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我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按照我国季风热带气候的特点,根据华南100多个台站近三十年气候资料拟订我国的热带北界,采用了如下气候指标:(1)最冷月均温15℃;(2)极端低温多年平均3℃;(3)绝对低温O℃;(4)年平均霜日1—2天;(5)≥1O℃积温>500℃;(6)热带天气型日数占各型天气日数约达80%.据此划定的热带北界自粤西高州,东出粤西沿海—珠江口—粤东沿海—台湾中南部沿岸,西延桂南沿岸—滇南西双版纳南部—向南流的各河谷南端及盆地.我国热带成带状,但不很连续,有些成“飞地”插入南亚热带.北界全长约3000km,热带陆地面积约8X10~4km~2.  相似文献   

3.
中国热带特征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受季风气候和海陆分布的影响,中国热带不如其他热带国家那样典型,热带界线也不够规则和明显,大致有如下特点:(1)热带地区分散,不连续;(2)东西跨度大,从台湾到滇南热带的跨度长达2500km,而面积只有80000km~2;(3)北部热带界线从形态上呈断续和凹凸状;(4)东段和西段自然条件差异大,东部为丘陵、台地、海岸带、岛屿、半岛、海洋,橡胶主要种在丘陵、台地上;西部为内陆、高山、深谷、坝子,橡胶作物主要种在山坡和坝子上。根据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将中国热带从东到西分为四个区:(1)台湾南部;(2)海南和雷州半岛;(3)滇南;(4)南海诸岛。  相似文献   

4.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吴绍洪  郑度 《地理学报》2000,55(6):689-697
从我国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划分,探讨生态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界线的划分,着重生态地理区域之间界线的逐渐过渡特征。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热带北界中段划分的差异,指出他们在概念、资料和方法上的差异。在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域中提出热带、年热带、真热带和热带波动带的概念,从新的角度认识热带区域。在确定和建立热带北界划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划分了热带北界中段的界线。探讨了本次热带北界中段的界线划分与前人研究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6.
热带气旋灾情的预测及评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樊琦  梁必骐 《地理学报》2000,55(Z1):52-56
针对1990~1996年登陆广东省的21个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灾情,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和方法,选取不同的因子组合,计算出登陆热带气旋的综合灾情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划分5个灾情等级,用来表示受灾的程度.结果表明,灾前预测及灾害评估模型都具有较高的拟合率,能较好地评价和预测登陆热带气旋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  相似文献   

7.
唐友林 《热带地理》1994,14(4):357-363
本文叙述了热带果树对广州地区冷温的反应,讨论了热带果树冷害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了一些新近引种的热带果树在广州地区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8.
9.
关于广东的季雨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培 《热带地理》1991,11(1):58-61
  相似文献   

10.
11.
热带第四纪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洲、非洲、亚洲以及澳洲、太平洋地区近百个实例表明,全球热带第四纪气候的波动不明显,例如晚更新世MlSS5~MISS2期间的D/0暖波动和Hi冷波动、末次冰期盛期、新仙女木冷回返都很少见报道。但是,相对而言,冷波动比暖波动较易识别,末次冰期有较多实例,新冰期I、Ⅱ、Ⅲ也有表现,而末次间冰期及全新世大暖期则不易识别。温度与湿度变化的时空配合有一定的规律性。末次冰期之前,环境普遍趋湿。末次冰期之后,干湿的地域差异较大。全新世回暖,但是,干湿的地域分布与此前相反。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与气候的地带性有关。南美洲的暖波动主要出现在北部。非洲中部赤道多雨带的气候相对稳定。亚洲南部的印度干湿变化明显。东南亚诸岛冷期趋湿。  相似文献   

12.
13.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被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华 《热带地理》1990,10(3):233-240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列举出一批台湾珊瑚礁等全新世海相沉积物的^14C年龄数据,并从地形面、不整合面、化石地层等方面论述台湾珊瑚礁的时代、发育演变规律,及其与板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环境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关于中国热带界线问题:Ⅰ.国际上热带和亚热带定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黄秉维 《地理科学》1992,12(2):97-107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