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随着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南海区域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突出。针对新形势下南海气象服务的新需求,从气象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实践出发,提出了南海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提升南海气象服务能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1"海洋性大陆"观测研究计划介绍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以下简称MC)是指由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新几内亚岛等众多岛屿和中国南海及一系列浅海组成的区域(图1),该地区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的连接地带,是中国战略构想"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MC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海陆分布和地形状况,使其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球大气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地区、以及对流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0—2016年佛山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南海、三水、顺德)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站点资料,根据气候舒适度和舒适度划分的冷暖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佛山地区的气候舒适度指数主要为21℃左右,天气形势以适宜为主,为"凉爽"、"舒适"、"温暖"型天气;此外,在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佛山的气候表现为逐渐变暖变干的趋势,从而造成佛山地区气候舒适度指数呈逐年提高趋势,偏冷天气在19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向偏暖天气转变。  相似文献   

4.
围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子课题"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从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盐度变异对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水汽输送的影响方面回顾了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针对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现状,提出热带印度洋上层经向、纬向、垂向流系间三维联动机制,海盆尺度热盐再分配对局地海-气模态变异的响应和反馈机制,热带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模态对泛第三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开展该子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认识和理解热带印度洋上层环流体系,加深印度洋海洋环流动力与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经向水汽输送作用的理解,提高泛第三极地区气候预测水平,提升丝绸之路海上观测航道监测保障能力,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南海海洋经济的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要,南海海洋气象观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部分海域初步建成了一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近海和岛礁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到2019年12月为止,海南省气象部门已经在南海海域建设了7个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站,25个海岛自动气象站、3个船舶自动气象站、5个锚系浮标自动气象站、2个锚泊浮台自动气象站、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站、5个探空站、  相似文献   

6.
主编语     
正中国海南省涵盖了南海众多岛屿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岛,划定了中国南部国界;北部的琼州海峡,则使海南岛与大陆一水相隔。海南气象部门积极参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入海洋强国、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在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和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期以"刊中刊"形式推出的"海上丝路气象"主题专辑,刊登了以海南省气象局科技人员为主开展的围绕海洋(P76)、农业(P93)、交通(P74)、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澄迈县雷暴气候特征及其灾害防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统计分析海南省澄迈县1959~2004年逐日雷暴资料,找出雷暴发生时空分布特征,统计1995~2004年10a雷暴发生的影响天气系统,计算出各天气系统影响下雷暴发生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澄迈县雷暴日46a平均雷暴频次437次,年际变化呈波动减少趋势,5~8月是雷暴发生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的53%,16~17时是一天中发生雷暴的最高期,西南方向发生的雷暴略多于其他方向,澄迈县受西南低压槽、南海低压槽和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影响时发生雷暴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澄迈县雷暴气候特征及其灾害防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统计分析海南省澄迈县1959-2004年逐日雷暴资料,找出雷暴发生时空分布特征,统计1995-2004年10a雷暴发生的影响天气系统,计算出各天气系统影响下雷暴发生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澄迈县雷暴日46a平均雷暴频次437次,年际变化呈波动减少趋势,5-8月是雷暴发生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的53%,16-17时是一天中发生雷暴的最高期,西南方向发生的雷暴略多于其他方向,澄迈县受西南低压槽、南海低压槽和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影响时发生雷暴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9.
雅安"8·26"特大暴雨的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8月25日晚8时30分至26日凌晨1时许,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发生2281mm的特大暴雨,给当地造成了历史罕见的灾情.本文主要从天气学角度,对该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及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及源地、中尺度系统特征和地形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雅安"8·26"特大暴雨过程是一次典型的登陆热带气旋与"雅安天漏"中尺度地形涡旋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此过程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是: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一直稳定在青藏高原中部,雅安市上空100hPa为南亚高压的辐散场;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持续加强西伸,位于南海的 "科罗旺" 台风稳定西进,雅安市处于副高边缘湿润的东南气流和高原切变线前部的辐合上升气流中;对流层低层受对流层中层高原切变线和登陆台风东北侧强东风急流的激发,地形涡旋强烈发展."科罗旺"台风东北侧和副高西南侧,850~700hPa天气尺度的低空偏东急流及其风速脉动,从热力(水汽、感热、潜热输送)和动力两个方面激发暴雨区的中β尺度系统迅速、强烈的发展.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主要是靠"科罗旺"强台风的作用,水汽源地主要来自南海.暴雨中的地形作用非常显著,青衣江河谷喇叭口地形和迎风坡对暖湿空气的强迫辐合抬升,对降水有很大的增幅作用,暴雨中心地形雨的比率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以海南文昌为例,通过对影响海南省的四类十二型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对降水天气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影响海南省的天气系统,以热带系统较多,冷空气类系统次之;单一系统,以变暖高压脊(G2)和西南低压槽(SWT)较活跃,华南沿海槽(ST2)和越南低压槽(YT)较少。降水则以冷空气类(除WS型)和低压槽类(除SWT型)较多,降水概率基本在50%以上,其中静止锋(WQ,EQ)系统和华南沿海槽(ST2)的降水概率甚至达到65~70%;较好地揭示了各种天气系统在海南省的活动规律及与降水的关系,为海南省指导各县市的天气预报及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暖季(5~10月)南海热带天气系统及中尺度对流过程的相关研究进展.聚焦暖季南海中尺度对流过程,概述性回顾了与南海中尺度对流过程相关的热带大气环流和夏季风的基本特征,影响南海中尺度对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天气系统,并着重归纳了南海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律、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及未来南...  相似文献   

12.
一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预报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地面、高空环流形势变化及单站剖面图(以澄迈测站资料为准)气象要素的演变情况得出,当海南省(澄迈县)地面处于静止锋、高空处于稳定少动的南支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的锋面低槽环流形势时,未来24~48h将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面自动站降雨量资料和NCEP 1°×1°的每6小时再分析资料,从能量、南风脉动、温度平流和地形作用,分析了登陆台风"灿都"减弱后其外围偏东南气流向北输送造成四川盆地西部持续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蒙古高压加强发展,然后与西伸加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合并,形成阻塞形势、高空副散流场和西南季风的活跃都有利于南海源源不...  相似文献   

14.
从天气系统背景、FY-2C卫星产品、水汽通量分布特征和大气稳定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受台风低压倒槽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于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邯郸市出现的大范围的暴雨天气,结果发现:500hPa槽前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产生暴雨的重要系统;地形作用使迎风坡降水增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暴雨中心位于OLR和TBB低值区下面;西部山区的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东海,东部平原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对流不稳定,高层为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有关强降水计算方法,对荔波县1960~2003年强降水过程进行统计,结合荔波县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提出强降水天气监测系统布局构想及未来发展方向。初步得出监测预警的预报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开展荔波县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气象科技》1976,(2):26-28
大风对烟台地区渔业、养殖业及海上交通运输等影响很大,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由于观测资料缺乏,给预报工作常带来一定的困难。烟台地区气象台根据渤海海峡中部的砣矶岛、半岛以南海上的千里岩岛和半岛东端沿海的成山头资料,对大风天气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以供预报服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天气系统背景、FY-2C卫星产品、水汽通量分布特征和大气稳定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受台风低压倒槽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于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邯郸市出现的大范围的暴雨天气,结果发现500 hPa槽前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产生暴雨的重要系统;地形作用使迎风坡降水增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暴雨中心位于OLR和TBB低值区下面;西部山区的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东海,东部平原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对流不稳定,高层为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赤道东印度洋海域是西半球暖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季风系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印度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开展东印度洋海洋调查也是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重要一环.自201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而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度洋综合航次",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丰富了该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本文介绍了2010年起至今的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航次考察的内容、进展和成果,并展望了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今后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海南省气象局"气象短信"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它是基于Microsoft Windows 2000(或WindowsXP)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下开发的短信服务系统,实现了气象短信信息的自动和人工入库,自动化收发短信功能,手机用户对气象短信有订阅,退订功能,同时实现手机用户实时点播气象短信和个性化的发送短信方式,并实现了使用web页面管理气象短信系统的功能.系统设计实时性高,自动化程度较好,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20.
以Twitter、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防灾减灾是目前我国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近年来,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让中国的社交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借鉴国外社交媒体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经验,我们认为中国的社交媒体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同样拥有巨大潜力.本文首先介绍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几个国家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情况,随后总结了当前中国在海洋灾害预警、灾害信息传播及灾害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最后,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交媒体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启示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