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地面沉降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和大规模工程建设等因素共同影响,工程性地面沉降引起的地面沉降漏斗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生命线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安全。通过开展试验研究,将深部承压含水层中应用成熟的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引入浅部含水层中,但由于浅部含水层砂层结构及水动力条件与深部含水层差异较大,回灌工艺及方法也存在差异。本次试验工作中,改进了地下水人工回灌工艺流程,并通过同步地面形变监测分析了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对控制地面沉降的作用效果。结合上海地区实际地层特征以及各种回灌工艺的实际效果,评价了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在防治工程型地面沉降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控制上海地面沉降措施是压缩地下水开采量、人工回灌及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回灌对地下水水质仅有点状污染,而对区域地下水水质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上海工程性地面沉降引起的地面沉降漏斗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生命线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安全,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在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中的应用已受到关注。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对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中影响回灌量的各因素,包括回灌井结构、回灌井压力以及回灌井使用时间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开展人工回灌地下水,对控制地面沉降取得了一定效果。由于回灌水源——黄浦江水——受工业废水及  相似文献   

5.
基于浅层地下水回灌的基坑工程沉降防治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下负荷面剑桥模型,联合渗流方程,建立土-水完全耦合平衡方程计算模型,探讨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在基坑工程降水过程中抑制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的作用,并以邻近上海地铁一号线的淮海中路3号地块基坑降水为例,对基坑工程实测沉降和回弹数据进行数值拟合,理论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本方法对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防止地面沉降有一定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位与沉降双控模式下浅层地下水压力回灌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浅层地下水压力回灌对比试验研究,掌握上海地区特殊地质条件下浅层地下水回灌技术工艺,并对浅层地下水压力回灌技术控制地面沉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变压力、变流量地下水人工回灌可有效实现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双重控制,效果显著,可有效应用于上海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引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的大问题。自一九六六年上海市开展人工回灌地下水以来,虽缓和了地面沉降,但也影响到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回灌水质的好坏、灌井的布局、回灌的工艺、灌量的大小、贮存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现用回灌水源虽经净化处理,但仍有有机物、有害物质存在,因之,在回灌井周围不同程度的污染了地下水。其中以酚的污染较为突出,往往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自一九七四年开展地下水中酚的污染监测工作以来,承蒙兄弟单位大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因系统资料积累较少,仅就现有资料谈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上海地区基坑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应用下负荷面剑桥模型来表征基坑降水和人工回灌条件下土体的弹塑性变形特征,建立了基于比奥固结理论的三维水土耦合数学模型,并应用于上海地铁某车站基坑降水优化设计中,引入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取得了良好的地面沉降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运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兴忍 《地下水》2008,30(6):100-101
运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认真分析了运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从节约用水、优化布局、防止污染、人工回灌、完善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上海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至今已经100年历史。上海采取压缩地下水开采和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措施,使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尤其21世纪上海市进入微量沉降阶段。地面沉降速度显著减小,地面沉降防治进入分区管控的新阶段。本文从上海市防治分区角度出发,对2001~2017年间上海地面沉降变化特征及其与地下水采灌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面沉降量总体呈减小趋势,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地面沉降量变化趋势与深部土体变形量变化趋势大抵相同,2001~2008年间各防治区地面沉降量大幅减小,2009~2017年间减小速率较平缓。2001~2008年间,重点防治区地面沉降量相比次重点及一般防治区年均沉降量差值约10mm,2009~2017年间差值减至约3mm,重点防治区地面沉降防治效果相对更明显。重点防治区在2001~2017年间地面沉降虽然减缓但持续发展,而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则在2009年后由地面沉降转变为地面回弹。各防治区深部土体在2009年左右开始回弹,浅部土体年压缩量变化不大且几乎不回弹或微量回弹。2001~2017年间上海各防治区地面沉降量及深部土体变形量变化趋势与净抽水量变化整体响应良好,压缩开采、增大回灌能有效防治地面沉降灾害。2009年后深部含水层开始回弹,之后随着净抽水量继续减小回弹变化缓慢;除一般防治区外其它防治区回弹量在3mm内轻微波动。人工回灌对于增大深部土体回弹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地面沉降研究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地面沉降是天津市主要地质灾害,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为减轻受害程度,控制地面沉降,天津市自1987年开始控制使用地下水,并在主要工业采水区实施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阐述甘肃省自然地理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2014—2015年完成的614组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测试分析数据(包括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矿泉水界限指标、矿泉水限量指标和污染指标),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18),系统分析归纳总结了甘肃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分布及产出特征。结果表明,省内饮用天然矿泉水基本类型主要有锶型、偏硅酸型、锂型、碘型、锌型和硒型矿泉水六类,具备1项或1项以上的界限含量指标达到标准的水点共有417处,其中锶型(含复合型)矿泉水411处,是甘肃省的主要矿泉水类型,其余类型的矿泉水仅零星出现;按产出的地貌单元分析,锶型矿泉水产出率由多到少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82.2%)、陇东黄土高原(80.2%)、甘南高原(67.2%)、北山区(61.5%)、祁连山—阿尔金山区(59.7%)、陇西黄土高原(53.5%)、陇南山地(19.6%);按不同类型地下水及地表水中锶含量达标率分析,白垩系、新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最高(平均85.4%),其次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断裂破碎带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平均53.2%),地表水最低(平均32.7%)。新近系—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中锶元素最易富集。研究结果对甘肃省矿泉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1,(2)
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且类型多样。本文对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进行采集检测工作。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及其分布,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温变幅较大,变化于13.0℃~52.9℃之间,平均为22.2℃; pH值介于7.0~8.1之间,平均为7.4,总体呈中性水。Piper三线图显示其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Mg)为主。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阴阳离子的变异系数较大,反映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地下水化学组份形成与演化的因素相对复杂。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分析得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以单一锶型为主,二元复合型和多元复合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相对较少;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等值线图显示,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遵义市绥阳县和安顺市黔西县,而在黔东南州全区、贵阳市南部地区以及毕节市-六盘水市西部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较低,未达锶型矿泉水限值。通过对全省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等值线图的分析,探讨了贵州省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分布规律,为揭示全省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成因规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承德市中关饮用天然矿泉水赋存于侏罗系张家口组地层中,在导水断层作用下,上升补给浅层地下水。该泉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经省、部级鉴定,属低钠、低矿化度锶矿泉水。  相似文献   

15.
桶装水厂尾水回灌工程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咏梅  张爱  陈九志 《地下水》2010,32(6):104-105
随着桶装水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总生产用水量和尾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不仅加剧了周边环境的污染,而且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紧张局面。结合某水厂尾水回灌工程实例,分析论述了尾水回灌工程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尾水回灌工程可使水厂的尾水成为可再生资源,对节约水资源,控制地面沉降,减沙环境污染等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在吉林省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研工作中,发现具有饮疗价值的硅酸矿泉水数十处,可成为我国饮用矿泉水主要地区。一、硅酸饮用矿泉水分布及化学特征吉林省硅酸饮用矿泉水主要分布于东部长白山地及中部高平原,在大兴安岭山地及松辽坳陷盆地也有  相似文献   

17.
合理开采地下水是控制地面沉降,又是优质地下水。优质优用。的关键。在大量压缩地下水开采的同时,对赋存于上海地下第四、第五含水层的优质淡水资源在目前只有50万~60万吨开采量的情况下,不仅不应压缩,更应合理开发利用,使“好的钢用在刀刃上”。不足1%的地下矿泉水开采量也不会对地面沉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巍 《地质与勘探》2024,60(1):113-120
本文就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问题从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借助土壤温度的测试和地层冷热平衡的监测,分析在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热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恶化污染等问题。研究认为长期利用地源热泵开发利用系统,如设计不合理或地下水回灌率低,将破坏地层的冷热平衡。北方地区供暖期大于制冷期时,地层温度将逐年下降,N2O和CH4会集中释放,造成生物生长速度缓慢。地下水源热泵运行时,如地下水回灌困难,将导致地下水资源浪费、水位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路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供暖期、制冷期运行时间差别较大时,将导致地下水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降解,间接影响地下水的水质。抽取、回灌地下水的过程会造成空气中的氧气随之溶解于水中,导致地下水质的变化。通过分析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因素,可为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质量和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该文对厦门市平原区地下水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组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根据"地下水标准"和"矿泉水标准"对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厦门市地下水质量总体一般,可以直接饮用的水占22.9%,经过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水占59.8%,不能饮用的占17.3%.有益人体健康的...  相似文献   

20.
地面沉降是上海地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对上海市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解放后.上海市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1965年,通过大规模压缩地下水开采、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地面沉降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加大,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地面沉降又呈现出微量增长的态势,为此,“十五”期间,上海市进一步采取措施,开展地下水专门回灌工作,并针对工程建设对地面沉降影响开展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地面沉降研究领域并加强了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要使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是难以实现的,“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将有法可依,将进一步规范地面沉降防治与管理工作。本文将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回顾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措施开展所取得的效果,并对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管理与法制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