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处于长江下游平原水网地区,并有丘陵,低山分布,属暖温带和北,中亚热带气候区,濒临黄海,东海,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农产品。要利用上海浦东开发,沿海,沿江城市开放的有利条件,通过改造中低产口,利用零星荒地,开发滩涂,水面,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加速发展优质稻,小麦,蚕丝,棉花,瘦肉型猪,水禽,海水鱼,对虾,茶叶,特种水果等农产品,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并增加外汇收入。  相似文献   

2.
该文指出:王化云的治黄思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水拦沙,宽河固堤,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实际上是治理黄河的系统工程,21世纪应该继承和发展黄河系统工程的方略,黄河地处中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今高新科技的发展,足以从更大的范围,以全国的水资源,土资源为核心来考虑黄河的建设,统一计算水资源中的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壤中水,生态不,环境水,生产水,生活水,统一计算土资源中的土壤资源,沙资源,沙石资源,真正按照地理系统工程来建设黄河。  相似文献   

3.
中国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区域发展需要龙头,城市发展需要区域支撑,建设首都圈是中国南北经济格局协调,带动北京周边地区发展的需要,是首都北京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需要,根据首都圈的划分对首都圈关系进行了重构,提出首都圈内4个新关系域,知识经济域,旅游文化域,工业经济域,出海通道网络,为建设发展4个新关系域,结合现实,提出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空间联系网络化战略,职能疏导战略,空间结构发展战略。具体包括网络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市场体系,劳动地域分工,双核都市圈,世界城市战略等。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综合开发利用的限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综合开发限制因子进行分析,主要限制因子包括人口,土壤,水,温度,饲料,粪肥和,燃料,为了改进和协调限制因子,必须进行水利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发展畜牧业,系统方法对流域开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内蒙,河北山区壶穴的成因探讨——兼论壶穴成因分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内蒙,河北等地新近发现的壶穴进行详细的计量及采样分析,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认为本区壶穴是非冰成的风化风蚀穴,它的发展受到风,温度,降水,8湿度,生物,地貌及岩体的结构构造等多种因子的控制,其中风化,尤其是盐风化等化学风化,是其主要控制因子,而风不仅加速风化,进行风蚀,并不断把风化物搬运走,作者综观国内外各类壶穴,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荧穴的成因进行了类型划分,这些成因皆反映了特定的环境背景,本区古人类文化相当发达,壶穴正是在夏家店文化年代跨度内达到了相对稳定,气候环境,地貌过程,文化类型三者存在很好的响应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的菜蓝子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普遍市民关心的焦点问题,为了更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探索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针对蔬菜生产,运输,供销,消费,宏观管理各环节上经常有关的空间信息,以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作为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模拟,显示,输出,传输,发布的手段,通过流畅的信息,疏通各环节的障碍,把菜蓝子这一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及渤海莱州湾滨海区土壤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及渤海州湾滨海区土资源以土壤含盐量高和肥力低为其突出特点,干旱的气候,黄河尾闾河道的摆动,咸水的侵染,风暴潮的侵袭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决定着土壤发生与发展的总趋势。生物与工程措施 相结合综合治理旱,涝,盐,咸,瘦,农,林,牧,渔,盐综合发展,是合理开发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骈邑故城考     
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曾评价: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其中“伯氏骈邑”即处今之山东省临朐县。当时属周朝春秋时期,惟有“骈邑”之称,尚无“临朐”之谓。 《续山东考古录》云:“临朐,周纪■邑”,“■,一作骈”,即伯氏骈邑。此说不妥。 据《说文解字》注解:“■,从缶,并声,簿经切”,即bing;“■,地名,从邑,并声,薄经切”,亦即bing;“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部田切”,即bian。《辞源》则注:“■同瓶,皮形切。”即读ping,三字读音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其含义也有区别,并…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湖南101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从粮食单产,化肥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投入产出率,粮食增长率,粮食保证率等方面,研究了湖南农业转化效率的现状及区域差异,并进行了农业转化效率的优度排序,分类和分区,湖南农业转化效率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长衡丘陵盆地区,洞庭湖平原区转化效率优于湘西,湘南山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农业转化效率较优的是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市等,而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等农业转化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过程响应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周期特点,结合华北平原古河道,古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应用泥沙输移的过程响应,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之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上遵循自在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强裂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湿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初期是古道形成期,强烈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温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期是古河道形成期,强烈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黄河下游河游泳以改道,三角洲横向扩展发生在强烈侵蚀的衰退期,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破坏了地质历史时期的规律性,土壤侵蚀强度越来越强,基本上按照旱涝变化频率而演化,干冷期降雨不均匀系数增加,土训侵蚀加重,径流量较少,河床以淤积为主,是古河道形成期,正常年黄河泥少输移比接近于一,是三角洲进积期,温湿期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加大,下游河流改道,三角洲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工业相对优势及其结构变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开忠  张洋 《地理科学》1999,19(6):510-516
首先应用经典的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做了1990年到1995年津,京,沪3大城市工业相对优势变动比较,发现90年代以来,天津逐步形成了电子,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优势行业,而发展条件优越的化纤,化学原料等行业却出现倒退;继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了天津市工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天津工业对环境的压力逐步减弱,技术,知识密集型部门有较大程度增长。  相似文献   

12.
关伟  满谦宁  许淑婷 《地理研究》2019,38(8):1979-1992
制造业及其关联行业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产业集聚测度指标、改进引力模型及投入产出分析,对辽宁省制造业及其关联行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空间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并与全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辽宁省制造业以资源及资本密集型行业专业化优势最明显,但1995—2016年间在全国内的比较优势整体上有所减弱;制造业的关联行业个数小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平均值,辽宁省制造业关联行业拓展空间较大;沈阳、大连与鞍山是全省制造业空间分布以及制造业产业链空间联系的中心城市,但多数制造业行业与其关联行业的共同集聚特征并不明显;经济效应方面,2002—2012年间辽宁省的制造业对全国国民经济的推动效应有所减弱,制造业产业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2003—2013年环境污染重心与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分布、移动规律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3个环境污染重心,年末总人口、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个社会经济重心,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移动路径、斜率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个角度阐述河南省环境污染重心、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与空间联系。结果表明:经济重心的移动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关;经济重心与各项污染重心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固体废弃物、废气与废水向经济重心两侧移动,总体呈"个"字型态发展;经济重心所在区位基本不变而且将会保持。  相似文献   

14.
区域的中心—腹地关系一直是区域与城市发展领域关注的经典内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产生了“流空间”和“中心流理论”,为现代城市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企业联系流反映的城市间关系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多数研究聚焦在“整体空间”的城市网络特征表述,少有从特定问题出发,在更广阔的“非本地”范围研究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关系。论文基于1990—2018年县域尺度的企业流数据,研究北京与河北(本地)和京津冀区域外(非本地)的企业联系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从企业联系视角为北京与河北的经济落差提供解释,主要结论如下: ① 1990—2018年北京的本地性企业联系较弱,企业联系较强的县市主要集中在非本地,尤其是长三角等地区,非本地联系是北京企业联系的主要形式。从投资金额来看,北京与本地联系最强的行业为制造业,与非本地(主要是长三角)联系最强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建立分支数来看,北京与本地和非本地联系最强的行业都为金融业。② 北京的本地企业联系主要受本地的经营环境(金融环境、政府干预、政策环境)和区位条件(地理邻近)的影响,非本地企业联系主要受关键资源(政治资源、科技投入)、经营环境(经济开放)和市场潜力(消费水平)的影响。河北综合承载力较弱、与首都产业链不协调和不匹配等问题给北京与之建立本地联系上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使北京倾向于与具有更优越市场潜力和经营环境的城市建立跨区域的非本地联系。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北京经济职能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进社  贺灿飞  张华 《地理学报》2005,60(4):577-586
利用北京1992年、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信息,根据净输出判断城市基本部门,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等方法辨识产业群,借此分析了北京近10年间的经济功能变化。电子和信息产业群、医药产业群是北京第三功能优势和科技优势与第二产业的结合而发展的基本部门群。造纸及文教用品、家具制造业与高级服务业也形成了一个关联较密切的产业群。资源环境条件对北京的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但钢铁和机械工业群与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群中核心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后者利用已有基础和相对有利的微观区位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基本部门群”的概念,即核心产业为城市基本部门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16.
基于OPM模型的 北京制造业区位因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楚波  梁进社 《地理研究》2007,26(4):723-734
基于北京1996年和2001年两次基本单位普查等数据,本文采用OPM模型和GIS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期间北京制造业区位因子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制造业企业整体呈现出郊区化发展态势,且这一进程仍在继续;各主要区位因子对企业择址影响不尽相同--训练有素的劳动者的分布作用尤为突出;就企业而言,外资企业初期为规避风险倾向于城区,而后期为降低成本倾向于郊区,但规模变量似乎不重要;市场指向性强的行业偏好城区,资源型产业偏好郊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偏好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地"集中的城区;集聚经济推动制造业企业往郊县的工业园区集中;保护生态的政策使得企业更易选择在环境管制较少的地区发展,而交通运输的便利提高了企业城区择址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产业网络结构特征与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茂军  柴箐 《地理研究》2013,32(3):543-555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科学议题。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或知识、制度以及空间因素等诸多因素逐步纳入分析的视野。投入要素的规模与产业规模均与产业网络的结构特征有关,需要将产业网络的结构特征引入到产业规模的解释框架之中。利用2005年北京市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了产业交易链接网络,分析了该网络的基本特征;基于调节变量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产业网络在产业发展规模中的效能。结果发现:①不同产业间特有的经济技术联系使得产业间交易链接稀疏,集聚系数不高;②不同产业的供给市场数和需求市场数组合差异悬殊;③产业网络结构参量对产业规模的影响是双重的,其一表现为解释变量,如介数中心性;其二是半调节变量,强化了劳动力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规模的因果关系,同时,对产业规模也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19.
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李国平  卢明华 《地理研究》2002,21(2):228-238
在全面把握有关高科技产业分工尤其是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理论与实践基础上 ,通过分析中关村企业调查问卷 ,验证了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禀赋要求的差异和区位选好 ,以及中关村部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各活动环节的空间配置 ,得出北京高科技产业在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上已经显现出价值链区域分工雏形这一结论。北京在高科技产业价值链活动中 ,具有总部、研究开发以及销售总部特化的特征 ,同时也承担部分生产制造职能。这种价值链分工雏形一方面反映出了北京在国家尺度上的要素禀赋情况 ,一方面也说明了北京的优势所在。论文还进一步总结了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模式 ,并结合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分工的基础、要素禀赋及内部差异 ,探讨了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