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肖生春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24-128
分析了延津试区在综合开发治理前后耕作制度的演化,依据沙地种植业遵循的原则和生态学原理,对试区的几类十多种果粮间作、作物多熟种植模式配套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平原沙地不同治理利用措施下土壤性质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延津站经过7~8a改造后,试区内的农业用地、果园用地、封育沙垄地较试区外未封育裸露沙垄地,粉粒含量增加9~16.64倍,物理性粘粒含量增加1.17~3.67倍,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4~12.6倍,全N含量增加3.6~5.25倍,全P含量增加1.52~2.19倍,碱解N含量增加2.15~3.02倍,速效P含量增加4~9.15倍,速效K含量增加1.36~2.54倍。同时,在土壤粒度、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表明,沙地采用综合开发治理技术是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为黄淮海平原沙地农业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肖生春  李晓云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46-149
对延津沙地引种筛选的葡萄品种及其重要栽培技术加以总结,以期对周边同类型沙地提供可行的配套技术,推动沙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沙地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7,17(3):259-264
松嫩平原沙地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沙地合理开发的关键是采用沙地生态工程技术,沙地农业工程技术和沙地水利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效稳定的沙地人工生态系统对沙地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5.
高安 《中国沙漠》1993,13(4):57-62
研究了沙地风蚀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为鲁西北平原沙地农业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前兆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07-113
豫北延津沙地,原为半湿润区黄河故道的风沙化土地,属半湿润区旱地季节性荒漠生态系统,在强度的人类活动和干旱气候波动下,极易发生沙漠化。通过1988年以来进行的中低产田的综合开发治理,采用建设以井灌沟排的水利系统,提供了沙地有效水分;建立完善沙岗林地和林带防护系统,控制了区域风蚀沙化;实施沙地土壤的培肥系统,稳定增加沙土的有机质和矿物营养元素。还通过建设成片的果园经济林子系统,沙地农业种植子系统和草食畜牧业养殖子系统,以果、农、林地之比为3:4:3的结构,建立了110 hm2的沙地农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初步取得了治理开发黄河故道沙荒地的经验;通过12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沙地林果业生产系统,特色农业种植生产系统和草食畜牧业生产系统;从而构成了一个沙地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中国沙漠和沙地的资源优势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人口、粮食、土地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今后我国几十年的主要问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68%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和沙地面积辽阔,类型繁多,涉及212个县(旗)、48×106人。我国的沙漠和沙地具备适度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依托,具有灌溉、雨养和高寒农业等特殊环境,是栽培作物和养殖家畜的集中区,许多尚无饲养或尚无栽培种类可以取代的野生动植物具有独特经济价值和高度的抗性。我国的沙地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沙固定技术,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创建了许多成功的区域开发治理模式。沙漠和沙地开发必须摆脱传统的农业利用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多采光、少用水,结合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投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8.
张华  李晓云  荔克让 《中国沙漠》2000,20(Z2):141-145
油桃设施促早栽培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高新农业技术,为了促进油桃设施栽培在豫北沙地的稳步发展,使之成为沙地高效开发的果产业之一,本文根据果树设施栽培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借鉴国内油桃设施栽培的成功经验,结合豫北沙地自然、社会经济的状况,建立沙地油桃高效设施栽培模式,提出适宜的设施类型、结构,适栽品种,配置模式,栽植密度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芳草 《西部资源》2014,(3):38-38
<正>近日,通辽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实施了库伦旗沙区衬膜水稻开发项目。该项目以国家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为基础,在沙地中建设衬膜水田,发展节水农业,使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该项目"四个结合"助推土地整治工作升级。一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扶持与开发并重,加快改变项  相似文献   

10.
观测、实验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半湿润地区的豫北延津县,其沙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表现为:①抑制了风沙活动,防止了风沙危害;②恢复和提高了沙地生产力;③改善了沙地小气候。最终实现了土地风沙化的逆转。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的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农业地域结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许学工 《地理科学》2000,20(1):27-3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分异和生态农业雏型的研究,提出7种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区的农业地域结构规划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英男  龙花楼  李裕瑞  马历 《地理研究》2022,41(6):1623-1636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亟待探索农区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地域类型,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类型学视角采用判别法将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城市近郊现代集约型、城市近郊传统经营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型和城市远郊传统经营型。从拉力、支撑力及引导力的视角,构建以“发展主体适应-要素变化-环境响应”为主线的分析框架,解读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和特征。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系统转型负向环境效应的形成机制为在增产增收的目标导向及区域自然条件约束下,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非理性投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扰动。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与环境效应的耦合类型划分为城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城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和城市远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基于以上分析,从普适性与异质性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优化调控策略,以期实现平原农区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首都圈典型沙区水分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利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简要介绍了首都圈典型沙区农业地理概况。从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频率计算等方面 ,分析了本区水分条件的地区差异。在年降水量的频率计算中 ,采用了皮尔逊 III型模型与韦克比分布进行模拟 ,其结果均能符合精度要求。根据丰宁县的面降水量系列 ,采用了自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与谱分析确定该系列的周期。在水分资源利用方面 ,分析了主要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水分生产函数 ,并建议了主要作物的综合增产技术以及改善农业供水条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四川盆地资源、农业问题特殊性与可持续农业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及四川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农业是资源、环境、经济粮食协调发展的农业体系 ;是一种开放的动态平衡的大农业 ;其前提是“发展” ,核心是“协调” ;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型应有一个过渡时期。四川盆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通用途径是突破紫色母质资源的培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两个薄弱环节 ,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 ;建立复合型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的综合水平 ;建立永续利用的资源支持系统和以后续技术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 ,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最后针对盆地的干旱、水土流失、冬水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就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的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龙头企业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限制性因素;最后,就重庆市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入WTO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等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本区乡村开始向现代化演进。本文分析了本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和现状特征,乡村城镇化特点及前景,指出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专家决策支撑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专家决策支撑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类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帮助基层领导提出农业结构的优化方案,提出农林牧渔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战略,并在结构优化基础上制定农业年度生产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提高农业开发投资(资金、物资、运输和仓储等)和农业布局决策的科学水平。开发这类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预测模型的农业发展规划/计划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农业结构优化多标准评价模型,农业投资决策评估模型,农业专家知识获取和知识库建立方法,农业运输和仓储系统分析和发展战略决策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对弈策略与可视化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管理中的GIS与 Web GIS开发、应用技术,数据库共享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动态分析中的统计分析与制表和地图制作、报表联合应用技术,综合性系统的集成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值理论的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进行分析,通过典型能值分析指标的计算对其系统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2004年能值投入总量为1.47E+21 sej(solar energy joules),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和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分别占26.11%和35.78%;系统能值产出为3.23E+21 sej,其中畜牧业能值产出比重高达72.52%。2004年系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生活质量低于中国2000年农业的平均水平,但系统净能值产出率较高,在争取经济输入能值方面具有优势。系统可持续水平高于2000年全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水平,但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的大量损耗给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2000—2004年期间系统能值投入中工业辅助能投入比重逐年增加,相应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增长了78%,其中畜牧业能值产出增长了104.10%。在农业经济水平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逐年上升,能值可持续性指数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空间和属性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集成了耕地利用评估模型和草地建设管理模型,并进行了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实证研究.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