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生物修复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恢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及湖沼生态恢复技术等。在高效特异微生物与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及其机理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已筛选出近50种针对农药、石油、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高效特异菌种和As、Cd、Mn、Zn等12种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今后应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宽研究领域,注重生物修复的机理研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展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污染环境修复的法规与标准;从而促进生物修复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及环境与健康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2.
土壤污染的发生因素与治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建业  汤艳杰 《热带地理》2003,23(2):115-118,122
污染土壤的面积在迅速扩大,迫切需要修复、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已成为环境保护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土壤污染特征主要与土壤特性和功能相联系.导致土壤污染的内在和外在的可能因素繁多,土壤污染组分日益复杂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程度也逐渐加深.研究表明,重金属类和农药类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的主要化学污染物.现有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污染土壤的生态化学修复,即生物技术与化学方法相结合,代表了21世纪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同碳源强化地下水中生物脱氮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下水中NO3^-N污染是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生物脱氮作用是去除该污染的主要机制,而生物脱氮菌群和营养碳源又是这种作用进行的主要限制性因子,该文应用这一理论将人工接种驯化并优势培养制备的生物脱氮菌剂,分别与不同种类不同配入量比的营养碳源物质一起施用,进行系列污染水体的生物脱氮模拟试验研究,以确定用于治理地下水中NO3-N污染的微生物菌剂和促进生物脱氮作用的营养碳源种类及其最佳配入量比值,探索修复治理地下水中大面积NO3-N污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矿产资源开发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修复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和分析了矿区重金属修复的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指出了各方法特点。通过分析,提出联合修复、植物修复和新型化学改良剂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韶关市矿山治理修复为例,分析了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韶关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和"中国锌都"之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当时技术的局限性等,带来了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地质灾害隐患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需求刻不容缓。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系统综合治理已摆在全市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要位置,甚至是首位。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本文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各种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方植物生态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热带亚热带区域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潜在脆弱性,在人类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总结和评述了近年来我国南方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点领域,包括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群落演替机制、养分循环和碳循环,山地丘陵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湿地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入侵机制和温室气体排放,城市植物的环境修复、热岛效应缓解及碳源汇功能等,并展望了我国南方植物生态学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修复和重建大面积的退化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人居环境和人类健康,提高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生态安全保障,是今后我国南方植物生态学研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正> 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条件恶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国的粮食与环境问题面临着包括生物多样性锐减、巨大的人口压力、荒漠化等诸因素的严峻挑战。因此,国家将荒漠化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 荒漠化防治与退化土地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新型生物技术、化学肥料与机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含量分布、化学形态、积累的生物效应及污染修复等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物修复技术在矸石山复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矸石山成份复杂,环境和灾害风险极大,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对矸石山进行综合整治已经刻不容缓。生物技术费效比高,且无二次污染,在矸石山复垦中备受关注。本文探讨了生物修复技术在矸石山复垦中的应用研究动态,矸石山复垦的限制因子、生物修复的概念与机理、生物修复技术特点与分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极地海洋石油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芳明  郑洲  缪锦来  陈豪 《极地研究》2007,19(3):221-230
随着南极考察活动的发展和北极地区的开发利用,极地海洋中的石油烃污染逐渐增多。由于这些地区常年处于低温状态,石油烃的自然降解非常缓慢。生物降解是修复污染的一个主要机制,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极地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烃降解菌,它们在清除当地石油烃污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显现出了低温修复的潜力。本文从极地海洋环境中的石油烃降解菌、影响低温降解的因素、降解基因和低温生物修复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5个(中澳/中美)合作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两极地区在地理上具有特殊性 ,其大气和冰芯的微粒记录包含了火山 ,沙尘暴以及人类活动等特殊事件的信息。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硫化物、碳黑、氮氧化物及硝酸盐、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等大气中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微粒物质  相似文献   

14.
 居民环境感知是其环境行为为基础,研究居民属性对环境问题感知的影响,对煤矿区的环境保护社会措施的实施有重要参考意义。彬长矿区是国家重点产煤区,但其环境问题非常严重。通过实地访谈和407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利用秩和检验等方法,探讨了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感知和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是:(1)矿区居民对环境普遍不满,他们认为大气污染最严重,其次是环境卫生、噪音和水污染,最后是塌陷和地裂缝。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由采煤和煤炭加工;(2)在居民属性与环境问题感知方面发现:性别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有明显的影响。年龄属性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属性对大气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有显著负向影响。职业属性对各类环境问题的感知均有显著影响。居住时间对噪音污染感知没有显著影响,对其他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居住空间在居民对矿区环境问题的感知上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矿区的环境治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MODIS极区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栋臣  张辛 《极地研究》2010,22(1):69-78
卫星遥感技术在极地区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即MODIS)则是遥感领域的重要卫星传感器之一。MODIS传感器,包括它的搭载平台、系统构成、硬件特征、波段范围及一般性应用都在文章中进行了全面性地描述。着重介绍了MODIS在极区遥感应用研究的进展,具体阐述了MODIS在极区地貌、极区大气和极区海洋方面的应用。在每个方面都列举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实例,充分说明了MODIS在极地区域的广泛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6.
图们江地区水环境质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朱颜明  卢学强 《地理科学》1996,16(3):215-223
图们江地区5条河流18个断面水环境质量研究表明,本区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大部分河流断面水质在Ⅳ、Ⅴ级水平,只有珲春河水质优于Ⅲ级,除布乐哈通河水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外,其它河流污染水平基本得到了控制,河流污染物比较固定,主要是SS、COD、BOD、AR-OH、N-NHa。  相似文献   

17.
谢善驹 《热带地理》1994,14(3):199-203
本文分析了南海市大气污染源特征及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探讨了南海市经济发展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极地雪冰中过量~(17)O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量~(17)O是当前水体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极地雪冰研究中备受关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水循环过程中过量~(17)O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评述了极地雪冰中过量~(17)O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过量~(17)O的影响因素、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末次冰盛期-全新世过量~(17)O演化特征,并针对极地雪冰过量~(17)O研究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武晓果  谢周清 《极地研究》2014,26(4):433-440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极地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极地同环境介质之间的分布和迁移。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而言,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和开放性海域面积增加,使得表层海水和海冰中的POPs物质再次释放进入大气;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降低会对海洋生物泵产生影响,而使得极地海洋中的POPs物质难以进入深海,增加极地生态系统对POPs的暴露。对极地陆地生态系统而言,POPs的地球化学循环受到温度增加,及其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铜川矿区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感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兴民  廖文果 《地理科学》2012,(9):1087-1092
陕西省铜川矿区王石凹矿的资源丰富,但环境问题严重。通过实地调查和490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利用秩和检验等方法,探讨了对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是:①矿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普遍不满意,他们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产生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采煤。②在居民属性与环境问题感知方面发现:性别对大气污染的感知有明显的影响。年龄和居住时间对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有显著影响。居民居住地点对矿区环境问题的感知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