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板块构造学说从对地壳运动认识历史出发,把"将今论古"与"以古论今"的辨证思维和研究的方法有机融合,揭示了地球物质有升有降、有水平迁移;大陆有合有分、大洋有生有灭。一切都在矛盾中对立而统一的地壳运动辨证图象。然而,建立在大洋岩石圈资料研究基础上的板块构造学说,同样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完善,才能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壳运动的力源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应 《贵州地质》2000,17(3):194-195,193
本文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地壳运动的力源主要是太空对地球的引力变化,并对地壳运动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真极移现象已由古地磁学家观测到,数量级约为1°/Ma,它还得到流变学的证明。一个大陆的视极移减去真极移等于该大陆在地幔上的运动。笔者用真极移模型研究了华北中生代地壳运动,其结果与地质证据相容。此外还求出200Ma以来华北陆块的纬度变化和方位角变化,得出华北陆块受地幔的作用使纬度变化比其方位角变化稍大,证明华北大地构造有其方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大地构造学的百花园里,有一朵正在盛开的鲜艳夺目的花朵——地洼学说,二十多年来,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沐育下,与其它大地构造学派竞相开放,茁壮成长,为我国大地构造学及区域成矿规律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地洼学说是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教授于一九五六年提出的,并逐步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种新的地壳运动演化理论,成为我国大地构造学重要学派之一,在国外(特别是苏联),  相似文献   

5.
中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与构造运动程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生代以来是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相当激烈的时期,也是铸成中国大地构造体系格架的重要阶段,中国地质工作者对这个时期的地质特点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学说[1,2]。本文是循李四光教授所提出的思路,按照地质力学观点,汇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成果,对中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体系及构造运动程式作一概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板块构造学说不能合理解释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开放复杂地球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时空、物质和能量规律。作者高度综合了超洋陆、洋陆和大陆盆山系统几何学、运动学、流变学和演化史的基本特征,初步阐明了地球内部三个软流层四维非均匀层流及其多级垂平转换形成超洋陆、洋陆和盆山的统一动力学机制,强调热动力引起岩浆活动、固态流变是地球构造活动的主因,揭示了地球各子系统不同热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提出了南半球现代特提斯、未来超大洋-超大陆格局、西太平洋存在中、新特提斯及其相关古陆、北美西部裂陷成洋、地球三级非均匀层流导致地球磁场动态叠加和磁极移动、地热能取代碳能带动新产业革命等十大科学猜想。上述研究成果为创立全新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为人类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层出现的不整合,确定一个地区发生过的地壳运动,进而划分构造旋回或构造幕,并进行全球性对比,认为地史上发生过几次强烈运动,在全球大体上是同时的.对这样一个全球性地壳运动定时律问题,李四光同志曾在某种程度上提出过批判,但并  相似文献   

8.
“格罗玛挑战者号”钻探船所执行的深海钻探计划(DPSP)已过去20年了。在这20年中,世界地学界对大洋的认识已从单纯的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以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理性认识阶段。板块学说、地体学说等理论的兴起和逐步完善,为科学家们研究和对比全球动力系统及最新地壳运动提供了充份的理论依据。大洋对于人们已不再是个神秘的地域,洋底世界也正多彩多姿地展现在人类眼前。  相似文献   

9.
对于使用已有中国地壳运动名称的意见(草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个意见草案是根据“中国地壳运动命名的几点意见(草案)”和“中国地壳运动名称资料汇编”两个文件提出来的。经过初步整理后,发现不少旧有的地壳运动名称存在着级别不明、性质不清、缺失地层过多、时代不确切、一词多义和同义异名等现象。此外,不同观察者对同一地区的地层接触情税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对于该处地壳运动的存在与否,或者对于运动的性质,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时由于地层时代的变更,某些地壳运动名称的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各种地壳运动假说,提出了地幔胀缩力和重力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摩擦力是地壳运动的次要动力来源。地幔软流圈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热产生的膨胀使岩石圈产生拉裂,软流圈物质以岩浆形式喷出地表,岩浆柱散热收缩,产生负压,岩石圈在负压和重力作用下形成地壳运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刍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依据大地构造理论和最新研究资料对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地体理论和大地构造相模式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扬弃华夏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等可能束缚研究思路的概念;将板片构造、斜向碰撞与走滑纳入中国东南部碰撞造山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中国东南地区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提出本区的沉积盆地受地壳构造的运动体制所控制,其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旋回,分别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沉积盆地,前加里东—加里东旋回形成“地槽型”沉积盆地;华力西—早印支旋回形成“坳陷型”沉积盆地;晚印支以来形成“断陷型”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是2018年出版的一份区域性大地构造图.该图依据不断积累和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将大地构造理论研究与综合应用汇总和集成,是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方法进步转化应用的重要体现.此次编图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思维为指导,以多岛洋、弧-盆系发展演化观点为切入点,运用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地壳形成、演化历史,以及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较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的岩石构造组合、建造构造与构造演化阶段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非金属超大型矿床与板块构造及地壳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非金属超大型矿床与板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关系,表现在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超大型非金属床组合,相同板块构造环境而不同板块对象所形成的超大型非金属矿主档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江西相山地区中,新生低构造演化对富大铀矿形成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一直是铀矿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新资料支持以下的构造演化模型:成矿前的走滑剪切;成矿期的伸展拉张;成矿后的挤压逆冲。这一构造演化体系是形成相山富大铀矿田的有利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板块构造理论,依据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相关科研成果,对辽宁地壳发展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辽宁地壳发展可暂划分为早前寒武纪大陆增生构造体制和中元古宙以来的板块构造体制.中太古代-古元古代发现了绿岩地体和古元古宙裂谷,因此将早前寒武纪视作原始板块,中元古代-古生代视作古板块,中生代以来视作现代板块.在此基础上对辽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辽宁Ⅰ级构造单元为塔里木-华北板块.Ⅱ级构造单元为天山-赤峰陆缘活动带和华北陆块.Ⅲ级构造单元5个,分别为建平-西丰华力西陆缘造山带、冀辽地块、铁岭-清原微地块、辽吉地块及下辽河-辽东湾新生代裂谷.Ⅳ级构造单元16个.为清楚地了解辽宁地壳发展演化特点,对5个Ⅲ级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温都尔庙群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年龄特征入手,研究显示该套岩石具有洋中脊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岩石稀土特征表明其形成于陆间小洋盆环境.它属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为研究华北板块北缘地壳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In the general discussion on the Variscan evolution of central Europe the pre-Mesozoic basement of the Alps is, in many cases, only included with hesitation. Relatively well-preserved from Alpine metamorphism, the Alpine External massifs can serve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evolution of the Variscan basement, including the earliest Gondwana-derived microcontinents with Cadomian relics. Testifying to the evolution at the Gondwana margin, at least since the Cambrian, such pieces took part in the birth of the Rheic Ocean. After the separation of Avalonia, the remaining Gondwana border was continuously transformed through crustal extension with contemporaneous separation of continental blocks composing future Pangea, but the opening of Palaeotethys had only a reduced significance since the Devonian. The Variscan evolution in the External domain is characterised by an early HP-evolution with subsequent granulitic decompression melts. During Visean crustal shortening, the areas of future formation of migmatites and intrusion of monzodioritic magmas in a general strike–slip regime, were probably in a lower plate situation, whereas the so called monometamorphic areas may have been in an upper plate position of the nappe pile. During the Latest Carboniferous, the emplacement of the youngest granite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ike–slip faulting and crustal extension at lower crustal levels, whereas, at the surface, detrital sediments accumulated in intramontaneous transtensional basins on a strongly eroded surface.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可能发生在侏罗纪晚期的向南逆冲推覆运动 ;( 2 )平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 ;( 3)切割上述韧性走滑剪切带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向南东的逆冲断裂作用 ;( 4)新生代北北东走向的正断作用。根据时空展布和运动学特征 ,推测前两期变形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有关 ,第三期变形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亚洲大陆下的俯冲有关 ,第四期变形与现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对采自第二期构造变形带内的同构造变质矿物黑云母的Ar Ar定年 ,获得了 1 2 7~ 1 30Ma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 ,据此确定该区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白垩纪初期。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国东北南部燕山地区走滑运动资料的结合 ,揭示出在白垩纪初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被向东挤出加厚。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 ,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 :( 1 )三叠纪期间与古亚洲洋关闭和杭盖—肯特洋及古太平洋收缩有关的地壳挤压与伸展变动 ;( 2 )侏罗纪至白垩纪初  相似文献   

20.
张晓晖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10,26(5):1329-1341
包括前寒武纪克拉通与显生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的华北北部,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构成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的岩浆侵入与喷发事件。这些物质记录无疑是研究汇聚大陆边缘壳-幔作用和物质交换、大陆地壳演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关系的绝佳窗口。本文在系统总结最近几年积累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以一些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为纲领,表征这些古生代岩浆作用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揭示其所记录的华北北部大陆地壳的多阶段增生与再造演化机制,并初步探讨了有利地球动力学过程制约下的岩浆行为引起的成矿物质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