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水流挟沙力和河槽形态规律分析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遂业  涂启华 《水文》2005,25(6):33-36
在分析水流挟沙力和河槽水力形态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调节流量、含沙量和泥沙组成的优化组合,解决河道输沙减淤和河槽相对稳定问题,提出调水调沙方向。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河道减淤与治理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金沙江流域水库拦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晶  许全喜 《水科学进展》2018,29(4):482-491
水库拦沙是金沙江下游沙量减小的主要原因,对三峡水库的入库水沙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系统掌握金沙江流域水库拦沙情况,基于1956年以来流域内水库及实测水沙资料,采用经验公式、典型调查以及输沙平衡原理相结合的方法,对近60年不同阶段金沙江中下游的水库拦沙情况以及水库建设对金沙江流域减沙贡献权重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56-1990年、1991-2005年和2006-2015年水库拦沙对屏山站的减沙权重分别为0.3%、48%和83%,可见水库拦沙作用逐步增强;1956-2015年,金沙江流域水库年均拦沙0.310亿t,其中大型水库拦沙量占总拦沙量的89%,尤其是2011年以来,随着金沙江中下游以及雅砻江梯级水库群的陆续建成,流域内水库群年均拦沙量达1.92亿t,对屏山站同期年均输沙量的减少权重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不同来源区洪水对黄河下游流量-含沙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0-1960年及1974-1985年实测洪峰水沙资料,分析了不同来源区洪水对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流量 含沙量关系的影响,以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马莲河和北洛河总来水量占三门峡、黑石关、小董总水量的20%或25%以上作为中游粗沙来源区洪水,以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马莲河和北洛河总来水量占三门峡、黑石关、小董总水量的20%或25%以下作为细沙来源区或少沙区洪水。这样,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平均流量 平均含沙量关系可分为以增加平均含沙量为主和以增加平均流量为主的两个区。同时,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马莲河和北洛河的洪水,大大增加了黄河下游平均来沙系数和平均含沙量,并导致全下游河段的必然淤积。  相似文献   

4.
沙埕港台风暴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先  陈新加 《水文》2001,21(Z1):60-61
以沙埕港历史台风暴潮实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影响增水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该港台风与增水特征的时应关系,初步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物理本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长江上游梯级开发的快速推进,金沙江下游干支流来沙占比失衡现象日益突出,区间水沙实测资料欠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干流库群泥沙淤积的预测。为系统性了解并掌握金沙江下游区间内泥沙分布全貌,明晰区间来沙时空异性特征以及归因,基于已有支流水文站泥沙序列与因子集,采用秩相关分析研究了区域内地形、气候、土地覆被、空间尺度各类因子对流域产沙的潜在影响和各因子之间的变化独立性。通过参数降维与双重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关键因子组合并构建输沙模数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8°以上坡度占比、气温和集水面积的驱动因子组合能够较为完整地解释研究区域产沙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能解释约92%输沙模数变化性的预测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得到广大无实测资料区域的输沙模数分布范围为87~1 189 t/(km2·a),近50 a来减小幅度约50~300 t/(km2·a)。在此基础上识别白鹤滩、溪洛渡高产沙及上下游低产沙区间,并分析了该空间不均衡特征的削弱趋势。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坝下游分组悬沙输移特点发生改变,不同河段冲淤过程有所差别。基于1999—2018年坝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及固定淤积断面地形数据,分析汛期分组悬沙输移的沿程调整特点,建立分组悬沙输移及河床边界条件双重影响下不同河段河床累计冲淤量的计算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汛期各组沙输沙率远小于蓄水前,且中沙输沙率降幅最大,在各水文断面平均降幅为85%;沿程上细沙输沙率基本不恢复,而中沙和粗沙恢复距离分别到利津及艾山。(2)坝下游河床持续冲刷,各河段河床组成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粗化;在拦沙后期(2007—2018年),游荡段和过渡段床沙中细沙和中沙占比不足5%,对悬沙几乎无补给作用,而弯曲段床沙对中沙仍有一定的补给能力。(3)下游各河段以冲刷下切为主,但调整幅度不同,故对水流的约束能力有所差异。建立了各河段累计冲淤量与前期河相系数及进口断面分组来沙系数的经验关系,并采用2019年下游水沙数据对公式进行了初步验证,公式能合理反映断面形态与分组悬沙输移对河床累计冲淤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突水溃沙是西部矿井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为研究突水溃沙灾害的临界判据与水沙运移特征,以榆横矿区含水层风积沙为例,采用自主研发的水沙两相高速渗流试验设备,对4种不同粒径范围的风积沙进行了沙粒起动试验和溃沙试验,对混合风积沙进行了水沙两相高速渗流试验。得到了影响突水溃沙的2个临界速度条件:第一临界速度即沙粒起动速度,为0.38~1.26 mm/s;第二临界速度即溃沙临界速度,为2.48~3.54 mm/s。试验结果表明:体积膨胀是沙粒群起动的必要条件,突水溃沙灾害是起动的风积沙由量变逐步积累到质变的物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1)水携沙流动,(2)水沙混合流动,(3)沙携水流动。沙粒起动是水动能转变为沙动能的过程,溃沙时水沙混合流体运动表现为颗粒群浓度波传播的特征,沙粒间通过碰撞的形式传递能量。溃沙速率随初始水力梯度的增大呈指数增长,单位时间内溃沙量随水力梯度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徐敏  陈立  何俊  李东锋 《水科学进展》2017,28(5):712-719
为了弄清选沙相似律对动床模型沙波相似性的影响,开展基于起动相似等3种不同相似律选择模型沙的沙波水槽试验。基于试验观测的沙波波高、波长以及沙波不同部位的水深、流速,对比分析了沙波尺度及其随水流强度变化过程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当模型沙重率、形状与原型沙相同时,满足起动相似的模型沙沙波尺度与原型相似性最高,满足悬浮相似模型沙的沙波整体偏高、偏长,兼顾起动与悬浮相似的模型沙介于两者之间;不同选沙相似律不影响沙波波高、波长随相对水流强度的变化规律,满足不同相似律的模型沙沙波波高均在相同的相对水流强度达到最大值,波长随相对水流强度增大而增大。说明偏离起动相似越少,沙波相似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9.
流域产沙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坡面泥沙颗粒的动力平衡条件,推导出坡面上细颗粒泥沙的起动切应力,由坡面径流的剩余输沙能力,导得坡面径流的侵蚀量计算公式,与文献[4]的雨滴溅蚀量计算公式一起,构成了概念清楚、过程明确、结构完整的流域产沙模型。产沙量取决于水流挟沙能力与可供沙量的对比关系,若水流挟沙能力小于供沙量,则产沙量等于水流挟沙能力;反之,水流将进一步冲刷表土,形成径流侵蚀,产沙量就等于供沙量与径流侵蚀量之和。据此,可计算出坡面和流域产沙量。模型在岔巴沟流域上应用,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连明涛  朱文升 《水文》2002,22(3):48-50
沙颍河水系是淮河流域北侧的一个重要支流。根据沙颍河水系山丘区1952~2000年暴雨资料,分析了该区暴雨的分布、发生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流域输沙的估算是水资源管理中广泛面临的问题。基于时间序列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预测模型,分别对补远江曼安水文站1993~2008年雨季、旱季月平均含沙量资料进行建模拟合。综合AIC值、相对误差,确定模型的阶数,运用Marquardt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建立ARIMA预测模型。经检验,雨季AIC=-61.046,旱季AIC=-131.785,相对误差低于20%的合格率分别为92.1%、76.9%,残差序列均为白噪声序列,表明旱季ARIMA(1,1,1)、雨季ARIMA(1,1,2)模型较为合理。应用模型对2009~2011年曼安水文站的雨季、旱季平均含沙量进行了预测,实现了河流输沙状况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2.
悬沙浓度标定相关性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影响OBS悬沙浓度标定相关性的因素,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常用的两种瞬时式采样器存在自身局限,无法精确控制采集点位置,以及无法完全封闭已经采集的水样。这两个局限是导致悬沙浓度标定相关系数较低的关键因素。在流态复杂的河口区,采样器的局限导致的影响更加明显。建议现场采集水样并进行后续处理时,需要注意仪器观测对象与标定样品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毛北平 《水文》2000,20(6):29-31
在含沙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沙峰或者谷底的含沙量值就是含沙量极值,采用插补的方法将它计算出来应比较慎重,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方法。根据河流动力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分别提出了流速水深与含沙量相关法和多次曲线拟合法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温家川站实测最大含沙量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耀文  林来照 《水文》2000,20(3):41-43
黄土高原陕西省神木县境内黄河支流窟野河的温家川水文站,1958年7月10日实测最大含沙量1700kg/m^3,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河流最大的实测含沙量。它的可靠性和形成条件如何,备受中外水利界的关注。通过调查了解、模拟实验、分析论证后认为,这一实测数据是可靠的,它是在一条不同于一般地区泥沙组成的河流上、在一种特殊的水流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水文测验中输沙率测验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而费时的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测验断面试图探讨一种利用部分流量权重法推算断面平均含沙量的方法.以便比较完整掌握断面平均含沙量变化过程,增加断沙测验次数,提高断沙测验精度。供生产和实际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水量法插补未采样时刻含沙量的原理方法,以实测资料为准对比了各种插补方法的误差及精度,简化了日平均输沙率的计算,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张志林  邓乾焕  朱巧云  钱峰 《水文》2011,31(2):62-68
洋山深水港地形差异大,流态复杂,在宽阔的西口门和窄深东口门,以传统方法同步开展悬沙输移监测十分困难。详述了在颗珠山汊道应用ADCP走航测沙的实现方法,结论显示,与传统代表垂线法成果相比,通过ADCP声反向散射信号计算的垂线平均含沙量,其对比标准差约为6%,随机不确定度在12%(置信水平为95%)左右,误差分布基本成正态,两种方法之间的断面输沙率相关系数达到0.96,可见,利用ADCP的声反向散射信号,只要标定得当,在洋山港区得到的垂线平均含沙量和断面输沙率是可信的,该技术将为洋山港区关键控制断面悬沙监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震  乔璐璐  王云飞 《沉积学报》2016,34(2):292-307
用卫星遥感手段反演海洋表层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来研究其分布和输运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东中国海属于水文和光学性质较为复杂的二类水体,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时空变化大,增加了遥感研究的难度。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和总结后发现,根据实测SSC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季节、潮汐周期)建立分段模型可以提高整体反演精度。在选择参与反演的波段时,河口和近岸等高SSC海域以及远岸低SSC海域有各自不同的最优波段组合。高SSC海域常使用水体反射率第二反射峰、第一反射峰前波段作正比波段组合参与反演,低SSC海域常使用水体反射率第一峰波段作正比、峰前波段作反比参与反演。同时,在反演模型中考虑泥沙粒径的影响可以显著提升反演精度,并且也有可能在浅海区突破现有遥感研究手段的水深限制。目前模型精度评价标准使用较为混乱,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可以作为综合精度评价指标,模型的稳定性则可以用误差敏感性分析方法验证。高时空分辨率的海色卫星传感器的出现使得海洋短时间尺度事件的研究成为海色遥感研究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利用MODIS反演长江中游悬浮泥沙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众多卫星传感器中,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因其高的时间分辨率和中等的空间分辨率,对于水质研究具有自身的潜力和优越性.选取长江中游主河道武汉至宜昌段为例,利用MODIS 250 m波段数据定量反演了内陆河流悬浮泥沙的质量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实测的悬浮泥沙质量浓度与MODIS1,2波段的反射率组合(R1-R2)/(R1 R2)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2=0.72,样品数n=41),基于这种相关性建立了长江中游主河道武汉至宜昌段表层悬浮泥沙的遥感定量反演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20.
马丽英 《水文》2007,27(4):59-62,79
阐述回归分析理论,根据南洞1:1站8年的实测输沙率成果资料作回归分析。从而了解和认识地下水出流的泥沙在横向和垂向上的分布规律及各垂线单沙与断沙之间的相关系数、回归效果、回归误差的多少。掌握泥沙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的工、农业用水,城市用水,水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