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甘肃地质》1987,(Z1):28-94,141,144
祁连山区自西向东横贯甘肃。其范围包括河西走廊、北祁连山,在肃南县以西包括中祁连山和南祁连山的一部分,天祝以东以中祁连山与西秦岭相邻。近年来新发现的龙首山区石炭系,因其沉积相、厚度及古生物面貌都与祁连山相近,故也放在本区叙述。 祁连山的石炭系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1893年洛采(Loczy)就发表了他在山丹县东南羊虎沟煤矿的石炭系剖面,剖面分六层,厚75~80m,2、3层采获大量化石。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南麓大通河流域之水川地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增乾 《地质论评》1946,11(Z2):247-252
三十四年夏作者参加行政院祁连山调查队;自西宁北行,越雪大坂,至大通河流域,缘祁连山南麓至俄博,出偏都口,顺山北坡至皇城。足之所经凡七百余公里。因测制较详之地形  相似文献   

3.
本文按统一比例尺编制了印度-青藏地区1°×1°重力异常图和地形高程图,并用滑动平均方法得到了本区5°×5°重力异常图。用地改后的1°×1°重力异常,采用组合体模型人一机联作选择法,计算了横跨印度-青藏-蒙古长达4680km的岩石圈剖面,还给出了一个楔形体重力正演公式。基本结果有:(1)MBT、MCT的倾角为10°±5°,ITS、NS、KS的倾角为75°±5°;(2)地壳滑脱面的深度在青藏之下约20km,向高喜马拉雅、MCT、MBT抬升至15km;(3)青藏高原南、北边缘均为岩石圈结构的斜坡带,界面倾角由上向下而增大。在大、小喜马拉雅之下,壳内界面(Ⅰ、Ⅱ)的倾角约12°,Moho倾角为18°,岩石圈底面倾角约36°。在祁连山带所有界面倾角都小于喜马拉雅带,其中壳内界面倾角仅约1°,Moho倾角约2°,岩石圈底面倾角约12°;(4)岩石圈厚度由印度、蒙古向高喜马拉雅和祁连山带逐渐增加,与青藏岩石圈的边缘上翘形成主动俯冲和相对逆冲势态。印度岩石圈厚度(或上地幔顶部低密层埋深)不超过50km,蒙古高原(南)厚约70km,到高喜马拉雅和祁连山下分别增加至145和122km,青藏中心地带(怒江两侧)岩石圈厚135km,向南,北边缘各减小到120和90~102km,在高喜马拉雅和祁连山下面形成25和10km的断差;(5)在青藏Moho之下厚5km的高密薄层和软流层之间有一密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长石梯沟—西流水河断层(以下简称长—西断层)位于甘肃省张掖盆地西南80余公里,榆树山活动断层之南,同属祁连山北缘断裂的组成部分。长—西断层北西起黄羊大沟,向南东经长石梯沟、黑河、西流水河、黑石头沟、大野口水库到柳谷城南消失,在黑石头沟附近断层呈右阶错列,航、卫片上线性影像清晰。断层走向N40°~45°W,倾向NE,倾角65°;在大野口水库断裂走向N40°W,倾向SW,倾角50°,全长56km  相似文献   

5.
方鸿慈 《地质论评》1964,22(6):479-484
河西走廊是指甘肃省西都祁连山以北、龙首山-合黎山-宽台山(统称走廊北山)以南的北西西向狭长平原。这一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北祁连地槽的山前拗陷,在这拗陷盆地里堆积着巨厚的第四纪地层;其中并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所以研  相似文献   

6.
《水文》1957,(3)
一、工作组了解的过程去年十一月中旬,我组在漢口参加了“长江规划办公室1956年水文测騐总结大会”后,又分別去到长江上游重庆水文总站所屬的北碚(嘉陵江)、寸灘(长江干流)、屏山(金沙江)、李家湾(沱江)各站,沙市水文总站所屬的宜昌、枝江、監利(长江干流)各站,漢口水文总站所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与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对祁连山及邻区贵德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同仁盆地、西宁盆地、门源盆地、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定西盆地、天水盆地、肃北盆地、酒泉盆地、玉门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哈拉湖盆地、苏里盆地、木里盆地、民和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及柴达木等20余个盆地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以祁连山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及古气候特征为地层分区依据,对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分区,并对部分地层名称做了厘定或统一。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沉积特征总体为东部(主要为陇中地区)黄土分布广泛,堆积了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地层;北部(河西走廊地区)冲洪积扇堆积及风沙发育;南部(柴北盆地)以冲洪积-湖积为主,晚更新世以来发育风成沙及黄土;共和盆地由湖泊转向冲积扇和风沙沉积;青海湖盆延续至今;中西部高山及山间盆地冰碛、冰水堆积以及河流阶地堆积发育。根据上述特征及划分原则,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地层区,贵德地层区,酒泉—张掖地层区,柴北地层区,共和地层区,青海湖地层区及肃北—门源地层区。  相似文献   

8.
钱尚忠 《地质论评》1943,8(Z1):147-147
水矾土产於酉阳县属水车坪场口附近之泥盆纪地层顶部,约厚八十公分,由其分布及在显微镜下所见情形言之,可推定?  相似文献   

9.
杜瑞芝  宋叔和 《地质论评》1947,12(6):603-604
南山(祁连山)地质经中外地质工作者不断调查与研究,虽已略知梗概,惜多偏重于地层构造方面,至于有系统之火成岩石研究,则尚未见及,杜瑞芝氏此书之出版,不但补此缺憾,  相似文献   

10.
厚层地下冰地段路堤建筑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在厚层地下冰地段修筑路堤,必须十分注意防止路堤下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为了研究各种因素对路堤下上限的影响,我们于1971年在青海省祁连山南麓的热水地区,选择多年冻土下界附近的厚层地下冰地段,修  相似文献   

11.
黄万堂 《甘肃地质》2014,(3):F0003-F0003
吐鲁沟位于甘肃永登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兰州市区160公里。吐鲁沟林木青翠、清溪潺潺、曲径通幽、石崖壁立、峰奇石怪,是一处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也享有”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青城之幽,九寨之奇”的美誉。吐鲁沟是祁连山的东延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吐鲁沟经过多次造山运动隆起成山。在距今约250万年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使祁连山(包括吐鲁沟)急剧上升。吐鲁沟一带出露的地层是距今约18亿年-14亿年沉积的碳酸盐岩、千枚岩、板岩等轻度变质岩系.与其下的地层呈断层接触,形成数百米宽的破碎带,并有花岗闪长岩浆的侵入,发育碎裂岩和小型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2.
一、概况位于滇、黔、桂三省间的南盘江断陷区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以上,自下二叠统茅口阶顶部至下三叠统印度阶,除周边和区内的一些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外,连续地沉积了一套火山碎屑浊积岩及其伴生的富含放射虫、硅质海绵骨针的硅质岩,区域上大致作北西向的南、北两带展布,延伸约400公里,宽30-60公里不等,并于三省交界处汇合(图1)。地层东薄西厚,以茅口阶顶部和上二叠统的火山碎屑浊积岩厚度为准,南带最东端出露于广西武鸣、灵马等地,仅厚7 0-100米,向西至百色阳坪厚200米左右,至田林八渡厚361.44米,至隆林岭芬厚673米,西林石炮厚675米,再西至贵州雄武厚910米,云南师宗花桂一号井厚达1400米以上3北苹情况类似,东端的广西南丹龙王坡厚不足100米,向西至拥里厚127米,再西至贵州乐康厚612米,紫云卡务厚796米。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首次发现冰楔假形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11月, 在祁连山东段南坡大通河上游河谷右岸的取土坑内(37°51′ N, 100°08′ E;海拔3 618 m)首次发现楔形构造, 成群分布在表层草根腐殖土之下约0.5 m深度处. 楔体呈袋状或舌状, 楔口宽度和楔体高度约在2.0~3.0 m, 宽高比值接近1. 楔体周围地层为冲洪积相碎石土堆积, 充填物为土黄色、灰黑色粉质土. 楔体两壁附近的卵、碎石长轴具有平行于楔壁的定向性, 说明这些碎石曾经受到过挤压, 据此初步判断这些楔形构造为冰楔假形. 这些冰楔假形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区冻土演化和古气候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岩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在白云鄂博矿区,主赋矿层为(H_5~2)灰褐、黄褐色中厚层状至块状白云岩、含铁白云岩,富含稀有、稀土元素,厚81.2m。下伏(H_5~1)灰黑色磷质白云母片岩、硅质板岩、含磷黑云母板岩、泥板岩夹灰绿色绿帘绿泥板岩和少量白云岩,厚385.1。上覆(H_5~3)灰黑色钠闪斜长片岩、硅质岩、淡绿色条带状硅质岩、暗绿色富钾板岩、富钾粗玄岩,厚度大于27.1m(张鹏远,李双庆等,1993)(注:其他作者多数称赋矿层为H_8,上覆岩层为H_9)。赋矿白云岩东西长达18km,南北宽约2km,矿区白云岩中部厚500~700m,向四周渐薄,东端仅厚50m,西端厚100m,南端厚100~200m(白鸽等,1996)。铁矿体主要在中东部,有东矿和主矿两个大矿体,而在西部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中东部的冻土特征(Ⅱ):多年冻土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吉春  盛煜  于晖  李金平 《冰川冻土》2007,29(3):426-432
祁连山中东部地区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冻土厚度等基本特征参量与海拔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海拔越高,地温越低,厚度亦越厚.年平均地温、厚度与纬度、经度关系不明显,可能与工作范围较小有关.对比分析了地表植被、地层岩性、土层含水(冰)量等局域性(非地带性)因素对冻土年平均地温的影响,发现腐殖层较厚,下伏细粒土层,较高的含水(冰)量对保持多年冻土较低的温度有利.阐述了冻土厚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与前人工作比较,分析冻土层钻孔测温曲线,发现该地区多年冻土正处于退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栅笔石的两种生长型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49,14(Z2):185-188
英国笔石学家爱丽斯(Elles)於1922年论笔石的演化时曾指出四条演化路线,即(一)笔石枝(Stipe)之减少,(二)生长方向之改变,(三)胞管(Theca)之变形,及(四)体壁(P?riderm)之变厚。后来  相似文献   

17.
项长兴 《地质学刊》2006,30(2):157-157
“勲高柱石”碑,位于南京市长江路292号总统府东苑景区内,有碑亭保护。碑通高3·40m,其中:碑额高0·64m,宽1·14m,厚0·26m;碑身高2·26m,宽1·12m,厚0·245m;碑座高0·50m,宽:上部1·18m,下部1·32m;厚:上部0·39m,下部0·41m。“勲高柱石”四个字为清朝同治皇帝御笔亲书志蹲畲笳?高0·44m,宽0·42m。清同治九年(1870年)10月,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在此立都,将清两江总督衙门旧址扩建为天朝宫殿,称天王府。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建筑大多被毁。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此重建两江总督府。曾国藩由直隶迁两江,第三次就任两江总督。临行前入…  相似文献   

18.
广西铝土矿的物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特征广西上二迭统底部的铝土矿,产在下二迭统茅口阶灰岩起伏不大的侵蚀面上,与粘土矿、黄铁矿、煤层密切伴生,构成独特的矿床组合(总厚2.4~19米,局部达30多米),与下伏茅口灰岩呈假整合接触,严格受古地理环境、基底平缓凹陷构造中的岩溶地形控制.在岩溶凹陷稍深、含矿层厚度较大的地段,其底部有时见有O.7~5.4米的粘土矿(岩),而多数情况下发育的是黄铁矿(厚0.1~3.7米)或富含黄铁矿的铝土页岩及铝土岩.其上依次为铝土矿(0.19~23.7米)、黄铁矿(O.6~2.1米)或含黄铁矿的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的重要区域,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反映的祁连山地区白垩纪以来阶段性隆升和扩展新认识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分别采自南祁连陆块、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中祁连陆块和北祁连缝合带22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124±11)Ma与(13±2)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3.6±2.3)μm和(10.3±1.8)μm之间。时间-温度反演模拟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至少经历了3个重要构造活动阶段:1)白垩纪早期((129±14)~(115±17)Ma)祁连山隆升,南祁连陆块和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的冷却速率及剥蚀速率均较大,并且祁连山南部可能率先抬升而初步构成高原的东北边界;2)白垩纪中晚期—中新世((115±17)~(25±7)Ma)祁连山构造平静,南祁连陆块和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冷却速率及剥蚀速率均较低;3)中新世以来祁连山由南向北逐渐扩展,构造活动强烈而最终形成盆-山构造地貌格局。祁连山白垩纪早期的快速冷却过程可能是受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的影响;中新世以来向北扩展则主要是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物质平衡是衡量冰川“健康”状况的最好方式,由于野外工作开展难度大,物质平衡观测仅局限于少数几条冰川上,限制了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和冰量变化的评估.通过卫星高程数据可以监测区域冰川高程变化,进而可估算其冰量变化.利用SRTM和ICESat激光测高数据反演了祁连山冰川冰量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初祁连山冰川处于物质亏损状态,年平均高程减薄(0.345士0.258)m,相当于(0.293土0.219)m w.e.,估算祁连山冰川年均冰量损失为(534.2±399.5)×106 m3 W.e..由于祁连山各冰川区相对独立,相隔较远,冰川规模普遍不大,且ICESat地面轨迹在中低纬度分布稀疏,使得结果的不确定性还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