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福建减灾十年(1989-1999)正处在我省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时期,共发生4.0级以上地震16次,其中有6次地震造成了地震灾害,使我省经济损失达2.6亿元,人员伤亡412人,并对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本省地震活动特点与灾害特征,分析了造成本省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和地震灾害不十分严重的原因。 在福建减灾十年中,省地震部门坚持以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政府减灾职能,走综合防震减灾道路;认真抓好观测数据高质量产出,各类信息处理与综合分析,震后快速应急三个环节;积极实施全省综合防御地震灾害体系建设,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综合防震减灾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工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投入观测的全省数字化地震台网;同时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坚持不懈地进行地震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这些措施对减轻福建十年地震灾害取得显著收益。 为了减轻我省下世纪地震灾害,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向题,防患于未然。全省地震前兆台网必须彻底改造,建设高灵敏度、高精度的数字化前兆台网,引入新的观测系统,以期捕捉未来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信息;关注未来城市地震灾害向题,应该开展城市地震灾害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管理,对地震烈度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典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破坏性极大.本文首先对1996~2005年这10年间的大陆地震发生情况以及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列举了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重大地震灾害,指出大陆防震减灾要有地域特点;然后提出了一些防震减灾建议,如注意防范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加强建筑抗震设计和加固,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能力评价,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来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3.
葛碧如 《地质科学》1976,11(1):97-102
我国是一个强地震较多的国家,几千年来发生了上千次强烈地震,劳动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蒋介石卖国集团统治的旧中国,只留下了悲惨的灾情记载。1920年海源大震时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村镇埋没,死于地震灾害者达二十万人,然而反动统治者置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于不顾,借地震灾害敲诈勒索,大发横财。  相似文献   

4.
从地震灾害防御指挥信息系统中的WebGIS技术研究入手,分析了在地震灾害防御指挥信息系统中采用WebGIS技术对地震灾害防御指挥带来的优势,同时探讨了地震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发布以及今后对地震灾害评估等一系列过程。研究了基于WebGIS技术建立地震应急防御指挥系统的理论实现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地震灾害这一特殊情况的研究,分析研究了基于WebGIS集成应用技术在地震灾害防御指挥信息系统中的优点,对处理其他灾害防御指挥信息系统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北非-欧亚板块边界地区,包括伊比利亚半岛为地震活动区,这由最近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所说明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与东南部某些破坏性地震包括1884年Granda与1829年Torrev(?)e(?)a地震。该半岛上地震活动频繁,包括中级地震。因此,对西班牙东南部地震的评价、地震灾害和危险(包括地震薄弱易发性)的研究、地震灾害的评估、强度衰减(MSK)以及强地动、大地震震级的重新评估、历史的以及仪器的地震目录的密切监视、微地震的野外监测、集中的机制研究、地震带分区以及构造的野外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结果计划作为系列解释图件推出,它可被工程师、建筑师、征地计划者、政府官员用于对于西班牙地震潜在地区的圈定。建筑施工中建筑规程的改进以及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时地震观测数据获取能力和计算机性能的巨大提高 ,快速生成仪器观测的地面运动和地震动强度空间分布成为可能 ,利用这一成果结合地震灾害易损性研究成果和地震灾害评估模型 ,可以对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快速评估 ,为地震应急响应和决策指挥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支持。本文概述了利用强地面运动加速度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方法在国内外最新进展 ,提出了利用我省强震台网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脆弱性分析--以河北省张北-尚义地震灾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灾害死伤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省份。地震灾害的伤亡和损失不仅与地震强度有关,而且与人类和社会经济财产的脆弱性有关。通过对张北-尚义地震灾害脆弱性的分析,指出理解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在于减轻镶嵌于日常生活中的地震灾害脆弱性。在目前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控制和改变地震过程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调整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与震害有关的各项活动,将脆弱性降到  相似文献   

8.
于晟 《地球科学进展》1996,11(2):225-225
地震灾害的定量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研究员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震灾害的定量研究”(批准号:49134100),通过把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引入中国地震活动性和10年尺度地震危险性的预测研究中,采取概率性和确定性相结合的地震危险性分...  相似文献   

9.
镇江市为江苏省重要的内河港口、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游览城市.镇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过地震袭击.早在公元320年《晋书》上就有“丹徒有地震”的记载(镇江原为丹徒县).镇江市地处活动较强的茅山断裂带边缘,历史上该断裂带曾发生过9次中强地震,其中1913年、1930年曾在镇江发生过5.5和5.0级地震,未来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因此,编制镇江市抗震防灾规划,减轻地震时城市的灾害损失及人员伤亡不仅必要而且是十分紧迫的.规划包括总则、地震危险性分析、抗震设防区划、地震灾害预测、土地利用规划、旧城改造及现有工程抗震加固规划、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规划、地震应急救灾规划、震后恢复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10.
灵武凹陷位于银川断陷盆地东南部,受喜马拉雅期两次构造应力作用,即鄂尔多斯地块EW向的拉张应力及青藏高原NE向的挤压应力,造就了该区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为构造转折、交汇部位。自1970年以来监测到银川盆地及其周缘大于2.0级以上地震约3 000余次,且大多数小震及中强地震集中于灵武凹陷范围内,存在较严重的地震灾害隐患。以往研究表明,断裂构造为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地层是决定地震活动次生灾害的主要因素。为解译灵武凹陷基底地质构造,笔者以1∶5万区域重力资料为基础,以钻孔、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为约束,利用2.5D人机交互反演技术对灵武凹陷基底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为地震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性和地震易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 ,关键是对未来可能遭遇地震灾害定量化预测。本文论述地震灾害定量化的三要素 :地震危险性 ,地震危害性和地震易损性 ,它们概念完全不同 ,且很容易混淆 ,但又存在因与果的关系。本文还简要介绍厦门市地震科技工作者开展的“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1.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灾害属突发性自然灾害,大地震在顷刻间造成各种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切断灾区与外界的各种联系,极大地影响到地震应急指挥与抢险救灾。1995年的日本坂神地震、1999年土耳其7.8级地震、1999年台湾的7.6级地震等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大地震都暴露出这些问题。因此,如何迅速、全面地获取灾区的灾情信息成为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技术。 2.目前减轻地震灾害工作研究水平分析地震预报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地震预报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巨大的减灾效益。目前,我国的抗震设防水平较低,国家也不可能在抗震设防上花费太多,因此,在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5.12”汶川大部分市、县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牲等基本情况,提出震后次生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应注意的几点意见,为灾后重建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阿尔及利亚具有悠久的毁坏性地震的历史。地震学与构造学研究表明该国其中密集了总人口90%的东部70%区域是地震活动区。由于目前缺乏成功的地震预报方法,从而,地震灾害的减轻以及地震安全计划的精心筹划变为所考虑的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 Ech-Chelih(前Elasnam)1980年10月10日地震发生之前,地震灾害减轻的唯一尝试仅限于对阿尔及利亚(Shan,1978)地震灾害的研究。该研究仅基于较短期、而且不完全的地震历史记录,并限于利用法国建筑手册(PS269)。在此破坏性地震之后,大事件过后不几天所建立起来的灾区重建各部联合委员会必须回答在世界上其它地震易发地区、关心征地计划的政府所面临的同样的大问题:怎样规  相似文献   

15.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中的某些方面的运用 ,尤其在地震灾害评估和地震应急举措上 ,从而可以看出建立地震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吴珍汉  张作辰 《地质学报》2008,82(12):1747-1757
龙门山地区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与汶川8级强烈地震存在成因联系。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地震灾害、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地震灾害包括房屋倒塌与部分坍塌、房屋平移、房屋倾斜变形、墙体破裂与结构破坏、桥梁垮塌等。地震触发严重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山体滑塌、岩块崩塌,局部产生泥石流与沙土液化。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包括潜在滑坡、不稳定边坡与滑塌隐患、危岩体与崩塌隐患及泥石流灾害隐患。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活动断层存在密切关系,沿北川映秀断裂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沿汉旺漩口断裂、茂县汶川断裂、青川断裂地震地质灾害也比较严重。在活动断裂之间相对稳定地块远离活动断裂超过3~5 km,地震灾害和地震触发地质灾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汶川Mw7.9地震的强地面震动在龙门山前地区造成大量的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地震灾害现象。震后野外调查发现,砂土液化点主要分布于地下水位只有几米深的山前河流的低阶地处,以大面积砾性土液化为特征,约58%的液化点位于距北川断层20~35km的范围内。对喷水高度及喷水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喷水高度与峰值加速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喷水高度异常点(2m)集中于山前断裂系统近地表投影处。汶川地震中喷水高度异常、砾性土液化的位置与山前断裂系统的吻合性说明,沉积盆地内的地质构造可能在砂土液化强度和与震动相关的地震灾害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在类似的地质和水文环境中,除主震的断层错动外,应考虑地质构造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汶川、玉树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对地观测技术成为地震灾害监测与灾情评估的重 要手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对地观测技术在上述地震灾害评估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是利用高分辨率光学对地观 测技术,建立堰塞湖、道路损毁、崩塌/滑坡/碎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遥感分析方法和模型,系统监测汶川地震次生地质 灾害的空间分布、损毁范围、风险程度;二是利用宽幅和干涉两种模式SAR数据,分析玉树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岩性分 布特征,获得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场大小及其空间分布信息,证明了多模式SAR在地震灾情协同分析与评价中的有效性和重 要潜力;三是建立了地震灾害三维模拟评估系统,提高了对地震灾害三维模拟的精确性,为地震灾情的精确三维评估提供 了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溧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投入运行以来,积累了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可以看到,南黄海的数次中强地震,溧阳台体应变观测都有十分明显的异常反应,总结溧阳台体应变异常与南黄海中强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更为有效地对近区中强地震产生的前兆反映进行对照分析和预测。二、溧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近60年来中国陆域地震灾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建立了1949-2009年中国陆域地震灾害信息数据库,编制了中国5.0级以上地震灾害图谱库.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时空尺度定量分析了近60年来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①近60年来中国累计发生5.0级以上地震灾害1 679次,年代际变化显著,70年代是中国地震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