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勤劳的记录     
《气象科技》1980,(4):37-37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五十多年的辛勤劳动中,一共发明创造了大小一千五百多项科学成果,对人类的科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时间,写成了对世  相似文献   

2.
日历还得翻回到1986年10月26日。这天上午九点多钟,位于桂林市北门外的气象站大院里,像往日一样宁静,突然,一头发了疯的粗壮水牯牛,从市郊大河乡秦家桥方向没头没脑地窜来,沿途撞伤了五个农民和一个民工之后,气势汹汹地冲进了桂林气候基准站的扩建工地,转了几圈就从东面围墙缺口处朝观测场飞奔而来。见人就追,见物就撞,围绕观测场和附近空地来回奔跑,似乎有意要干扰破坏气象观测员的正常工作秩序。  相似文献   

3.
颮是颮线过境时的一种天气现象。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颮的特征(定义)描述为:“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由于强风、持续时间、风速突增、气象要素剧烈变化等都没有具体的数值指标,因此  相似文献   

4.
在实际工作中,曾出现过一天内透光和蔽光波状云转记频繁的现象,业务学习中讨论时,有些观测员认为云块间没有云缝的波状云就不是透光云,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欠妥.在这种观点的左右下,往往会引起以下一些问题:其一值班时云状误记,凡是10成的Ac(或Sc)都记为Ac op(或Sc op),由于云缝时有时无、云量时多时少就造成了记录在透光和蔽光间转记过于频繁,甚至使云的记录与日照记录矛盾;其二值班时在云量较少、云块间无缝隙的情况下,对于应该记透光还是蔽光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5.
霜是由于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温度低于 0℃的地面或近地面物体凝华而成。对此 ,按理说 ,只有温度记录低于 0℃ ,霜才会出现 ,否则不会。但是 ,在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时 ,笔者却多次在地面最低温度记录高于 0 .5℃的情况下观测到霜。究其原因 ,主要是温度观测记录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由于下垫面状况不均一 ,造成地面或近地面物体表面的实际温度不均一 ,从而观测到裸地上的温度表的地面温度高于 0℃ ,而周围如草层叶面地表的实际温度低于 0℃的情况。另一方面 ,与地面温度表的安置与测量方法有关。因为要准确测定地面温度是一件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6.
王平  江山 《河南气象》2002,(1):44-44
在实际工作中 ,曾出现过一天内透光和蔽光波状云转记频繁的现象 ,业务学习中讨论时 ,有些观测员认为云块间没有云缝的波状云就不是透光云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欠妥。在这种观点的左右下 ,往往会引起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值班时云状误记 ,凡是 1 0成的Ac(或Sc)都记为Acop(或Scop) ,由于云缝时有时无、云量时多时少就造成了记录在透光和蔽光间转记过于频繁 ,甚至使云的记录与日照记录矛盾 ;其二值班时在云量较少、云块间无缝隙的情况下 ,对于应该记透光还是蔽光无所适从。从《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关于透光云的特征描述看 ,透光包含两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探空仪上升和下降这两个阶段所得资料,发现下降段温度元件的长波辐射误差、太阳辐射误差均比上升段的相应误差小,下降段温度元件的滞后误差比上升段相应误差大,但下降段温度元件总体测温误差并没有增加。外界温度变化速率的大小对现用探空气压传感器影响不大,同时从上升和下降两段观测到的等压面和对流层顶气压看,下降段气压观测误差几乎没有出现,不影响观测的可用性。湿度滞后误差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测湿误差虽然较大,但其观测误差仍然远远好于过去的59型探空仪。雷达测风数据与探空仪上升或下降状态没有关系,因此探空仪下降段的资料可用。  相似文献   

8.
日照记录的预审在预审记录中,曾发现这种情况:记录10成的Acop或Asop,但相应时间却有日照记录。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我国日照用真太阳时,而云的观测采用北京时。因此,同一时刻日照纸上所标注的时间和手表上的时间就有一个差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有的测站资料,世界雨水最多的地方是在印度阿萨姆邦哈希(Khasi)丘陵南侧1313米高斜坡上的乞拉朋齐(Cherrapunji),这个测站49年的年平均雨量是10869.2毫米,在它西边16公里1401米高的另一个测站玛辛拉姆(Mawasynram)年平均雨量是11405.8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与黄土堆积和深海沉积记录之对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庞奖励  黄春长 《高原气象》2000,19(4):504-511
通过对青藏高原冰芯δ^18O、黄土高原土及海洋同位素阶段记录的气候事件进行对比,认为三种不同介质所记录的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大趋势及主要气候事件是基本一致的,均具有40Ka和20Ka变化准周期,并可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冰芯记录揭示出气候由冷变暖是缓慢发生的,从暖向冷是快速发生的,晚更新世最冷在大约23Ka;全新世大约从5Ka开始降温;而海洋同位素阶段,黄土记录揭示出气候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地面气象遥测仪所测得的记录能否代替人工观测记录的问题 ,对丹东 1999~2001年遥测记录与人工观测记录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遥测记录可代替人工记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地面气象遥测仪所测得的记录能否代替人工观测记录的问题,对丹东1999~2001年遥测记录与人工观测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遥测记录可代替人工记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严永红 《气象》1990,16(12):14-14
露、霜是初春、秋末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在实际观测中常会遇到记录这两种现象的许多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晴朗微风的傍晚,地面温度在0℃以上,空气中的水汽很容易在地面及物体表面凝结成水珠,即露;到清晨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汽就会在其表面凝华成白色松脆的冰晶,即霜。  相似文献   

14.
张海 《贵州气象》1995,19(3):29-30
本文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依据,从实际出发,针对目前云状观测记录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雷暴现象是积雨云的产物。积雨云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对于雷暴的移动路径起着主导的影响。通过统计与分析聊城1957—1972年雷暴资料发现、它的规律是自测站西、北半面向东、南半面移动。其中,以西北向东南,西南向东北移动为常见,占总次数的50.8%(见下统计表)。  相似文献   

16.
张雅琴  刘彬  蒋知安 《气象》1988,14(9):57-57
探测高空压、温、湿的探空仪虽然比较精密,但各台仪器之间总有一定差别。在使用探空仪前,尽管采取了灵敏度检查、基值测定等措施来保障记录的质量,但在记录整理中仍发现有少数仪器升空后发生故障。以前用手工整理记录,从图表中一般能发现;现在台站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就难以直观地发现问题。 现将应用微机数据处理后,如何判断反常探空记录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记录审核中发现的几种现象 1.信号接收正常,但从高空压、温、湿记录月报表(规定层)中,某时次同一等压面的温度比前  相似文献   

17.
在使用123—IB型传真机上,均采用园珠笔记录方式,由于夏天气温较高,收完图抬起记录头,园油便顺着夹园殊笔的支架倒流进记录头的前后间隙内。这样日积月累,间隙被园油塞满,严重影响收图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胡遂利 《四川气象》2002,22(4):60-60
本文根据机场气象台对扬沙(SA)天气不同的编报,认为应该以《民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为主,在扬沙(SA)前面加上限定词,高吹的(BL)或低吹的(DR),同时还要判定是吹沙还是吹尘。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多年报表预审工作中发现 ,每到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时 ,结冰的记录就会不规律 ,甚至出现漏记或多记现象。笔者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以下分析 ,供测报人员参考。1 概念不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结冰的定义为 :露天水面 (包括蒸发器 )冻结成冰。对此有人理解为 :只有水冻结成冰 ,才能记结冰 ;冰在溶化过程中 ,则不能记结冰。笔者认为此两种情况现象栏均应记结冰。2 与温度挂钩的模式化记录有这种概念的人认为 ,只要气温或地面温度在 0℃以下 ,就应记结冰 ,反之则不记。众所周知 ,水的冰点为 0℃ ,但很多时候温度在0℃以下时 ,水面…  相似文献   

20.

云状由于气温、水汽、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是不断变化的。云的外形、数量、分布、移动和变化都标志着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状况。因此,借助于云的观测,对于了解空气中气象要素变化和大气运动状况,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云的观测记录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不少观测员为了记录简便,避免出现有争议的记录,常把云状记录简单化,普通化。根据日常工作谈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