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海晚更新统表层与全新统底层的沉积相及其界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界面特征对划分晚更新统与全新统地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界面埋深的变化是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等沉积环境要素的反映.黄海晚更新统与全新统地层有两种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在黄海深水区以整合接触居多.黄海晚更新统与全新统地层界面存在若干分区,这些界面分区的特征,全面反映黄海从晚更新世末期过渡到全新世初期时,古地理环境变化的多种信息和各种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为新生代、中生代与古生代叠合盆地,发育了新生代-中生代碎屑岩地层和早中生代-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部分夹碎屑岩地层.在对测井资料和苏北盆地的相关资料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南黄海沉积层的纵波速度特征,标定了地震反射界面和地震反射层序.  相似文献   

3.
顾效源  王伟 《海岸工程》2021,40(2):131-139
通过分析与研究烟台芝罘湾附近海域420 km浅地层剖面资料及6个钻孔岩心资料,划定了芝罘湾附近海底浅地层层序,并讨论了该研究区海洋地质灾害分布及影响.运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的方法,结合钻孔信息对地层反射界面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浅地层可划分为5个海陆相交互地层单元,代表了本区浅地层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的3次海...  相似文献   

4.
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层物探资料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近年来,随着海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深入,为开展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模式的研究,我局在西起长江沿岸、东至124°E,北起 32°N、南至30°10′N的四万平方公里测区内进行了3000公里的测深和浅地层剖面测量工作.浅地层剖面调查采用EG&G公司的地层剖面系统.大量浅地层剖面结合浅钻进行的地质解释,提供了该三角洲研究中重要地质问题的依据和佐证.加强了海区浅部地层划分、厚度变化、区域分布规律,和浅部地层不稳定性的研究.一、地震反射层序的划分及其特征(一)层组的划分:沉积过程中由于岩层的密度、速度差异,沉积物内出现了声学层面和不整合面的两种物性波阻抗界面.浅地层剖面利用声波在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的传播和界面上的反射,根据声波到达海底和各个界面的传播时间及其在地层中的速度来研究海底沉积层.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按以下原则划分浅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区浅地层结构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2012年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区实测浅地层剖面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将浅地层剖面与钻孔地层岩性划分进行对比,标定了标准反射界面,通过对浅地层剖面各反射波组、内部反射结构的追踪、对比分析以及测线间的闭合检查,划分出5个主要反射界面和4个声学地层单元,揭示了各地层单元的分布特征。对拟建跨海通道路线选区典型探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前利用常规测井曲线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多解性强,测井曲线分层标志有时并不清楚,为提高层序划分的准确性及精度,本文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对测井曲线进行INPEFA处理得到频率趋势线,能够提取测井曲线所隐藏的周期性特征,描述地层的沉积旋回特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房庄地区长4+5油组自然伽马曲线进行INPEFA处理,得到频率趋势线并进行连井对比,将长4+5油组划分为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与现场地层划分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认为,应用INPEFA技术可以明显的将地层的旋回特征表示出来,使各层序界面更直观、更明显,提高旋回划分、对比的精度和准确性,实现层序旋回划分从定性-半定量-定量的过程,是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峡及周边海域浅地层结构及地层声速的拾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分析渤海海峡及周边海域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与3口钻孔的资料,将研究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T0、T1、T2、T3、T4、T5、T6、T7、T8共9个反射界面及SU11、SU12、SU13、SU2、SU3、SU41、SU42、SU43、SU5共9个声学地层单元,SU1地层单元对应全新世海相沉积,其底界为一海进侵蚀面,削蚀对应晚更新世晚玉木冰期陆相沉积的SU2地层单元。SU3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晚玉木间冰期的海相沉积,通过侵蚀间断面与上覆SU2呈不整合接触。SU41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晚期的陆相沉积,SU42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亚间冰期的海相沉积,与上覆SU41呈侵蚀不整合接触,SU43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早期的陆相沉积,其顶界面为海进侵蚀面,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SU5对应晚更新世玉木—里斯间冰期的海相沉积。对比分析浅地层剖面地层单元与钻孔沉积地层,确定了研究区海底面之下不同地层单元对应的平均声学速度,为后续的地层层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区"海侵-海退-海侵-海退-高水位"的沉积过程,决定了地层平均声速随深度自下而上呈现由高-低-高-低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海域中、东部陆架坡折带在不同年代的迁移特征,分析了高精度单道地震剖面与地质浅钻等资料.在南海北部海域珠江口外区、东沙区和台湾浅滩区的陆架及陆坡带附近第四纪地层中,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以及相应的沉积层序,同时识别了6个区域下切侵蚀面,并以此为依据认识了本区第四纪河道的演化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  相似文献   

9.
在对南中国海西沙海域地震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描述了西沙海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并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参数特征,将该区域地层自上而上划分为A.B.C.D四个地震层序:层序A代表从海底到T^11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B代表从T^11反射界面到T2反界面的地层;层序C代表从T2反界面到53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D代表从T3反射层界面到Tg反射界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5年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学原理的相关理论,对福建北部近岸海域典型浅地层地震剖面声学反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根据本次获得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和以往的相关解释结果,将研究区浅部地震剖面划分为6个主要的地震反射界面(从上至下定名为QT1、QT2、QT_2~1、QT3、QT_3~1、QT4),这些界面将剖面划分为5个地震单元(从上至下定名为SU1、SU2、SU3、SU4、SU5)。详细描述了每个地震单元的反射界面特征及其层序内部特征,合理推测了每个地震单元的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为研究福建北部近岸海域的沉积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X射线衍射全岩录井技术在渤海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油田的勘探中深层的快速发展、PDC钻头大量使用、大位移井等新技术的应用等,造成现场岩屑细碎,依靠传统的岩性识别方法进行岩性识别越来越困难,进而影响到中深层地层界面的准确判断,不能满足目前随钻岩性识别和实时建立地质岩性剖面的要求。为了解决细碎岩屑的岩性识别以及地层界面识别的问题,渤海油田引入了X射线衍射全岩录井技术(以下简称XRD),该技术主要分析岩石中所含矿物成分以及相对含量,通过特征指示矿物含量的变化,进行岩性识别,根据不同沉积环境的矿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地层划分,为现场岩性快速识别及地层界面识别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晚第四纪以来东海陆架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过程,在沉积地层中留下了明显的地质记录。根据穿越东海陆架的浅地震剖面解释研究,海底以下约120ms时间深度内可识别出6个主层序反射界面,即QT0、QT1、QT2、QT3、QT4和QT5界面,5套反射层序(反射波组),据反射层序的结构及地震相特征和与区内的钻孔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可见每套反射层序在沉积环境上均由一个海进海退沉积序列组成。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在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层序及其沉积环境条件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东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及其发育模式,以期为东海陆架区晚第四纪地层发育层序提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浅地层、单道地震剖面联合解释,发现了一系列与天然气水合物密切相关的海底异常地貌、地层结构.在精细浅地层剖面上发现了陆坡丘状体、浅部断层以及由连续强反射层、声空白补丁、局部增强反射和声空白带构成的海底浅部含气带.浅部含气带位于海底之下34-82m,通过其空间分布位置判断,认为气体来源于深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在单道地震剖面上识别出麻坑、气体渗漏柱、褶皱、模拟海底反射(BSR,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等结构.BSR位于我国首次钻取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深度之下,判断其为该区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依据ODP1148站深海钻井的地层厚度、沉积速率、测年等资料进行地层划分,识别出渐新世、中新世等地层界面,初步建立了神狐海域水合物区沉积地层年代标尺.地层年代划分结果表明BSR、褶皱、首次钻取的水合物样品位于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地层内,以上地层成为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重点目标层位.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盆地钻遇二叠系的井仅有4口,对大面积无井区(如崂山隆起)的地层特征认识不统一。从二叠系岩性特征和海陆钻井地层对比为出发点,结合二叠系内部及其上下地层的地震波组和速度特征,认为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分上下2段。上段为大隆—龙潭组含煤碎屑岩地层,煤系地层较薄且分布不稳定,存在相变特征,使得该组地层在地震反射特征上的规律性变差,地震上表现为较连续、中—高频反射和低速特征;下段为栖霞组灰岩夹泥页岩地层,地震上表现为较连续、中—低频反射和高速特征。在无井区识别二叠系时,抓住二叠系地层界面极性为"2负+1正"的强反射特征。下二叠统—中、上石炭统地震波组特征相似,由4~5个同相轴组成,厚度稳定(时间约为200ms),地震波极性表现为"上正下负"的地层界面反射特征,可作为全区追踪的标准层。  相似文献   

15.
湖相浊积岩体积小、粒度细、单层厚度薄、相变快,受上覆三角洲前缘厚层砂体的屏蔽作用、沉积规律以及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湖相浊积砂体的地震预测技术一直难有突破。以东营凹陷牛20区块为例,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和技术,将沉积模式与地震反射特征、时频分析技术相结合,以井点为约束,通过识别前积界面,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实现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意义是识别和预测湖相浊积砂体的关键。在等时界面控制下,通过正演模拟方法,认为混合相位子波拓频技术和分频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主频与分辨率,采用90°相位转换可以将反射波瓣提到地层的中心,实现地震相位的岩性地层意义,最终将地层切片与地震属性相结合实现了浊积砂体的有效识别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以大量钻孔资料总结出辽东湾中、北部全新世8.5kaB.P.以采沉积了第一海相层,与下伏盛冰期的陆相层之间构成不整合界面(R1).界面以下的B层中发育大量埋藏古河道.古河道NE向展布,宽20~800m,埋深2~13m,按其埋深位置分成4种古河道,按其充填方式又可分成5种古河道.它们在认识地层古环境、海上施工、海上建筑和防灾减灾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双河油田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南部,为一轴向为SE—NW的鼻状构造倾伏端,其中438块核三段Ⅲ11的A油区是砂岩储层的鼻状构造油藏。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发现该油藏油水界面深度不一,因此,从油气成藏力学的角度,结合研究区的储层研究资料,对油水界面差异分布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主要受控于储层物性、地层倾角及原油密度等因素,而双河油田438块核三段Ⅲ11的A油区各区域由于地层倾角及油水密度差相同,油柱高度即油水界面差异性分布主要受物性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仅包含一次波和自由界面多次波的原始浅剖资料地震波场,推导出适应于单道数据的自由界面多次波预测方程,并提出基于同相轴追踪的多次波剔除与多道维纳滤波相结合的组合匹配衰减方法,实现了高精度的浅剖数据自由界面多次波预测与衰减,理论模型与实际浅地层剖面的处理实验均证明了该多次波预测与匹配衰减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声波在海底沉积物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参数,弄清海底沉积物中声速的变化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渤海金州湾海域为例,在进行畸变校正的基础上,基于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与钻孔数据的对比分析,实现了全新世沉积层和基岩界面以上沉积层声速的准确反演,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内的声速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新世沉积层平均声速的95%置信区间为1 449.60~1 655.72 m/s,平均值为1 560.34 m/s;基岩界面以上沉积层平均声速的95%置信区间为1 657.96~1 970.80 m/s,平均值为1 765.63 m/s;研究区内海底地层的声速与埋藏深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声速梯度为4.18 s?1。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琼州海峡东西口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解释,结合14 C年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浅地层剖面上的R1反射界面指示琼州海峡的完全开启,其下为海峡完全开启之前的低能海相沉积,表现为一套无层理的相对均一的地层,其上为海峡完全开启之后的潮流三角洲沉积,表现为一套层理发育的进积地层,海峡贯通前后,底流发生剧烈变化,导致该界面上下地层沉积结构明显不同;琼州海峡完全开启的时代为距今8 000a左右,归因于该区的全新世海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