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HXT提供的HXR爆发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台的大亨是射电宽频带动态频谱仪(1.0-2.0GHz,2.6-3.8GHz)提供的微波爆发资料,对共生事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对其中两例典型事件:1997年11月28日0503UT事件及1998年5月9日0340UT事件与共生的HXR爆发进行了详细比较,给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果及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1994年7月16日─22日,苏梅克-列维9号周期慧星的21颗碎片连续撞击木星事件是一次极为罕见的天文现象.文中概括介绍了我国天文学家对慧木相撞事件的光学和射电观测网点、课题设置以及所取得的主要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HXT提供的HXR爆发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太阳射电宽频带动态频谱仪(10-2.0GHZ,2.6-3.8GHZ)提供的微波爆发资料,对共生事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对其中两例典型事件:1997年11月28日0503UT事件及1998年5月9日0340UT事件与共生的HXR爆发进行了详细比较,给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果及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4.
迎接彗星撞击木星事件的到来赵刚1993年5月22日,美国哈佛—一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B.Marsden等人根据轨道计算结果,预告苏梅克—一利维9周期彗星(P/CometShoemake’-L””v9,以下简称S-L。彗星)正处于一个将与木星相撞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的资料及北京天文台2840MHz的射电观测资料,对1992年6月7日的太阳爆发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爆发的脉冲相期间存在着大小两种时间尺度的脉动分量,大尺度的脉动周期约为30s,小尺度脉动周期为1-4s。利用硬X射线成像观测结果,发现大尺度的脉动与硬X射线源区的一系列变化相对应。文中给出了一个环-环相互作用的MHD振荡调制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6.
采用Harvard目录中1977-1994年及1960-1993年间的地震有关参数,由Dahlen理论和Lam-beck推出的有关公式估计了地震引起地球轴向惯性矩的累积变化,分析了地震和El Nino事件之间的联系,特别是震级大于5级地地震引起的位错所产生的地球轴向惯性矩的变化会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的El Nino事件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地日冕物质抛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冕物质抛射,作为太阳大气中频繁发生的极为壮观的活动现象,越来越受到太阳物理学家的关注。其中一类特殊的抛射事件--对地日冕物质抛射,通常与大的地磁暴、行星际激波和高能粒子事件相伴生,具有强烈的地球物理效应,是影响空间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概括了对地日冕物质抛射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与对土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相联系的光球向量磁场演化的观测研究成果,并由典型事件探讨了暗条爆发、耀五等剧烈太阳活动和对地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许富英  吴洪敖 《天文学报》1995,36(2):220-224
本文着重介绍了紫金山天文台在10cm波段上观测到的太阳射电快速结构事件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得到的一些结果如下:1.快速事件的宽度介于几十毫秒一几百毫秒的变化范围内;每秒出现的频数介于21-1之间;2.从spikes事件的形态上,也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有的spike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一个个的单脉冲,而有的则比较复杂,即在每个spike尖峰上,还叠加有亚-精细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统计了云台三波段(7.5厘米、10.6厘米和21厘米)从1987年2月到1988年4月3日收到的快速尖峰事件,并把这些事件与光学资料进行了比较。初步分析了1988年3月29日和1988年4月2日两个快速事件。  相似文献   

10.
王娜  吴鑫基 《天文学进展》2000,18(3):229-237
射电脉冲星周期跃变被认为是研究中子星内部结构和状态的极好探针。脉冲星高频巡天发现了一批年青脉冲星,脉冲星周期跃变的观测研究也有了飞快进展。至少发现了25颗有跃变现象的脉冲星(简称跃变脉冲星)和76次跃变事件。PSRJ0835-4510是目前已有跃变脉冲星活动参数最高的,PSRJ1341-62220的跃变活动最频繁,而PSRJ1614-5047在1995年发生的跃变是规模最大的,不同脉冲星的跃变事件  相似文献   

11.
1989年3月6日1354-1624UT的3B级大耀斑硬X射线的峰值延迟长达130秒,而硬X射线的最低能道上升至峰值的时间(上升沿)却只有150秒。在利用电子的捕获沉降模型来解释这一奇特事件,发现当日冕密度取10^9cm^-3且存在双源作用时,捕获沉降模型可以解释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鹿林彗星在2009年2月4日(UT)发生了一次断尾事件,通过对2月4日前后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2月3日鹿林彗星就已发生过一次断尾事件.对2月3日发生的断尾事件进行研究可得出断尾移动的速度为68 km·s-1,断尾事件发生的时间为2009年2月3日(15.24土5.16)时.结合断尾事件发生前后鹿林彗星的轨道特征和STEREO-A飞船所测量到的太阳风数据,鹿林彗星2月3日发生的断尾事件可能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和彗星相互作用导致的磁重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厄尔尼诺与太阳活动的50d振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安  林巧 《天文学报》1996,37(4):443-448
本文分析研究了1981—1994年太阳辐射流量(2800MHz)、太阳黑子相对数、大气角动量和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序列的50d振荡.振荡周期的变化范围从40d至60d,它们的变化规律极其相似。1981年-1994年期间发生的3次厄尔尼诺均出现在太阳活动的50d振荡周期的谷值时期.这说明太阳活动的50d振荡可能是引起厄尔尼诺事件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云南和北京天文台射电频谱仪观测到的3个对偶的米波--微波Ⅲ型爆发,估计了双向电子束起源的频率和高度,3个事件分别揭示了在正向和反向漂移爆发之间的分界频率(约为250,1300和2900MHz),它们指出了一个致密的电子加速源,在这个源中产生了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注入的电子束,从这些事例可以表明不同事件的双向电子束的分界频率有一个相当大的范围(250-2900MHz),而它们的起源范围却是在一个很小的(大约4-100MHz)和不同的频段范围内。最后讨论了日冕磁结构的拓扑范围、电子加速源构造的空间尺度、电子束运动速度和对偶Ⅲ型爆发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22周太阳活动低年(1993-1995)质子事件及其对应活动区的综合分析结果为判据,预报23周太阳活动上升阶段的质子事件。从1997年11月开始到1998年12月,用该方法预报的质子事件共6个,报准3个,不确定一个,虚报1个,漏报1个(太阳背面产生的事件)。本对用该方法预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与世界警报中心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质子事件的短期预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1989年8月中旬,AR5629产生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引起强烈地球效应。12日至17日共产生X级事件5次,M级事件17次,C级事件29次;Hα光学耀斑3级1个,2级2个,1级26个,S级106个,伴随有多次射电爆发,SID事件63次。产生了自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不同的发射波模以及偏振态(偏振度与偏振方向)的快速时变特征,对1993年10月2日07:44:34-0.7:44:52:99UT期间的太阳射电事件进行了证认,认为这是一个由两群、总数约为40个尖峰(spike0结构组成的罕见的宽带事件,它的总带宽〉300MHz、相对带宽〈5%,根据它们在2.545GHz,2.645GHz,2.695GHz和2.840GHz上的流量资料,首次对一些spike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22周太阳活动低年(1993-1995)质子事件及其对应活动区的综合分析结果为判据,预报23周太阳活动上升阶段的质子事件.从1997年11月开始到1998年12月,用该方法预报的质子事件共6个,报准3个,不确定一个,虚报1个,漏报1个(太阳背面产生的事件).本文对用该方法预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与世界警报中心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质子事件的短期预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993-10-02 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Ⅲ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Ⅲ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612K,爆发源区的悄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20.
谢瑞祥  汪敏 《天文学报》1999,40(4):419-427
通过1991年6月6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约1-4劝现象等)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