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地貌学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地貌学的发展史 ,认为现代地貌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 ,需要深入研究地貌演变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球陆地系统的关系。综合分析了地貌学的研究方法 ,认为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沉积学方法及动力过程方法。传统地貌学的研究多偏重于沉积学的方法。过去是认识现在的一把钥匙 ,沉积学方法是研究地貌发展历史与过程的有力工具 ,但要深入认识地貌演变的过去与现代动力过程与机制 ,进而预测地貌过程的演变趋势 ,必须采用动力过程分析的方法。动力地貌研究的发展应该汲取过程反映学派及数学地貌学派的经验教训 ,避免过于重视工具 ,本末倒置 ,甚至演变为数学游戏或模型游戏。动力地貌学的研究将彻底改变过去人们眼中对传统地貌学的印象———仅仅是现象描述和宏观分析。动力地貌学通过引进动力学模型、数学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和技术 ,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全面深入探讨各种地貌产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它具有动态性和较强的预测功能 ,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服务。文中还探讨了地貌学的各个发展方向 ,认为环境地貌、灾害地貌、城市地貌、旅游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应用地貌学分支近年来发展迅猛 ,主要是因为这些分支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结?  相似文献   

2.
以DEM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GIS手段对贵阳地面坡度、破碎程度等地貌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贵阳城市形态、用地供给条件、道路系统和绿地系统等布局和建设都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贵阳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地下喀斯特发育、灾害隐患多,导致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城市用地供给量少质差、道路和绿地系统建设难度大;而用地条件差和组团式分散布局特征又使城市化经济成本偏高,这些问题将给贵阳城市的发展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强化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选择紧凑型城市结构、公交优先的交通模式等策略,以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状况和降低城市化经济成本,此外,还应注意加强城市地貌环境管理,并对城市不同区域进行空间管制,以保证城市与地貌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重庆城市地貌研究的设计与实践。认为:宜以城市的建成区和边缘区为重点研究区,并根据城市地貌环境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重庆城市地貌研究的实践:(1)地貌环境对城市的影响;(2)城市对地貌环境的影响;(3)城市地貌灾害;(4)城市地貌分类与制图;(5)城市地貌环境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人类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基本任务.它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地质主要任务更是要强调环境问题,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本文从城市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视角出发,认为当前城市地质主要方向和思路是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着重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目标是解决城市安全特别是城市环境土工安全问题,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辽宁地质》2010,(1):58-58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中国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城市环境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城市化加速与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二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化速度:三是“退二进三”战略增加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环境风险:四是城市用地过快增长,导致多种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当前我国城市地质研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其基本任务。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它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地质主要任务更是要强调环境问题,即城市地质着重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或者说是解决城市安全特别是城市土工安全问题,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构造地貌及其分析方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造地貌是指受构造内动力作用控制,通过内外地质动力的相互作用所奠定的能够反映一定构造特征的地貌形式.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为:地貌与构造的关系、构造地貌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构造地貌过程所揭示的地球内部构造动力过程;其分析方法可归纳为构造地貌格局分析法、构造地貌形态分析法、构造地貌相关沉积分析法和构造地貌年代分析法.构造地貌学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来分析构造过程,涉及不同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响应了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可以预见,构造地貌学将在圈层作用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朝着信息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义乌市城市地质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地貌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建设活动正在高速度地改变着城市的地质环境 ,城市已成为人、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焦点地区。义乌市是中国县域城市化发展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基础建设和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在 2 0 0 2年地质勘查项目中设立了义乌市城市地质调查项目 ,义乌市国土资源局对项目的工作范围、工作目的和调查任务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并将该项工作作为城市地政、矿政和环保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城市地质调查的重点是城市规划区。城市地质调查的任务是查明与城市布局、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特点及其生态环境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速度快、规模大、资源能源消耗高,从而带来一系列水环境和热环境问题。系统梳理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城市热岛和生态水文灾害等生态环境挑战,提出要以城市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和手段,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实现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0.
深空探测时代的风沙地貌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深地、深空"探测为地球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地球科学开始迎接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高潮。中国将于2020年实施火星探测计划,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对局部地区开展巡视探测。行星地学研究,包括风沙地貌学,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基于风沙地貌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将发展历史划分为只关注风沙地貌本身的经典研究、关注地球系统的现代研究和关注地外星球的未来研究3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的特点,认为深空探测时代的行星风沙地貌学研究已水到渠成。随之重点总结了行星风沙地貌学的发展与成就,指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现已探明在火星、金星和土卫六上有多种类型风沙地貌发育,风成过程甚至是这些星球最活跃的现代表面过程。不同星球风沙地貌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差异也很明显,意味着风沙地貌发育机理的统一性和形成条件的多样性,风沙地貌学理论需要通过不同星球风沙地貌的对比研究逐步完善和拓展。地外行星上较为简单的形成条件在展示风沙地貌形成规律和机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空探测时代的风沙地貌学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1.
 人地协同论——兼论人地系统的若干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提出了人地协同论的新概念,指出了人地协同论的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原理,报导了分形地貌学及地貌演化的非线性模型,人口系统及城市演化的混沌与自组织特征,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多分形模型,风沙地貌的Kdv-Burgers方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构造地貌学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已涵盖构造—气候—地表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我国的构造地貌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逐渐发展,21世纪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长期积累和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构造地貌学研究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呈现出不断与其他邻近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通过梳理近20年天山构造地貌研究在新生代山体隆升扩展与剥露历史、山麓晚新生代砾岩相沉积的年代与成因、山麓与山间盆地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变形、山麓晚第四纪河流地貌(结构、年代与成因)、山地流域侵蚀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探究学科交叉、新方法的引入对我国构造地貌学研究的促进作用。最后指出构造地貌研究未来可能仍需要关注的一些基本内容和问题,如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比研究和河流阶地年龄等。  相似文献   

13.
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与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跃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6):605-611
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基本概念迅速地向地貌领域渗透和发展,使得愈来愈多的地貌学家运用NDS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认识地貌现象和地貌发展,许多地貌系统在时空上都显示出非线性或混沌的行为和方式。这些复杂性可能是地貌系统的不平衡、组成的多样和外界环境的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把与第四纪断层作用有成因联系的地貌形态统称为断错地貌。断错地貌学是构造地貌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随着活动构造调查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构造调查中,地貌学指标是识别及定性-定量地研究活动断层的重要手段。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散见于国内外大量已发表的著作中,但据作者所知,从构造地貌学角度加以较全面系统总结的专著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分类与地质调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合理抉择,也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中国幅员辽阔,各类城市分布在不同的地貌区域内,具有不同地质背景和地质结构条件,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之前,要根据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对各类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进行初步分类,建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结构的分类体系,用于指导未来我国各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工程实践。在考虑到不同城市所处地貌位置、区域构造特征、岩石圈深部结构特点、现今地震活动情况、地下岩土体结构、地下水埋深等多种参数,对未来中国可能进行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49座城市进行了分类。将地貌位置作为一级划分单元,对处在同一地貌部位各类城市所处大地构造环境、壳幔特征、基底结构、表层断层活动性以及潜在震级大小进行区分;同时对表层岩土体类型和岩土体立体结构进行分类。城市地下空间分类是基于对地下空间的精细化探测。本文还总结了现今对地下地质结构的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建模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对于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及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结构系统的全要素精细探测仍需要发展新的方法和理论,对不同类型城市地质结构模型的构建理论和描述方法也有待突破,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成果,从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加以总结。同时提出,当前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规划决策中必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结合城市遥感、多元信息复合等相关学科,才能发挥其优势,为政论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壳体地貌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壳体地貌是针对传统地貌学存在的基本问题,吸收和运用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将地貌成因因素和过程因素综合起来研究的一种地貌学理论和方法。本文运用成因—过程分析法,将地貌及其发展置于大地构造背景下加以研究,提出了地貌四要素和壳体地貌旋回的概念。并主张将侵蚀地貌过程和沉积地貌过程统一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桂岩 《中国岩溶》1985,4(4):387-388
<正>第一届国际地貌大会于1985年9月15日至9月20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代表,我国有31名正式代表,及4名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收到论文摘要约800篇,我国地貌学者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有30多篇,其中有28篇被安排在分组会上发言。五天的学术讨论,只有四个大会报告,而且都在晚间举行,他们是波兰韦斯特潘教授的“地貌、资源、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美国贝克尔教授的“新的全球地貌学”;英国柯克教授的“地貌学的应用”,和法国特里卡特教授的“地貌学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风沙地貌是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甚至部分湿润地区,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风沙地貌学是研究在风力作用下物质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空间组合规律及其形成演变的科学,是地貌学中以风为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对象的分支学科。风是风沙地貌学研究的基础,其贯穿整个风沙地貌学研究。风况决定了风沙地貌的形态特征、空间组合特征和演化过程,同时,沙丘表面气流和风沙流控制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和移动过程。风沙地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沙丘形态特征、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从风沙地貌观测方法、分析方法和形态动力学角度出发,总结了近年来风沙地貌形态、形成风况以及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全站仪、三维地形扫描仪等新的形态观测设备开始应用于风沙地貌形态测量,使得大范围风沙地貌形态精准测量成为可能,为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提供精确的地形特征资料。同时,三维超声风速仪等高频风速观测仪器也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动力学观测,从而探讨风沙地貌形态—近地层气流的互馈机制。但是,针对具体的分析方法,如风况与沙丘形态的对应关系,近地层气流的分析方法以及形态—气流互馈关系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二、地貌圖方面Ⅰ.地貌圖及其分類与繪製法 1.什磨是地貌圖,它包括了那些內容——地貌圖的內容是根據地貌学的一般研究任務及地貌学的內容而規定的。所以地貌圖在地球表面形態的外在特徵方面,在其發生、發展和成因的關係方面,在其相互的結合以及地理分佈等各方面反映着地球表面的形態。簡單地說,地貌圖反映着地形形態以及根據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