矿。并通过桃林铅锌矿实例证明了,调整的勘查类型数值更符合实际,即能较好的控制矿体,又节省了大量的前期勘查投入资金。本文的研究探讨了影响地质勘查类型的多种可能性,也希望引起大家对矿床合理性勘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轲琪  居维伟  肖娥 《地质学刊》2021,45(4):444-449
选取江苏句容石砀山铜矿标高-300 m以上Cu①号主矿体,基于普查、详查、生产勘探及开采各阶段的地质资料,将地质勘查资料与生产勘探及开采后确定的构造、矿体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资源储量等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勘查期间勘查类型划分、方法手段、工程间距选择的合理性,分析探采不同阶段的矿体形态、规模、控制程度及资源储量估算的误差率,为今后该矿床深部及类似矿床的勘查及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实际地质样品统计,建立其生、排油模式,并认为长7段页岩油的可动门限(排烃门限)在70 mg/gTOC,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泥页岩层系页岩油含油性和可动性评价模板。评价模板中将该区页岩油划分为有效资源、潜在资源和无效资源三大类。以H317井实际地质应用实例,使用评价模板对其不同岩性进行了系统分类。H317井长7段泥页岩层系中非源岩夹层段及部分块状泥岩等可作为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效资源和有利目标,黑色页岩虽然含油性较好,但流体组份偏重,流动性差,针对这类资源可采用原位加热改质后开采等工程技术手段,因此可作为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12.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lacustrine deposits within stable orogenic belts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shal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re frontier themes of challenge in the fields of sedimentology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Orogenic belts witness strong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normally cannot host stable lacus-trine basins and deep shale formations.Therefore,basins in orogenic belts are considered to have no potential to form shale hydrocarbon reservoirs.Here we investigate the Luanping Basin located in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where previous studies regarded rivers and fan deltas as the major main Mesozoic deposits.Based on detailed field exploration and scientific drilling,we report the find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lacustrine shale continental deep-water deposits in the Mesozoic strata.Our finding of the occurrence of active shale oil and gas also in this basin also subvert the previous perceptions.We report SHRIMP zircon U-Pb age that define the bottom boundary of the target interval as 127.6±1.7 Ma belonging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strata.Tectonics and climate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olled the deep-water sedimentation during this period.The drill cores revealed evidence of shale gas and the TOC of shale is 0.33%-3.60%,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39%and Ro is 0.84%-1.21%,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002%.The brittleness index of shale is between 52.7%and 100%.After vertical well fracturing,the daily gas production is more than 1000 m3.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basin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shale oil and gas.The ge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shale gas in the Xiguayuan Fm.are estimated as 1110.12 × 108 m3,with shale oil geological resources of 3340.152×104t.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has potential exploration prospect.This work not only redefines the Luanping Basin as a rift deep-water Mesozoic Lake Basin,but also rules out the previous notion that the basin is dominated by shallow water sediments.The discovery of shale oil and gas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basin.Our study shows that sh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can be found in the lacustrine basins of orogenic belts which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volcanism.These result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edimentology and oil exploration in the Qinling and Xingmeng Orogenic Belts of China,as well as those in other terrane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New England Orogenic Belt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3.
页岩气是一类非常规天然气聚集类型,在中国找页岩气的实践还处于初期阶段,如何合理评价其资源量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尤其针对陆相页岩气评价更缺乏借鉴和参考。文中在分析海相、陆相页岩的差异和特点的基础上,明确陆相页岩资源评价的条件和标准。针对延长探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页岩开展研究,在样品测试、含气量初评的基础上,对陆相页岩气的资源进行初步评价。对不同勘探程度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资源评价方法,综合不同方法获得的结果认为,延长直罗—下寺湾区中生界陆相页岩气资源量达到(626.4~6 037.2)×108 m3,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世庚 《地质与勘探》2012,48(3):611-617
[摘 要]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激发极化法已逐渐被普遍的应用于地质矿产普查、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灾害地质、深部油气等方面勘测,获得了理想的效果。但之前鉴于设备性能以及供电功率等方面 的限制,激发极化法的有效探测深度几乎一直停留在500m 之上,对500m 以下的地质体激电响应难以 准确摄取。本文所讨论的激电测深单极-偶极工作装置拟地震观测系统测深技术以其探测深度大、测深 效果好、工作方便效率高等优点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阶段的地质找矿需求。文章结合某Pb、Zn、Ag 多金属矿区实际应用重点对该测深技术野外工作方法与特点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地质认识对应用效果 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苏崩矿床不同勘探网度的主矿体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系数和储量等主要参数对比研究,提出第一勘探类型铀矿床应具的规模、稳定性、连续性指标及各级储量的勘探工程间距。  相似文献   

16.
小热泉子铜矿区地震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震方法在能源勘探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勘查方法,由于金属矿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金属矿勘查中的地震方法技术还处于试验应用研究阶段.由于地震方法自身的特点,该方法的多解性和分辨地下目标物的精度优于其他地面物探方法,但因金属矿区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且所研究的地层难以满足油气地震勘探所要求的层状介质,因此常规的地震方法技术在金属矿地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根据金属矿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拟解决的地质问题,研究一种适合金属矿区开展地震勘查的方法技术是十分需要的.文章结合在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区地震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讨论了地震方法技术在金属矿勘查中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东坡矿田内矿产资源丰富,但已探明的铅锌资源严重危机。在综合研究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特征、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圈出3个找矿靶区,即妹子垅、牛角垅及塘渣水预测区。根据本区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脉状铅锌矿的产状及矿石矿物组合特征,确定的勘查思路为:以已知矿床深边部为主,兼顾外围;以铅锌矿为主,兼顾钨锡多金属矿;以地质方法为主,物探方法相结合。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选用了地面高精度磁测、激电测深、坑探、钻探等工作手段。通过物探工作,在区内圈出22个磁异常,在妹子垅发现低阻高极化体--矽卡岩型钨锡矿化体。通过工程揭露,在妹子垅预测区见到厚度10.86~32.00 m的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体,矿床规模可达大型。塘渣水预测区,Ⅱ4矿体新增333+334类Pb+Zn资源量8.23×104t;500中段发现水平厚度103 m的矽卡型钨锡多金属矿体,矿床远景规模可达大型。牛角垅预测区,见到厚度大(3.58~9.37 m)、品位富(平均品位Pb 14.94%,Zn 2.22%,Ag 1 444.44×10-6)的铅锌矿,规模达中型。通过综合研究,笔者认为东坡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前景好,在横山岭、蛇形坪及玉皇庙的深部,具有寻找矽卡岩型、云英岩型锡多金属矿的潜力;在沙坪里、金狮岭、古塘一带,中浅部是寻找铅锌银矿,深部是寻找矽卡岩型或蚀变岩型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油页岩成矿条件良好,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11处,探明储量39 171.7万t,保有储量30 433万t。油页岩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民和盆地、西秦岭地区和北山地区,主要赋存于侏罗纪煤系地层、三叠系及白垩系地层中。从现有资料来看,甘肃省油页岩资源潜力大,层位稳定,油页岩质量符合工业指标要求,但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低,通过进一步的勘查有望扩大资源量和提高勘查程度,有望在近期内取得油页岩勘查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