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太湖THS孔现代沉积物137Cs和210Pb的分布及计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太湖THS沉积物柱状岩心中存在3个明显的137Cs蓄积峰,高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对应的137Cs蓄积峰向表层迁移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利用137Cs核素1963年和1975年对应的蓄积峰计算出沉积速率为0.34 cm/a。利用137Cs核素1963年对应的蓄积峰进行校正,采用210Pb计年的CRS模式获得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发现在80年代末沉积物堆积通量最高,达到0.6 g/(cm2.a)。两种计年方法的结合有助于认识沉积速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泥质区18#柱样的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环境 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口泥质区18#柱样进行137Cs和210Pb同位素测年分析,得到了柱样站点的现代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沉积速率较大,且呈现阶段性差异:由137Cs时标计年法得到柱样1954—1964年的沉积速率为5.9 cm/yr,1964—2006年减小为 3.36 cm/yr;沉积柱样的210Pb剖面呈两段分布,由此得到沉积速率120~225 cm为5.47 cm/yr,对应于18~100 cm减小为4.58 cm/yr。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得出沉积速率开始减小的时间为1968—1972年,并且采样点区域表层可能出现侵蚀现象,为研究长江口泥质区环境演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太湖ZS孔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湖北部竺山湾沉积物(ZS孔)钻探,测试ZS孔沉积物~(210)Pb、~(137)Cs、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粒度,研究近代太湖湖泊沉积物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结果表明,ZS孔中~(137)Cs比活度较低(<15 Bq/kg),利用ZS孔~(137)Cs 1963年时标得到平均沉积速率为0.32 cm/a,与应用~(210)Pb的CRS模式获得的近50年来平均沉积速率一致,利用~(210)Pb的CRS模式计算出近50年来沉积通量为0.13~0.75 g·cm~(-2)·a~(-1)),结合沉积物中的TOC、TN和TP浓度,获取了营养盐沉积通量在垂向上的变化,结果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营养盐沉积通量明显增加,谊变化趋势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观测资料相符,有机磷的影响和人类活动被认为是造成近20年来TP沉积通量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黄海、渤海铅-210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海、渤海17个箱式柱样进行了210Pb放射性活度测定,计算了近百年来210Pb沉积速率,并结合前人资料对黄海、渤海区210Pb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附近站位沉积速率最高(>2 cm/a),而在渤海中部、渤海湾以及山东半岛沿岸的站位沉积速率较小(≈0.5 cm/a),部分站位沉积...  相似文献   

5.
兴化湾西岸潮间带沉积物岩心放射性核素分布与沉积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年8月31日采集于福建兴化湾西岸的潮间带沉积物岩心样品,用γ谱方法测量了其放射性核素含量,对岩心中核素的分布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估算了研究区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探讨了沉积物的物源,结果表明:(1) 238U、228Th、228Ra、226Ra、210Pb、137Cs和40K的含量分别为35.0~60.6、52.6~69.3、49.0~66.5、22.7~36.2、26.3~84.8、0.5~1.3和775~831 Bq/kg;(2) 用238U、226Ra、137Cs和40K作为示踪剂进行物源分析发现,兴化湾潮间带沉积物主要源于邻近的福州和莆田地区的土壤,所占比率分别为54%和46%;(3) 用210Pbex和137Cs方法估算得兴化湾西岸潮间带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38 cm/a和0.36 cm/a.岩心中210Pbex分布表明,自20世纪末,研究区潮间带沉积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现代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渤海湾西岸潮间带柱状沉积物的210Pbex和137Cs活度测定结果,计算了潮间带现代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砂质区(道沟子至独流减河)1955~1963年的沉积速率为3.43~4.06cm/a,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65~1.59cm/a;泥质区(歧口附近)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81cm/a.上述结果说明潮间带砂质区在20世纪50~60年代发生快速沉积作用,60年代之后沉积作用变缓.这可能是由于华北地区在该时段具有丰沛的降水和入海水沙,为潮间带沉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源.60年代以后沉积作用变缓可能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入海水量减少和由此导致的物源减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计年,建立了长江中游原通江湖泊网湖近代沉积物年代序列。运用沉积物粒度指标分析了近100年来网湖沉积记录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近100多年来网湖沉积速率较大,平均约为0.56cm/a;沉积物粒度指标变化与流域降雨量、人类活动以及长江洪水密切相关,降水大的年份和大洪水时期沉积物粒径增大,分选性变差,峰态变宽。根据沉积物粒度指标特征,近100年来网湖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泊沉积主要受降水和洪水等自然因素控制,沉积物粒度组合变化相对较小,在湖泊水动力条件变化时沉积物粒度指标出现明显的波动,反映了流域降水及长江洪水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2)20世纪50年代以后,湖泊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大且分选性差,与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量陆源碎屑进入湖泊有关,湖泊沉积粒度指标主要反映了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崔家潞海湾是典型的圆形海湾,海湾西侧的连续沉积了泥质潮坪和沙滩,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地貌剖面特征、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及导致海岸变化的因素,对海滩/潮滩剖面进行测量、取样;对比了历年来的历史地图,以了解海湾湾口、入海河流、低潮线等的变化。地貌上,由陆向海的剖面揭示了小型河流、沙坝、砂质海滩和低潮带的泥质沉积。这段海岸后滨向岸有小型河流,河流输沙形成沙坝,坝后形成小型滨海湿地。光释光年代和14C显示沙坝形成于6.1ka。利用210 Pb和137 Cs测年分析了泥质潮坪的沉积速率及沉积对口门变化的响应。海滩上部为中粗砂海滩,显示为低能的反射型海滩;下部则为低平的宽阔潮坪,有厚达1m的泥质沉积,而且潮坪上没有潮沟发育,坡度小。泥质沉积在近岸处和低潮处较薄,而在中间位最厚。潮平泥质在平面上的分布也不均匀。测年和历史地图都显示,泥质沉积主要出现在1950年之后。根据137 Cs,1954年至2009年,沉积了厚达1m的泥质,平均沉积速率在15mm/a。测试结果还显示上部70cm为沉积速率19.7mm/a,大于下部20cm沉积速率的9.0mm/a。湾口大坝的修建可能导致淤积加快。  相似文献   

9.
环厦门海域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分布与沉积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PGe探测器γ谱仪测定了厦门海域两个沉积物岩心的放射性核素,研究了40K、137Cs、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 7种放射性核素的垂直分布特征.综合文献数据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给出沉积物中7种核素的比活度分别为510~1 096、2.64~4.01、48.4~129、9.6~40.0、49.9~94.3、56.3~89.2、11.5~82.3Bq/kg.用210Pbex方法计算得到的厦门西南和东北海域的沉积速率为2.62、2.43cm/a.文献给出的环厦门海域沉积速率范围值为0.07~13.2cm/a,算术平均值为3.2cm/a,主要集中在0.07~2.5、3.5~6.0cm/a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近期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137)Cs和~(210)Pb测年法,在1985年枯水期测定了鄱阳湖的沉积速率。全湖21个取样点的沉积速率为0.5—7.0mm/a,平均为3.2mm/a。主湖区为1.0—3.2mm/a,平均为2.1mm/a。研究表明,各湖区之间、各取样点之间,沉积速率随水文、地理和地貌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还预测了鄱阳湖今后可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