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2.
李永祺  张鑫鑫 《海洋与湖沼》2021,52(5):1067-1074
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研究内容大多交叉、重叠。为利于学科发展,文章在简述学科的产生与定义的基础上,强调学科之间要加强合作,适当分工。建议:海洋生态学侧重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并积极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生物海洋学侧重于研究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把推进对海洋的认识放在首位,加强与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的耦合,为海洋在地球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中展现活力。据此,以渔业海洋学、海洋生态灾害和生物对地质的作用为例,阐述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理解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1引言海洋食物网是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海洋食物网研究是通过对多种海洋鱼类食物关系的综合分析,了解其种间关系,阐明营养级的能流途径,可为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94,18(1):16-19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和全球变化问题的突出,海洋生态学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初步查明,当今面临的与海洋有关的几个突出问题即食物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与海洋生态学过程相联系的,而且带有全球性。显而易见,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上述严峻问题得到缓解之前,进一步了解海洋生态作用对它们可能作出的贡献究竟多大,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奏效,显得十分迫切。因而定量研究和人为干预效应预测研究,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海洋生态学家特别感兴趣的领域。与此同时,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将随之…  相似文献   

5.
王玉荣  谢鸣  李佩 《海洋科学》2000,24(8):16-1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 ,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海洋研究所建所以来 ,在海洋气象、海洋环流、潮流、海浪、风暴潮、海洋沉积、海洋地球化学、海底岩石结构、化学海洋学、海藻化学、海洋资源化学、海洋生物分类区系、海洋生态学、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水产养殖生物学与农牧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环境、赤潮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腐蚀及防护、海洋观测与遥感技术等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 ,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取得了近500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并形成了大量…  相似文献   

6.
李永祺  王蔚 《海洋与湖沼》2019,50(5):931-936
海洋生态学是生态学与海洋(生物)学交叉的一门学科。生态学是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科学,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大致可归为经典(传统)和非传统(扩张)两大类。海洋生态学的定义源于生态学,由于海洋环境与陆地有很大的不同,科学与准确地给海洋生态学下定义,将有助于学科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的生态学和海洋生态学的定义做了介绍和探讨,期望有助于海洋生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1.海洋学史及其地位 海洋学史即海洋科学发展史,包括海洋物理学史、海洋水文学史、海洋生物学史、海洋生态学史、海洋地质学史、海洋化学史、海洋工程学史等。此外,为了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不可忽略航海史、海洋开发史、  相似文献   

8.
新学科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使占全球面积71%的海洋成为21世纪开发的重点领域。然而,各成体系的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和海洋水文,已难以适应认识和解决当前面临的全球变化问题的需要。80年代初,随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全球海洋真光层研究(GOEZS)、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等重大国际合作计划的兴起,处于这些学科交叉点上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这新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至90年代,这一边缘交又研究方向已成为海洋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我国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飞速发展。至今,已开展实施了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东海海洋通量、台湾海峡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南海碳通量、南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物质循环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研究,强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边缘交叉学科的发展。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是利用化学、地质、生物、物理的观点综合研究海洋中物质循环的过程与规律,突出的特点是研究生物作用下的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源要素(C,N,P,S,Si等)及与生物过程有关的其他元素。 本文从真光层内生源要素的循环、海水中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中的生源要素,以及微型生物在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以期推进我国该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捕捞渔业生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也造成了许多不利的生态影响,且随着渔捞技术的进步和渔捞努力量的加大,这种影响将继续加大。海洋渔业活动可以引起海洋物种品质的下降,明显影响自然海域海洋生物的生物量,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使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到食物链的传递,导致某些海洋生物种类的消失和灭绝,从而在各个水平上使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强烈的海洋渔业活动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种类的系列性枯竭。  相似文献   

10.
海洋是生命资源的宝库,地球上的生物80%存在于海洋,海洋生物物种远比陆地生物丰富和复杂。海洋微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海洋自然资源。近些年来,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在海洋生态学、微生物学特别是药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1.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是海洋生态生境的重要构成,为海洋生态分异格局的演变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根本条件和基础保障。菲律宾海是重要的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和起源地,文章基于菲律宾海水文动力环境的三维时空特征分析,结合海洋生态区划现状,提出启示性研究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关键水文环境分异呈水平“五区分异”模式和垂向“三线一圈”模式,可作为海洋生态区划的重要底层参考;海洋生态区划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未来我国应加强海洋观测组网和基础数据融合,科学划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空间管理边界,构建综合区划方案理论体系和分类分区综合区划技术体系,创新复合分类分区算法,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海洋具有生态系统范围广大、结构和功能复杂多样的特点,表明海洋物种可能多于陆地物种;但由于人类对海洋中生物种类和分布所知甚少,使得海洋生物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因此编目和发现新的海洋生物已成为全球的热潮。在我国,随着海洋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对于可靠的海洋生物种类多样性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系统性,因此,在908专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进行总结和编研,既是海洋生物基础研究自身的需要,也是开展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估、保护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3.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3,24(5):562-562
为适应海洋科学的发展和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心”于5月8日正式成立。 资源与环境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两大课题。占全球面积71%强的海洋是地圈、水圈、生物圈的主体组分,在调节全球气候与提供可再生资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机制,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海洋的生态过程。因而,海洋生态学已成为90年代海洋  相似文献   

14.
分类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海洋生物的分类认知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前提。我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以中国近海为主,经过一个世纪尤其是近70年的发展,已基本认识了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构成和分布状况。近十年来,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深海生物探测与取样,海洋生物分类研究拓展至深海。然而,总体上,我国不少海洋生物类群的分类研究还不充分,一些类群尚欠缺研究,仍有大量未知的生物待发现。本文以研究较为集中和系统的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深海为主,概述了中国学者在海洋生物分类研究领域的总体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进展。同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就我国未来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开展,包括分类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描述黄岛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遵循"陆海统筹,联动发展,高端引领,错位发展,资源集约,产业集聚,生态优先,和谐永续"的原则,黄岛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应定位于国内最大、水平最高的海洋生物研发转化基地、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海洋优势产业的先行示范基地,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应包括海藻精深加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新材料等7个产业。为保证战略的实施,应从资源保障、创新能力、发展环境和人才体系等4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  陈敏 《台湾海峡》2010,29(3):428-433
近年来,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研究已成为海洋氮循环研究热点之一,因为它补充了海洋中的结合态氮,影响着海洋氮储库的收支平衡,进而调控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并因此与海洋颗粒有机碳的迁出以及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密切相关.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在近30a开展起来的,现有观点认为全球海洋生物固氮速率为100~200 Tg/a.15↑N2示踪法和乙炔还原法是最重要的生物固氮速率实测方法,而硝酸盐异常指数法、15↑N同位素收支平衡法、卫星遥测法等则是重要的间接估测方法.束毛藻曾被认为是全球海洋最重要的固氮生物,但近年来也发现了固氮生物在微微(pi-co)级和微(nano)级的分布,表明以往基于束毛藻的固氮速率可能是被低估的.海洋生物固氮作用营养盐限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铁和磷这2个元素的作用,但目前尚无定论.在中国边缘海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还很匮乏,少数研究表明除黑潮区外,由束毛藻所支持的固氮速率并不高.就海洋固氮作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指出今后必须在更大时空尺度上开展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研究,以弥补现有实测数据的不足,并获取固氮微生物种类组成的准确信息,在确定海洋生物固氮作用控制因素的同时,追踪新固定氮的流向,进而为海洋氮循环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态修复是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途径,受到全球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方法,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1980—2019年国际上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献,梳理了近40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前沿热点和未来方向。结果表明,近40年间,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尤其2000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以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国家居多,其中美国占绝对领先地位。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生态学、海洋及淡水生物学等,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Restoration Ecology、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当前海洋生态修复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海洋生物种群恢复、滨海湿地修复与生物地球化学、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等主题,其中关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拉开序幕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研究将驶入快车道,建议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生态修复、区域性海洋生态系统修复规划、海洋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关键技术、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多溴联苯醚在海洋生物中的富集及毒性效应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日趋加大,因此评价PBDEs的海洋生态效应十分必要.本文在简介海水中PBDEs化学行为的基础上,依次阐述PBDEs在海洋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游泳生物体内的富集,其沿海洋生态食物链(网)的传递规律与毒性效应,还展望了PBDEs海洋生态效应今后需加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很重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主要集中海洋渔业、海洋养殖业、海藻人工培育以及海藻产业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其中海藻和海洋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在整个海洋生物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必将带进21世纪,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成立于1991年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工程实验室,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洵教授的领导下,该室主要从事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增养殖、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态等领域的分子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