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动校正速度的求取是三维转换波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其精度高低对转换波的叠加成像质量影响很大。理论上转换波的速度求取受包括界面倾角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但实际应用时这些因素往往被忽略。为证明倾角对动校速度的影响程度,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模拟倾斜地层计算了不同倾角条件下二维测线CCP道集、三维全方位CCP道集PS波动校正速度,并对由不同倾角引起的计算精度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二维转换波CCP道集,界面倾角不同,动校拉平的速度会差别较大,即使如此也总能实现很大倾角范围内的CCP道集的同相叠加,获得较好的成像质量;对于三维全方位CCP道集,当界面倾角超过一定范围,无论怎样进行精细扫描,得到的都只能是适合特定方位的速度,无法得到适合任意方位的动校扫描速度,随着界面倾角的减小,利用速度扫描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的偏移距范围内将来自不同方位的记录较平,界面倾角越小,可以校平的偏移距越大;另外由于道集内的地震记录依赖视倾角的动校正速度,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方位不同,动校正速度不同,致使二维反射PS波资料往往比三维反射PS波资料容易叠加成像。  相似文献   

2.
针对自由观测面、自由反射界面的一般情况,提出了三维地震共反射面元不对称抽道集的叠加方法,即"鳞片法".首先建立反射界面的空间属性,并根据解释精度和反射界面起伏变化程度,选取适当的网度,将反射界面通过若干个不规则的几何小平面(鳞片)表现出来,然后求出每一炮检点的真实反射点以及满足每一小反射面元的不对称道集的相应炮检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校正,动校后的同一道集信息,符合自激自收形式,可直接进行叠加,不需再做偏移处理.  相似文献   

3.
叠加可以压制噪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是地震数据处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采用逐段迭代算法进行波场正演,计算地震波反射点的位置。在利用Qt语言编制的波场对比交互软件界面上,进行正演记录与实际资料的波场特征对比,建立速度场模型。将共炮点道集数据搬家至反射点真实位置形成共反射点道集记录,以一定的面元尺寸叠加。应用斜井VSP(垂直地震剖面法)共反射点交互叠加方法对W地区进行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地下地质结构特征,为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复杂构造和非均匀介质对时距曲线同相轴的弯曲形成了非双曲线型曲线。如按双曲线正常时差动校正方法计算动校正量,必然使反射波叠加效果不理想。本文使用非双曲线高保真动校正方法计算剩余动校正量△△T,然后对反射信号实行整体移动,避免波形拉伸畸变,提高地震剖面的保真度、信噪比和分辨率。用FORTRAN语言,在TIPEX系统中开发了计算程序,该程序调用方便,对实际资料处理后的反射波道集同相性和叠加剖面质量都较常规正常时差动校正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蒋立  蒋宏  朱明  谭佳 《新疆地质》2011,29(3):348-351
速度分析和静校正精度高低影响地震数据叠加效果.常规速度分析是建立在时距曲线符合双曲线假设基础上,实际反射波旅行时并不总是满足双曲线规律,存在静校正误差,特别是中短波长静校正量会扭曲反射波双曲线,不准确正常时差无法使动校后CMP道集上地震道反射同相轴在叠前对齐.本文介绍高精度三维迭代叠加方法,是利用双方向倾角扫描方法建立三维模型道,利用CMP道集与模型道相关求取并消除剩余时差,经保振幅叠加后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叠加是地震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可以有效地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在VSP地震勘探中,常规的叠加方法在复杂构造中成像精度受到极大的限制。文中采用高斯射线束方法对复杂构造进行正演模拟,将得到的波场特征与实际资料波场特征进行对比,调整参数获得合适的速度场;在叠加过程中采用逆高斯的思想,对实际地震资料共炮集数据进行反射波场归位,得到共反射点道集数据,选择合适的面元尺寸进行叠加获得复杂构造的叠加波场特征。通过大量模型测试,VSP高斯束叠加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地下结构特征。应用该方法对M地区进行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演地下结构特征,为数据处理与解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海平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69-70,98
目前,山区地震资料处理,仍采用常规的抽道集后进行水平叠加,但是山区激发点与接收点高差大,且煤层埋深相对较浅,按常的抽道集方法不能实现共反射点叠加,从而影响了解释小陷落柱、小断层的精度。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抽道集方法,同时解决了因地形高差和目的层起伏引反射点在X、Y方向偏离中心点的归位问题,无是二维还是三维勘均可实现共反射点叠加,从而所得资料可准的反映地下构造,该技术在目的层埋藏浅的开展地震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浮动基准面DMO叠加处理山区高分辨地震资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俊友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1):67-68,81
山区地震资料进行常规静校正时,校正误差随炮检距的增大而增大,受地形影响共中心点道集内反射点很分散,常规处理后空间分辨率大大降低,采用浮动基准面MDO叠加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的重要成果。通过弯曲反射界面模型,分析了共中心点(CMP)道集与共反射点(CRP)道集的差别,认为当反射界面倾斜时,常规处理中的CMP叠加不能得到准确的零偏移距剖面,而沿CRP道集叠加的叠前时间偏移能得到准确的零偏移距剖面,另外,还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的实现方法和步骤,包括预处理、偏移速度场的建立和偏移后CRP道集的处理等,并结合实际资料进行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荣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5):47-48,69
在共炮点道集上,采用Kirchhoff积分法,提取所有深度点上延拓波场的成像值,并对所有的炮集记录按地面点相重合的叠加原则进行叠加,形成共反射点道集叠加。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关键是做好预处理、叠前去噪、静校正、叠前数据的动校正切除、建立准确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地震数据的镶边等步骤。根据煤田地震勘探资料的特点,结合实例探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应用到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构造复杂地区煤层的成像效果,提高煤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1.
转换波AVA反演是利用转换波资料获取地下弹性参数的有效手段,AVA道集的准确抽取是利用AVA道集进行转换波资料反演的前提。基于模型抽取共转换点道集的处理思路是:首先依据目的层构造模型,采用基于模型的转换波速度分析方法获取目标层的纵横波速度比,在此基础上计算各道对应的转换点位置,进而抽取共转换点道集;以获得的共转换点道集为输入数据,采用三参量速度分析与动校正技术实现转换波资料动校正;在均方根意义下通过求取转换波的射线路径获得入射角信息并最终抽取转换波AVA反演道集。另外为消除因入射角分布不均造成的空道现象,提出了大面元法,该方法不仅对缺失的入射角有补偿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两个典型地形起伏的四个水平界面理论地质模型的计算和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用常规水平基准面静、动校正方法进行反射波法多次覆盖,不仅达不到较为理想的多次覆盖的目的,反而使之同相轴发生畸变并产生假的同相轴特征的主要原因及该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证明了滑动基准面静、动校正叠加方法在复杂地形地区从事地震反射波法多次覆盖技术勘探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is often limited in complex terrain areas.The problem is the incorrect correction of time-shift caused by topography. To apply normal moveout(NMO) correction to reflection data correctly, static corrections are necessary to be applied in advance for the compensation of the time distortions of topography and the time-delays from near-surface weathered layers. 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weathered layers are our targets so that the static correction mainly serves the adjustment of time-shift due to an undulating surface. In practice,seismic reflected raypaths are assumed to be almost vertical through the near-surface layers because they have much lower velocities than layers below. This assumption is typically acceptable in most cases since it results in little residual error for small elevation changes and small offsets in reflection events. Although static algorithms based on choosing a floating datum related to common midpoint gathers or residual surface-consistent functions are available and effective, errors caused by the assumption of vertical raypaths often generate pseudo indications of struct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mparison of applying corrections based on the vertical raypaths and bias (non-vertical) raypaths. It also provides an approach of combining elevation and NMO corrections.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roach are demonstrated by a synthetic example of multi-coverage seismic reflection surveys on rough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避免速度分析拾取速度参数引起的繁复费时、拾取参数不准确导致的校正效果不佳和传统动校正的拉伸畸变问题,利用速度无关动校正方法进行相关处理。通过数据解构获取局部同相轴斜率,解析斜率数据与速度的关系,由局部斜率可直接获得动校正所需时差参数,其信息足以进行动校正处理。通过模拟和实际数据进行的实验计算,证明此方法优于常规动校正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适用于造山带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动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并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各动校正方法及其优缺点。针对各方法的不足,在前人提出的高程动校正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地表基准动校正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地形起伏和近地表速度变化两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该方法在校正畸变的双曲线方面优于常规NMD方法,可以改善造山带中因地形起伏较大造成的动校不准、影响叠加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浅海海底起伏和速度变化对OBC资料成像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建立浅海海底表层速度模型不仅能够解决OBC资料的静校正问题,也可用于海底反射系数计算、双检资料合并、多次波压制等,但是,目前针对浅海海底表层速度建模的研究还不多。文中提出了针对浅海地区OBC资料的海底表层速度建模的三维初至走时反演技术,主要包括:(1)震源位置校正技术。根据地震波在海水中传播特征,把在海水中激发的震源位置校正至海底,使震源和接收点都位于海底,利于初至走时反演计算;(2)快速三维初至走时反演方法。利用回折波走时和射线方程,形成了高效率初至走时反演方法。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莱州湾浅海区海底OBC资料的处理中,建立了三维海底表层速度模型,用此速度模型进行静校正,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由于转换波本身的特殊性,在处理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于纵波的处理方法。分析了转换波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即面波衰减、静校正、各向异性动校正,以及方位各向异性校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采用极化滤波方法,实现了转换波上的面波衰减。采用综合静校正技术,切实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各向异性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方法,用于拉平转换波资料的近、中和远偏移距同相轴。通过横波分裂分析及分量校正补偿,提高了转换波径向剖面质量。根据实际资料处理效果,说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介质的非均匀性,反射层的弯曲性,以及介质的各向异性,使得反射波旅行时不再是双曲线的形式,从而使常规动校正产生较大误差。这里从理论上分析了大偏移距处出现动校不平的原因,指出了介质的各向异性是影响地震资料大偏移距处速度分析精度的主要因素,并对Hake、Castle和Alkhalifah三种各向异性动校正理论及其应用效果做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在偏移距~深度比小于"1"时,几种动校正方法与常规动校正差别不大:在大偏移距处,Hake方法具有较大的误差;Castle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Alkhalifah方法在大炮检距任意各向异性强度下都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校正结果。对应用效果最好的Alkhalifah各向异性动校正进行了算法实现,并基于Java语言的开发环境,编制了各向异性速度分析和非双曲动校正的软件,在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波场延拓法模拟VSP,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同时对上、下行波场进行模拟,也可以只模拟上行波场或下行波场。对多次波能够有效地控制,通常在只关注一次波的情况下,可以不对多次波进行模拟。该方法相对其他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有更高的计算效率。采用分步Fourier法延拓波场,既保证了延拓过程的稳定性,又不失较为复杂模型的模拟精度。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VSP波场进行模拟,模拟的结果正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根据VSP资料逐层递推反演地层速度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将直达波射线的传播路径分为直线传播和折线传播,利用VSP资料从上到下反演出各个地层的层速度。通过matlab程序设计五层水平介质模型,然后运用射线追踪法分别对三种井源距(300、1500、3 000 m)合成VSP记录。将两种方法的反演结果与模型数据比较,发现直线法适用于小井源距,折线法适用于小、中、大各种井源距;同时折线法的运行时间相比直线法长,但折线法受初至拾取误差影响较小,抗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