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杂区域科学:21世纪的区域科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简要回顾了区域科学的发展里程并着重指出,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放弃传统的理念,将区域作为一个开放、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对待。区域科学的研究趋势逐渐由静态的、均衡的范式向动态演化的范式转变,开始应用复杂科学(scienc esofcomplexity)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区域问题及其时空演化的内在规律,从而形成复杂区域科学研究阶段。介绍了有关复杂性及复杂科学的一些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复杂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藏冈底期东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西藏冈底斯东段地区1:20万、1:5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对冈底斯东段的矿产资源及找矿潜力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关地球化学勘查结果,对冈底斯东段的矿产资源评价及基础地质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地质图件的质量,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继地质图用色标准(1:50万—1:100万)之后,又由地矿部组织制订的《区域地质图图例(1:5万)》,已于1987年12月下旬通过评审验收。该图例包括表示方法总则、年代地层符号及其表示方法、沉积岩、变质岩、构造、矿物、矿床、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等10个部分,共列出各种图例2373个。在制订过程中,除广泛征求地矿部有关单位和各工业部门的意见之外,还搜集了国内外一些图件及图例进行了研究,并与国际上的地质图图例标准进行对照,吸取了其中的可取成分。参加评审的专家们认为:《区域地质图图例》集中了我国三十多年来区域地质图图例的精华,是近年来又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和使用中优选的成果,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和较科学的依据,系统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进展》1991,6(6):94-94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聂宝符、梁美桃、宋袁智、钟晋梁和欧阳华著,1991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介绍了珊瑚骨骼细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外部形态的关系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用大量的篇幅详细描述了造礁珊瑚类(六射珊瑚的造礁型珊瑚部分、在礁的建造中意义较大的八射珊瑚的苍珊瑚与笙珊瑚、水螅纲的多孔螅)共41属112种、2亚种的骨骼细结构特征。为便于建立以整体到局部微观的系统性,对外部形  相似文献   

5.
地质学是一门区域科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地质科学,又是一门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综合性的科学。中国地质是以中国区城内地质为研究对象。为了进行祖国矿产勘探,首先必须掌握祖国地质基本特点,这样才有可能指出各种资源分布的规律性;有时还须要瞭解邻邦地质资料来丰富我们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面沉降是一种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现象,且沉降成因复杂。由海南省海口地区2013~2017年多期精密水准观测资料,获取区域地壳的累积高程变化量及变化速率,分别为-30mm~10mm和-7mm/a~2mm/a。整体表现为西北部下沉和东南部上升,下沉速率较大的点为土中点。分析结果认为区域整体运动特征与动力学环境有关,点位的沉降运动推测与点位的建设环境及含水层水位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广东院")立足于电力行业,具有50多年从事电力工程勘测设计、咨询、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经验,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已形成大湄公河次区域、南亚区域、马六甲区域、非洲区域、土耳其及东欧区域、中东区域、南美洲区域等7大海外市场布局。  相似文献   

8.
遵循区域岩石圈系统的组成和状态制约区域各类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各类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引起的物质分异和循环反映区域岩石圈发展和演化的构想,分析了秦巴地壳的化学和岩石组成特征及岩石圈的高热流状态,并据之阐明秦巴花岗岩类多具有Ⅰ型和Ⅰ—S混合型特征及该区缺乏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典型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的原因,同时由该区花岗岩类岩石多具有黑云母组合和角闪石组合脱水熔融特征,揭示了多数花岗岩浆形成的较高熔融程度及有大量未经风化沉积旋回的岩浆岩加入了岩浆的源区,从而为秦巴上、下地壳化学成分差异小、物质分异弱找到了较合理的解释。本例表明在区域成岩和成矿研究中,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状态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新虎等人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过程中,根据近年区域地质调查新成果,对甘肃省火山岩的时空分布进行梳理,认为甘肃是中国大陆造山带发育的地区之一,火山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持续时间长。根据火山岩特征,结合同一地域、同一地质时代的侵入岩分布进行甘肃省构造岩浆岩带划分,建立构造岩浆岩省3个,论述了北山、祁连、秦岭构造岩浆带特征。本文重点将甘肃省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类型划分为2大类,即与稳定陆块有关岩石构造组合和与大陆伸展及后造山有关岩石构造组合,并厘定出7个亚类,建立了与大洋环境有关的岩石构造组合和与洋俯冲有关的岩石构造组合类型。分析了火山作用特征和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对深化认识甘肃区域成矿背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边际成本分析能对具有技术可行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作出经济合理性分析。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有关节水、治污及挖潜等措施的内涵作了界定,并对其边际成本函数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边际成本均衡原理和多目标水资源系统规划理论,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用于节水、治污及挖潜等措施决策方案优选的边际成本分析比较法以及目标规划模型法。以实例计算验证了所提决策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浙江儒岙镇幅(H51E016004) 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是按照《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 2006—06)和地质行业的其他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以及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DGSS)进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对本图幅内火山岩、沉积岩、侵入岩和构造形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查明了工作区中—新生代火山岩火山机构类型与范围、火山岩相及火山岩性特征,划分出3个Ⅰ级火山构造、4个Ⅱ级火山构造、13个Ⅲ级火山构造,识别出9种不同类型的火山岩相。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14个非正式填图单位、8个正式地层单位,以及155件各类样品,数据量为181 MB。该图是运用“火山机构—火山岩相—火山岩性”三维一体填图方法在中国东南沿海陆相火山岩区的示范,同时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陆相火山岩区开展智能化区域地质调查的试点图幅,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也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兴义县幅(G48E018012)1∶50 000地质图是根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普查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在前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路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大比例尺填图和地球化学测量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查明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图区共划分出21个正式填图单位,明确了岩石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建立健全了综合地层柱状图,同时利用非正式填图单位,对特殊地层和地质体进行了填绘,尤其是关岭组二段的含罗平生物群层位和竹杆坡组的含贵州龙动物群层位。图区内三叠纪地层广泛出露且连续,为系统研究该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物复苏与生物辐射机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图幅数据库是兴义县幅区域地质调查的综合性成果,可为后续地质基础研究及找矿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北柳图庙幅(K49E011021)1∶50 000地质图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D 2019–01)和行业的其他统一标准及要求,充分利用1∶200 000区域地质、1∶50 000矿产调查工作资料,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结合Spot、ETM、Aster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和完善,最终绘制成图,是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乃庙地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成果图件之一。图件详细填绘了白乃庙岛弧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组合特点,对志留系、二叠系、白垩系等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区内侵入岩划分为4个期次,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构造演化序列。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3个非正式填图单位、10个正式地层单位、4期岩浆事件和2期构造变形,以及176个样品的岩石全分析数据,10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28.9 MB。该图幅细化了北侧温都尔庙构造带向南侧俯冲过程形成的白乃庙岛弧带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温都尔庙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该图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幅开展智能化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试点图幅,首次实现了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流程智能化野外调查。  相似文献   

14.
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区域成矿流体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矿流体是富含挥发份、碱金属的含矿卤水 ,其中碱金属来源于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海水及通过水岩作用从岩石中萃取等 ;而挥发份来源于地幔、水岩作用与有机质分解作用。成矿流体中的硫也是多来源的 ,硫的活度与氧逸度有关 ,高温还原环境H2 S的活度降低 ;成矿流体的同位素分馏与水岩作用强度有关 ,控制同位素分馏的基本因素是温度及水岩比值。根据成矿流体的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 ,可以分类为高温硅钾卤水、中温碳酸盐卤水及低温硫酸盐型卤水。成矿流体没有固定的来源 ,在一定地质条件下 ,任何来源的热水流体都可以形成成矿流体。控制成矿流体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热增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文中根据地质作用类型对区域地质流体进行划分 ,可分为岩浆作用区域成矿流体 (以高温硅钾卤水为主 ,可以有高温到中低温的流体分带 ) ,沉积作用区域成矿流体 (以中低温碳酸盐及硫酸盐型卤水为特征 ) ,大洋盆地区域成矿流体 (与岩浆岩区域成矿流体类似 ,有高温到低温的流体分带 )和变质作用区域成矿流体 (变质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流体类型混合 )。  相似文献   

16.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山岩构造裂缝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次生裂缝是构造裂缝,是火山岩受构造应力作用后产生的裂缝。按规模构造裂缝可以分为区域构造裂缝与局部构造裂缝。局部构造裂缝包括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裂缝、与横弯褶皱有关的裂缝和与断层有关的裂缝。构造裂缝反映出的应力场与区域或局部的应力场是一致的,同时不同级别、不同期次的断层活动过程也是局部或区域裂缝产生和叠加的过程。本区的区域构造裂缝的产生与整个辽河盆地新生代时期,受燕山运动、喜山运动、、幕的强烈影响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是一致的。构造裂缝的规模相对较大,在岩体中分布广、研究程度高、规律性强,且成组出现。火山岩要成为良好的储层,必须发育由后期构造作用产生的构造裂缝,将原生的孔隙连通起来,才能成为好的储层。因此,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对研究裂缝性储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藏东"三江"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根据藏东"三江"地区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从地球化学勘查角度对该区矿产资源及找矿潜力进行探讨。有关地球化学勘查成果,对"三江"地区基础地质的研究及矿产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地震目录及临时台网资料,挑选出11 113个区域地震的77 093条P波走时和93 541条S波走时,采用1°×1°的经纬度网格划分,反演获得了深至60km的华南南部地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三维P波和S波的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纵波速度结构与横波速度结构从整体来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研究获得的深部速度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但是在50km的深度纵、横波速度结构的一致性较差,可能是由于该深度的纵横波走时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导致的。本研究显示了研究区域内的速度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壳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低速异常,可能与该区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而在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北部湾及海南岛等地区莫霍面下方出现的低速异常,则与该区的热运动有关。经分析认为,华南南部地壳及上地幔的速度不均匀性和华南板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作用有关,因此开展进一步研究能为探索和分析华南再造以及中国南海北部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万家—蓝村地区位于胶莱盆地,夹于莱阳凹陷和诸城凹陷之间。依托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山东1∶50 000万家、南村、高密、蓝村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根据《1∶50 000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并应用室内与室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标准的1∶50 000地质图及说明书编制,建立了山东省万家镇幅(J50E021024)、南村镇幅(J51E021001)、高密市幅(J50E022024)、蓝村镇幅(J51E022001)1∶50 000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本数据库针对早白垩世莱阳群杨家庄组、杜村组,青山群八亩地组、王氏群辛格庄组岩性填图,首次在王氏群辛格庄组发现火山机构,并确定辛格庄组内火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为早白垩世。利用前人胶参1井、2井和3井钻孔资料,恢复了李党家—马山凸起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建立了山东省万家—蓝村地区沉积构造格架。本数据库包含上述4个标准1∶50 000图幅地质图,数据量约为22.3 MB,于胶莱盆地火山岩中取得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3个,第四系中取得光释光年龄值3个,14C同位素年龄值4个。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本数据库充分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区域资源环境研究、能源勘探提供基础地质图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球科学进展》1991,6(3):78-79
“我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优化模式研究示范”是中国科学院的“七五”重中之重项目,始于1989年,简称“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 该项目是一项具有明确应用目标和内涵的生态学基础研究计划,其目标是发展我国区域开发治理中与大农业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管理及生态、环境发展预测和治理保护等有关的理论和实践。但目标并非局限于研究和解决各个代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中各自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试图研究和解决带有全局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确定该项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